登陆注册
3082600000006

第6章 儒学家的中国观(4)

中江藤树不仅对儒教及其圣贤极为推崇,对孕育它们的中国也极为崇敬。对他来说,中国是“圣人之国”,因而是日本应该模仿和学习的先进国家。相比而言,日本、天竺等都是“圣人不作”之国,因而在日本导致俗儒、佛教等虚妄之学日新月盛、交互竞起。(中江藤树:『林氏剃髪受位弁』、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6頁。)显然,“圣人”的有无是藤树展开自他认识的一个前提和基准。结合“四夷”、“天竺为戎国”(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18頁。)等言论看,可以说他关于中国和日本的认识明显受到了儒教华夷思想的影响。因此,就武士(samurai)来说,藤树认为,受真儒熏陶的中国武士文武兼备,故远胜于日本:“大唐诸士,无艺文盲者百人亦鲜有一人。故立大功之大将军及强悍的武将皆具艺能。日本诸士,大都为无艺文盲者”(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91頁。);他同时赞成“吴太伯后裔说”,认为“云本朝为后稷之裔,此说诚有意义也”(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43頁。)。尽管藤树总体上仍抱有以中国为中华的意识倾向,却对不同时期的中国有着不一样的认识。他认为,“大唐亦于战国之后由于气运否塞而圣人大贤不出”(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18頁。),因而与日本一样,才导致老庄、墨家、佛教等迷惑人心的“狂者之教”肆虐横行。中国自春秋战国之后再无圣人,代表了近世初期日本儒者中国观的一种类型。它不仅体现了藤树对宋学甚至“圣贤之遗法”的怀疑,甚至暗含了他并没有意识到的儒教相对化的思维和逻辑。

综上而言,中江藤树对儒教和中国的崇敬,是由他所信奉的以太乙神信仰为基础的世界观决定的。这种自发的内在情感不仅是对藤树中国认识的强大拘束,也几乎是近世日本儒者共通的“宿命”。但是,与近世初期的儒者不同,中江藤树的太乙神信仰本身恰恰隐含了宋儒相对化和中国他者化的逻辑。因为它为儒教设置了超越于儒教的最高本体——实在的太乙神,不仅破坏了儒学合理主义的神观念,还危及了儒教本身的根基。

首先,在中江藤树那里,儒教的普遍性乃取决于是否符合太乙神之道,不再是源自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而被降格为与“神道”同等的宗教和伦理体系。“国家、世界之差别虽各种各样,原本均为太虚神道之中开辟的国土,故神道虽有千万,世界却只是一个。故虽说各国国土相隔而语言、风俗各异,其心都依本来同一体的神道,无论唐土、天竺、我朝以及此外的所有国土,没有丝毫不同。”(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20頁。)在这种意义上,藤树认为,儒教即“神道”,“神道”即儒教。儒教的本质则是“信仰神明”的“太虚之神道”(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41—143頁。),“神道”则是儒教的别名,“人们畏敬大始祖皇上帝、大父母天神地祗之命,钦崇、接受其神道而命名孝行,又命名至德要道,亦命名儒教”(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124頁。)。显然,与林罗山以“神”附会“理”而使神道正当化的简单作业相比,虽然中江藤树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工作实际上不仅危及了儒教的存立依据,还为“神道”获得与儒教的平等地位准备了基础。因为按照这种逻辑,只要通过神明的置换,就可以完成“神道”普遍化和自立化的作业。实际上,他的思想历程也体现出转向本土神明的倾向。据《藤树先生年谱》记载,藤树33岁以前都是“欲一遵守圣贤之遗法”,“远离鬼神,除其祖先外,一切祠庙不拜诣”,33岁读《性理会通》后,则规定自己每月一日斋戒祭拜太乙神,到34岁更是大彻大悟,而参拜伊势大神宫,并尊奉其为“天地开辟之祖”。(藤樹先生年譜』、『藤樹先生全集』第5册、岩波書店1940、20—21頁。)

