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悠闲的垂钓,国君的三个随从来找庄子。“先生您好,君主想请您出山当丞相!”庄子听了,眼睛依然盯着水面,轻轻地说:“听说咱们国家有一只神龟,死了三百多年了,国君依然把它保存得很好,还放在庙堂里供奉。你们说这只龟是希望死后留着骨头被万人朝拜呢,还是希望活着爬在泥土里摇头摆尾呢?”三个随从不假思索地说:“那肯定是在泥地里活着啊!”庄子笑了笑,对他们说:“那你们还是让我在泥里继续活着吧。”
这一天惠施来找庄子,两人闲聊时,惠施说:“大王给了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在家精心照料种植,结出一个巨大的葫芦,有五块石头那么大。我把它切成两半做瓢,可是太大了,盛满水后一端就碎了。用它来盛别的东西也不合适,我最后只好把它砸烂扔了。”庄子说:“你为什么不把大葫芦系在自己身上,畅游五湖四海呢?为什么一个葫芦非得要做成什么才有存在的价值呢?”
惠施和庄子的基本观点不同,所以两个人经常互相看不惯,但是他们的内心对对方又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对庄子来说,虽然惠施不同意他的观点,却是唯一能够理解他的人,惠施去世后,庄子对别人说:“最懂我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①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崇尚法律的法家
代表人物吴起。①
吴起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孙武合称“孙吴”,著有军事书籍《吴子》。但是他为了功名不择手段,所以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吴起是卫国人,本来是一个贵族,但是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了。他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当大官才能真正的成功。于是他既不经商也不参加耕种,总是带着家里剩下的钱财四处结交达官贵人,希望谋求一官半职。最后,他把所有的家财都用光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邻居、同乡的嘲笑让他愤恨,他一怒之下杀死了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杀人之后,他决定逃走。临行前,他咬着自己的胳膊向母亲发誓,如果他做不到卿相,就绝不回来。后来吴起跟着一个老师学习兵法,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家去奔丧。老师觉得他无情无义,就跟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吴起来到鲁国,鲁国国君觉得他是个人才,有心派他带兵攻打齐国,但是吴起的妻子是个齐国人,所以国君有所顾忌。吴起觉得这样一个大好机会不能放弃,就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明自己对鲁国的忠心。后来吴起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吴起心想:“鲁国这样一个小国,依靠我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下国君一定会重用我了。”
但是他错了,鲁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伦理和礼义的国家,所以看到鲁国国君竟然让一个受到讥笑就杀乡邻,为了功名放弃为母亲奔丧,为受重用就杀妻的人掌握兵权之后,大臣们纷纷劝说鲁国国君不要重用吴起。渐渐地,鲁国国君疏远了他。
吴起并没有因为这些改变自己的言行,他转而投奔了魏文侯。魏文侯询问周围人:“吴起这个人,你们看怎么样?”“他贪慕功名,品行不端,但是他带兵打仗确实有一手,我们的名将里边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他。”魏王就派他去攻打秦国。吴起没费多大力气,就从秦国手里夺过来五座城池。
魏文侯重用了吴起,派他去镇守边境,抵挡秦国和韩国的入侵。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魏国的大臣害怕吴起危害到自己的利益,都向魏武侯进谗言,希望武侯能疏远吴起。吴起见情况不妙,就逃到了楚国。
