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再嫉妒别人
嫉妒是世上最为恶劣的一种情感,嫉妒之火可以将一个人的心灵吞噬。嫉妒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势和幸运,而常常忽视自己的。嫉妒者会不停地用酸溜溜的语气去攻击别人,那样只会让嫉妒者钻进死胡同,永远出不来。嫉妒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意思好运,只会让我们丧失信心。运气并不是靠嫉妒、重伤别人而得到的,只有良好的心态才是迎接运气降临的最佳土壤。
7.训练第六感
确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们一定会获得回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失败,但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失败加以分析就是好的开始。而在我们努力的同时,事物也总是在发展变化中,这时,就需要我们训练一下自己的感觉运动神经了。心理学家建议说:“我们可以尝试用眼睛去触摸,用手指去观看,用鼻子来品尝,用耳朵来感觉。”发达的第六感也许能帮助我们在地上捡到一个钱包,也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个愿意为你做早餐的伴侣。
把烦恼关在门外
法国作家莫鲁瓦曾说:“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那些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一次,卡耐基和妻子到一个朋友家吃饭,正当大家都在开心地享受荚食的时候,朋友的妻子当着大家的面,突然责备起她的丈夫来:“约翰,你怎么搞的!看你都做了些什么呀,难道你就永远都学不会切肉吗?”其实大家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问题,就算是发现了也不会在意。朋友妻子的反应显然有些过头了。之后她又对大家说:“他老是一错再错,一点也不用心。”
目睹这一切,卡耐基心想:我宁愿只吃两个抹上芥末的热狗——只要能吃得舒服——也不愿意在她的责备声中享用北京烤鸭或鱼翅。
那件事过去后不久,卡耐基和妻子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不过那天妻子也出了点小差错。等客人快到时,妻子才发现有三条餐巾和桌布颜色不配。于是妻子立即冲到厨房,发现另外三条餐巾送去清洗了。而此时客人们已经到家门口了,根本没有时间换洗,妻子急得差点哭了出来!
事已至此,妻子就想:为什么让这种愚蠢的错误毁了我整个一晚上呢!算了,不计较这些了,于是妻子微笑着去接待客人,决定要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后来,妻子发现,根本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餐巾的事。看,之前的担心是多么的多余和可笑!
法律学上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法律并非为琐事而制定,因此人如果还想保持心境的平和,就不应该为琐事烦心。大部分情况,要想克服一些小事引起的烦恼,我们只需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可以了,比如,采取一个崭新的、令人愉悦的看法来重新对待事物。美国著名作家荷马·克罗伊当年在纽约的公寓里写作时,常常因为暖气管的热水发出的噪声而心烦不已,甚至无法安心写作。
后来有一次,克罗伊和几个朋友出去露营,忽然他听到了一种和家中暖气管发出的声音极为相似的声音——那是木柴燃烧时劈里啪啦的响声。这时克罗伊突然意识到,对于同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而讨厌另一个呢?
于是,当再次回到纽约的公寓后,克罗伊就告诫自己:我既然觉得篝火里木头燃烧的声音很悦耳,也不应该讨厌暖气管里的流水声,它们真的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声。这样想过之后,克罗伊逐渐习惯了暖气管里的声音,不久之后,竟然完全忽略了那种噪声的存在。
转变想法,转移注意力,就可以将烦恼统统关到门外。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将精力都花在烦恼一些小事上,那岂不是浪费了宝贵的生命?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想开一点,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事情而伤神费力。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说过:“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小事了!”这一警言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为已经发生的事烦心,长留心结,挥之不去。事情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没有必要再为他伤脑筋。有时候,我们能够度过很多痛苦的经历,却常常被一点小事缠绕;有时候我们经常被一些本该不屑一顾、抛置脑后的小事弄得心烦意乱。这不是明智的选择,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因此,要在忧虑毁了自己之前,趁早将烦恼锁在门外。
盘算已拥有的快乐
也许我们时常抱怨自己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甚至失去了工作。但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比如一位体贴的丈夫或者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能聊得开的朋友,一副健全的身体……这些都是上天给予你的最好不过的恩惠了。
曾经有一位少年,因为家道中落,一下子觉得失去了所有,心中无比苦闷。有一天,他独自来到湖边,发现有一位老人在钓鱼,于是坐在旁边看老人钓鱼。不一会儿,老人就钓了半桶鱼,但让少年觉得不解的是,老人又把半桶鱼放回了湖中。
于是少年对老人说:“你不要鱼可以送我,因为我家很穷,根本买不起起鱼吃。”老头一听少年说话时低落的语气,就知道他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于是对他说:“我的鱼不能给你。”
少年问道:“为什么?”
“因为你有一大笔财富,而且是你最宝贵的财富。”老头故作玄虚地说。
少年不知道老人是何意,一脸茫然地问:“那我的财富在哪?我怎么一点都没看到呢?”
