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怀王的名号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梁的强烈复仇意识。在这种形势下,以这种姿态出现在反秦的队伍中,无疑地会引起秦王朝的特别注意。
虽然各地称王的人也有那么几个,比如说赵王武臣、燕王韩广、齐王田儋,但是他们只能使秦王朝讨厌,不能使秦王朝为之感到恐惧,但是项梁所立的楚怀王却有这样的影响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几乎是一句天下尽入皆知的预言。
秦王朝的统治者也知道这个预言,但是对此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当秦始皇听到有人预言“亡秦者胡”时,就认为北方称为胡的少数民族将来会对他的王朝构成威胁,于是他派出大将军蒙恬率30万人北征匈奴人,收复河套地区,将匈奴人远远地赶到了漠北草原上去。可是对这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秦始皇也只能是装作不知。对此他能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把原楚国的居民全部处死吧?
也许,以前这个预言在秦王朝统治者的心目中不过是一种笑谈,但是如今,联系到新被拥立起来的楚怀王,他们似乎感到这一条预言有实现的可能。以前秦始皇对这一预言没有办法采取什么行动,可是现在有办法采取行动了,而且也必须采取行动了,那就是全力进攻楚怀王的部队。
从军事上讲,项梁的这种做法会给自己引来强敌。但是项梁目前就是在与章邯对阵,强敌已经是在他眼前了,他反正也没有办法回避,就不必介意是不是引来敌人注意的问题。在这个与强敌对峙的时候,新立楚王可以起到振作楚军士气的作用,这对于项梁即将进行的与章邯的决战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素。
项梁相信,在目前的秦国,没有比章邯更杰出的将军,没有比章邯统率的军队更强大的部队。只要他能够打败章邯,就意味着他可以打败秦国。
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了!
对章邯来说,这是一种无形中的压力。
自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以来,秦王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首先崩溃。
虽然以后在关东各地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反秦势力,但是反秦关键的中心却是在陈胜王领导下的张楚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章邯领兵一出关中,就先进攻陈胜王的领地。——实际上,自章邯统兵出战开始,他一直就是在对付着陈胜王的势力。经过章邯的苦战,也是在陈胜王内部分裂势力的配合下,章邯终于打败了陈胜王的主力,使陈胜王死于非命。章邯原以为,这下他可以松了口气了,因为反秦的核心不复存在了。但是他却意外地发现,在陈胜王死后,新涌现出一个比陈胜王更加强有力的人物,这就是项梁。
项梁先是出兵东阿救田荣,使章邯的部队第一次没有完成他本人预定的作战方案,这已经使章邯感到十分意外了。接下来,项梁又在称楚王的陈胜死后,重新拥立一个楚王,继续与秦国作对。而且这一回的国号不再是张楚,而就是楚,王号竟然是楚怀王。表示出项梁的一种挑畔心理。
项梁是把楚国灭亡以前与秦国的仇恨重新注入人们的血液中,他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而是恢复昔日的楚国,并在楚与秦这两个世仇的国家之间重新进行一场决战。
一切都是历史的延续!
当你打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后,在你面前出现一个骄傲地向你挑战的人,这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他自己认为他比刚刚被你打倒的人更强有力。
章邯在无形中感受到了项梁的力量。
章邯犹豫着。
项梁却在跃跃欲试!
10定陶会战,项梁死于乱军中
历史就是让活动着的每一个人自己表演着自己。
项羽一上台,就扮演了一个悲剧人物,但他是英雄,一个坦荡磊落的英雄;刘邦一上台,就扮演了一个成功的角色——枭雄,把历史所能有的奸诈表现无遗;范增一上台,扮演的只是他自己,一个被历史磨练得精明强干的老人。而项梁却成为一个复杂的人物。
当项梁刚走上历史舞台时,他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一点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说明。但从后来他到会稽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深沉、精干、稳重而又显得豪爽的人,他的性格中充满了成功的因素。只是有一个弱点,在以前并没有机会表现出来,那就是在成功后极易于骄傲。因为他以前一直是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就是在苦苦的奋斗中度日,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有成功的可能,所以项梁一直也就是一个审慎的人。当他的理想开始实现时,项梁心中的骄傲也就一天天地发展起来,终于发展到可怕的膨胀,把他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掩盖住,最终造就了项梁的失败结局。