楚国的国君楚悼王早就听说过吴起的大名,当即就任命他做国相。吴起也不辱使命,他训练军队,提高了楚军的战斗力,还改革了楚国的政治,制定了严明的法律,把许多没有本事、夸夸其谈②的人赶出了朝廷,然后大幅度地削减了贵族的开支,把这些钱财投入到军事建设中。没过几年,楚国在吴起的改革下日益强大,周围的国家都担心楚国的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是因为害怕吴起,谁都不敢对楚国轻举妄动。
楚国虽然强大了,但是楚国的贵族和那些被淘汰的官员都恨死了吴起。不过有了楚悼王的支持,他们也只能暗地里叫骂。终于盼到了楚悼王过世,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诛杀吴起。吴起得到消息,逃到了楚悼王停放尸体的地方,趴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想这样那些大臣们就不敢使用兵器了。可是众人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他们只想杀死吴起,人们拿起弓箭把吴起和楚悼王的尸体一起射成了“刺猬”。后来因为射杀楚悼王这件事,被灭族的有七十多个家族。
①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滔滔不绝地空谈。
集大成者韩非。①
韩非多次向本国君主进谏,屡屡失败;但是他的学说却得到了远在秦国的嬴政的赏识,到了秦国之后,他的命运改变了吗?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天生口吃,不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和秦国的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
两人完成学业后,李斯去了秦国,最终成为秦国的丞相;而韩非则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回到了韩国,他要用自己的才学把韩国变成天下最强大的国家。韩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当时正在秦国的威逼下不断割土求和,韩国国君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保证自己的国家不再被压缩,哪里还有心思想要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呢?所以当韩非第一次进谏的时候,就被韩王婉言谢绝了。
但是韩非没有退缩,他觉得也许是自己的口吃影响了表达,所以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文章来说服韩王。他感觉韩国社会的腐败落后,写下了《孤愤》;他看见韩国的官吏四处搜刮百姓,而面对秦国威逼,又只能摇尾乞怜时,韩非怒其不争,写下了《五蠹》。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批评社会的“愤青”,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内外储》。他感叹自己和天下辩士的命运,又写下了《说林》和《说难》。这些书籍和文章洋洋洒洒,有十多万字。他的大名也随着书本传遍了天下,世上的每个人都知道韩国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叫韩非。
秦王嬴政也知道了他。他命令侍从官把韩非的书搜集齐全,开始仔细阅读。他看到《五蠹》和《孤愤》的时候,“嗖”地一下站了起来,拔出自己的宝剑,大声说道:“我一定要和这个人结交,否则我死不瞑目啊!”
此言一出,秦国马上派出了十万秦军向着韩国冲去。秦王知道懦弱的韩国一定会求和,于是就提出了要见韩非的要求。听到这个要求,韩王松了一口气,原来秦军只是想找一个没用的韩非啊!很快他就派人找到了韩非,让他出使秦国。
但是秦王怎么也没想到文采斐然的韩非竟然是一个口吃的人,沟通起来这么费劲,所以很后悔自己有些冲动的做法,秦王想:要了解这个韩非,知道他的学说,看他的书就成了。何必非看这个人呢?于是,秦王草草地结束了对韩非的接见。
韩非回到住所之后,一位秦国的大官求见。韩非很奇怪,自己现在受到了秦王的冷遇,还有谁愿意来看我呢?迎出去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大官竟然是自己经常思念的老朋友李斯。韩非著书立说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连自己的好朋友成了秦国的丞相都不知道。
两个人见面之后,互相问候,诉说了离别后各自的经历和感受。韩非和李斯会面后,韩非觉得自己留在秦国有一点依靠了,于是他把自己没有流传到外面的书拿给李斯看,李斯看完心里很害怕,因为书的一小部分被传出去已经让秦王动用了十万大军去抢韩非,要是秦王看到了整本,那还得了?自己的地位怎么办?
