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但是也让很多有识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个时候,各种学说和流派并存,是文化发展中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时代。
以礼治国的儒家
至圣先师孔子。①
孔子是我国最有名的教育家,有“至圣先师”之称,但是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是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君主治理国家的贤臣。
孔子本名叫做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关于他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孔子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头顶不平,有一块地方凹下去了,看上去就像一道小小的丘壑,于是父亲就给他取名叫做孔丘。那么他为什么又叫孔子呢?在那个时候,“子”是对学识渊博的人的尊称。
孔子非常喜欢古代文化,他自己也非常乐于钻研古代文化。他曾经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之后,师襄很满意:“嗯,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却不满意,他说:“我现在掌握的只是曲调,技巧还不娴熟。”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曲子弹得非常流畅了,但他仍然不满意:“这首曲子的神韵我还没掌握,我再练习几天吧!”又过了几天,师襄笑着对孔子说:“现在你已经弹得完美无缺了,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可谁知道孔子竟然说:“我还没体会出来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首曲子的精髓,我还要继续学习这首曲子。”说完他又弹奏起来。
师襄见他如此坚持也就不勉强他了,这一天孔子高兴地跑到了师襄面前,兴奋地说:“我已经能从曲子中看出作者的样子了。他的脸膛黑黑的,个子很高,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诸侯都臣服于他,这个人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了,站起来对着孔子行了一个大礼:“您真是了不起啊!我的老师把这首曲子传给我时就跟我说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文王操》。”
后来孔子为鲁国的一个贵族管理仓库,很快他就被提拔为一个专门管理工程建造的小官。但是孔子的志向并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治理国家,为了找到一个赏识他的国君,他决定离开鲁国,去其他国家谋求发展。他不辞劳苦,带领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他到处碰壁,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孔子与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之间的那段时期是他最为困窘的时候。由于不想让孔子去楚国,所以陈蔡两国的人便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吧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弟子们不仅行动受到限制,而且连粮食都断绝了。有的弟子都饿得站不起来了。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孔子仍然不忘给弟子们讲学诵诗,弹琴唱歌。后来是楚国国君派兵给陈蔡两国施压才解救了他们。又有一次在郑国境内,孔子和学生们走散了,自己一个人站在城门下等候。不一会儿学生们就找到了他。原来是有一个路过的郑国人告诉他的学生:“城门外有一个人相貌奇特,一看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有点狼狈,那无精打采的样子有点像丧家之犬。”听完这个描述,学生们猜到这个人十有八九是自己的老师,他们向老师转述了路人的描述,孔子自嘲地说:“说我相貌奇特未必正确,但是说我像丧家之犬,这话真是对极了!”
就这样,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年,年老的孔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那时候的国君是鲁哀公,虽然鲁哀公总是会打发人来向他请教治国的方法,但是鲁哀公并没有想过请孔子亲自帮助自己。孔子知道鲁哀公的心思,也没有向他提出过任何要求。从那以后,路子开始潜心研究古代典籍,编成了《诗经》,随后又完成了《书》、《礼》、《乐》、《易》、《春秋》等著作的编修工作。孔子把这些经典书籍作为教材,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相传孔子有三千子弟,其中精通“六艺”②的人有七十二人,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七十三岁逝世,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才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②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亚圣”孟子。①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尊称他为“亚圣”,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孟子的成长与母亲精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带着他住在墓地附近,有一天,孟子兴冲冲地跑到母亲面前,哇哇大哭,还边哭边拜,孟母很奇怪,就问儿子怎么了。这时候孟子“扑哧”一声笑了,“那些来送葬的人就是这样的呢!”孟母听了这话,心里一惊,想道:“这个地方太不适合孩子居住了。”很快孟母就找好了地方,带着孟子离开了。这次住的地方离一个屠宰场很近,孟子很快又开始模仿屠户做买卖和宰杀牲畜,母亲很快又带着他离开了。这次母亲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跟前,很快母亲就看到孟子开始跟着学堂里的人学习行礼跪拜,天天嘴里都念念有词。于是母子俩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关于孟子,还有一个他休妻的故事也流传得很广。有一天,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屋里,就叉开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的样子,怒气冲冲地出去了,他对母亲说:“这个妇人太没礼貌了,我要休了她!”母亲问他究竟出了什么事情竟然要休妻,孟子把事情原委讲了一遍。
孟母却说:“这不是妇人不讲礼貌,而是你不讲礼貌。我记得《礼经》上说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高声询问谁在屋里面;要进入厅堂的时候,也要先高声说话,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眼睛必须往下看。《礼经》这样说,就是为了不让人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妻子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不雅的坐姿。这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而是你的过错。”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孟子认识到是自己错了,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情了。可以说,孟子最终能够成长为与孔子并列的“亚圣”,孟母的教育功不可没。
