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7300000003

第3章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诱惑在等待着我们,使我们举步维艰。越是目标远大的人,面临的诱惑也越多,因诱惑而丧失自我的人,说到底,是因为不够坚定,或者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诱惑将人套住,让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无果禅师在深山里修行20年,尽管他一心向佛但仍未开悟。他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于是便决定离开这里,寻师访道。

这20年来,有一对母女一直悉心照料无果禅师,得知禅师要离开的消息,这对母女便恳求禅师多留几日,以便他们为禅师做一件御寒的衣服。盛情难却,禅师点头答应了。几日后,这对母女将做好的衣服与四锭银元宝交给了禅师,禅师感激地收下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离开。

当夜,禅师坐禅入定。突然,一队人马扛着一朵巨大的莲花,吹拉弹唱地来到无果禅师面前。这队人中有一位童子走出来对禅师说:“禅师,请上这莲花台。”禅师自知修行不够,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便判断此为魔境,不予理会。童子见状便一再劝说:“禅师,机会就只有这一次,切莫错过啊。”无果禅师无奈,只得将自己的拂尘插在了莲花台上。这样,童子与众人才退去。

第二天,无果禅师与母女二人告别时见她们手中拿了一把拂尘,她们问无果禅师:“禅师,这拂尘可是你的?不知为何会从我家母马的肚中生出。”无果禅师听后说道:“幸得我定力深厚,否则就变成你们家的马儿了。”说完便将四锭银元宝交还母女轻身上路了。

人之所以会被诱惑,皆因贪图世间一切有形之物,然而这些有形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执迷于此,我们就会如无果禅师一样陷入“魔境”之中。幸得禅师不被魔境诱惑,才能免遭一难。

生活在纷杂世间,要抵制住层出不穷的诱惑,就需要消减欲求。

一、对钱财要不占不求。

二、对感情要不执不舍。

三、对名声要不拒不贪。

四、对欲求要可收可放。

抵制诱惑,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这个世界,意味着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能在生活中将这种清醒的智慧贯彻始终。

每个人仅需一杯水就足够

快乐、富足的人生来自一颗知足之心。

一位青年活得十分痛苦,总觉得生活给予自己得太少,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难以得到满足。

一天,他去拜访一位高僧。高僧见青年口渴,便端来一杯水给他,青年喝完水后,高僧问:“这杯水为你解渴了吗?”

“解渴了。”青年回答。

高僧指着门前的一个池塘,问:“与那个池塘相比,这杯水少吗?”

“当然少。”

“这一小杯水,能为你解渴;而那个大池塘,却不能解除天下的干旱啊。”

青年听后,恍然大悟。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自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有限的,有时仅是一杯水。其实,人生仅需一杯水就足够了,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们快乐的笑脸。

在佛的眼里,知足是常态。对真正修行佛法开悟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无数的因缘际会才有的结果,所以他们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眼前所得。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知足是心灵富足的起点,因为知足就懂得了珍惜,珍惜万事万物会使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且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他家地上已经到处都是金币了,就算这一辈子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等钱再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这样直到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最后他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贪欲是多么可怕。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财富,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态度。

有一幅名字叫做“知足常乐”的画,描绘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走在后面的是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老汉,上面还有这么几行诗:世上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不知足源自盲目的比较,因比较而生不平之心,因比较而燃起欲望。而知足是看清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给自己制造苦恼。

《大学》中说“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富足的人生来自一颗知足之心。有了知足心,就拥有了一双看得见生活美景的眼睛;有了知足心,就能在简单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精神不能被奴役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个就是外物,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等,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

如何面对这些外物,佛教大师的观点是从“舍”中寻得更宽广的精神境界。庄子在谈到人与物时,也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古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物欲横流”这个词会成为后世的现实。物质崇拜或物质信仰,确实让很多现代人迷失了方向。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守财人的眼中除了财,便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失去了生命中其他乐趣,甚至生生世世都为财所困。

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刚好长者家中养的狗在吃饭。杜提长者的这条狗非常受宠,它可以趴在大厅的躺椅上吃饭,人们也用最好的碗给它装盛最好的食物。

当佛陀经过杜提长者门前,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对着佛陀狂吠不止。于是佛陀便对狗说:“你还未除去贪嗔痴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你都是这样。你的习气真是难断。”佛陀说完便转头离开。狗听了佛陀的话后,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即使主人叫它,它也不动。

