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2700000003

第3章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2)

首先是将中国相对化、对象化,或者叫客体化。日本之所以要将中国对象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太深,“唐风”或“汉意”已经融化到日本文化内部,以致在某些方面有“与日本一体化”的倾向。丸山真男在分析佐久间象山的汉诗《读洋书》诗曰:“汉土与欧罗。于我倶殊域。皇国崇神教。取善自补翊。彼美固可参。其瑕何须匿。王道无偏党。平平归有极。咄哉陋儒子。无乃怀大惑。”此诗作于1844年。见佐久间象山《象山先生詩鈔》卷之上,《増訂象山全集》卷二,长野:信浓毎日新闻株式会社,1934年,第12—13页。时,认为这“表明象山打破了通过汉学而多年培养起来的‘东洋’与日本的一体化”,高度赞扬了其“主体性选择”。丸山真男:《丸山真男集》第九卷,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第234、235页。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早在日本所派出的遣隋使携带的国书辞令中就可以看出。607年的日本国书中说:“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隋书·倭国传》),而次年其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书纪》)。国学家本居宣长在《驭戎慨言》(1778年)中分析说:“在后一次的诏书中,改日出处天子为东天皇,日没处天子为西皇帝,盖应闻首次诏书为彼王所不悦,故略加改动,并表敬意。然犹不只称彼王为皇帝,对东而称西。我方既不称倭,亦不称王,犹称天皇,盖憎恶彼王国书中称倭王之无礼,不从之也。”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5页。见《增补本居宣长全集》第6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26年,第160页。隋炀帝见到小野妹子所呈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夷蛮书有无礼者,无复以闻。’”(《隋书·倭国传》)而隋史裴世清在回访日本时所带的国书中据说是以“皇帝问倭王”(《日本书纪》中改为“倭皇”)的口气,对此,《经籍后传记》载:“圣德太子甚恶其黜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55页。)如木宫泰彦所说,这时“圣德太子一方面向往中国文化,极愿试图吸取,而另一面又始终尊重国家体面,对隋坚持对等态度”。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55页。后来的日本遣唐使的派遣,也是在接受中国的朝贡体系的同时,还力图保持“外交上的自主、平等的态度”,并为此做出种种努力。参见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99—101页(“日本对唐朝的态度”)。

遣隋使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佛法,而宋元之间,佛教在日本兴盛,日本不仅有许多入宋、入元僧人,而且中国也有不少禅宗僧侣到日本弘扬佛法。日本镰仓时代末期的五山文学的代表、临济宗僧人虎关师錬(1278—1346),曾师事入籍日本的元朝僧人一山一宁(1247—1317),学问上所受惠泽尤多。其《元亨释书》(1322年)就是受其启发和刺激而作。该书以汉文记述了自推古朝“达摩渡来”佛教传入日本之说到元亨二年(1322年)约七百余年间各宗派僧侣的传记、评论及相关事项。这部著作不仅是日本佛教史的经典之作,在日本思想史中也备受关注。该书从信奉佛法的角度,将日本与印度和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最为优越。他说:“我国家,圣君贤臣相次间出,皆能钦歆我法。予博见印度支那之诸籍,未有此方之醇淑也。何者?神世一百七十九万二千四百七十余岁,人皇二千年。一刹利种系联禅让,未尝移革,相胤亦然。阎佛界里,岂有如是至治之域乎?”虎关师錬:《元亨釈書》(《新訂增補国史大系》第31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30年,第242页。此外,又从所信纯驳的对比来说明日本虽然面积比印度、中国小,但是“日域纯大(乘)无小(乘)”,盛赞日本为“东方醇淑大乘之疆”。其中同时提到:“佛言:东北方有无量住菩萨乘诸男女等。然经文繁衍,恐人不委斯旨。”对此他解释说:“佛说之东北方者,支那日本并之矣。何也?气候同也。见其气候之同,宜乎吾佛之并言之乎?曰:然则支那又大乘之域乎?曰:支那者大醇而小疵,日本者醇乎醇者也。”虎关师錬:《元亨釈書》,第449页。他还批评中国鬻爵贩牒卖号,是“补一时之小厄,贻万代之大疵”,相比而言,他强调:“我国家无是等丑,不特土俗之醇淑也,又奉佛者深之使然乎。”虎关师錬:《元亨釈書》,第415页。《元亨釈書》第414—415页还有如下记载:“赵宋初,谥天台智者法空宝觉尊者,或有四字六字师号,不遑枚举。高宗遭金虏之连劫乏经费,建炎二年十一月,敕卖四字师号,价二百千。……昔者孔子罕言利,况我辈乎?……乱离之主助一时之国用,我尚恕诸。买之沙门为谁哉?比丘之浮虚,至于斯矣。我按诛奸谀于既死之刀焉。昔汉武帝伐戎狄而国窭,始鬻爵,史毁之。唐肃宗逢羯獠之寇而贩牒,祖述于汉武矣。宋之卖号,出于二主乎。”这种中国认识在日本的影响,可以从佐藤直方(1650—1719)的《中国论集》(1706年)中还提到了《元亨释书》中记述“日本为世界中之最上国,比唐天竺还要优越”《山崎闇斎学派》,日本思想大系31,东京:岩波书店,1980年,第421页。可见一斑。

