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8800000006

第6章 当选择遇上努力(3)

到这里,我们就大致明白其中缘由了。既然李寻欢的这家公司只是在当时短期的选择,那他的应对就是快速提升能力,同时展开视野,发现更多机会。一旦老的机会消失,新的机会又没探索出来,出现“套牢”太正常不过。此时,一旦开始干耗,就难免出现“炒股炒成股东”。短期无奈成为长期的窘境,错过机会不说,人生就会卡在此处,进退维谷,掉进了自己设好的“陷阱”。

这就是典型的“套牢”。

想想那些被股市套牢的股民,卖?都跌成这样了,别卖了,白菜价。持?真是不甘心啊,早卖一天就少亏不少。最痛苦的感觉就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我们还会被很多东西套牢。

创业:如果创业失败,钱烧光了还能从头再来。最怕的一类创业企业叫“僵尸企业”,就是那种N年苦撑,每年都在亏损的边缘挣扎,但就是没什么特突出的起色。是继续忍辱负重折腾下去,还是关门大吉?

婚姻:7年之痒,老夫老妻,该用的感情都用完了。此时,新鲜靓丽的小三走到跟前,那诱惑,那帅气,那风骚。离还是不离?

房子:20年房贷折合每天250元。住自己家就感觉跟花250元住酒店一样颇有二百五的感觉。此时,传说中某座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开始诱惑,而自己昂贵的房子位于著名的雾霾城市。卖还是不卖?

用六个字描述这种状态就是:“求不得,舍不掉。”

我们的生活总是会陷入这样的僵局之中。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很多选择,都会出现类似的套牢呢?这同样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叫“一百元拍卖”。

游戏参与者对一张100元的钞票进行拍卖,在每次叫价中加价1元。出价最高者照例得到这100元。但不同的是,出价最高者和出价次高者都要支付叫价。

起初叫价可能很低,但很快就会接近100元。最高叫价会迅速达到99元,第二名达到98元。此时第二名如果叫价100元是有利的,这样他不会从交易中获益,但总比损失98元要好。到此,拍卖会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竞价没有在100元停止。新的第二名会损失99元。但如果101元的叫价能够成功,第一名就可以把损失降低到1元。

第二名总是会再次加价,于是拍卖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某个节点。这个节点往往远高于100元,对于第一名而言,他把这100元拿到了手,但他亏了,而第二名,自然是亏得一塌糊涂。

这个游戏是博弈论经济学家叔比克发明的,是套牢的典型体现。类似事件在股市、期货市场、16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以及近期的普洱茶狂潮中屡见不鲜。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冬日里等出租车,你等了15分钟,没一辆空车。此时,你是选择走两步路去坐地铁,还是继续死等?即便快要迟到了,你都很可能会选择继续死等,因为你已经花了15分钟的沉没成本了,在这个局面下去挤地铁,对于一个穿制服套裙的白领来说相当没面子。这往往是很多人迟到的原因,他们被路上不够用的出租车套牢了。

我们总会不经意地陷入这个自己挖的陷阱里,其原因十分简单:我们过于看重自己的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面子。在这样的游戏里,“不抛弃,不放弃”非但不是一句励志语录,反而更像一个诅咒。

对于这类套牢,解套的典型策略就是:设定好止损点,到点“割肉”。等出租车熬了15分钟,就再给自己5分钟,到时如果还是拦不上车,就毅然奔赴地铁站,后边即便再有车来,那也不是自己的菜了。如果是这个拍卖游戏,那就给自己设定价格点,只要对方还敢继续加价,老子就不伺候了。

而如果是你的职业呢?

李寻欢最后的选择是,再等三个月,到那次竞聘,如果还是没有新的晋升或机会出现,就会选择走人。这三个月,他同时要积极探索外部企业了,他把简历放到了网上,并参与了几个IT行业内的话题沙龙。很快,聪明的他发现了新的机会,两次面试之后成功去了另一家企业,又有了新天地。

以上这种套牢叫短线策略套成了长期持有。

还有另一种套牢。

长期策略套成了短线出货。

同样有不少人,他们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比如,想从事网络媒体这个行业,但是当他们稍微一试水,发现初期的他们没经验就只好先从业余爱好做起,别说收入没有,还得往里搭时间和金钱。这样,没半年的工夫,他们就悄悄“务实”地退出,把那个理想偷偷藏在心灵深处,在某个烟雨蒙蒙的夜晚,独自拿来摩挲感慨。而那些把这种理想当小动物慢慢养的人,却反而在一段时间(别以为这段时间真的会8年10年,最多5年)之后理想照进现实。

既然是长线策略,那往往逃不开憋大招,朝着那个方向持续投入。如果被“套牢”,那就像巴菲特那样,持续买套,让时间成为玫瑰,越久越香。

所以,当你决定跟哪个汉子/婆娘在一起,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还是为了方便买一套房而暂时离婚再复婚,都愿意在一起,并套上戒指,就得明白婚姻就是个长期持有。(不然我们怎么会被“套”上戒指呢?)别随便某个“小三”的浪头打过来,就抛出一个“强扭的瓜不甜”的借口而把婚姻这条船打翻,早干吗来着?

