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400000002

第2章 导论形象就是旗帜(1)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行政的无形力量,能够在公众认同、支持和配合的社会氛围中,深化自身改革,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政务效能。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形象不仅是对内传播、获得自身号召力和民众支持力的旗帜,而且是对外传播、实现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旗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如何树立政府形象的旗帜,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实施科学的政府形象传播战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传播理论支撑和实践运行机制,对于各级政府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领导、组织和管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传播时代的形象战略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及其应用创新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生态和人们信息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流速大为加快,信息总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信息渠道多元畅达,信息传受的个体选择自主多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媒介融合的传播时代。在传播时代,基于信息要素整合与传播加速,人们的社会感知力显著提升,一方面对社会组织形象和个体形象的认知与诉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信息交往参与到形象认知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个体的形象认知积累与判断结果对群体社会行为的影响也比以往更加深远,人们的社会态度、认知心理、情感共鸣和价值判断更趋向于自主信息交往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形象传播不再局限于生产企业及商家依据客户和消费者心理所制定出的营销与传播战略,而是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只要作为社会主体的组织或个人与公众有交往诉求,就必须有相应的形象战略,才能实现主体公共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和形象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政府传播来说,其形象诉求直接与赢得民众支持相关,形象力、传播力和公信力成为政府形象战略的三大基石。

一、形象力决定软实力

形象力是基于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对象化的存在,其力量来源于形象主体,但并不直接通过自身展现,而是由对形象主体的认知者来反映。形象力的形成过程需要人的认知参与,形象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形象主体的认知结果,并通过人对形象主体的态度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呈现出来。可见,政府的形象力与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对社会基础的建设等硬力量不同,它是一种基于公众价值认同的精神软力量,但这种软力量“形”软而“神”不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渗透力和作用力反而为硬力量所不可比拟。从根本上说,政府形象力决定了其赢得民心的软实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什么力量比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力量更大。

形象力虽然要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来体现,但其源头还在于形象主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事实,并且通过形象主体与公众的信息交往过程去实现。政府要构建自身的形象力,实质上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行政事实的正向价值,二是政府与民众之间良好的信息交往和意见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政府与公众的价值共识,体现到政府的行政作为上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畅达官民交流互动的渠道,并使之成为政府服务公众、接受监督、引导舆论的信息桥梁。构建政府形象力的认知源头和认知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需要在形象战略中加以统筹。

在改革与开放的时代进程中,社会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体化的特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价值共识必然存在波动性和发展性,公众对政府的服务诉求和形象期待也会发生变化。在动态中实现社会价值的共识,必须加强核心价值的引领,将人的主体精神追求与政府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向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物质生产与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人的精神品格的提升,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传播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集聚与扩散的高速化和低成本化,借助各种媒介的内容传播成为人们信息交往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它一方面导致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人们被海量信息所包围,信息垃圾和垃圾信息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传播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只有牢牢抓住人们对信息内容的关注,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覆盖。可见,信息内容的传播并不直接等同于信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其关键在于特定内容的信息能否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传播力,进而转化为影响人们认知的力量。从传播的社会影响机制出发,传播力决定了影响力,缺乏传播力的事物在泛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传播力的大小需要由客观的传播效果来评价,而不是由传播过程的内容多寡及呈现方式来判定。因此,传播力要素的构建必须从受众需要和接受的受者本位出发,以传受双方互动为基础,加以科学定位和过程优化。抽象地说,引发关注、实现关注、持续关注,是构成传播力的三个根本要素,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内容上满足受众需要、在传播路径上得到公众认可、在意见交流中形成认知共鸣。在媒介融合与人的媒介化时代,传播是社会主体间能动的交往过程,传播行为是相互的、传播过程中双向的,人们的信息需要可以在传播活动中被激发,内容关注可以被媒介引领,意见达成可以因交往对象而变化。总之,任何传播活动都处在一种动态的由信息失衡到信息平衡的反复演进中,而传播力的形成与作用的根本机制就在于消除或降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失衡。

