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紫霞湖环境很幽雅,而且据说风水也不错。相传当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后,准备在这一带建造宫殿,特委派懂天象的刘伯温去紫金山测风水选宫址。刘伯温跟随灵谷寺的迟悟僧来到紫霞洞附近,在迟悟僧的指点下,隐约可见一道王气在下面燕雀湖上冉冉升起,于是报朱元璋下旨“迁三山,填燕雀”,筑城造殿,登基称帝。紫霞湖就是因紫霞洞而得名,系30年代修建的人工蓄水湖。1946年秋,蒋介石一次在晋谒中山陵后,率领随从来到紫霞洞附近,见这里东邻中山陵,西毗明孝陵,前临紫霞湖,后倚紫金山,既有山川之胜,更兼林壑之美,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据说他自认为比明太祖要高明,但又不能超过国父孙中山,故选址应高于明孝陵而低于中山陵,遂确定在此处造正气亭作为标志,并亲自题写亭名“正气亭”,楹联“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来到这里确实神清气爽,看来风水真是不同一般。
我曾约好友曾向东、陈民泽等同游紫霞湖,我们沿着林间道路来到定林山庄,这里是宋代王安石读书处。王安石在失意仕途青云之余,更加着意于白云野鹤的淡泊生活,官场几度沉浮罢相之后,他隐居在紫金山麓半山园(就是我现在居住的这一带),终日骑着毛驴寄情山水,读书写诗聚朋会友。特别是晚年与原宿敌苏东坡的赋诗填词,退隐之后冰释前嫌琴瑟相和,体现了两位政治家兼文学家的博大胸怀,亦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如今这座粉墙黛瓦的庭院建筑,回廊雕栏,曲径通幽,充满浓郁的文学氛围。与定林山庄紧邻的颜真卿碑林,则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自“书星集萃”门拾级而上,步入院中眼界顿开,迎面甬道两侧整齐地矗立着近30块座式书碑,其中有我自青年时代就开始研习的苏州书法家费新我的左笔行书。颜真卿和王安石对历史的杰出贡献,包括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令我等如同高山仰止,感叹不已。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带确实是山幽林静,那林中小树上停着许多知了,有时一根树枝上竟爬着好几只蝉,而且鸣叫
得特别欢势,给夏日里增添了几许清凉。在树林间的小溪流里,生活着许多小青虾和小螃蟹,还活跃着众多的小鳊鱼和大龙虾,这是我和儿子最喜欢的“猎物”。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捕捞它们,捉回去放进鱼缸里养着,有时“猎物”太多,几个鱼缸都不够放了;有时一次捞到20多只大龙虾,回来正好做了一顿“龙虾宴”,被妻子夸奖了好几次。其实,紫霞湖里小鳊鱼相当多,平时常见成群结队地在湖边游荡,特别是那种鳍呈红色的,逮来放进透明的玻璃鱼缸里,色彩缤纷的可以与热带鱼媲美。有一年深秋季节,我与妻子在湖畔徜徉,找来找去见不到小鳊鱼了,我们正在纳闷之际,猛然发现不远处的一浅水湾里,成百上千条各色鱼儿在集群漫游,那阵势就犹如万佛朝圣一般!
紫霞湖夏日里游人最多,很多都是前来避暑纳凉的,更有不少市民到湖里游泳,享受这里的清爽与惬意。夏天早晚时紫霞湖四周几乎人满为患,很多市民都是举家前来,有的祖孙三代一起下水,尽享天伦之乐;有的情侣结伴而来,如同鸳鸯戏水;据说还有一年四季都来游泳的,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不懈。我在他们的鼓动下也下水体验了一把。紫霞湖确实是水质优良,湖边几乎清澈见底,你一下水许多小鱼儿就围拢来,用嘴巴啄你的小腿和脚丫,就好像是温泉鱼疗的感觉,痒乎乎麻酥酥的,特别舒服。水温非常适宜,而且水草不多。最为惬意的是仰泳的时候,面对蓝天白云,眼前青山绿水,人仰卧水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整个儿仿佛都融进了一池清碧中!