其次,中江藤树的世界观还体现了他作为日本人的自觉以及明显的中国他者化的立场。这种自他意识贯穿了藤树的思维和实践。以太乙神创世观为例,它虽然重在强调世界万国的共通性,却预设了日本与中国平等地位的理论基础。藤树34岁时的夏天参拜伊势大神宫的所作所为,就体现了他作为日本人的高度自觉。“前此曾以为,神明无上至尊也。身为贱士若近贵人,恐驯至渎之,况神明也。是以终不诣拜。其后,学日日入精微,故以为士庶人亦有祭神之礼。是则神不可不诣,且太神宫,吾朝开辟之元祖也,生为日本之人,不可不拜,于是诣之。”(『藤樹先生年譜』、『藤樹先生全集』第5册、岩波書店1940、22—23頁。)上述言论清晰地表明了藤树重视主体价值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他亦赋诗颂赞了天照大神的丰功伟绩,“光华孝德续无穷,正与羲皇业亦同。默祷圣人神道教,照临六合太神宫”。显然,通过太乙神和天照大神的转换,藤树的太乙神信仰不仅显示出转向自我的倾向,“使个人的孝发展成对天皇国家的孝”(柳町達也:『解说(中江藤樹)』、載『日本の陽明学』上、明徳出版社1972、47頁。),“亦宣告日本神国与中国羲皇之业是基于平等地位,特别突显出日本的主体性”(张崑将:《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80页。)。

总之,藤树的自他认识虽然隐含了危害儒教和德川幕府体制的要素,却止步于此,没有被真正继承下来。但是,他的世界观所体现的中国相对化的思维,却被其弟子熊泽蕃山所继承和推进,发展出极力颂扬日本优越性的“日本主义”思想。

4.明末遗臣与日本儒者的中国认识

由于中国明清交替,一批中国文人留居日本,他们的学问和人格颇受日本知识界的尊重,从而树立了中国文人的君子形象。其中对日本思想文化影响最大者当属被称为畸儒的朱舜水。朱舜水(1600—1682)于1659年定居长崎(此前曾六次到过日本),并终老于日本。舜水尊实学,践实事,他在《答安东守约问八条》中明确表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岂非圣贤之道,俱在践履。”(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第369页。)“德川光国(水户藩主,德川家康的直系孙,时任将军德川家纲的叔父)尊朱舜水为师,在从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经常询问有关国家施政大计、礼乐典章制度以及学术文化问题。”(覃启勋:《朱舜水东瀛授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第7—8页。)舜水也殚精竭虑将所学所思传授给邻国知己,“日本所谓‘水户学’者,所得于舜水精神者至多”(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稿》,商务印书馆1985,第213页。)。舜水还与日本政界、学术界交往密切,弟子众多,日本知识层对舜水“如七十子之服孔子”。诸如,主张对朱子学采取扬弃态度的安东省庵、反对坐而论道的木下顺庵、古学派的山鹿素行、伊藤仁斋等人都从不同层次吸收了朱舜水的实学思想,从而促进了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梁启超曾言:“德川日本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101页。)水户学者不仅从朱舜水领受了中国儒学思想,并体认了中国文人的学识风骨,从而对中国儒学和儒者尊重有加。这种尊重几乎是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知识界对华认识的共识。

尽管朱舜水作为硕儒吸引了日本思想界对中国的尊重和憧憬,然而他作为“乞师者”的本来身份及其活动却蕴藏了足以摧毁这种中国憧憬的力量。据统计,明清交替之际,包括朱舜水、崔芝、郑成功等官方或私人的行动在内,明朝遗民共向日本“乞师”17次。(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他们对日本的“称臣自小”、“卑辞厚礼”、“睦邻友好”等态度,以及对日本所作的前所未有的道德褒奖,不仅给日本造成了自己并非夷狄的“公开暗示”,为日本成为“中华”甚至超越“中华”提供了合法性,还直接影响了江户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和感受。从这种意义上说,朱舜水对江户时代的思想史又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的“民族气节”与“仇夷心态”成为帮助日本摆脱夷狄身份的重要推动力,并开启了江户儒者中国认识观的转型,加速了华夷秩序在日本的解体过程。

对近世初期的日本儒者来说,儒教是具有普遍性和先进性的客观真理,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中国则是日本文化的“故国”乃至世界文化和地理的中心——中华。这意味着,即便是作为“日本的”儒者,都面临着无法使儒教相对化而认识儒教乃至中国的风险。这恰恰又是他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儒教的规定性。可以说,这种规定性是近世日本儒者的“宿命”,是他们认识中国和日本的重要约束之一。