老人对他说:“你的眼睛就是一笔财富,如果你肯把眼睛给我,我就可以让你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少年赶紧说:“那怎么可以,没有眼睛我就不能正常地走路,不能看见阳光下的一切了。”
老人说:“不愿意把你的眼睛给我也行,那我就要你的一双手,我可以用一袋子金币来交换。”
“那也不行,我也不能失去我的手,没有手我就不能做许多我想做的事。”少年迫不及待地回答。
老人这才露出微笑,并说道:“你有眼睛可以看书,有双手可以劳动,难道这些不是宝贵的财富吗?所以我怎么能把我辛苦钓上来的鱼送给你呢?”
少年低头不语。
老人接着启发少年说道:“有了眼睛你就可以看书学习,看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知识,有了双手你就可以凭着它们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地去使用它们,那么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少年似有所悟,回到家后,再也不抱怨自己有多么的穷,而是发愤读书,最后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名字叫萧伯纳。
不要总耿耿于怀自己没有的,我们拥有的其实已经很多了,要懂得盘算已经得到的恩惠,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再者说,如果我们不曾有失去的痛楚,又如何能感受得到的幸福呢?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人生,可是如果我们不曾有缺憾,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才是完美?所以,有的时候,上帝让我们失去一些,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在计算失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算一算还拥有多少。无论怎样,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了,我们不可能随着失去的一起湮灭,我们还要活着,活着就要有希望。这个时候,别人点燃的灯也许根本温暖不了我们,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希望。能真正温暖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那么,不妨算一算我们还拥有多少,不要死死盯着失去的那一点。否则,那一点失去的就会无止境地扩大,直到我们觉得不能忍受。
当我们因为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时,就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呵护自己的所有,也就不会为自己无法得到的或已经失去的感到遗憾和惋惜。如果一个人只盯着自己失去或无法得到的财富和幸福,那恐怕他就很难体会到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是不会只把目光停留在失去的那一点上,相反,他不仅会看到已经拥有的,还会运用它去创造更多。
摆脱悲观,开启智慧人生
悲观情绪由精神引起而又会影响到组织器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是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不到20小时,冷冻车厢打开了,那位工人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极度悲观的人会导致死亡。
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悲观者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我们就会在无意识中,丧失斗志,从此不思进取。这个时候,我们看待事物也就会从不好的一面去看。
悲观者的悲观性格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后天养成”的。人类的悲观是学习得来的。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三组狗分别放在不同的笼子里,一组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控制科学家给出的电击,几秒钟之内它们发现跳过笼子里面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击;而另外一组狗即使跳过去,栅栏的那边也还是有电击的,也就是说,无论它们做什么都不能逃脱电击。第三组是正常的,从未受到电击的狗。
然后科学家把这三组狗都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第一组很快就跳过了栅栏逃避电击,第三组也很快发现了这个奥秘,只有第二组的狗没有跳,停留在笼子有电流的这一半,没有试着逃避。
显然,动物可以通过学习知道它们的行为是无益的。因此,它们变得被动,不再主动做任何事情。有人把电击改成了噪音,以这种模式转移到人的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人也学习到了悲观和被动,受到一点打击就觉得永远不能逾越,再也不试图去改变。
悲观既然不是天生的,那就有改变的可能。事实上,悲观者可以改变悲观,学成乐观。“思维心理学”大师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观为乐观的3个原则。
1.不要扩大事态
如果一个人做一桩生意失败了,不要说:“所有生意都难做,以后还是收山好了。”应该要对自己说:“这一桩生意失败了。我学到了些什么呢?我下一次应该怎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呢?”
2.不要“人”与“事”混淆
当一件事失败的时候,不要说:“我是失败者。”因为这样容易将“事”与“人”混淆。我们要对自己说:“我做这件事总有不当的地方,才出了这么大的错。我下次该怎样做才合适?”
3.不要夸张渲染
当有不如意时,别老是对自己说:“我时时都是倒霉的。”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会事事不如意的。我们要对自己说:“并不是所有事都是这么倒霉的,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心理学家发现,悲观主义者眼睛往下看时,他们的大脑工作很慢;乐观主义者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也就是说,低头想问题容易滋长人的悲观情绪;而抬头想问题则有助于人们进行乐观的思考。这一发现表明,因痛苦而引起的典型的畏怯表情确实会对人起作用,他们也许有悲观的思想,但是如果他们抬头向上看的话,就不会那么悲观地思考问题了。所以,在想问题时,把你的头抬起来,走出悲观的阴霾,获得坚实、理性的乐观,才能开启智慧人生。
换个角度看问题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不可思议,看似复杂难解,但只要我们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框,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牛顿,面对掉在头上的苹果,不是像常人那样立刻抱怨,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设想:“苹果为什么会向下掉呢?”凭借于此,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当一个人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代青年楷模张海迪身患疾病,高位截瘫,却能够笑对人生的不幸,自强不息,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文章,激励着众多的青年战胜困难,搏击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在双目失明后,没有丧失信心,毅然让人代他笔录下自己的战斗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中,谁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换个角度看待,很快就能调整好心态,这样,看到的不仅是希望,收获的更会是快乐。一位伟人曾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活一世,一定要将自己定位在骑师的位置,遇到艰难与挫折时,换个角度,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待人处事,才可以把生命的舞台演绎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