1.5瞄准开枪还是开枪瞄准?

跟那些来回纠结凌乱的人不同,总有一些人,他们的选择十分直接简单,比如:看上一个前凸后翘、明眸善睐的女生,就会直接想办法搭讪,然后搞到联系方式,送花、写情书、吃饭、上床、结婚,感觉不好离婚……他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没那么多思量。艺术的说法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另外一些人则呈现出典型的不同,同样看到一个女神,这些宅男必然纠结:我喜欢她,要是她对我没感觉怎么办?我这种宅男去追是不是很没面子?别人怎么看我?即便我们俩真成了,是不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就算结婚了,那会不会因为当初是我追的她而闹矛盾?要是以后双方家庭不和怎么办?有了孩子以后如果教育理念不一样怎么办?……一堆算计,然后就等N多年过去,在某次同学聚会里跟那已经有点黄脸婆的女神说:你知道吗,当初我暗恋过你。

经过研究发现,在面对决策困境时,总会有两类人:先瞄准后开枪的谨慎者和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以下这个实验经常出现在各种《××心理学》的书籍里。

假如给你两个选择:A.50%的概率获得300元,但剩余50%的概率获得0元;B.100%的概率获得100元。你会选哪个?

在这类书籍里的统一答案是:根据统计,大多数(大约70%~80%)的人会选择B:100%的概率获得100元。

于是,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收益时,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型。

但是,一些专门研究决策的公司就很好奇另外一点,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是风险厌恶型,为何总是有20%~30%的人会喜欢风险?而且,即便我们把A的收益降低,依然会有那么一小撮人喜欢选择A。他们就是喜欢不确定。

由此,在经过更多研究之后,这帮科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有1/4的人,是喜欢风险、先开枪后瞄准的人,而剩余的大多数都是讨厌风险、先瞄准后开枪的人。

这两种人在选择上会面对截然不同的困境。

先瞄准后开枪的谨慎者

他们会先瞄准猎物,此时,发现还有其他猎物在旁边,于是他就得比较哪个猎物最大最肥,但是,时间慢慢耗掉,他迟迟没开枪。猎物们发现了他,全都跑掉了。这就是先瞄准后开枪的困境。

你很容易理解谨慎者的困境。我之前提到选择包括了对信息的获取整合、预测、评估风险、执行以及自我觉察的能力。谨慎者花了大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做出预测,但是他们总会认为信息不足以做出选择,他们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在面对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或者感情选择时,他们往往问亲人、闺密、发小等所有人的建议。

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吗?当萍萍想跟某个男生拍拖时,她问了宿舍的所有闺密。

小红说:“你得找个更实在的。”

小娟说:“门当户对才行,千万别找凤凰男。”

小丽说:“你们相爱最重要。”

然后,小芳又咬牙切齿加含情脉脉地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知道吗,我中意你很久了……”

萍萍就更没主意,继而询问更多的人。

过于犹豫不决好比跟“时间”这个怪物打擂台,它绝对不一下击倒你,而是像猫玩耗子一样,一点点靠点数干掉你。

如果你是谨慎者,因为我这么一说就想一下子变成喜欢风险的决策者,那你既做不到也没这个必要。在选择中,掌握两个法则就好。

法则一:给自己设定最后期限

回忆一下你曾经上的中学、大学。高考和期末考试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期限。相信很多同学当年准备考试时都是用最后两周的时间迅速过两遍书,抓住其中重点,背下几个关键概念,提前2小时喝维生素饮料,然后上考场的。最后期限可以逼迫一个人快速发挥所有的能量。

而为何我们在工作中却丧失了这样的动力?因为,你的工作不像考试那样,没有外力给你设定特别清晰的最后期限。而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事情,比如学英语、写书、看动漫、组织活动,就更没人设定最后期限了,我们的选择及行动可以拖很长时间,我们的选择能力也就不成长。

如果想不被“时间”玩死,不妨跟时间签个最后期限契约:我必须在三分钟内点完菜,我必须半小时内采购完,我必须在三个月内做出职业决定,我必须在一个月内跟小鹏确立夫妻关系……只有给自己有限的时间范围,我们才能快速发动所有大脑细胞,做出从信息收集到果断决策的全过程。