因为儒教暂时无法被相对化,所以近世初期儒者几乎都成为儒教及其文化体系的忠实信徒,对中国的认识也立足于“理”的普遍性,因而对中国充满着一种对文化故乡的“乡愁”,或是一种内在的“崇高”的憧憬和向往。除中江藤树等极少数儒者对宋儒有所怀疑外,绝大多数儒者如林罗山、谷时中(1598—1649)、小仓三省(1604—1654)、野中兼山(1605—1663)等对待程朱几乎就像对待圣人一样皈依不二,都“只是朱子的精神奴隶”(井上哲次郎:『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富山房1905、598頁。)或其学说的“顽固的信奉者”(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第281页。),或是坚定的慕华主义者。

尽管多数儒者对孔孟儒学及其圣贤近乎膜拜,却也表现出破坏这种认识结构的几大要素。第一,虽然近世初期的儒者对儒教及孔孟等圣贤无法相对化,却从方法论和本体论的两个方向对宋儒及宋明儒学展开了相对化的作业。前者如藤原惺窝、林罗山、佑生木庵(1614—1683)等,以“体任自得”的学问方法展开了对宋明儒学的相对化认识和接受(参照柴田純:『宋明学の受容と日本型中華意識』、載『思想史における近世』、思文閣1991、256—257頁。),后者如中江藤树,明确指出中国自战国之后就无圣人,表现出对宋学合法性的强烈质疑。据柴田纯的研究,这种宋明儒学相对化的思维,自近世初期起就几乎成为日本儒者共同的方法论。显然,作为它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近世儒者对“圣人之道”的怀疑和相对化,从而危及儒教的根本,进而改变其关于儒教乃至中国的认识。

第二,林罗山、中江藤树等近世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儒者,虽然自认东夷,承认中国的“中华”地位,却也开始了中国他者化和相对化的认识和叙述。这种方法论和日益成长的自我意识的结合,不仅成为此后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前提,也预示了其中国观的分裂和多样化。

第三,近世初期日本儒者的中国观不仅受到儒教本身规定性的约束,还明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他们几乎都没有来过中国,因而其认识的中国只是“文本”、“风闻”或“历史”的中国。这种认识对象的特性严重影响着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态度和方法。首先,他们的中国认识起源于对儒教或其经典(文本)的认识,因而儒教、孔孟圣贤和宋儒就是他们展开中国认识时的内在拘束。反过来说,这种认识结构的瓦解同样可以依赖对圣贤和经典的批判进行。因为这种依靠文本的中国认识具有很强的理想化和理论化的色彩,所以不少儒者又通过明朝遗臣或来往于长崎的中国商人,“道听途说”地认识、了解中国。稍后的儒者贝原益轩通过向中国商人何清甫求证,错误地认为山樱花为日本所独有,就是“风闻”中国的典型事例。很明显,这种认识中国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关于中国的信息的失真,因而导致儒者难以实现对“现实的”中国的真正认知。其次,儒者几乎是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历史的统一体——来看待的。在他们看来,中国自伏羲创始文明以来一直就是依儒教统治的文明国家,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维护者。例如,中江藤树就明确指出,“真正之学问乃伏羲始教之儒道也”(中江藤樹:『翁問答』、載『日本思想大系』29、岩波書店1974、49頁。)。显然,这种认识中国的视角容易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同样难以达到对中国的客观认识。总之,这种认识论的局限性是认识主体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不仅普遍见于儒者,也见诸于国学者的中国认识。

同类推荐
  •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每一个词的背后郜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个俗语的形成都记录着一段历史生活。在故事中r解词汇的历史、典故、深意,使你成为一个更懂表达和倾听的人。《中华词源(超值金版)》精选汉语中妙趣横生的近千个历史典故,可以让广大读者朋友充分体会词语的奥妙,了解历史的真相。为完成《中华词源(超值金版)》,我们参考研究了大量专业书籍,从人类灿烂的文明中撷取最光辉、最耀眼的词语典故一一辑录在此,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来源。
  •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的最后,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 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遇鬼

    重生之遇鬼

    有一就有二,遇上一个鬼就会遇上第二个。为了避免再次遇鬼,林凛不得不成为了专业捉鬼店诡舍的一员以求庇护。可当一连串的惊恐遇鬼经历之后,林凛发现自己好像碰上了个专门坑她的大BOSS招徕各路牛鬼蛇神来吓唬她,把她整得惨兮兮的。卧槽,难不成她前世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导致今生有此报应吗?
  • 温故(十五)

