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地处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南端,洛河中游,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因境内洛河依西向南绕流而过,故以此得名。洛川北依富县、宜川,南界白水,东接黄龙,西濒洛河,与黄陵、宜君为邻。全县总面积为18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64万亩,其中50万亩种植苹果,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县。截止2005年,全县辖7镇9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0.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0万人,人口密度113人/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凤栖镇。
洛川的军事环境优势较为显着。地理,洛川地处陕西省的中心,自古是连接关中与陕北的交通要隘。地形,以高原沟壑为主,披山戴水,可攻可守;交通,县境共有进出通道七处,全部为柏油硬化道路,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县道纵横南北,四通八达,扼延安之南,素为连接西安、延安以至整个陕北的要冲,部队开进无阻,军炮车辆进出自如;能源,以电力、水利、通讯、卫生、气象等为主,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经济,人均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苹果产业综合效益逐年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国民经济呈增长趋势;兵源,人口相对稠密,后备力量比较充足,国防动员潜力巨大;环境,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战时战备物资和能源的重要补充基地。
洛川的军事地位特色鲜明。封建时代,洛川是中原汉民族同北方少数民族对垒的前哨与咽喉要道。县境以东的黄龙山区,有众多东西向的山梁与河流,阻断了南北通道,东临黄河天堑,西北有延州、鄜州等军事重镇,使南下军队不敢贸然沿着狭窄的河谷和崎岖的山路向南进攻。占据黄龙山脉,向南可威胁西安,向北能攻击今富县、延安,既是拱卫关中的屏障,又能作为东渡黄河的依托,还可做直取关中的前沿基地。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洛川乃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党中央和各抗日根据地往来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国民党军队屡次进攻延安的前哨和防御重地。国民党军在此安营扎寨,凭险以洛川以北边缘界子河与红军对峙抗衡。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选择在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历史转折关头,为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在中国现代史上永不磨灭的一页。
洛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创造文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葬于西南50公里处的黄陵,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洛川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文明。在洛川这块神奇而又特殊的黄土高原上,历代民族精英们为了真理而斗争,为了理想而奋发,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形成了洛川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纵观洛川军事斗争历史,战乱频仍,烽火袭扰,历朝皆有。早在夏商时期,县境就是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争夺的前沿阵地。夏代,全境属雍州之域(即甘肃张掖至黄河间),启举兵自洛川征服西河(黄河)。商朝早期,建立了强悍的小方国(称鬼方)。周朝初为狁部落(商、周劲敌)活动之地,周宣王曾迭次出兵征伐,首次交锋,便斩敌数百。北周置敷州(今土基镇鄜城村),春秋时为白狄地,晋国启土拓疆,多次征伐白狄,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战国时,洛川东北部与宜川接境大片地区为赵定阳地,南部为魏秦反复争夺之地,晚期全境属秦上郡。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上郡废,洛川被匈奴、羌、胡等族占据。宋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请建鄜城为康定军,元佑年间西夏侵掠鄜州。元朝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县。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于地主兼并,加之饥谨灾疫肆虐,民怨沸腾,邵进录、李午等操戈而起,历时多年,震动了当时的封建王朝。明崇祯年间,多支农民起义军兴兵洛川,响应李自成起义。驰骋洛川原的农民起义军成为明末清初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清同治年间(1866~1869),回民起义军再战洛川,打富济贫,多次与清兵展开激战,又以洛川为后盾向四面进发。
辛亥革命前后,于西安求学的屈植卿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青年学生因不满清王朝腐败,秘密从事抑制豪强、推翻清廷的活动,遇害后被北洋政府唁为“秦中英杰”。石头寨头村的孟芳洲等热血青年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在上海求学期间加入革命的洪流中,参加并领导由学生会发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奴役和侵略活动,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抨击时弊。民国十九年(1930),求学延安的土基黄连河村进步青年王世泰冲破白色恐怖,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成为照金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腐败,政治的残暴,加深了农民的痛苦,群众不但承受着反动派拉丁派款的沉重负担,而且还经常受到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的勒逼,人民群众在“催粮逼款如催命、拉夫抓丁当牛马”的煎熬下,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越来越憎恨,一大批热血青年不堪命运的压力,毅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成为八路军和陕北地方武装力量中的骨干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和民主革命战争中,中共洛川特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立游击队和武工队,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力量,进行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军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中,洛川县有187名青年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夺取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初,黄龙军分区在洛川成立,领导所辖游击队清匪除患,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反动武装。