项梁也是悲剧性人物。只不过他在表演上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项梁所希望的,他已经得到了。楚国的建立使项梁可以把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战场上去,他不必再为建立一个国家的事情操心,他有了楚怀王。楚怀王正式加封项梁为武信君,加封英布为当阳君,以陈婴为上柱国,定都城在盱眙。后方的一切都已经稳定下来。现在,项梁所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一件,就是与秦军作战,向秦国复仇。他苦心学习的兵法现在给他带来了收获,他的过人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接下来的相当短的时间中,项梁指挥着他的部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项梁救东阿,大破秦军。救出被章邯围困在城中的齐将田荣的部队。
项羽与刘邦的部队攻下城阳。围攻定陶。
项羽与刘邦的部队西进,大破秦军。杀秦三川太守李由。围攻外黄。
项梁自东阿出兵,北至定陶。再败秦军。
当时,秦国除了关中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各地都是在反秦义军的控制之中,甚至有的地方并没有反秦的武装,原来秦国治下的地方官由于受周围地区反秦势力的影响,也是在当时大局势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头换面,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各地都是在各自为政,就是自立为王的原六国旧势力,也都不能恢复他们旧日的疆土。力量虽然不少,但都是十分分散的,因而也都是十分有限的。也只有项梁的一支人马有实力与秦军抗衡。在与章邯的战斗中,项梁一直处于上风。这使项梁确信,他可以打败章邯,而在打败章邯以后,秦国就没有可以继续依赖的力量,他也就可以打败秦国,灭亡秦国。其他的各地武装力量就更不在话下了。
旧有的六国势力的复国,在反秦的战争中可以说是较有力量的了。但是齐国、魏国都是刚刚被章邯打败,他们的实力一时还难以恢复。韩国是项梁所立,国力不问可知。燕国与赵国不但结了仇,而且赵国国内还在进行着内乱。他们的力量都无法与楚国相比。
在韩广自立为燕王以后,赵王武臣与他的丞相张耳、将军陈余一起向北发展赵国的势力,武臣不想让失去控制的北方土地都被燕王韩广所占据,他要借着韩广立足未稳的时机,抢先一步,把自己的地盘向北扩张。
在出兵过程中,赵国君臣却大大地忽视了燕兵的实力,以至于有一次武臣离开他的大部队时被燕国的将军擒获。燕国的将军提出的条件是,一定要拿到赵国的一半土地,才肯释放赵王武臣。张耳与陈余先后十几次派出使者去与燕国的将军谈判,但是由于不能满足燕国的要求,他们派出的使者先后被杀。
就在张耳与陈余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部队中有一个做杂务的小兵主动地提出:“我可以去说服燕国的将军,与赵王一起回来。”
他的同伴们都嘲笑他说:“我们丞相已经派出过十几位使者了,结果是连使者都死在燕军中,就凭你,怎么能接回我们的赵王。”
但是这个小兵还是来到燕军的军营中,见到了燕国的将军,他问将军:“知道我来的目的吗?”
“怎么不知道,不过是想接回赵王罢了。”
“那么你知不知道,我们的丞相张耳与将军陈余是怎么样的两个人?”
“是贤能的人。”
“知道他们两个人想的是什么吗?”
“也不过是接回赵王罢了。”
士兵听到将军说出这句话来,他笑了,笑得很畅快,他说:“您还不知道张耳与陈余他们两个人想的是什么啊!张耳、陈余与赵王武臣一起攻下了赵地的几十座城池,他们想的也是能够南面称王,可绝不是一辈子为人臣下。作君主与作人的臣下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只不过是赵地刚刚安定下来,他们还不敢马上就把赵地分成三份,各自称王,所以暂时地依年纪的长幼立武臣作了赵王,为的是稳定赵地的人心。现在赵地也安定下来了,他们两个人也就想分地称王了,只不过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将军囚禁了赵王,这正是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表面上说是想接回赵王,实际上,他们是希望将军能够杀了赵王,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分地称王了。即使是一个赵王在位,燕国也不是赵国的对手,如果张耳与陈余这两个贤能的人分地称王,一下子出来两个贤明的王,两个国家,他们一起讨伐燕国杀害赵王的罪过,恐怕他们灭亡燕国是很轻松的事情啊。”
燕国的将军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放回了赵王。但是燕国从此赵国结下了不解之仇。
赵国虽然是想要进攻燕国,但是内部却发生了叛乱。
赵国的一个将军名叫李良,他与韩广同时受命,带兵出征。韩广的任务是进攻燕地,而李良的任务是进攻常山。在平定了常山以后,李良继续进兵到石邑,但是被秦兵守住了井陉关,无法进一步西进。
泰国的守将伪造秦二世的书信给李良,信的大意是说:“李良曾经是秦国的臣下,并且地位相当高。如果李良可以投降秦国反攻赵国,不单是赦免他的一切罪过,还要使他成为朝中的高官显贵。”
李良得到这封信,不知其中有诈,心中不免有一点动摇,于是借口兵力不足,停止了对秦军的进攻,他本人返回赵国的都城向赵王请求给他增加兵力。
在途中,李良正遇见赵王的姐姐带着几百名随从走过。李良以为是赵王驾到,跪在路边迎接。正巧赵王的姐姐喝醉了酒,不知道在路边跪接她的人是李良,没有下车,甚至没有停一下,就风驰电掣而去。只是派了一个人告诉李良免礼。为此,李良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