    温故(十五)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
  • 暗示

    暗示

    警车刚刚接近案发现场,大雨接踵而至。雨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在明城木槿公园高大的树木上,发出令人心烦的噼啪之声。深夜,公园偏僻的小径上路灯稀少,光线投射不到的地方就如矿井一样漆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在木槿公园一座花台边,一个年轻男子,哆嗦着躬着身,像鸟儿张开双翅一样打开身上的运动衣,遮盖着身下的一样东西。他的模样,紧张、恐惧而又略显滑稽。这是今年初夏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男子每天晚上出来跑步,本来就是图个清净,谁知道却碰上了这样的事情,还好随身带了手机,拨打了报警电话。他甩甩坠挂发梢的雨水,又往前吃力地躬了躬腰,让身体躬成一个小小的穹顶,尽量不要让雨水破坏了现场。
  • 妈咪爹地回来了

    妈咪爹地回来了

    ☆晓月晨曦★我的新文已完结,欢迎围观!【已完结,霸道首席,萌宝酷妈,有虐有宠有灵异,欢迎跳坑。】孤女带着拖油瓶住进某市的豪门世家,丈夫不爱,婆婆嫌弃,小姑子记恨。他说:“林惜,我不管你是用了什么手段、采用什么方式怀上并生下了我的孩子,但你不要妄想母凭子贵,因为,在我眼里,你只不过是一个不择手段的贱‘人而已!”当她被他伤透了心,选择离开时,他挽留,并且对她百般疼爱。这是什么意思,她在时,他恶语相向,她离开时,他百般挽留?
  • 晚风只影向君来

    晚风只影向君来

    年少轻狂,夏晚风离因爱情伤,本应是的一国公主她,又该在这别国宫中何去何从?一个约定,夏晚风成为一国丞相,与某个邪魅无比的皇子来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一场大火,从此快意江湖,刀光剑影,梦里梦外,谁又成了谁的劫数?
  • 对自我的采访

    对自我的采访

    我采访过许多人,今晚,我要采访自己,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茫然了,访问者却找不到被访者。我在何处?我不知道,我开始寻找,我所能找到的我,其实只是一些自我的影子,一些回音,或者只是一些印痕而已。我的身体,灵魂,心灵都被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别人无法进入,即使我自己也无法进入。我找不到我自己。一次,我走在街上,从一个熟人的身上忽然看到了我,我急忙前去辨认,原来只是一个虚幻。我到未来去寻找,在那片陌生的土地里,根本就没有我;而过去呢?过去已经不存在,刻在时间中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辩认。
  • 第十三个礼物

    第十三个礼物

    这是一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作者乔安妮用细腻的文字把它书写出来,用以纪念曾度过的那段艰难日子,以及伸出援手帮助他们的神秘人。结婚多年的丈夫突然病逝,乔安妮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完全不知所措,终日消沉、无法振作。圣诞节即将来临,周围都是欢乐的节日气氛,触景生情,她总会想起,昔日与深爱的丈夫及三个可爱的孩子一起欢度圣诞节。但如今,她只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怪事发生了,从圣诞节前的第十三天起,乔跟孩子每天都会收到一份神秘的礼物,和一张署名为“真心朋友”的卡片。起初,乔安妮对这些礼物极为抗拒。渐渐地,礼物对她和孩子们产生了神奇的作用。神秘人是谁?下一个礼物何时会送到?如何偷偷发现神秘人的庐山真面目?一家人在神秘人的善意中,渐渐走出悲伤的阴霾,对生活重新充满了热爱。
  • 空灵诀

    空灵诀

    末日逃生,是福是祸?修炼大陆,万千修士,修炼方法各不相同,到底谁为正法?修士命运起起落落、生生死死,是未知还是隐形操纵?何为至尊?博众家之长于一身,不停改变自身认知,突破境界界线。万千随心,心指及所往,心空灵,只求一解,此生无憾。
  • 六道真仙

    六道真仙

    洪荒世界,神,人,魔,猛兽共立,你杀我戮,孤魂遍野!千万年前,大日明王,以肉身化十八层地狱,镇压诸天邪魔,以灵魂演化幽冥地府,容纳无尽孤魂。但六道未建……千万年后,地狱已满,亡魂难渡!但明王之体再现,得地狱传承,修远古神通,寻太古宝藏,炼无上神书生死簿,建六道轮回,手持判官血书,化身六道真主,审判诸天神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