李斯产生了要干掉这个老朋友的想法。机会还真让他等到了!有一次韩非上书秦王建议先攻打其他国家,再攻打韩国。李斯抓住这个机会对秦王说韩非是个奸细,始终心向韩国。秦王盛怒之下赐韩非死罪,得到这个命令之后,李斯连忙派人送去了毒酒。第二天,秦王有些后悔想赦免韩非,然后才知道韩非已经死在了前一天晚上。
韩非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但是他所写的书却一直在世间流传,直至今天。
①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善于用兵的军事家
承上启下的军事家田穰苴。①
田穰苴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他是姜子牙之后最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孙膑等人都非常推崇他的理论,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承上启下的军事家。
田穰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人,是田氏齐国的旁系子弟,他曾经被封为大司马,所以也有人叫他司马穰苴。
那么他是怎么当上大司马的呢?齐景公的时候,晋国和燕国都派兵攻打齐国,齐景公非常恐惧,就询问晏子谁能出战。晏子推荐了田穰苴,齐景公听了,就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马上任命穰苴为将军,迎击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但是田穰苴却推辞了,他说:“我本来是一个卑贱的人,现在突然之间被提拔为将军,士兵们不服从我,百姓也不相信我,还是请您派一位位高权重的人做将军吧!”齐景公听了这话,顿时蔫了下来。晏子是个聪明人,问田穰苴:“将军是不是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说!”“如果非要我去做大将军,我希望大王您能派一名大臣做监军,以使众将士听命。”“那就让庄贾去吧!”景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个庄贾是景公面前的“红人”,是当时最受宠爱的大臣。景公安排妥当之后,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和。
第二天,穰苴早早就来到了军中,为了定准时间,他吩咐手下立起了测日影的木表,打开了测时的漏壶。而庄贾呢,因为平时骄纵惯了,被任命为监军,非常高兴,亲朋好友设宴欢送,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晃晃荡荡地来到军中。田穰苴生气地说:“我们不是约好了正午见,你为什么要迟到?”庄贾解释说:“这不是要和您去打仗吗?我的亲朋好友设宴为我饯行,所以就把时间耽误了。”穰苴正色说:“身为国家的将领,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就应该忘掉家庭;在军中颁布了命令之后就要放下亲情和儿女情长;在战鼓擂响的时候就应当不顾个人安危。现在晋国和燕国已经侵入了我国国土,百姓十分恐慌,前线的战士们浴血奋战,国君都急得吃不下东西,可以说现在齐国的安危全都维系在你我的肩上,你怎么还有心思吃饭喝酒呢?”这一席话说得庄贾哑口无言,低头不语。这时候穰苴就把军内管军法的人找来问他说:“按军法,约定的时间迟到如何处置?”那个人说:“应当杀头。”庄贾听到这里,酒一下子全醒了,急忙吩咐随从去向齐景公求救。随从扬鞭而去,还没来得及赶回来,穰苴已经下令把庄贾斩首示众了,看到这种情况,将士们都知道了田穰苴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
如果你以为这事就这样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派去求救的人到了齐景公那里把情况如此这般描述了一遍,齐景公也急了,忙拿出自己的信物派人来赦免庄贾。这位特使坐在马车上,到了军门前停都没停就闯了进去。穰苴平静地对使者说:“庄贾已经被斩首示众了,请转告国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完转头问军法官:“坐着马车在军中奔跑应该怎么处置啊?”军法官说“应当杀头。”使者听了吓得浑身直哆嗦。穰苴说:“可是国君的使者是不可以杀掉的,来人哪,把特使的随从拉下去!”然后还砍断了使者乘坐的车厢左边的木柱,杀了一匹马,叫使者回去向齐景公禀报,而田穰苴自己则带着队伍向前线进发了。
①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家之祖”孙子。①
你一定听说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吧?他的作者孙武与田穰苴还是远亲呢,两个人都属于齐国田氏家族的分支。但是孙子不是在齐国成名的,而是在吴国,怎么回事呢?
孙子原名叫做孙武,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齐国的将军,这使他从小就能够接触到各种军事书籍,他不仅了解黄帝作战的实际情况,还知道伊尹、姜太公和管仲的用兵方法,再加上他出身将门,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他在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的齐国,内部危机四伏,崔杼杀死了国君,紧接着又发生了“崔庆之乱”,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此非常反感,于是离开齐国,隐居到吴国潜心研究兵法。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郊外认识了从楚国逃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之后,得到了阖闾的重用。阖闾为了称霸天下,需要一位军事家来筹划指挥,伍子胥就推荐了孙武。
但是孙武呢,自从来到吴国之后,一边种地,一边写书,从来没有宣传过自己。吴王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认为一个农夫能有什么大本事呢?所以未曾召见孙武。伍子胥没有放弃,反复地向吴王推荐,据说一天早晨就推荐了7次,吴王这才答应见见孙武。
孙武拿着自己写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看罢赞叹不已,又听到他讲得头头是道,心里暗自敬佩。“你的兵法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让寡人受益匪浅,但是不知道能不能用在实际中呢?可不可以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吴王阖闾仿佛故意给孙武出难题。
几个人一起来到了练兵场,孙武看到那些“士兵”有些意外,因为那是宫中的180个宫女,带头的两个是吴王最宠爱的姬妾。吴王得意地看了看孙武,心里想:“我倒要看看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