于是主人便向佣人了解情况,佣人就将刚才佛陀对狗说话的情形告诉了杜提长者。爱狗心切的杜提长者找到了佛陀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自己的狗,于是佛陀便告诉杜提长者:“你的父亲生前对自己的财产十分执著,他在家中埋藏了些财宝。他对财富的执念很重,到死也无法放下这些财宝,于是便投生做了你家的狗。正因为它前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们才会如此投契。”

杜提长者不信,他要佛陀拿出证据来证明。于是佛陀便说:“你去问你的狗家中的宝物埋在哪里吧。”

杜提长者照着佛陀的话做了,果然,狗儿在椅子下面用爪子一直扒着。杜提长者叫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果然有许多宝物。此情此景让杜提长者不禁感叹:“父亲对财宝如此执著,以至于往生后竟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可叹啊。”

人之所以会成为财物的奴隶,正是因为人们不懂繁华本虚幻的道理,从而被贪财的锁链锁住。

《金刚经》中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

外物都是虚假的,即使我们得到它,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来。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都会走到尽头,最终走向反面,富不过三代是一例,乐极生悲也是一例。

因此,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过去不留”,适当放下,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只有放下外物的枷锁,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放下就是快乐,但放下又何其艰难。现代文明加强了人对外物的依赖,人们也以追求物质为最高的理想。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与其现在拼命赚钱以便未来享受,不如提前预支未来的金钱,当下享受,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房奴,接下来又出现了卡奴、电脑奴等。

虽然我们早已走出奴隶社会,进入21世纪,但我们的精神却受着另外一种奴役。人没有将物质当做纯粹的物质加以利用,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物质的工具,这确实是莫大的讽刺。

生活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欲望。当某一件东西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心头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来去无牵挂,生活自然轻松快乐。

成功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内心的安宁

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车,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灵的安宁与充足。

古人通常说“安贫乐道”,因为心中有“道”,所以能安于“贫”。“安贫”就是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就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世界的升华。

“安贫乐道”的“道”其实是一个人的信仰、理念,具体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因此,乐道,乃是快乐地实践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穷志不穷,这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情绪不因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亦欣然,穷亦无碍。就算每天只吃一碗白饭,喝一杯水,住在简陋的小地方,也不会失去乐观的心态,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内心的快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震撼人心。

当然,要做到贫而安并不容易,俗话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内心难免产生诸多不平,也就难以对现状坦然处之。

有时,人之所以难以坦然面对贫富、祸福、悲喜,是因为心不安定,容易被外界的境遇扰乱。

弥酰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一日,弥酰随佛陀化缘归来时经过一座美丽的果园,他的心被这果园打动。于是弥酰便向佛陀请求道:“请您允许我在这个美丽的果园里独自打坐。这里如此美丽幽静,一定会对我的禅定大有帮助。”

佛陀很了解弥酰,他认为这个弟子心性还未定,这样做对他的禅修没有帮助,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但弥酰早已被美丽的果园所吸引,无论如何也要佛陀答应,佛陀最终只得答应了他。

弥酰十分高兴,他找了一处最理想的地方坐下。可奇怪的是,他的心念纷飞,无法入定。果然,这对他的禅定功课没有帮助。最终,弥酰不再执著,于傍晚回到了精舍中。弥酰在精舍中见到了佛陀,向佛陀讲述了自己在果园中修禅时的困扰。佛陀听后告诫他:“禅坐不是一味追求舒适,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适心念。”

弥酰听取了佛陀的教诲,不久后便证得初果。

人心易受外境影响而动,心安才能身安。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论语》里的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臂膀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能感到快乐无穷。

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利,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便能有所成就。

心安就是富有。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车,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灵的安宁与充足。生活精彩与否,幸福与否,从来都与金钱的多少无关。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拥有一份来自内心的富足。生活的真味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因此才四处盲目寻找人生的意义。

其实,心安处便能找到意义。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同类推荐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儒家妙语话人生

    儒家妙语话人生

    用古人先贤修身、处事的理论与方法,来面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的人生则会奋进而从容。提升生活品质,让我们浮躁的心得到宁静,使空虚的日子变得更充实。《儒家妙语话人生》一书,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相信对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最强婚宠,总裁霸道爱