牛首山和祖堂山
金陵南郊牛首山、祖堂山风景区,山水如画,繁花似锦,南京人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赞誉,就是说牛首山春花烂漫、漫山滴翠的景色,那时梅樱相映,桃李芳菲,是人们初春踏青赏花的好去处。而秋天的栖霞山丹枫遍野、红叶照人的景致,则是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乃游客深秋进山观枫的绝佳处。如果说栖霞山是殷红璀璨的“红玛瑙”,那么牛首山应该是晶莹剔透的“绿翡翠”了。南京人对牛首山的这份情愫,可以说就体现在“春牛首”这三个字里面了。
牛首山是南京一座名闻遐迩、历史悠久的名山,因双峰兀立,成掎角之势,又形似天阙,六朝东晋时丞相王导在陪同晋元帝出巡时,手指牛首山对晋元帝说:“此乃天阙也!”故又称“天阙山”。名山藏古寺,古寺有名塔。在六朝梁代时,牛首山就建起了普觉寺,又称佛窟寺,后改为弘觉寺。至唐代建造了弘觉寺塔,当时规模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夜里塔中燃起长明灯,似瑞光普照,壮丽无比。
后经战火兵燹,已似砖壁套筒。近年来按原有风貌修复,千年古塔得以重现雄姿,弘觉寺也成为游客云集之地。牛首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摩崖石刻、罗汉泉、文殊洞、观音阁、兜率岩等,历经沧桑,多已湮没。山南麓的郑和墓立于小山坡上,是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衣冠冢,周围群山环抱,墓前青松苍翠,现已修造得颇具规模,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开拓者和伟大的航海家。
祖堂山位于牛首山南面,有一山梁相连,形同兄弟一般。南朝刘宋时在此建幽栖寺,故山以寺名称幽栖山。唐朝初年,佛教禅宗支派传人法融驻锡于此,创南派禅宗牛头禅宗,幽栖山遂成为牛头宗祖堂,后改为祖堂山。山上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繁叶蔽日。有伏虎洞、象鼻洞、神蛇洞、太白泉、飞来石、献花岩等诸景观,吸引着众多的香客和游人。在祖堂山的西南麓,坐落着著名的南唐二陵,即南唐先主李昪钦陵与中主李璟的顺陵,被称之为“江南地下宫殿”。二陵相距百米,依山而筑,双冢并列,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均有极高的价值。
我当年主编南京旅游文化丛书时,自己亲自编撰《雨花风光》这一册。为弄清和理顺南郊风景区的景观,曾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
同著名专家王引先生和摄影家朱平一起到祖堂山考察和拍照,那时山上小路崎岖难行,很多地方根本无路可走,一度时期这里几乎被湮没了。为确定幽栖寺和献花岩的准确方位,王老不顾自己已近七旬高龄,冒着高温酷暑,与我披荆斩棘奋力登攀,终于爬上山来到幽栖寺祖师洞遗址,并找到了献花岩的具体位置。后为编撰《聚焦秦淮河》画册,我们三人再上牛首山,实地考察岳飞抗金故垒、将军山、铁心桥等,并在“市外桃园”留下一段佳话。
后与王老和朱平等再聊起往事时,三人抚掌大笑不已,那时结下的深厚友谊,为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编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请教专家,而且还要遍访名家。我记得当时为确定南郊风景区的范围,除了和雨花台管理局的领导与专家商讨外,还专门拜访了素有“南郊王”美称的杨新华局长。他当时为雨花台区文物局局长,后为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他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市政府研究室邓小文处长、市文物局贺云翱教授、南京出版社卢海鸣博士,都是南京地面上的名家,知识渊博且文笔极佳,我们曾一同到牛首山的龙泉寺探幽寻古,实地考察南郊岳飞抗金故垒、南唐二陵等名胜古迹,并为彼此的学识造诣而感佩不已。在与这些专家学者的长期交往中,自己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
如今的牛首山披上了新装,我近年来数次陪同父母家人到此观光,只见道路宽敞,车水马龙,不少市民开着私家车上山踏青,停车场都停满了,几乎水泄不通。巍然屹立的弘觉寺塔,依然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漫山遍野的鲜花盛开,许多情侣结伴而来;远眺周围群山起伏,轻云薄雾环绕山间;我恍然觉得南京人的“春牛首”又回来了,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牛首烟岚”重又出现在游客的眼前,看着那熙熙攘攘的游人,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情景吗?!