德川幕府建立之后,儒学(朱子学)逐渐成为维持幕藩体制秩序的官方意识形态。陶德民针对明治以后汉学者或“支那学者”的中国认识,指出人们容易设想因为其专业和兴趣而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那么如果遇到事情似乎就会站在中国一方,而强调“在东亚世界秩序因为近代西洋的侵入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明治即晚清时代,这样的设想未必适合于所有的汉学家,有时甚至可能与事实大相径庭”陶德民:《明治の漢学者と中国——安繹·天囚·湖南の外交論策》,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7年,第1页。。实际上,德川时代的日本儒学者接受朱子学,其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为了“祖述”或弘扬朱子学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而在很大程度上,如韩东育所指出的,是利用朱子学的哲学观为日本寻找“主体性”和“利用朱子学的历史观为日本寻找‘正统性’”。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第63页。将中国对象化、客体化的情况早在德川初期的儒学者中就存在。

例如,藤原惺窝(1561—1619)在给其弟子林罗山(1583—1657)的信中就说:“本邦居东海之表、太阳之地,朝暾晨霞之所辉焕、洪涛层澜之所荡潏,其清明纯粹之气,钟已成人才。故昔气运隆盛之日,文物伟器,与中华抗衡。”《藤原惺窩林羅山》,日本思想大系28,东京:岩波书店,1975年,第109页。可见藤原惺窝是用日本可以与中国匹敌的优越的地理人文、文物伟器来将中国相对化。另一方面,他还用“理”的普遍性和同一性来将中国相对化。林罗山记述惺窝之言曰:“理之在也,如天之无不帱,似地之无不载。此邦亦然,朝鲜亦然,安南亦然,中国亦然。”同上书,第227页。

德川幕府建立(1603年)后不久,德川家康于1610年即命林罗山起草文书致福建总督。其中说道:“日本国主源家康一统阖国,抚育诸岛,左右文武,经纬纲常,尊往古之遗法,旧时之烱戒,邦富民殷而积九年之蓄,风移俗易而追三代之迹。其化之所及,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由是益慕中华而求和平之意,无忘于怀。”其修书的目的在于“索勘合之符”,为了达到此目的,说:“我邦虽海隅日出,抑谚所谓蕞尔国也。中华以大事小之意,想其不废乎。然则来岁所为请颁符使来,则东海之幸而黎庶之所仰望也。中华设虽贵重而其不动遐迩博爱之意哉。感激之至在于言外。”《林羅山文集》上卷,东京:ぺりかん社,1979年,第130、131页。1625年,林罗山受命代回福建巡抚的信,要求与中国通好。其中说:“大明无私远照扶桑日出之域,本国为善,久追中华风化之踪,我既有事大畏天之心,人岂无亲仁善邻之好。”上述两封信中,有“以大事小之意”或“事大畏天之心”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在1623年《答暹罗国》的信中进行了综合,说:“古人交邻之道有事大事小之理,我岂无其意哉。时惟海不扬波,自今每岁市舶风帆当宜问津,有无相易、虚往实还,是岂非彼此之福乎?”同上书,第137页。