借助于大众媒介的政府形象传播,其对公众的认知影响力取决于其传播力的大小。应当说,政府信息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都是被高度需要的,因为它涉及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判断。但是在事件先行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大都源自事件传播,积累于事件判断,符合于政府形象的正向事件传播成为其传播力构建的核心所在。传播力对于形象传播来说也是双刃剑,如果负面形象的传播力大于正面形象的传播力,就会造成负面形象对公众的消极影响,这是任何政府形象传播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着力构建政府形象的正向传播力,不仅要善于依据政府行政的基本事实加大信息传播的有效覆盖,让公众了解和认知一个真诚为民服务的政府;而且要学会在负面事件出现的情况下,化危为机,在不利的事实中表明政府立场、履行政府责任、改进政府工作,树立值得公众信任、带给公众信心的政府形象。

三、公信力决定生命力

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结果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价值评判,而人们社会交往中的核心价值是信任,一个值得信任的组织形象能够给公众带来希望和力量。只有被公众寄予希望和力量的组织,才会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对于市场主体而言,诚信是公众价值评判的核心,没有诚信的企业必定为市场竞争所淘汰;而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公信力是赢得公众支持和信赖的基石,社会对政府公信的价值评判不仅决定了其形象品质,而且决定了政府的人心向背。

构建政府公信力既是贯穿于政府各项工作中内化的发展诉求,又是通过将政府与公众互动交往的事实付诸传播,进而展现政府形象的外化需要。可以说,公信力是政府形象的生命,如果在政府形象中没有了公信力,那么政府也就失去了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当政府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会被公众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政治学称之为“塔西佗陷阱”。(参见张音、张新苗:《破解“塔西佗陷阱”的舆论怪圈》,《人民日报》2012年6月26日。)政府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就必须在日常公共事务和突发公共事件中增加透明度,让公众在了解事实真相的过程中,形成对政府的公信认知与评价。

在网络传播时代,政府传播的信息真假不再由官方媒体所垄断,而是可以为广大的公众个体参与甄别,并形成强大的监督和评判力量。善用公共传播力量,加强政府权力的阳光运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能够使政府公信形象得以树立和传播,产生积极的社会认知效应。反之,政务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只能使政府公信力在这一公共传播力量中被消蚀、瓦解。

第二节形象传播的理论依据

形象传播既是形象主体通过媒介向受众施加认知影响的过程,又是受众根据自身社会交往需要,对不同社会主体进行认知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形象主体与社会认知主体之间存在着互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双方都处于能动状态,需要从交往的视角解析形象传播。特别是在媒介工具已经融入个体生活的现代社会,人的媒介化与媒介个体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对于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超越传统的宣传模式,即以形象主体为本的单向传播模式,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视角,探究形象传播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

一、心理学——解析个体对形象认知的建构过程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体现了公众对政府认知的总体评价。对于个体认知而言,这种形象总体评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建构过程,并随着个体社会化的持续深入,在形象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呈现出日趋复杂的认知结构和反复优化的价值判断。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可以从被动与主动两个方面的信息交往状态来考察。从人被动的信息接受来说,任何形象信息的刺激都会在不同的个体那里形成差异化的认知反应,个体将接受到的形象信息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积累和价值框架相比较,或强化、或修正、或重组已有的认知判断,更新自己对政府形象认知结果。从人主动的信息获取来说,出于自身对特定形象主体的认知需要,个体会主动寻求其相关信息,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开展交流,验证信息来源、讨论意见观点、调整认知结构、形成形象判断,使自己对于政府形象认知进一步丰富起来,更好地实现自我社会生活的目标。实际上,社会成员信息交往的被动态与主动态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最终落脚到个体主动的认知建构这一核心环节上来。个体只有通过能动地对政府形象信息加以吸收、加工、储存和再现,才能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成果,并将对政府形象认知的价值判断应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选择上来。

从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建构过程来看,政府形象信息的内容表达与传播必须要有可感知的具象性,以促使人们形象认知和思维的生成。形象认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所认知事物的“脸谱化”和人格化,将各种信息感知与自我价值判断不断地加以融合、概括,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或一系列具体化的形象建构。在相同的认知环境下,如果政府形象的表达能够突出具象化内容,充分运用人物、故事、场景等要素来进行传播,就有利于人们在认知接受上的形象建构,远比以概念、数字、定性判断等内容进行的形象传播效果要好。人的形象认知建构具有总体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其过程并不在于对所有形象细节的刻画,关键在于能够促使某些形象认知点的形成,人们常常会通过这些形象认知点,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将认知对象的总的形象生成在自己头脑中。而人的这种总体形象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对认知对象的其他方面进行“合理”想象,并融入自己特定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象认知建构的过程,都不是个体单纯的理性活动,而是融入了感性经验的复合性心理活动。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理性认知是感性认知的升华。对于政府形象认知而言,人的理性认知过程不仅是在个体情感活动伴生下进行的,而且当人们对认识对象缺乏深入了解时,感性体验所起的认知作用常常是决定性的。因此,在形象认知的建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感性认知因子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这些因子通过人的情感体验所形成的心理召唤作用,以实现政府形象传播对个体产生的最优化效果。当然,个体形象认知建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与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相伴的大多是获得正面的形象认知,而与个体消极的情感体验共存的则多为负面形象。在调动个体进行政府形象认知建构的过程中,积极的、愉悦的情感接受与共鸣,有助于在理性上形成正面的形象判断和正向认知积累。在不同个体那里,感性与理性因子的形象认知建构作用必然存在着差异,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共同体亦是如此。只有将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形象传播活动,才会更好地促进个体实现其形象认知的建构过程。