法则二:清晰你个人的真实意图和方向到底是什么

无论是2007年中国的6000点泡沫,还是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的网络泡沫,每次股市的牛熊转换,死得最惨的一拨人的做法是:在之前的几次上升都保持观望,结果在最高处按捺不住全仓杀入,然后眼睁睁看着暴跌。这是平庸的谨慎者最容易犯的错误,相比企业的价值、估值、股价,他们更看重表象且从众的目标“等跌了再买进更有便宜赚”。同时,他们会因各种犹豫算计而迟迟不动手。但是,当他们发现股市在上涨途中一次次不给这个机会时,就会在最后的一次上涨时急不可待地买进,这看上去是“果断”操作,但恰恰是谨慎者最容易做的错误操作。当我们不清晰投资背后的真实意图时,我们总会被从众的表面目标所蒙蔽。

江小鱼是我认识的一个管理咨询顾问,他能够在一周之内就搜集到目标行业的大量信息,并做出结构化的整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他给客户完成一个咨询项目时,他更关注这个咨询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客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优秀的咨询者和一般的咨询者的差异之一就是:一般咨询者只是按照客户纸面上写的需求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出方案;优秀咨询者会借助自己的经验,以及跟客户的互动发现藏在纸面目标背后的真实意图。你以为客户让你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革,但客户真正的意图也许是借流程改革的方案来精简机构。(这就牵扯到精简机构及裁人,但老板不好意思这么冷酷地直接提出。)

因此,对于那个想确定恋爱对象的萍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去问别人,而是先想清楚,她更看重男生的什么,她想跟什么样的男生在一起。同理,对于我们的职业选择,收集信息的背后,你应该清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要钱还是要名,是赌“黑天鹅”还是“白天鹅”,是追求更有成就还是更安全。

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

这一类人并不特别注意观察这个森林,随便瞄了一个猎物,感觉好就砰地开了一枪,然后发现打歪了。幸好还有很多子弹,可以继续随便瞄上一个猎物,又是一枪……

他们的典型困境自然是冲动的惩罚。小军因为想来北京就义无反顾辞职来北京生活,之后贸然选择了外贸,觉得外贸可以跟老外打交道,惩罚自然就来了,当时外贸行业面临低谷期,所谓能跟老外打交道也无非就是邮件往来。他现在又在准备投向高端语言培训行业。他来咨询的最大问题是冲动带来惩罚。做的好多选择最后都很失败,恨不得剁手剁脚。“我当初真的就是爱上了那家公司,然后我就毅然去了,结果……”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跟酒驾者很是类似:“来了朋友,怎么也得喝一杯,当初认为不碍事,结果……”

冒险者的冒险精神如同一把双刃剑,善用有利的一面能令其所向披靡,而不利的一面却意味着一次次败走麦城。但是,仅仅因为是双刃剑就把它雪藏起来等生锈显然很愚蠢,也不符合冒险者剽悍的格调。以下两个法则是玩好这把双刃剑的招数。

法则一:先选择再反思

我将冒险者描述成“先开枪后瞄准”,而盲目的冒险者属于“只开枪不瞄准”的类型。他们频繁地做出选择,但是每次选择之后不去反思:上次选择对在哪里,偏差在哪里,为何出现偏差,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如何在下次避免或者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

因此,对于小军来说,让他在下一次职业决策中深思熟虑是对他的折磨,也无助于他向自己未来的方向走得更近。我会请他先回顾一下过去所做出的种种决策:

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后来发生了什么?

哪些选择让他更满意?哪些选择出现了不开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选择“错误”?

当他学会了校准自己的选择后,后续的选择就会逐渐走入良性轨道。

同类推荐
  • 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习俗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 心理学入门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心理学入门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优秀青少年必读:心理学入门大全集》由方洲主编,成长必读·青春指南!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送给青少年的知识厚礼,助你拓宽视野增进智慧,超越自我升华人生,让你赢在起跑线上,从平凡走向优秀,成为同龄人中的精英。打开心理学的大门,步入心理学的殿堂; 感受心理学的魅力,汲取心理学的智慧;《优秀青少年必读:心理学入门大全集》:活用经济学的精髓,把握成长的每一步;翻开《优秀青少年必读:心理学入门大全集》,开始一段趣味横生的心理学阅读之旅,拨开心灵的迷雾,开启青春的航程,扬帆迈向成功的彼岸!
  •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绝对不是偶然的!没有什么力量比习惯更能左右命运。有人曾仔细研究过美国数百名百万富翁,发现他们的成功,并不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或良好的教育程度。其中有80%的人出生于普通家庭,50%的人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这些人之所以成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套良好的个人习惯。
  • 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外行眼里平平常常的几颗棋子,在内行貌似随意的布局下,居然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罗地网般的大气阵势。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下棋如此,经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有些人不显山不露水,数年之后竟好运连连、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却一直没有出头的日子。这其中的差别无非在于:前者生“谋势”,而后者谋的只是“事”。谋势者,善于辨势、预势、造势、乘势、借势、蓄势,力之所至,势如破斤;谋事者拘于琐事,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微利,却可能损失了将来的厚后。
  •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每个人都会做“人”,却有巧拙的不同。因为人都是自我的、爱表现的,不过聪明人常常懂得收敛自己,把风头让给别人出。“为人作嫁”、“甘当绿叶”、“和光同尘”的处世技巧,不但是“爱现”的年轻人该学的,恐怕连活过大半辈子的中年人。都该好好想一想。这世上,做什么事都应该掌握好分寸,记得留三分地给别人走。当你把“机关算尽”,占尽便宜的时候,吃亏的可能是你自己。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明白世界上的这些事情。
热门推荐
  • 借调危局

