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700000006

第6章 导论:中国美学的现代进程(5)

1.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与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美的形式特征和艺术的法则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推崇超越规则和形式之上的境界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美学已经具有西方现代美学的某些特征。我们可以结合上述讨论过的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概念来加以说明。

尽管中国传统美学中没有像西方现代美学中的美的艺术或者艺术这样的概念,可以将各个门类的艺术统一为一个整体,并且为不同门类的艺术寻找共同的理论,但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诗、书、画等概念,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概念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中国古代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些艺术形式与其他知识形式之间的区别。如果说西方现代美学的最终确立得益于康德的理论化工作,而康德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审美与科学和伦理区别开来,为美学找到独立的领地,那么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论述,尽管这种论述不是以体系化哲学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比如,王夫之就明确将诗歌与哲学和历史区别开来,认为后者的目的在于“意”的表达,前者的目的在于“兴”的唤起。王夫之说:“诗之广大深远,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赞《易》陈《书》,无待诗也。”(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高启《凉州词》评语,载《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1576—1577页,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孟浩然《鹦鹉州送王九之江左》评语,载《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897页。)王夫之还发表过许多评点,批评以意、理、事、史为诗的倾向,这充分表明在王夫之那里,诗的独立性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是明确的美学认识,因为王夫之所说的作为诗的本质的兴和意象,与西方现代美学所说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密切相关。

同样的情况,在叶燮的论述中也可以发现。叶燮对理事情的论述,显示了中国传统美学对艺术和审美的深刻认识。甚至可以说,这种认识的某些方面,18世纪确立的西方现代美学都没有达到。众所周知,康德将人的内心的全部能力区分为知情意。如果不太严格地说,康德的知情意与叶燮的理事情存在对应关系。知与理对应,意与事对应,情与情对应。(当然,这种对比是十分勉强的。叶燮的理事情不是从主体内心能力的角度做出的区分,而是从客体存在形态的角度做出的区分。叶燮以草木为例,做了清楚的说明:“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见叶燮:《原诗·内篇上》,载《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0页。)这里的理事情,指的是同一事物不同的存在样态。与康德的知情意对应的,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存在样态,而是不同的事物,即自然、艺术和自由。(见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第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与康德将情划分为美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叶燮在理事情之外另辟一种状态或者境界,作为美学的研究领域,这就是所谓“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叶燮:《原诗·内篇下》,载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第5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叶燮的这种认识,就将审美与艺术从其他知识和行为中分离出来而言,一点也不亚于康德做出的区分。

而且,在叶燮那里,关于诗歌的这种认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在《赤霞楼诗集序》一文中,叶燮指出:“画与诗初无二道也。……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49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叶燮在诗歌与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发现了共同的特点,尽管这种共同特点与西方现代美学家在不同门类的艺术中发现的共同特点有所不同,但它表明中国古代美学家很早就开始在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进行比较,将它们归在一起来进行思考。将不同艺术门类归在一起来进行思考,正是西方现代美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叶燮和王夫之等人的这些论述,并不是他们的发明。中国传统美学很早就有这种认识,只不过叶燮和王夫之二人做了更加清晰的表述而已。换句话说,如果像克里斯特勒那样,将自律的美的艺术视为现代美学的标志,那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之间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与其说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相似,不如说它跟西方现代美学相似。这正是中国美学中明显的中国性之所在。

现在,让我们来检查西方现代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无利害的审美态度。如上所述,西方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后者强调客体的形式和法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很早就有对审美态度的重要性的认识。叶朗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管子和荀子的“虚壹而静”,以及宗炳的“澄怀观道”,郭熙的“林泉之心”等等观念和论述之中,发现中国很早就有一种审美心胸理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119页。)叶朗所说的审美心胸理论,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十分接近,它们都强调无利害性,都强调无利害的态度所具有的“变容”作用,即将事物由日常状态变容为审美状态,将日常事物变容为审美对象。

叶朗还发现,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说法,是对这种审美态度理论的经典概括。对柳宗元的这个命题,叶朗做了三个层面的阐发: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把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的内涵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原理》,第51—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用审美态度或者审美活动来消解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这也是西方现代美学的惯用策略。对于西方古典美学中流行的美的理论,比如美在比例、美在和谐、美在合适等等,现代美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批驳。其中有经验主义的批驳,即通过给出反例来驳斥;有现象学上的批驳,即审美态度是无利害的,不仅去掉了功利考虑,而且去掉了知识考虑,而有关美的定义都涉及知识,对无论比例、和谐还是合适的感知,都依赖知识,从而与无利害的审美态度相矛盾,因此有关美的定义在审美经验中是不可靠的;还有逻辑上的批驳,即通过证明美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它的所有成员之间不具有任何共性,因此有关美的任何定义都注定是错误的。(有关分析,见Jerome Stolnitz,"'Beauty': Some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an Idea,"in Peter Kivy(ed.),Eassys o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2))

