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的县令也是在这种局势下,产生了与会稽太守殷通一样的心理,他也想起兵独立。他的属下官员萧何与曹参向他建议说:“您一直就是秦国的地方官,现在说起来反秦,我们担心的是沛县的百姓不相信您,因此也就不会听从您的命令。我们认为,您首先应该将那些因为犯了秦国的法律而逃亡在外的人都召回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数百人为您出力了。一方面证明您反秦是事实,另一方面,再有谁不服从您的命令,他们就可以帮助您镇压下去了。”
沛县的县令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实际上他自己被他的这两个好部下给蒙骗了。
当时的刘邦正因为私自放了应该去服役的人,犯了大罪,在外逃亡不敢回到沛县来。萧何与曹参二人都是刘邦的好朋友,他们为县令出这么一个主意,其用心不过是想让刘邦名正言顺地回到县城里来。一旦刘邦进入县城以后,城中的武装力量也就完全在刘邦的控制之下,县令最好的结果不过是一个被架空的牌位,弄不好也许就被赶下台去,或者是身首异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力量。
当刘邦与樊哙一起率领着他的百十来个弟兄回到县城来的时候。县令才想清楚,是中了人家的计了,于是他紧闭城门,不放刘邦入城。萧何、曹参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被识破。由于担心被杀。他们越城逃出,去投奔刘邦。
刘邦向城中射进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说:“天下百姓受秦国的虐待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你们继续为秦国的沛县县令守城,诸侯的军队一到,恐怕就会对这里进行屠城。倒不如现在你们一起杀了秦国的县令,自己选一个你们大家都中意的人作长官,以响应诸侯,起兵反秦,只有如此,才能保全你们的家室。否则的话,面临你们的只会是被屠杀。”
沛县的百姓自动起来杀了县令,共立刘邦为沛公。、刘邦还是推辞了一下,好显得谦让。他说:“现在正是天下诸侯并起的时候,如果选择领导人不当,就会使我们大家一败涂地。我并不是自爱,而实在是担心我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够使我们这一方的父老兄弟得到保全。
选择领导人可是一件大事,我请求大家一定要慎重,选一个可以担当起大事来的人,我实在是难以胜任。”
而当时的人想的都不是如果胜利后会如何如何,而是首先想到的是失败后应该如何如何脱身,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有谁肯出头来作领导人,也只有刘邦这种不在乎生死的人了。所以大家意见一致,一定要刘邦来领导他们。
刘邦就这样起兵了。
刘邦派雍齿守丰,他自己引兵出战。
刘邦的想法很简单,他是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地盘。但是从他一开始的行动来看,他与项梁相差太多了。刘邦并没有在沛城中完全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他作为一个在外逃亡的人,一回到城中,就杀了沛令,接下来就是自己带兵出战,这一切会在沛县人民心目中留下什么印象?刘邦也不了解他手下人的真正意图。刘邦以为,他们能杀了县令起兵,就足以证明他们是可用的。而实际上,沛县人是怕事的。他们杀了县令,正是他们怕事的表现,因为各地都起兵反秦了,刘邦在给城中的信里又以屠城相威胁,所以他们不得不起兵。他们起兵仅仅是为保全自己,他们没有一点进攻的野心,也没有一点成就一番事业的幻想。在这种环境中,刘邦面对的是这样一些百姓,他所做的应该是稳定城中的人心、而不是积极地引兵出城作战。
从一开始的决策失误中。就已经种下了刘邦失去沛县的种子了。
当时陈胜王还正处于极盛时期,他派出部将周市平定魏地。周市派人对雍齿说:“丰,本来就是魏国的土地,现在我已经平定了魏地的几十座城池。如果你可以投降我,陈胜王可以封你为侯。如果你不肯投降。只怕是大兵一到,就会得到一个被屠城的下场。”
雍齿本来就不愿意作刘邦的部下,于是他投降了周市,反过来为周市守卫丰。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引兵回过头来攻打丰,但是攻城不利,自己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刘邦咽不下这口气,他想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凭借他人的力量攻下丰。当秦嘉立景驹为楚王的时候,刘邦就曾赶去投奔。
可是不久,秦嘉的势力就在项梁的打击下瓦解了,因此刘邦才来投奔项梁的队伍。
项梁十分欣赏刘邦的才能,给他五千人马,以便他可以回去赶走雍齿。
项梁很不喜欢与自己不相关的力量兴起,因此他觉得与其让雍齿坐大,倒不如给刘邦一个人情。在打败自己的敌人的同时,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能干的部下。在这里,项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认真区分,刘邦是不是甘心作他人部下的人。项梁前不久还在嘲笑殷通没有知人之明,很快地,他却沿着前人的足迹走了下去。殷通为他的错误失去了自己的性命,项梁却为他的错误失去了他侄儿的帝国。
刘邦起兵前的事迹可以不论,就是在他起兵以后,先是进攻名义上属于陈胜王部下的雍齿,实际上是与陈胜王为敌,失败以后,去投奔继陈胜王以后称楚王的秦嘉与景驹,又在秦嘉与景驹被项梁消灭以后投项梁,这样的人,是可以信赖的吗?
