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8年,他制成著名的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该图采用墨卡托设计的等角投影,被称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线(等角航线)导航。并且,墨卡托第一次将世界完整地表现在地图上,这对世界性航海、贸易、探险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为最常用的海图投影。
墨卡托晚年所著的《地图与记述》是地图集巨著,轰动世界。该书的封面上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撑天巨人阿特拉斯像,后人将“Atlas”用作地图集同义词,沿用至今。
墨卡托是地图发展史上划时代人物,结束了托勒密时代的传统观念,开辟了近代地图学发展的广阔道路。
38.巴伦支创造人类北进的新纪录
威廉·巴伦支,荷兰探险家、航海家。巴伦支生活在荷兰拥有海上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时代。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下,巴伦支一生致力于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
巴伦支在他短暂一生的探险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虽然每次都进入了北冰洋,但前两次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指挥着3艘船又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
后来,巴伦支继续向东北行进,直到8月26日他们的船只被冰封住为止,他和船员们成为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当时的天气是如此之寒冷,他们只有把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还经常受到北极熊的袭击。尽管如此,船员们在巴伦支的鼓励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
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终于挣脱了坚冰的围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这时的巴伦支已经病入膏肓。临死之前,他写了3封信,将其中一封藏在他们越冬住房的烟囱里,另外两封分开交给同伴,以备万一遭到不测,能有文字记录流传于世。
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直到1871年,一个挪威航海家来到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地方,并从烟囱里找出了那封信。
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北欧以北,他航行过的海域的一部分称为“巴伦支海”。
39.“水手中的水手”库克
詹姆斯·库克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村庄。10多岁时,他第一次随船出海。长大后,他加入皇家海军,成为一名航海家和制图专家。
1768年,库克受命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考察队队长。在其后的10年间,他带领考察队进行了3次史诗般的航行,足迹遍于未知的太平洋,揭开了地球上最大水域的地理秘密。
1770年1月,在航海的过程中,库克的船遇到了一个小障碍,船上的帆具坏了,船速也慢了下来。库克下令将船开进一个小港内停泊整修。这个避风港内到处鸟语花香、清泉淙淙,遍地长满了野芹和抗坏血病的药草。库克见了,满心欢喜,他将这个小港命名为“夏洛特皇后湾”,宣布为英国所有。在夏洛特皇后湾修整了几天后,库克的船又扬帆向东,穿过了一个狭长的大海峡,这个海峡就是现在的库克海峡。
1770年3月底,库克再次回到夏洛特皇后湾,他画出了第一张清晰的新西兰群岛图。这张图线条明朗,极为准确,为后来许多航海家所称道。
库克访问过澳大利亚、新西兰、马克萨斯群岛、夏威夷、复活节岛和威廉王子湾等地,并为这些地方绘制了地图。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冰山、珊瑚礁、热带酷暑和南极严寒等艰难险阻,不断地向他袭来,直到他1779年惨死在夏威夷岛民手中。在人们的记忆中,库克是“水手中的水手”,在探险史上,很少有人可以与他的成就相媲美,世界地图将永远带着他的印记。
40.探索科学的洪堡德
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腹地,一位青年学者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些位于平原上的小丘。这些小丘高出地面七八米,丘顶都有一个凹陷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股强烈的气流伴随着泥浆从中喷薄而出。青年学者对此做了观察记录和气体采样,并留下了地学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喷发泥火山的精确记录和科学分析。这一幕发生的时间是在200多年以前,这位青年人就是闻名于世的德国科学家——洪堡德。
洪堡德被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其他一些学科如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等方面也多有建树。由于洪堡德的科学活动和学术思想,才使得千百年来纯经验性的地理描述,进入到科学的行列。
洪堡德非常重视实践,他的足迹遍及西欧、中亚和美洲。他曾用了5年时间,测量了安第斯山的高峰,探寻了亚马逊河的源头,攀登了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72米),并登到距离顶峰只有150米的高度,创造了当时的登山高度世界记录,并一直保持了36年。这次旅行中,他采集标本达6万件,并且测定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数据。
洪堡德也善于创新思索,他总是试图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于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上的“第一次”出现了:第一幅全球等温线图由他绘制完成;他最先发现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性和垂直分异性;第一次用图解的方法来研究洋流;首创“磁暴”这一名词;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等。
洪堡德用了将近30年,完成了5卷巨著《宇宙》。在地理学史上,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被公认为是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41.想法独特的李特尔
卡尔·李特尔是著名的地理教育家。他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是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在近代地理学中,他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李特尔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他喜欢用归纳方法,同时他拒不接受先验(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的理论。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的和描述的科学。他说,地理学研究地方的条件,它包括一个地方在地域、形态、物质等特点方面的属性。
李特尔还创用了“地学”一词,代替洪堡德的“地球描述”。他指出人地相关的一般法则,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划分的洲作为最大的区域单位。同时,李特尔主张地理学必须与历史学携手前进,他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42.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发现
普尔热瓦尔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从1870年开始,他曾4次到中国西部探险。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第二次探险是在1876年~1877年。时间不长,行程也只有4000多公里,然而这是一次有重大地理发现的学术探险。他从伊宁出发,沿伊犁河谷地前行,沿途满目苍翠、杨柳依依。
一天,普尔热瓦尔斯基躺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湖边休息。他看着这个湖,脑子转个不停。探险家的敏感使他沉思:这是不是神秘的罗布泊?