    最强婚宠,总裁霸道爱

    陆承俊这辈子什么都没怕过,却独独怕她——闹离婚。他说,只要不离婚,随她大街小巷上蹿下跳。他冷酷不羁,谁碰谁倒霉。唯独对她,温柔噬骨。“陆承俊,我要离婚!”她拍案而起。他立马扛着她就往家里跑。“老婆,我们不离婚,我们要生孩子。”当总裁被问“如何驾驭老婆?”他深思熟虑,悠悠道来:“不敢驾驭老婆,以老婆为中心,买买买!”
  • 冷王独爱,废柴蛮妃

    冷王独爱,废柴蛮妃

    一朝穿越,小演员成了异界大陆的废柴三小姐!异世重生,什么贤良淑德,温柔似水跟她都没有半毛钱关系。日常爱好也就是养养小兽上上冷王,高调放肆又猖狂。玩得起扮猪吃老虎,忍得了冷嘲跟热讽,能击退死皮赖脸的蛇蝎美女,躲得过不怀好意的风流浪子。某位下人禀告:“王,有男人对王妃图谋不轨。”“谁吃了熊心豹子屎?站出来,孤王保证不打残他!直接打死。”“王,不好了,王妃去邻国杀人放火了,您看要不要派人劝……?”“蠢才,愣着干嘛?赶紧增添援手,杀个片甲不留。”冷王上去就是一脚!本文为女强玄幻爽文,喜欢的亲们不要吝啬,收藏留言推荐一条龙!
  • 至尊圣道

    至尊圣道

    盘古如何身殒,鸿钧为何困惑,主人公修仙为何进入魔界
  • 龙域宝藏

    龙域宝藏

    十年游戏旅行,创下无数记录。生于当下,活于虚拟。新的时代到来,他又能否再站神位。
  • 喀纳斯丛林

    喀纳斯丛林

    盛夏,我作为保护区的老护林人,跟随深山巡护队,对喀纳斯保护区的纵深地带进行了五天的巡山护边。第一日和以往一样,我们先要坐船穿越二十四公里的喀纳斯湖,再骑马进入深山。从地图上看,喀纳斯保护区呈一个“丫”字形状。喀纳斯湖在下面一竖的位置,我们这一次,是要从左面的叉进去,翻越两叉之间的达坂后,再从右面的叉出来。这既是一次正常的对保护区的巡护,又是一次难得的对保护区核心区进行资源普查的机会。所以我们的队员巾,既有边防部队的两位官兵,也有保护区的科考人员。中午时分,我们乘船到达喀纳斯湖的湖头。
  • 重生闲后

    重生闲后

    前世惨死深宫的废后陆静姝没有想到自己竟有重来一世的机会。重生到入宫之前,她还是准皇后,她的亲人都还健在,没有遭到迫害,一切都还可以挽救。这一世再入深宫,她要护自己的亲人一世安然,更要守住自己的心,稳坐凤位,睥睨六宫。一句话简介:废后卷土重来。
  •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是网络红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赵星)的一本青春奋斗笔记。记录了作者对人生、奋斗、成长、职场的思考。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年轻人奋斗期的三个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感。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在绝望的黑夜里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个人成长,职场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困惑、难题的解决办法。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寻找内心的“不可替代”的领地。把自己所获得的、所付出的,真正的转化成人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并以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努力不停,寻找更加辽阔的远方。
  • 三生有幸遇见你

    三生有幸遇见你

    女人离婚之后就该哭哭啼啼成为祥林嫂?伍十一去做了女保镖!女人离婚之后就没有了魅力?富三代侯爵被伍十一撩得神魂颠倒!女人离婚之后就不能幸福?然而却是离婚之后,伍十一的精彩人生才拉开帷幕!原本是假离婚,实则是渣男老公精心设计的骗局,房子、孩子都没有了,全职太太伍十一变得一无所有,为了夺回孩子的抚养权,伍十一重拾斗志,通过重重考核成为一名女保镖,而他的第一个雇主竟是之前被她误打的富三代,从一开始的男主对女主的避之不及到被女主迷得神魂颠倒!看三十岁的离婚女人将如何演绎她的精彩人生?
  • 儿童教育格言(经典格言)

    儿童教育格言(经典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儿童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本书针对儿童的道德情感方面,以名人的警句,教儿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