随着洛川的解放,洛川县政府组建了人民武装科,肩负着保卫新生政权的职责,为社会平稳过渡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川县人民武装部及驻洛部队在上级军事机关和县委、县政府的双重领导下,遵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令,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发扬光荣传统,保一方平安,固一方稳定,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1年初,洛川县人民武装部正式组建并被编入军队序列,逐步由战争年代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为恢复群众生产生活,抚平战争创伤,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好地完成了所肩负的民兵组织建设、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战备执勤、预备役登记统计、兵员动员征集、拟制战时兵员动员计划、学生军训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同时,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优抚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都作出了显着的成绩。1955年组建的武警洛川县中队,在维护地方治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卫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1967年8月,空军93897部队67分队迁驻洛川,除做好对空侦察之外,还积极协助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发挥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以优良的作风,过硬的素质,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1983年,武警洛川县公安消防大队正式组建,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多次消除安全隐患,成为安全生产的守护神。1986年5月,洛川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后,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军事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把组织发动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民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踊跃投身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热潮之中。在省军区先后开展的“千连大调查”和“千部大考察”活动中,洛川县人民武装部对全县基干民兵连部和基层人民武装部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查和考察,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体帮建,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建设,提高了专武干部和民兵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民兵工作基础。 1996年4月,洛川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以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在整合民兵资源、落实工作制度、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中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民兵预备役工作“一线指挥部”。坚持继承和发扬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把养兵、练兵、用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投入社会经济建设,锤炼出一支战斗力强的过硬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洛川的进程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同时在参与洛川重点工程建设、维护地方治安、抢险救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三个文明”建设中积极踊跃,主动请缨,履行使命,为维护洛川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建设祖国和保卫国防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勋。
洛川,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正以她的丰姿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得天独厚的军事环境和运行良好的军事工作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清代及清以前时期
先秦
东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
是年,县境属魏国。魏在洛川等地修筑长城,驻军防守。
东周显王十一年(前358)
是年,魏国派大将龙贾自郑(今华县东)沿洛河向北至少梁(今韩城市南)修筑长城,与秦为界,途经洛川诸城镇。
东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
是年,雕阴之战后,魏献黄河以西十五座城池于秦,今洛川北部为秦地。
秦汉
始皇帝嬴政二十六年(前221)
是年,秦统一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今洛川之地为鄜城(县治于今土基鄜城村),隶上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
是年,冯异奉刘秀之命攻破卢芳上郡,于境内西安宫寺驻扎大本营。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
是年,曹操派护军将军夏侯渊助左冯翊(相当于郡,位于今关中渭水以北,泾、洛水之间地区)太守郑浑鄜城征讨,并杀害黄巾军余部梁兴。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
是年,上郡废。洛川以北复为游牧区,被匈奴所据。
东晋南北朝
东晋升平元年(357)
四月,姚襄率部屯驻杏城(今黄陵西南),派辅国将军姚兰掠夺敷城(今土基鄜城)。
东晋太元十二年(387)
是年,苻纂屯兵敷陆(今土基鄜城)。
后秦建初七年(392)
是年,后秦主姚苌于县北部始设洛川县。
北魏皇始三年(398)
是年冬,魏派大将于鄜城屠杀各董羌、杏城和卢水之都奴,迫其部族归附于魏。
北魏神(jiā)三年(430)
是年,夏主赫连定派其弟侵扰鄜城,魏平西将军率兵擒其将王卑,杀其兵万人。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
是年,太尉新兴公拓拔丕因罪迁居洛川为民。
西魏大统四年(538)
是年,华阴杨绍任鄜城郡守。杨励精图治,屡败稽胡人。
隋唐五代
隋大业十二年(616)
是年,县西北荔非世雄起义。
唐贞观十三年(639)
是年,开国元勋尉迟恭任鄜州都督,统领洛川驻军。
唐上元元年(760)
是年,为防党项等少数民族扰边,置鄜坊节度使(鄜州治洛交,今富县;坊州治中部,今黄陵县东南),以加强边防。今洛川之地为鄜坊节度使所辖。
后唐同光元年(923)
是年,鄜城县治恢复,由县令掌管军事。
宋康定元年(1040)
是年,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于肤施(今延安)请建鄜城为军,皇帝下诏定名为“康定军”。
宋元佑六年(1091)
六月,西夏侵掠鄜州。
宋绍兴七年(1137)
十月,金人攻占延安,宋将李永奇父子谋归宋未成,永奇及家人二百余口在马翅谷(今县南35公里马茹沟)被金人杀害,其子显宗奔夏。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
五月,明副将辊、督都同知冯宗异至潼关,元将张良弼奔鄜城。
明洪武二年(1369)
三月,明大将军徐达自山西过河,鄜城守将迎降。
明正德年间(1506~1521)
是年,刘子成起义,曾突陷洛川,威震数县,不久被明军镇压。
明正德七年(1512)
十月,邵进录、李午反明起义,攻陷洛川城,焚衙署。
明崇祯二年(1629)
正月,王二(白水县人)、王嘉胤(府谷县人)等农民率义军活动于洛川一带。
明崇祯三年(1630)
是年,农民起义军不沾泥(张存孟)、李老柴等进军洛川。
明崇祯四年(1631)
九月,农民起义军独头虎、满天星、一丈青、上天猴等率部聚义于洛川与宜川一带。
明崇祯八年(1635)
十二月,李自成自洛川、宜川攻入韩城。
明崇祯九年(1636)
二月,李自成、混天星、满天星、过天星等率三万余人,据洛川、宜川、宜君十余天,后途经鄜州(今富县)、肤施(延安)进入甘肃。
是年,王二等军临菩堤镇李家庄,明帅曹变蛟、左光先等率军前来迎击,义军撤去。明军取民首级以为功。
明崇祯十三年(1640)
是年,李自成据关中,派军谋攻榆林,途经洛川;不久李自成拒清兵,率刘宗敏至县城,住十日。
清顺治五年(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