燕雀湖与琵琶湖
在紫金山西南麓、中山门外北城墙边,有两泓碧水映着蓝天,它们相依相伴无忧无虑,好像是亲密无间的姐妹俩,这就是燕雀湖和琵琶湖。它们坐落在中山植物园前,这里春日芳草茵茵,夏天波光盈盈,秋来雁飞阵阵,冬季白雪皑皑。面对钟山,背靠城墙,遥望森林,凝视湖水,在我的眼里,这里是南京特色最明显的地方,真是“山、水、城、林”都全了,难怪许多市民和游人往返于此络绎不绝。
燕雀湖通常称前湖,又叫白荡湖,它相对于玄武湖,一个在钟山之南,一个在钟山之北,玄武湖在北故原称后湖;燕雀湖在南所以叫前湖;琵琶湖在中间叫中湖。相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才华横溢,但不幸早逝。梁武帝很悲痛,遂命安葬于前湖畔,并将生前赐予太子的琉璃碗和紫玉杯等宝物随其陪葬。后有一太监前去盗墓掘宝,突然有上万只燕雀飞来围住太监扑击。地方官见此情况觉得奇怪,命令手下将太监抓来,果然从他身上搜出了宝物。后来封坟之时,又有无数燕雀口衔泥土飞来,用所衔泥土筑坟建墓。燕雀湖亦由此而得名。
历史上燕雀湖原本很大,而且与琵琶湖是相通的一个湖。1366年,朱元璋下令兴建皇宫,并扩建应天府城,他采纳了懂风水的刘伯温的意见,认为燕雀湖位于钟山“龙头”之前,有帝王之气,遂下令填湖做宫城的基地。但填湖工程十分浩大,又总是填不满。有一次他在湖边正好碰到一个老汉,名叫田德满,朱元璋顿时心中大喜,这不正应了“填得满”的吉兆吗?!于是就命手下将老汉抓住,投入湖中垫底,并搬迁了附近的三座山。经过艰巨的填湖工程,这才好不容易填平了湖的大部分,并把燕雀湖和琵琶湖分隔成两个湖,所以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之说。
如今前湖经过数年整治,已经修建得十分漂亮。原来城墙下面淤泥积水,老百姓传说有巨蟒出没。现已修好道路,并且移花植木,可供市民散步通行。湖北面植物园投资修建了热带植物馆,玻璃屋顶映射着阳光,如同镶嵌在绿毯里的玉叶;湖面上往来着许多游船,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玩耍。
湖边垂钓者相当多,清晨可见排着一溜渔竿,跟我同住后半山园的周宪成老兄,时常在休闲时手持钓竿,拎着鸟笼、带着宠物金毛犬,到这一带湖里去钓鱼、遛鸟,顺带遛狗,那鸟被他教会了两门“外语”,金毛犬一到湖边就要下水洗澡,狗“儿子”、鸟“女儿”与他共享“天伦之乐”。到前湖垂钓更是其乐无穷,我有一次就亲眼目睹此景:一位经验丰富的钓手,在半个小时内竟然连续钓上来两条近两尺长、重约一二十斤的大鲤鱼和大青鱼,把他乐得嘴都合不拢了,连忙打手机叫车子来接他,还叮嘱要带蛇皮口袋来!
琵琶湖就在燕雀湖的西边,又称中湖、燕尾湖,后因状似琵琶而得名。它原本属燕雀湖范围,后因朱元璋填燕雀、建皇宫而分隔,这颗遗珠便藏幽于城墙边,一般难以窥其芳容,琵琶湖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我在多年前陪大哥去湖畔散步,当时琵琶湖人迹罕至,城墙斑驳陆离,茅草丛生,常有刺猬、野鸡出没。湖中鱼虾不少,岸柳成行,我也曾带儿子去湖边捞虾,居然收获颇丰,“战果”辉煌,那里的龙虾和青虾味道鲜美。后来在湖畔建有琵琶山庄,因违规营业并污染环境而被叫停了。而琵琶洲这一带的外来户很多,违章搭建杀鸡卖鱼的,既难以管理又有碍观瞻。
2005年,南京市政府和中山陵管理局大力整治环境,将琵琶洲这一带的外来户全迁走了,修建了许多亭榭楼阁,新栽了大片芳草绿树。整治后的琵琶湖旧貌换新颜,一泓碧水波平似镜,沿湖绿草如茵,垂柳成荫,入胜亭、夕照轩、听雨廊、枫芦亭、清溪舫、浮波桥、钓鱼台等新建景观,或掩映在树丛中,或翘立于碧水间。
湖畔游人骤然增多,平时晨练者多为中老年人,而双休日或节假日青少年亦不少,有夫妻情侣依偎相伴,爷孙母女携手同游,跳舞的、耍剑的、遛狗的、钓鱼的……一时间原本空旷的琵琶湖热闹非凡,不仅周边住户接踵而至,而且远处游人也慕名而来,一睹芳容,尽兴而返。
我时常与妻子漫步琵琶湖和燕雀湖,我在散步安排上有句口头禅,叫做“每天三个湖:早上琵琶湖,中午玄武湖,晚上燕雀湖。”(因我在市级机关上班,中午饭后散步到玄武湖很近),把环绕紫金山的前、中、后三个湖都带到了。有时在湖畔散步会遇到好友巨涛、民泽等携夫人同游,我们还即兴诗词酬和,或用手机发送新作交流。也时常遇到好友杨晓岗、王国钦等,与他们交流锻炼、养生之道。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夏天荷花盛开,红白相映,煞是可爱。更可喜的是小动物们又回来了,并且更活跃了。不仅喜鹊、斑鸠、白头翁欢快地鸣唱,而且野鸭子和水禽们也逐年增多,它们在湖中小岛上生蛋繁殖,经常可以看到它们举家出游,湖面上划过一道道波纹,引得游人时常驻足观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物与人也就像一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