上述所言“事大事小之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2674—2675页。),可见林罗山是有意识地运用儒家的理义之道来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朱熹对“以大事小”解释说:“仁人之心,宽洪恻怛而无较计大小强弱之私。故小国虽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对“以小事大”解释说:“智者明义理、识时势,故大国虽见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礼,尤不敢废。”由此朱熹总结说:“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曰畏天。”朱熹注:《孟子章句集注》,见《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上册,天津古籍书店影印,1988年,第10页。林罗山可以说是日本朱子学的重要奠基者,但是他的思想与朱子的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参见龚颖《“似而非”的日本朱子学:林罗山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林罗山在这里所讲的作为“交邻之道”的“事大事小之理”,从对中国的认识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承认中国为大国,为“中华”,相对而言日本为蕞尔小国,但是在这里他力图表现一种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朝贡体系的形成。自己虽然是中华体系中的一员,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建立,日本得到统一,一方面“追中华风化之踪”而“有事大畏天之心”,一方面强调日本自身的力量,“化之所及”而使“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以日本为中心的“小中华”呼之欲出。第二,“事大事小之理”是“交邻之道”的一体之两面,在朱子看来是“理之当然”。林罗山将这种“当然之理”以动听的外交言辞据为己有,认为“我既有事大畏天之心”,那么你就应该报之以“以大事小之意”、“亲仁善邻之好”。具体表现在“海寇”问题上,断然表示“是乃不我蠢民”,认为与日本无关。这也是强词夺理。而且在《答大明福建都督》中这样描述丰臣秀吉欲称霸东亚之妄念:“夫前代关白秀吉,有饮马于河渭、藉稻于琅琊之志,而将入贵国,先以声言,试攻朝鲜。”《林罗山文集》上卷,第136页。似乎理也在自己,并引以为自豪。第三,其所论之理、所标榜的通好之意,都是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是具有明确的功利性(“索勘合之符”而得通商之利)的主体性选择。

如果说上述将中国对象化的认识还基本上是力图在对等的意义上展开的话,那么,由此推进一步,将日本视为“中国”、将中国视为“外朝”的思想在古学派的开创者山鹿素行(1622—1685)的《中朝事实》(1669年,原文为汉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参见甘怀真《山鹿素行〈中朝事实〉中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叶国良、徐兴庆编:《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为什么“本朝”(日本)也可以称为“中国”呢?他在《中朝事实》“中国章”中引用“皇祖高皇产灵尊遂欲立皇孙天津彦彦火琼琼杵尊以为苇原中国之主”(《日本书纪》)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而下按语曰:“是以本朝为中国之谓也。”“天地之所运,四时之

同类推荐
  • 中华歇后语鉴赏

    中华歇后语鉴赏

    本书搜集整理了近1200条歇后语,从出处、注释、语义、故事等方面加以介绍。
  •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如何建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本书分为理解新闻传播学、作为志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角度建立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通过学术对话验证了某些学术想象;第二部分围绕全面实现新闻教育的综台性、学木性和人文性展开探讨,既有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台理性的深思,也有对教学改革、读书与研究方法的分享。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展现十六大以来党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交流十六大以来党报新闻宣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经验;探讨今天和明天党报应对诸多挑战的新方略,既是“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的主题,又是业界和学界大力支持年会的原因。据统计,年会共收到论文、演讲稿105篇,反映了近五年来党报工作的基本面。现取89篇,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以飨读者。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绝世无双

    英雄联盟之绝世无双

    曾经他遗憾出局!现在为了兄弟他白翔又回来了!目标?除了击败如日中天的韩国,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巅峰王座之外,还能有别的?
  • 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

    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

    十位复旦大学名家,以中国文化史十大经典主题为脉络,解读3000人文经典,讲述3000文化传承:邵毅平讲《诗经》,傅杰讲《论语》和《孟子》,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陈正宏讲《史记》,仇鹿鸣讲《世说新语》,汪涌豪讲“唐诗”,侯体健讲“宋词”,姜鹏讲《资治通鉴》,吴震讲《传习录》,郜元宝讲《红楼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你打开经典之门,带你领略3000年人文经典之美。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儒家到道家,从唐诗到宋词,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千年不断。自先秦开始,这些经典滋养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这些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值得每一个人认真了解和感受。
  • 骷髅

