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维佳、刘印生
《咸阳市秦都区军事志》是咸阳市秦都区社会主义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咸阳县建县以至设区以来第一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记述区域军事组织及其活动情况的专志。它的编纂出版,为我区众多史志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是全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秦都,因秦王朝在咸阳建都而得名。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起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咸阳县建制。1952年12月,析咸阳县城区增设丁等县级市咸阳市。1958年12月,咸阳县并入咸阳市。
1983年10月,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地级)后,原咸阳市改为咸阳市秦都区。
1986年12月,以咸阳市区乐育路为界,西部为秦都区,东部增设渭城区。
秦都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近邻西安,为咸阳市市辖区之一。辖区横跨渭河南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兵员充足,既是咸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陕西省国防动员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省会西安的重要门户,素有“门户锁钥”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都区有着浓厚的政治文化和丰富的军事历史遗存。早在古代,境内就有了军事机构及其军事组织。特别是周秦时期,咸阳不但是中国分封制度的发祥地,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在秦王朝及其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咸阳作为中国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事曾在这里发生,众多的军事人物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叱咤风云的历史壮剧,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足迹,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咸阳特别支部创建后,随即组建了农民自卫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8年5月,中共咸阳区委员会组织和领导了震撼咸、长、鄠等地的咸长暴动,沉重地打击了横行乡间、无恶不作的大土豪、大恶霸的嚣张气焰。1938年暑期,中共咸阳特别支部在双照小学创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9月,中共咸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将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组建的咸阳武工队改建为咸阳支队。
1947年5月,咸阳支队被改编为渭北游击总队第五支队。渭北游击总队第五支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武装斗争,扩大游击区域;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策动和组织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作战,打击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搜集和传递情报,为人民解放军主力解放咸阳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3月,咸阳县人民武装部正式成立。咸阳县人民武装部成立伊始,即组织部队官兵开展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运动,参加了建政、土地改革和镇反工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咸阳县(市)人民武装部及其秦都区人民武装部和驻境部队广大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军民共建,维护社会稳定;支援地方抢险救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秦都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利用修志的方式记述境内军事组织的历史、现状及其活动,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咸阳市秦都区军事志》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笔法和规范化的科学体例,集中记述了有史以来境内军事领域的历史状况及其重要战事,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县市区人武部及其驻军的情况,它凝聚了历届编委会成员和编纂工作者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纂过程中,编纂工作者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敬业精神,广征博采,去粗取精,反复考证,去伪存真,做到了观点正确、史料翔实、文字精练、体例规范,是一部具有思想性、文献性和科学性的志书。它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史、资治、教育和交流的作用,相信定会得到驻区各部队广大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作者分别系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区委书记、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