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又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日子,有钱的欢喜过新年,缺钱的感叹年关难过。但是,被认为是旱涝保收的政府财政收入今年却也感叹年关"难过",发愁钱花不出去,2014年1-10月份,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仅完成预算74.2%,剩下的30%支出额度何处去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其实,年底突击花钱可以说是政府每年年底的"规定动作",2008年年底突击花掉1.5万亿元;2009年年底突击花掉2万亿元;2010年年底突破3万亿元;2011年年底居然已膨胀到3.5万亿元;2012年年底突击花钱回落至2万亿元;2013年年底突击花钱2.5万亿元,每年的最后两个月份成为名副其实的突击花钱月。2014年的问题似乎格外突出。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接近4万亿元,虽然今年剩的钱似乎格外多,但是今年的钱比往年都更加难花,年底花钱成了政府手里的一个烫手山芋,究竟为什么会这么烫?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花钱受到的制度约束力越来越强。
坚决的"三公"治理让政府突击花钱的胆子变小了
虽然,老百姓一向对自己所交税费被突击"消费"很不满,但是今年政府花起钱来也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在今年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逐渐完善的情况下。2014年政府预算中结余下来用于"三公"开支的费用大幅降低,政府消费占总预算收支的比例由原先的30%降到接近20%。开源节流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活理念,也应当是政府处理预算支出的基本道德底线。中国财政收入的体量庞大是全世界闻名的。据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报告显示,中国公共财政收入规模达到12.9万亿元。除此之外政府还掌握着土地资源的出让交易权,2013年高达3.9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足以让地方政府们财大气粗。政府还设有大量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等,收入渠道多,资金规模巨大。在往年,政府财大气粗的后果往往是管不住这只"有形的手",甚至肥水不流外人田。挣钱难,花钱还难吗?在零基预算的反向激励机制下,产生了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今年谁花的钱多,到了第二年所获得的预算就多。
现在政府"三公"治理可谓是战果辉煌,虽然中国政府的"三公"支出占政府收支比例还远不及发达国家低于5%的水平,但是政府花钱的态度总算是被纠正了过来,对于花老百姓交上来的钱终于有了一颗敬畏之心,花钱的胆子变小了,知道心疼老百姓的血汗钱,这首先就给政府的财政收支公信力加了分,为来年的预算财政收入提供了征缴的合法保障,老百姓的认可和主动支持能降低税费征缴成本,进而形成财税征缴与预算支出的良性循环。
预算制度改革要求政府花钱讲究均衡性
2014年8月底通过的新《预算法》在2015年1月实施,预算新法就涉及约束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的立法制度重新进行设计。其中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就是起到平衡年度预算资金分配支出的作用,通俗讲就是如果年度内的财政收入下降出现歉收,可以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进行拆解,弥补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这部分借来的钱最后要由未来出现超收后的财政收入来偿还补充。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突击花钱的症状。
均衡性预算支持似乎让政府的花钱节奏得到控制,但是很多政府依然会陷入害怕有钱花不完的怪圈,因为中国一直实行零基预算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即今年的钱如果花不完,明年得到的钱可能就少了。在这种反向激励机制下,中国的财政浪费几乎成为一种潜规则。因此,很多政府部门平衡开支的动力不足,但是今年的财政体系进入深入改革阶段,政府部门未来花钱支出只会感到越来越烫手。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到年底,中央也会发布各项同时喊话"年终突击花钱"问题,坚决制止的态度似乎难抵突击花钱的利益诱导。行政伦理层面的预算支出治理很难对症下药,完善预算编制制度,细化预算项目以及加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制度层面的治理才能达到改革目的。总之,要根治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的病症,最终还是要向制度改革寻求良方,财政道德的底线必须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