项梁亲手扶植起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虽然同是以历史为基点进行自己个人的表演,但是刘邦与项羽不同。项羽不论是何时何地,表演的都是他自己;而刘邦却在不时地扮演着自己以外的角色——至少在他人的眼中是如此。
英雄不能帮助英雄,否则必然会打垮一个英雄。
项羽是英雄,刘邦也是英雄。
还有一个人是英雄。这就是范增。
一个已经70余岁的老人,不肯颐养天年,特地赶到项梁的军中来。因为他用了毕生的心血研究政治、军事,但是一直没有一个用武之地,他以此为恨。现在机会到来了,他又怎么能够轻易放过。
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就看你如何去利用。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相同的社会经历,因此,面对同样的机会,他们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即使他们同样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去。
项梁是想重新建立他的楚国,项羽是想取代秦王的地位,而范增却只是想施展一下他自己的才华,使他看中的人能够登上帝王的宝座。范增只是追求着一种成就感,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只不过是每个人为此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范增选择的是帮助他人打天下。
君臣名分并不是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心理上确定下来。
项梁十分欣赏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
惟有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能够使年迈之人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历史原来是不动的,是在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下,历史才是活动的。
9拥立楚怀王
范增虽然不是楚国旧贵族,但是他十分清楚楚国旧贵族的梦。所以在他一到项梁的军中,就为项梁献上一计:“陈胜的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被秦始皇灭亡的六个国家中,楚国是最不幸的。楚怀王受欺骗进入秦国而被扣留,直到今日,人们都为之惋惜。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国的南公才说出这样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而陈胜作为首先起兵反秦的人,他不是立楚国的后代为王,而是自立为王,所以他存在的时间才不是很长的。现在将军您从江东起兵以来,有许多将领前来投靠您,为的是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名将,认为您一定会立楚国的后代作王。”
虽然范增的分析中过分地强调旧六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他所指出的陈胜之所以失败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六国灭亡还不久,在原来六国统治下的人民心中,还存在着对旧有国家的思念之情。秦王朝的统治越是残暴,人民心中的这种怀旧心理也就越强烈。在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以前的统治者的时候,陈胜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立为王,这是令人们心理上一时还无法接受的。特别是农民自立为王,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没有任何先例可寻,这就更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不大合理的印象。
历史是在打倒旧有的贵族统治,打破旧有的社会等级结构,可是在人民的心目中,对这一切历史的进步毕竟还需要一个适应期。
历史的前进实在是太快了!