回国后,普尔热瓦尔斯基宣称自己找到了罗布泊。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出后,在地理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普尔热瓦尔斯基说的罗布泊的位置,与地图上标示的罗布泊相距400公里,当时地理学界权威、德国的利希特赫芬对他的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指责。后来的考察使学术界的意见趋于一致:两个人都没错。原因是罗布泊是一个频频变迁的湖泊,其位置受流入湖内水量的多少的影响。
普尔热瓦尔斯基还亲历了阿尔金山,纠正了欧洲地图上的错误。因为当时欧洲的地图上根本就没有阿尔金山,欧洲人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阿尔金山。
除了地理学以外,普尔热瓦尔斯基还在动物学、植物学、博物学等方面有一些重大发现,这令他名垂学术史。
43.富有冒险精神的南森
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是第一个证实北极是海洋的探险家。他出生在挪威奥斯陆附近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中。1882年,他乘船到格陵兰水域去作调查研究,这次海上调查激起了他研究北冰洋的强烈兴趣。
1887年,南森提出用雪橇进行横跨格陵兰冰盖的考察规划,但是挪威政府拒绝提供资金。后来,他从一个丹麦人那里获得了财政支援。
1888年5月,南森在5个同伴的伴随下离开挪威。10月上旬,南森到达格陵兰西海岸上的戈德撤泊村。但是,因为最后的一班轮船已经起航,所以,他们不得不在那里过冬。那个冬天也给了南森研究爱斯基摩人的机会。他写成一本名叫《爱斯基摩生活》的书,并于1891年出版。
格陵兰考察成功后,南森开始为下一次探险——利用浮冰群漂浮横跨北冰洋做准备。南森找人建造了一艘船,并给该船取名为“弗雷姆”。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壳呈圆形,这样可以使船易于挤进大冰群并拱在上面。
1893年6月,南森带着12个同伴向北冰洋进发。9月22日,“弗雷姆”号到达切柳斯金角东北方向的北纬78°50′,东经133°31′的冰区。在漂浮过程中,南森通过计算发现这条路不能使该船跨过北极。因此,在1895年春天,南森带着一个同伴离开“弗雷姆”号,乘雪橇向北前进。
4月8日,他们到达了北纬86°13ˊ6“的地方,创造了新的北进记录,成了19世纪中最接近北极点的人。然而,由于春天逼近,冰雪开始融化,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只好返回。不幸的是,他们在路上迷失了方向,经过艰苦跋涉,到达了法兰士约瑟夫地。他们靠打猎为生,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石屋里住了整整8个月。后来,他们遇到了英国探险队而得救,于1896年8月回国。
不久后,“弗雷姆”号也从冰层中挣脱出来,经过长达35个月的航行之后,安全地回到了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在这期间,他们曾经漂流到北纬85°55ˊ的地方,不仅船体完好无损,而且所有人员都安然无恙,得到了相当丰富的观测资料。
44.毕生寻求真理的魏格纳
阿尔弗雷格·魏格纳是德国科学家,1880年11月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早年,他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他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的著作《海陆的起源》出版,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的地质学家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人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魏格纳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直至第二年4月,他的尸体才被发现。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魏格纳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