同类推荐
  •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

    本书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概念的提出、产生的根源、发展脉络与最终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等方面有着特殊意义,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加深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20世纪即将过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除了俄国—苏联外,当属美国和日本。预计在下世纪,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将是美日这两个国家。美日是头号和二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为此就必须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还要打好交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求和平、图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崇高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应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史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史

    本书以时间为线,分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五个时期分别论述了国民党退台之后台湾政党政治演变的进程,对每个时期台湾政党政治展现的主要特点、发展变化的原因、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了解台湾今天的政治现状以及预测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护心龙鳞

    护心龙鳞

    明镜湖边,三生桥前。桃花树下,共许诺言……护心龙鳞,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亦成过往。唯有龙鳞,难断相思情。
  • 尸家禁地

    尸家禁地

    命中注定早死的大学生遇上了驱魔美女,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活命,他唯有陪着美女穿梭阴阳两界,享受着一次次惊悚恐怖,九死一生的亡命之旅,爽到肝颤,刺激到心脏都随时可能爆炸……
  • 木匠家的小娘子

    木匠家的小娘子

    张木:我觉得我是一个生活白痴,如果有一天我到了古代,要么被当成妖孽弄死,要么就得活活饿死!穿越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一支金光闪闪的潜力股!
  • 生命的“护花使者”

    生命的“护花使者”

    郭传火彭飞八年做一件事,你能坚持多久?没有什么报酬,你愿意做吗?——题记。倪龙事迹简介倪龙,今年40岁,在淮北矿业集团朱仙庄矿从事掘进工作,从未出过工伤,甚至连手脚擦破皮的小伤都未曾发生过。从1998年开始,倪龙不计报酬,坚持在工作之余检查安全隐患,并在检查隐患的同时动手消除隐患。倪龙下井时还担当着义务安全检查员的职责,为工友们开辟出安全的“绿色工作环境”。并且,倪龙还给自己订下了规定:只要下井,就要检查安全隐患。自1998年以来,经倪龙排查并得到整改的安全隐患达到500余条。
  • 末世重生:哟!尸王

    末世重生:哟!尸王

    苏楠晨死在了末世第十年,唯一的妹妹因为调查她的死因而惨遭毒手,身殒末世,为她所做的一切皆因她是唯一的姐姐及亲人。重来一世,看着只有六岁的苏九儿,这一次,她会将她好好护在身后,不让她受任何危险。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回味:沉默的风景

    回味:沉默的风景

    本书是以文化名城为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视野广阔,视角独特,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力求对游历的各个古城名城进行历史文化的还原,写出各个城市的个性、声色和味道,探求山水景色中的历史意蕴,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价值。
  • 礼仪全书(第二册)

    礼仪全书(第二册)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礼仪全书》归纳、介绍了大量最新的交际技巧和礼仪规则,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了生活、工作、交际中经常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内容涉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礼节、招待宾客的要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商业营销中的礼仪、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知识等等。在社会变化日益快速的今天,许多经久不变的社会习俗和礼仪,已经发生微妙的改变。本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 快穿之攻略男主

    快穿之攻略男主

    被系统坑了的少女容千云好不容易躲过了系统的摧残,这怎么又来了一个难缠的家伙,不管你是狠心毒辣的军阀,还是一块石头,统统都不在话下,可是儿子,我是你妈啊……你的手要摸哪儿呢?某女黑线:“啊那个帅哥你等等,系统叫我攻略你!”某男奸笑:“巧了,系统叫我等别人攻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