叶朗从柳宗元的命题中所阐发的消解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的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定义做出的现象学批判十分类似。它们都是用审美态度、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活动,来消解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的审美心胸理论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审美态度的认识的深度,中国古代美学家要远胜于18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家。中国古代美学家不仅认识到要对日常事物保持超然的态度,而且对于艺术本身也要保持超然的态度,后者正是许多西方现代美学家和艺术家所忽略的。比如,在《宝绘堂记》一文中,苏轼就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生死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卷上,第315—31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无利害性的审美态度,不仅要用来针对有利害的日常事物,而且要用来针对无利害的艺术作品。一般人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有利害的态度对待无利害的艺术作品。这在苏轼看来,实在是颠倒错谬,可笑之极。

就“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中蕴涵“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这层意思来说,它也可以支持现代西方美学中的审美趣味理论。如上所述,审美趣味理论尤其突出了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和个体因素,或者可以说突出了审美经验中的非逻辑因素。对此中国传统美学也有深刻的认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同上书,第418页。)严羽在这里所推崇的“别材”和“别趣”,跟18世纪西方美学家所推崇的天才和趣味概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18世纪西方美学家在为审美和艺术争得独立地位的时候,多半强调它们是天才和趣味的结果,超越知识积累和算计之上,而后者正是科学和其他日常活动的特征。叶燮关于才胆识力的论述,也与此有关。(参见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507—513页。)总之,对于诗人和书画家为代表的艺术家所需要的一种特别的趣味和能力,中国古代美学家有许多深入的论述,它们多半指向某种特别的创作状态,通常用兴、兴趣、兴致、兴会等词语来描绘,(详细论述,参见彭锋:《诗可以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与前面讲的无利害性密切相关。

由于有了无利害的态度,有了相对自律的艺术概念,有了特别的趣味,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能够欣赏除了优美之外的其他风格的事物,比如沉郁、飘逸、空灵、甚至丑。(详细论述,见叶朗:《美学原理》,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如果说崇高是西方现代美学的标志之一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美学很早就有了现代的特征了,因为包括崇高在内的诸多审美风格,很早就成了中国美学的讨论对象。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大量涉及琴诗书画的品评,它们的重要内容就是风格鉴别。

同类推荐
  • 大秦始皇

    大秦始皇

    大秦王朝丰功伟绩,扫六合灭诸侯统江山。开始始皇之路。千古君王,统领万代江山,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大海商

    大海商

    才子赴京化身幕僚,权力巅峰游刃有余,天子倚重,内有百年皇家隐情。荡倭寇,平海盗,开一代海上丝绸之路,功德无量,令世人敬仰,却有万般艰险,生死两茫茫。
  • 诸葛蒙难记

    诸葛蒙难记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鲜为人知的一段传奇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却说刘备夺取汉中之后,蜀国走上了巅峰。但奇怪的是以后刘备厄运频繁。就连那个神机妙算百战百胜的诸葛亮似乎消失了一样。几乎失去了作用。最后导致关羽荆州兵败,干儿子刘封被杀。糜竺糜芳被杀。张飞被杀。最后夷陵之战,全军覆没。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到底去了哪里?很多历史学家争论不休。本书虽然虚构,但是试着解开尘封当年的历史。望大家收藏鼓励。
  • 先秦古国志

    先秦古国志

    本书系统讲述了先秦时代两百余个古国的历史,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七编,展现了先秦“万邦时代”的古国风貌。这两百余个古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少有记载,他们的故事少为人知。本书以传统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民俗传说等资料,祥细叙述这些先秦古国发人深思的兴衰成败,光怪陆离的异事奇闻,炫人眼目的奇珍异宝……
  • 年代记之千年世界

    年代记之千年世界

    本篇作为起点小说《长夜年代记》的资料篇。记录了平行真实地球与小说时代空白千年的故事。以编年体与纪传体两种形式记录了这一千年时间历史的走向。
热门推荐
  • 赌婚之盛宠卧底老婆

    赌婚之盛宠卧底老婆

    第一次见面,她是陪酒小姐,一身风尘傲骨,救下不小心吸了毒的他;酒吧再见,她是警队卧底,身负重任,而他已是黑白两道赫赫有名的铁腕总裁;都说龙家少奶奶是龙大少赌来的,晕晕乎乎上了贼船,失了身还生了娃,某卧底听见后拍案大怒,“一群睁眼说瞎话的王八羔子,老娘明明是被龙大少绑到民政局签字领了小红本儿的!”本以为二人世界该幸福满满,哪知外有警队大佬施压,内有资深情敌算计,她面对最亲最敬的人的背叛深陷牢狱之灾,他张开双臂将她护在怀里,一双眸子冷到没有温度,“我一个人给她所有的疼爱,你们,滚。”
  • 我欲屠天