到孟子长大成人之时,正是诸侯之间征战不断的时候,不过这可苦了老百姓,孟子看到这种情况,就效仿孔子去游说各国君主,但是收效甚微,各国君主中比较重视孟子意见的人就是梁惠王了。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那么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不同。”“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是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外躺着无数饿死的人。这难道不是当权者带领着野兽在吃人吗!您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好战的梁惠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又有一次,梁惠王疑惑地问孟子说:“为什么我费尽心力治国,也爱护百姓,可是却不见百姓来归附我呢?”孟子说:“那我就用打仗打个比方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一番厮杀之后,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一个人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贪生怕死。②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呢?”“都是逃跑,跑五十步和一百步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了,虽然你热爱百姓,但是你和其他的国君一样喜欢打仗,这与五十步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百姓没有来归附。”
多年周游列国没有成效,孟子最后回到了故乡,以著书立说、培养学生作为余生的目标,他所写的《孟子》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①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五十步笑百步”的出处。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无为自由的道家
神秘的老子。①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是老子本人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
《史记》中描述老子是一个“隐君子”,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至今没有人能够确定老子是哪里人,是做什么的,甚至是不是曾经有过这个人都有人质疑。不过,现在的学者比较认同的是老聃就是老子。
这个老聃出生在楚国的一个姓李的人家,刚一出生,人们就觉得这个孩子长相不一般:他的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当时的人们认为耳垂大的人有福,于是纷纷恭喜孩子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他的父亲当即给孩子起名为“李耳”,又用表示耳垂很大的“聃”来作他的字,前面加上一个“老”字希望他健康长寿。
老子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还是不满足于自己的学识,一个人来到了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为学识渊博,他很快就在东周最大的图书馆里担任管理员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子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博览群书,不久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学问家,有很多人都来向老子请教问题,其中也包括孔子。孔子向老子提出了很多有关古代礼制的问题,老子淡然一笑,对孔子说:“你提到的这些人都已经死去很久了,恐怕连埋在地下的骨头都烂掉了,就剩下这些话还在世上流传,所以你没必要一味地去模仿他们,不要被这些话束缚了自己的言行。君子应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碰到机会就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机会就远离政治,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孔子很受启发,他回去跟自己的弟子说:“我以前只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跑,但是它们都可以用工具捉住,而对于乘风直上云霄的龙来说,我就丝毫不了解了。今天我见到老子,发现他的知识如此广博,见解如此深刻,我想他大概就是出神入化的龙的化身吧。”
老子一直住在洛邑,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日渐衰微,周景王死后,王子朝与即位的周悼王之间发生了冲突,爆发了长达五年的内战,百姓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朝兵败之后逃到了楚国,还带走了图书馆内的很多珍贵书籍,老子非常伤心,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去民风淳朴、国家安定的秦国安度晚年。
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过了函谷关他就到达秦国境内了,老子的心顿时轻松起来。这时候,一个名叫尹喜的守城官员认出了老子,他惊喜地跑过去迎接他。尹喜非常崇拜老子,他深深地对老子鞠了一躬,然后说:“先生这是要去哪里呢?”“我准备离开这里,到秦国隐居去了。”“我听说先生学问广博,既然您来了这里,就在这里休息几天吧。您可以把您的学问见解编成一本书,这样即使您去隐居过着逍遥自在地生活,也可以用您的远见卓识来为后来人指点迷津哪!”老子被尹喜的真诚打动,于是在函谷关小住了几天,把自己对于宇宙、人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见解都写了下来,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道德经》。
老子写完书后就继续向秦国进发了,但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老子的行踪了。不过人们都相信他是一个长寿的人,有人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岁。
①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逍遥的庄子。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句诗的灵感就来自庄子,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庄子最有名的就是“庄生梦蝶”的故事。据说有一天庄子睡觉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他在花丛间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但是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中,他始终搞不明白究竟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如果是自己变成了蝴蝶,为什么自己能够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是蝴蝶变成了自己,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呢?
这个哲学问题不仅困扰了庄子的一生,也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如果你想要解开这个问题,一定要认真而系统的学习哲学知识。
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庄子与惠施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啊。”惠施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除了这些哲学问题,庄子还是一个淡泊名利,不愿做官的人。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之后,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偷偷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啊!”惠施听到后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学远在庄子之下,就派人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听说这件事情后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从南海起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味道甜美的泉水不喝。此时有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这只鸟飞过猫头鹰面前时,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愤怒的恐吓声,害怕自己的食物被抢走。现在你就是在拿梁国的国相之位恐吓我啊!”听了庄子的一席话,惠施羞红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