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巴賨族李雄建立。301年,巴賨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难民反抗晋朝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CD王。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强盛时控制今四川、云南、贵州一部分。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时投降。
五、南北朝的对峙
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共33年,历3代5帝。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隆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北魏六镇之乱后,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北魏前期以平城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然而,虽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民变的原因之一。494年太子元恂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穆泰、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走入下坡。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南朝陈,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纵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除了众所周知的“乱世”外,其特色和个性十分鲜明。
首先,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种融合开始于三国,继十六国时期后,北魏时期的融合达到巅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分别向北、西南、东南纵深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策,和平融合是主流。到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在根源上与汉民族及汉族政权大多都紧密相连。像前凉、西凉、后凉、北燕、成汉本身就是汉族所建或与汉族关系密切外,一些少数民族,南迁较早,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如匈奴刘渊父子、鲜卑慕容氏家族、前秦苻氏、后秦姚氏等,从小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本身的汉文化水平很高,建立政权后,学习汉制进行改革,起用了北方士人加入政权管理。后赵石勒,虽然本身汉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汉文化却十分向往和崇拜,为政期间,全面学习汉制,任用汉族士人。留在北方的汉族大户,在少数民族政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东晋玄学兴盛的情况下,北方政权中留下了许多儒家烙印,为政更加务实。虽然北方群雄纷争、战乱不断,但一些政权也保持相对强盛,如前赵、后赵、前秦、前燕等。从汉民族的正统地位来讲,后世历代对东晋偏安江南、固守自全的保守政策多有诟病,东晋时对是否北伐也分两派,特别是本书主人公王羲之在不同时期也存在不同政见。这些主张和观点,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一概冠之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帽子。本文对此在后文有专门论述。
特别应当强调的是,当时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非中华民族与外族他国的矛盾,而是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而且其中的一些斗争,用民族矛盾是难以概括的。其中的不少政权,很早地已与汉民族融合,参与到了汉民族,特别是西晋诸王之间的权力争夺之中,一些政权与之后建立的东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合作者,有对抗者,是西晋末年政治权力斗争的部分延伸。所以说,各政权之间的矛盾,有民族矛盾,有社会矛盾,也有权力之争。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流离,但客观上讲,十六国特别是之后的北魏时期,是中华民族融合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隋唐时期,这些民族基本已消亡,或依附汉族存在,与汉族紧密不可分离。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从军事上说,汉族是战败方,已被少数民族政权驱赶至江淮以南,但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领袖,却能看清自身不足,克服了内部许多保守派的压力,主动向汉文化学习,虽然也有歧视汉族士人、实行胡汉分治的制度和行为,但其能够放下胜利者的优势姿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其胸怀和气魄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深思的。从另一方面讲,当时的汉文化是何其兴盛和先进,值得战争的胜利者崇拜和学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是什么,归根到底说还是形而上的文化,以及在此前提和背景下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战略等。如果放弃文化这个根本,只在形而下的层面上进行努力,最终还是难以持久和兴盛。
在我们注意到胡族汉化的同时,必须应该看到,这也是汉族胡化的一个过程,虽然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五胡的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等,特别是尚武精神,对汉民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两晋士族重文轻武、崇玄务虚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无疑是对汉文化的强烈刺激,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民族保持了警醒的民族精神,也为之后隋唐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留下了雄浑苍茫、开阔大气的印迹。而民族斗争和交融中碰撞出的火花,也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显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整个华夏文明。
其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规模最大、最频繁的一个时期。造成人口流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和动荡,大批难民外逃避祸;二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凭借武力强行迁徙。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产生深远影响。陈寅恪先生甚至认为,“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迁徙的方向主要是:东北、西北、南方。自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人口便开始流动;而北方人民的大规模流动,始于刘渊起兵,特别是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流向东北的一支,奔托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寄居于原孙吴的故土。当时流向东北和西北的北方汉族,除庶民百姓外,也有不少士族阶层,但以中下士族阶层为主。这些流民带来了充足的人力和技术,五凉及慕容诸燕,从这些人中选拔了很多人才辅佐政权。可以说,流民对东北和西北的汉化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北人南来避难,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至长江上游,一到长江下游。虽然南来阶层也各不相同,但其中却包含了以西晋皇室及公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对北人南来情况本书后文将专门介绍。
少数民族政权强徙各族人民,也始于永嘉之乱。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发展经济,往往以武力将其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强行迁入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和役使,“虚其心腹,以实畿甸”;而当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混乱,失去控制力或灭亡后,被迁徙的人民又往往回迁。这里不仅包括汉族人员,也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每次强徙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其中,在前赵刘聪、后赵石虎、前秦苻坚时期最甚。客观上讲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但对于各族人民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灾难,“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汉人能逃的都逃难了,不能远离本土的,大多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坞堡和乡党现象。后来在东晋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祖逖、苏峻、庾氏均曾结坞自守;王羲之的岳父、东晋初期重要的历史人物郗鉴,就是著名峄山坞的坞主。而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取材于此。
最后,是各阶层社会地位的起伏变化。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封建王朝,经过多次的权力斗争,既得利益群体逐步形成,社会阶级或阶层将渐趋稳定,不同等级之间的壁垒将越来越难以打破,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皇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国家制度、思想趋于保守,从而很大程度造成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而人性的贪婪,注定既得利益群体借助于已有优势进行权力和权利的扩大,从而打破旧有的社会平衡,激起新的社会矛盾,进而出现重组利益格局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反抗和暴动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