    我欲屠天

    无极大陆,大周皇朝衰败,七国征战无数年,家族、宗门林立,是时百家争鸣,无数强者幡然崛起,大陆乱,各族争霸,荒兽窥探,人族生灵涂炭。强者享天地封号,掌御众生;弱者命如萍草,无立锥之地。且看一代废柴少年,如何逆天崛起……
  • 心理学与驭心术:掌控他人的诀窍

    心理学与驭心术:掌控他人的诀窍

    《心理学与驭心术:掌控他人的诀窍》内容简介:掌控人心的心灵捕手,圆融处世的心理教练。驭心术侧重人际关系的吸引、驾驭和簧理,教你吸引他人、改变他人态度、获得他人帮助、说服反对意见、强化他人服从意识、化解双方;中突的策略一个无形暗示,一个巧妙诱导,一个机动迂同,一次情感投资,总能让你成为赢得人心的社交高手。
  • 有鬼之处

    有鬼之处

    应聘工作的大学生们请小心了!许多地方都需要仔细观察后在决定是否留下任职!!!如果喜欢本书,对作者有好的意见,可以加书群698848854
  • 悍仙难宠

    悍仙难宠

    身为一只有满身金玉的六足神兽,陆从从破壳而出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青华。那个男人,生了一张摄人心神的好看脸庞,即便时过境迁,她还是会时不时梦见当初在栒状山的鸿渐洞里,他笑盈盈地将她从壳中抱起来,大掌温柔地拂过尚是幼兽的她的湿漉漉的额头,唤她:“乖孩子,莫怕!”多少次,她梦见他们朝夕相对了一千七百年的青华殿。清冷安谧的琼楼玉宇,却永远都只有他们一人一兽相伴。
  • 本宫要梳洗打扮

    本宫要梳洗打扮

    据说凌熙对慕可可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不过慕可可不相信,因为当时的她身着维尼熊睡衣,手上提着垃圾袋,而且还披头散发,眼睛红肿,眼角残留着眼屎,脸颊上还有因前一晚贪吃而冒出来的小痘痘,这一惨不忍睹的妆容,凌熙会一见钟情,他要不要这么惊悚?在凌熙的不懈努力下,两人终于在一起了,可之后,凌熙时常反对慕可可化妆,美名其曰:不愿让其他男人看到慕可可的美貌,从而注意到慕可可。可如今的女人,哪有出门不化妆?故慕可可要反抗,“熙哥,本宫要梳洗打扮!”
  •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包括小说《外国八路》、采访手记《追寻汉斯·希伯的踪迹》、剧本《汉斯·希伯》,以及小说《流萤传奇》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均讲述了德国共产党员、作家、记者汉斯·希伯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国采访并深入鲁南敌后体验中国共产党人战斗生活并参与其中,最终战死的壮烈故事。《流萤传奇》则描述了土改时期少年英雄鲁家钢作为民兵同反革命分子斗争的故事。这两部分内容虽发生时间不同,但都是鲁南地区的故事,因此放在同一卷中。这些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和社会状貌,尤其是对于汉斯·希伯的采访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正行风(成风化人)

    正行风(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系列丛书,从机关作风、家教家风、行业行风、学校校风四个角度,记录了和平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承载了和平人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和平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发挥了讲述和平好故事、传播和平好声音的文化引领作用。
  • 天才控灵师

    天才控灵师

    元气高中生少女郭云琦一朝撞鬼,竟加入地府,成为兼职消灭失控恶鬼怨灵的职员!这生活简直不要太分(激)裂(情)……来往于三界和人间,魑魅魍魉,妖孽横行……然而三界浮沉,或许都不如男神转身一笑……
  • 今天是他的生日

    今天是他的生日

    我认识一个民警,是在朋友聚会的场合里认识的,那是一个很大的卡拉OK厅,我们便在闪烁的彩灯下握了握手,民警的手很热情,握过手之后,我仔细地看了他几眼,就笑起来,冒昧地对这个民警说,你恋爱了。这个年轻的民警当时很惊讶,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我,似乎在期待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我没有再说什么,我只是故弄玄虚地笑了笑,说,我没猜错吧?他点点头,说,没错。这个25岁的民警叫凡一民,他后来有一次在大街上碰见我,一眼就把我从人流中叼了出来,眼睛蛮厉害的,我想我若是一个逃犯,这下子就栽在他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