在秦灭亡六国以前,战国七雄无一不是处于等级制社会中。可是就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后,当陈胜起来反抗秦国统治的时候,社会原有的等级结构已经被秦始皇的改革所破坏,留下的只有人们心目中对昔日的追忆。
可是人的思维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当人的思维落后于现实发展的时候,对现实也确实可以构成一股强大的阻碍力。
也许陈胜王的伟大就在于他思维中的超前意识,而他的悲剧也正是在于他,的这种超前意识。
陈胜的称王是出于楚地旧贵族们的劝进。他们对陈胜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率领着士兵们奋勇作战,以期消灭暴虐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这样的大功德,是理应称王的。况且您现在的身份是天下反秦各路将军们的领袖,不称王怎么可以呢?希望将军可以自立为楚王。”
楚国的旧贵族们一天也没有忘记恢复他们的国家。但是他们自己却不具备这个实力。因为秦始皇早就对六国的旧势力进行过比较彻底地铲除。他把六国原有的大族豪门都迁到关中去居住,让他们离开他们原有的封地与他们手下的人民。一方面是使他们失去他们家族在本地所拥有的那种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他们放在眼皮子底下加以监视。秦始皇还下令,将全国的民间兵器一律销毁,在咸阳,他用这些兵器的材料制成了12个巨大的铁人,显示着秦王朝的武力,也使有心反抗的六国旧贵族失去物质基础。
当陈胜反秦起义后,由于他的起义是在楚地,楚国的旧贵族们认为他们复国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所以他们才劝陈胜自立为楚王。
他们要借助于陈胜王的力量,达到他们向秦国复仇的目的。
中。同时,派人立以前六国的后代为王,以便增加自己的友军,增加秦国的敌人。秦国的敌人一多,他的兵力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分散,我们的友军一多,力量自然可以增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国,进入咸阳,来号令诸侯。六国本来已经被秦国灭亡了,是赖着您的力量才恢复的国家,他们一定对您存在着感激之心,会服从您的号令,这样一来,您也就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才占据了一个陈地就自立为王,我们怕的是天下因此而土崩瓦解。”
陈胜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还是在陈地自立为王了。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入民对于陈胜这个普通的农民确实不如对楚怀王感兴趣。
楚怀王本人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他在江南地区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楚国的标志。一想到他,就会勾起人们对被秦国灭亡的楚国的回忆。
秦昭王曾经给楚怀王写信,约楚怀王与他相见结盟:“以前,我和您相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约,相互派太子作人质,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可是你的太子在我国,杀了我的重臣以后,不向我谢罪,而是私自逃回国去,这件事确实使我十分生气。所以我才派部队进攻您的国家。现在我又听说您要派太子作人质与齐国讲和,这就不对了。我们两个国家是邻邦,而且世代通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我们如果不团结,就没有办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可以与您在武关相会,让我们重新建立盟约。”
楚怀王收到这封信以后很犹豫。去吧,怕的是上当受骗;不去吧,又怕因此而得罪了秦国,使楚国成为秦国进攻的目标。秦国国力日上,楚国可不是对手。
昭雎劝楚怀王说:“大王千万不要去赴约,马上派兵守卫边境,以防备秦国的进攻也就是了。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以相信它。他们一直就存在着吞并我们诸侯国的野心。”
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楚怀王赴约,他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要无故得罪秦国呢?”
于是楚怀王前往武关赴约,但是被秦国伏兵所俘,押到秦国的都城咸阳。秦国以此为要挟,要楚国割地赎王,而且要先得到楚国的土地,然后才肯释放楚怀王。
楚怀王大怒,说:“秦国以欺诈的手段抓我,又以此来要挟我,一定不要答应他们的要求。”
秦国不肯释放楚怀王,楚国就另立楚怀王之子顷襄王。秦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占了15座城。
楚怀王也曾从秦国都城咸阳逃出,但是秦国马上就发觉了,派兵守住去楚国的所有道路。楚怀王没有办法,只好向北逃到赵国与秦国的交境处,请求赵国保护他。赵惠王初继位,而且是他的父亲还健在的情况下,把王位让给他的。所以在这样的大事情上他不敢作主,而他的父亲当时在代地,不在都城中。于是赵国没有收留楚怀王,楚怀王再一次被秦兵抓了回去。急怒中,楚怀王病死于秦国。
这件事不但使当时六国都认为秦国办事不对,对楚国人来说,这件事尤其使他,们痛恨秦国。
从项梁引兵屯薛时,他就得到了可靠的消息,知道陈胜王确实已经死了。项梁把诸将都召到薛,一方面是为了与章邯决战,另一方面,正是想在这里举办一件大事——重新建立楚国,由他们来拥立一位楚王。
项梁认为范增的话很有道理。
这也是他早就在内心中反复思考的问题。答案他早已经有了,只是他一时还下不了决心来付诸实践而已。
范增的献计恰是时候。
同年六月。项梁在民间找到一个楚怀的孙子。名字叫心的,立为楚王,王号仍旧是叫楚怀王。以纪念以前死在秦国的那个楚怀王。
项梁的梦想终于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