    借调危局

    某部某局政治部宣传科某科长当得好好的,却突然被调离,到基层某处某科当了个科长。顺便说一句,“某”并不单纯为了部队保密的需要,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因素,就不如学学摄影中的背景虚化,或许更能突出故事的主体。言归正传。这件事看似不过一次普通的平调,都是副团级干部,都是行政领导职务,甚至手底下还能多管那么十几号人,可某局上上下下心里都明白:从机关到基层无疑是一次“下放”,一次“被贬”,绝不可能是平白无故的,更何况,连局里那几位消息灵通人士事先都没有得到一点风声,就更显出此事的蹊跷和神秘了。于是乎,各种揣测和议论便立刻沸沸扬扬了。
  • 绝色丑妃:傻王很腹黑

    绝色丑妃:傻王很腹黑

    丑女千金——无才无貌无智慧。痴儿王爷——呆头呆脑呆头鹅。一纸婚书,成为众人矢之的笑话!当真绝配!花轿中——她浅笑吟吟,悠然自若。笑已是她最好的代名词!马背上——他痴痴傻傻,心冷薄冰。痴已是他最好的保护伞!他,曾一目十行下笔成文,无奈天不作美,一息间变成了全天下的笑话!她,笑如花冕于心。隐自己于天下疯疯癫癫现于人前!欢迎加入黛灵小说群,群号码:153490781
  • 红楼之世家公子贾琏

    红楼之世家公子贾琏

    身为袭爵长房嫡子,最终结局却是流放三千里。死后的贾琏重生回到三岁刚开蒙之时,面对藏奸的二婶,假正经的二叔,还有那偏心的祖母,他该何去何从?阴差阳错之下获得了一个世家公子养成系统,贾琏从此开始与上辈子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 我是砌筑工能手

    我是砌筑工能手

    以砌筑工常用技术介绍为主体,突出砌筑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建筑工程常用砌筑材料,如各类黏土砖、混凝土砌块、石材等,以及瓦类材料的性能、砌筑要求、砌筑方法、操作要点与步骤等内容。
  • 混世农民之我的随身世界

    混世农民之我的随身世界

    董山河获得了一个空间,一个货真价实的世界,从此董山河的生活就被改变了。你想要一匹汗血宝马,我立马给你捉一匹来,你想要一只千年人参,这个容我找找,什么?你想要一只熊猫?嘘,小声点!PS:QQ交流群89810068,有兴趣的可以进来聊聊天。
  • 君似佳期入梦来

    君似佳期入梦来

    人活于世上,若是成为一道光。哪怕仅是在某个瞬间照亮了一个角落,那也是有意义的。若是有个人成为了你的一道光,或是指引,或是照耀,于你于他都是幸运。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九霄之震世天神

    九霄之震世天神

    震世天神四海八荒皆为所属看一代天骄如何凌驾九霄
  • 特种兵王1:利剑出鞘

    特种兵王1:利剑出鞘

    军区大院长大的孟军,被自己老爸逼着参加军校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去军校学习提高,在军校期间凭借良好的身体反应,过硬的军事素质,不断挑战自我。在各种训练、演习的过程中,他英勇无畏,智谋过人,和战友一起不断推陈出新,出其不意地取得演习的良好分数,也逐渐转变了以前太过桀骜不驯的心态,有着“军中小霸王”混号的他,很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带领小团队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
  • 家庭

    家庭

    我们将在西默农的这组小说里看到,人们有时候会用一种只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憎恨的眼神互相审视对方。这是一种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感知到的强烈情感。你也许会觉得西默农的描绘非常真实,没有一丝虚构。小说《忏悔者》的内容正如题目所示,一户人家的所有成员似乎都急于为自己辩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在《其他人》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再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还创造了一个从失踪到归来的家庭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秘密、指责、怨恨、尔虞我诈和诺言将轮番上演。西默农的女儿自杀而死。在《奥古斯特之死》中,西默农说出了他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感悟到的一句话:“我太野心勃勃,因此最终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