    骷髅

    本书是菲利普·K·迪克一部涉及时间旅行的短篇。一个杀手要回到过去,杀死一个已经死去数百年的男人。他不知道那人是谁,但是没关系,他拿着那个人的骷髅。可是,事情远远不会这么顺利……
  • 宸悦可兮

    宸悦可兮

    作为一名cos大神,宋巧可却在一次漫展上,因为自己的一次仗义相助,被人识破身份……“不好意思,这是我女朋友。”宋巧可将魏邵宸挡在身后,而魏邵宸的损友们面面相觑。被迫穿女装的魏邵宸倒是对宋巧可说道:“你一个女孩子,扮成男生是打算来撩妹的?”宋巧可愣了,转身看向身后的“高冷女神”,等等!这……为什么这么像魏学长!最关键的是,他是怎么认出来的?自己一直都没有被发现的伪装,就这么被发现了,还是被自己所崇拜的人发现的,宋巧可表示内心无比复杂……
  • 排毒美容养颜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排毒美容养颜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现代社会,人们不但关注自己的财富收入,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是每个女性朋友都关注的话题。最新的健康美丽理念告诉我们:排毒。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毒”在体内存在与否有直接关系。毒存体内对人体的危害,就是打破人体的健康状态,使之向着疾病状态转变。而毒存体内原因主要是由于食疗系统的功能紊乱所致。
  • 短信:幽默·智慧·人生

    短信:幽默·智慧·人生

    全书收录短信千余条,根据内容大致分成吴蕾:一、亲情、友情型。二、节目祝福型。三、幽默轻松型。四、针砭时弊型。五、哲理醒世型。
  • 青丝井(下)

    青丝井(下)

    古井之惑他们决定在今日未时下井,在此之前,关山月带着那两个捕快去镇上的天香楼吃点心,萧剑卿则去了一趟柴烟儿的房间。出乎他意料的是,柳云湘也在那里,正在和躺在床上的柴烟儿聊着什么,柴静儿坐在她们旁边,手中端着个空碗,从碗里的残渍来看,是给柴烟儿喝的汤药。看到萧剑卿进门,柴静儿站起身来,或许是昨晚没有睡好的缘故,她今天的脸色看起来比柴烟儿更加苍白几分,眼神中充满了疲倦,虽然如此,脸上还是浮起一抹勉强的笑意。“萧公子。”
  • 沐坤传

    沐坤传

    现实的失败让他堕落沉沦。原想着来到另一片大陆能够出人头地,事实证明他真的做到了。不过既然已经走到了现在,他为何不翻云覆雨痛快的活上一回?
  • 凰盟

    凰盟

    身为楚国长公主,芈凰只想活着,可是前世却被人生生喂蛇生吞而死……当有人划破九幽地狱的大门,魂兮归来,从此所有人的命运,天翻地覆!命运起落,无人会两世甘心永远屈居人下!立于高处,便注定会有人想将你踩在脚下!十年隐忍,只等一朝,回归帝凰,马踏山河,尊九州。《Ps:这是一篇春秋女帝崛起文!!》
  • 帝王局:囚爱皇后

    帝王局:囚爱皇后

    一朝穿越,不受宠的将军府大小姐凤凰涅磐。她心狠亦毒辣,他是当朝的太子,温和如玉,是他一个温柔乞求的眼神,骗得她成为他的太子妃。嫁了之后,才发现他身边敌意重重,个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她大怒,太子妃在此!她的人岂容他人欺负。于是,她过三关斩六将,一一替他扫除障碍物,一步一步助他登上皇位,她成为人人钦羡的皇后。后来,她才知道,从头至尾是他一步一步精心算计,诱她入局,只为了前世,她欠了他一个为什么。摩仙殿内,他温柔淡雅、笑容如雪,“我的皇后,为了一个答案,朕…等了你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