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3300000021

第21章 上古史(19)

【第九章】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中国的社会进化是很早的。当神农时,已经离开游牧社会进入耕稼社会了。渔猎时代和游牧时代的情形,古书所传不多,据第三章第一节所说,已可想见其大概,现在不必多讲。所要讲的,便是农业时代社会的状况。

中国古代,人民的职业,分为四种:《汉书·食货志》上,替他下一个定义说:“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粥货曰商。”《管子》也把人民分做士、农、工、商四种。《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材匮少。”是专就生产一方面说,所以略去士而加上一个虞。《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臬;八曰臣妾,聚敛疏财;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把人民的职业,分做九种,总不如士农工商四种分法的得当。

这种情形,从今日以前,二千多年,差不多没有改变,而为社会的根柢的,尤其要推农人。要讲古代农业社会的情形,就要研究到“井田制度”。井田制度,见于《孟子》、《韩诗外传》、《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公羊》的《何注》,和《汉书·食货志》等书。咱们现在,且把他汇齐了,再行加以研究。

按《孟子·滕文公上篇》,载孟子对滕文公的话: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他说:[一]治地有贡、助、彻三法,[二]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意思是很明白的,但是其中有几个疑点:

[一]夏殷周三代紧相承接,农夫所耕的田忽而五十亩,忽而七十亩,忽而百亩,那“疆界”、“沟洫”,如何改变?

[二]“彻”和“助”到底是怎样分别?孟子既说“周人百亩而彻”,如何又说“虽周亦助”?

[三]“夫世禄,滕固行之矣”一句,和上下文都不相贯,夹在里头,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问题,由于从前的人,都承认井田的制度(凡古书上一切制度),都曾经推行于天下;而且既说井田,就联想到《周礼》遂人、匠人等所说的“沟洫”,以为都是实有的,而且到处都有这疑问。依我看来,这种事情,是完全没有的。这种制度,至多曾推行于王畿及其附近诸国,时兴时废,决不是从周以前,推行遍天下,绵历数千年之久的。《周礼》这部书,就信他是真的人,也并不敢说他曾经实行。《论语》:“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那么,这一个疑问就无从发生,可以不必管他。第二个问题:[一]关于贡、助、彻的解释,既然说其实皆什一,则耕五十亩者以五亩之入为贡,耕七十亩者以七亩所入为助,耕百亩者亦系取其十亩之入是不错的。[二]但是孟子何以既说周朝是彻,又说他是助呢?下文滕文公使毕战问井地,孟子对他说的是: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这所谓“圭田”,便是上文所谓“世禄”。大抵古代的人民,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两阶级。征服的人,住在中央山险之地,制驭被征服者;被征服的人,住在四围平易之地,从事于生产事业。所以所谓国中,必是山险之地;所为野,反是平夷的地方。所以《易经》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孟子也说“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章太炎《神权时代天子居山说》可以参看。

“国”既是山险的地方,土地不能平正划分,收税的只能总算耕地的面积取其几分之几,这个便是“贡法“和“彻法”。其中“校数岁之中以为常的是贡法。按年岁好坏,征收之额可以上下的是彻法。贡法既有像龙子所说的弊病,所以周人改用彻法,这也是政治进化之一端。”野既是平夷的地方,土地都可以平正划分,自然可以分出公田和私田;但借百姓的力,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马端临说:国中必是平正之地,可以划做井田,反行贡法。野是山险之地,难于划做井田,反行助法,是因为地方远,耳目难周,怕官吏作弊的原故。有深意存焉。适得其反。所以郑玄注《周礼》,也说遂人十夫有沟,是乡遂用贡法。匠人九夫为井,是都鄙用助法。

《周礼》固然是不可靠的书,然而郑玄这个说法,却可以和《孟子》互相证明。“制公田不税夫”。则恐系揣度之词,没有什么坚证。所以下文又据孟子的话,说邦国亦异内外(匠人注)。依我看,乡遂用贡法,都鄙用助法,恐是通于天子诸侯的旧制。孟子只想改贡法为彻法耳。中央既是征服之族住的,所谓君子(卿以下),自然都在这地方,他们自然有特别的权利,所以有所谓圭田,圭田是无税的。《王制》:夫圭田无征。郑注:“犹治也。征,税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者不税,所以厚贤也。”除此之外,便要什一使自赋。滕国当时,大概只有这圭田(世禄)的制度,仍当保存;所以又复说一句“卿以下必有圭田。”至于“方里为井……同养公田”的法子,完全是所以待野人的。上文把君子小人对举,此处又明著之曰“别野人”,可见得圭田的法子,是所以待君子的了。

《梁惠王下篇》:“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赵《注》:“贤者子孙,必有土地。”)和这篇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周朝对于国中所行的彻法,孟子时候,还明白可考,所以直截了当说周人百亩而彻;对于野所行的助法,业已破坏无余,所以只能据着诗句想象。这两句话,也并不互相矛盾的。这么说,第二、第三个问题,通通解决了。《孟子》这一章书,本来并不十分难解,但是近来忽然有人极端怀疑,所以解释得略为详细一点。

但是《孟子》这一段,还只是说个大略;其中说得最详细的,要算《公羊》、《何注》和《汉书·食货志》。咱们且再把他摘抄在下面。

《公羊》宣十五年何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孟子·梁惠王上篇》对梁惠王说:“百亩之时,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齐宣王说作“八口之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庐舍二亩半;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孟子·梁惠王篇》“五亩之宅”,《赵注》:“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冬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八家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庐舍在内,贵人也;据《韩诗外传·诗经》“中田有庐,”就是这么讲法。公田次之,重公也;私田在外,贱私也。《汉书·食货志》又说:“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这是一种分田的方法,还有一种换田的方法。

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或作土。易居。《食货志》:“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这是根据《周礼》的《遂人》。《何注》和《孟子》“死徙毋出乡”相合。

他又叙述他们耕种的方法和生活的状况道:

种谷不得种一谷,《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以防五谷。《食货志》多“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一句。还庐舍种桑、荻、杂菜。阮元《校勘记》说:此荻当作萩,萩者,揪之假借字。按《谷梁》范《注》(宣十五年),正作外树揪桑。畜五母鸡,两母豕,瓜果种疆畔,据《韩诗外传》,《诗经》的疆场有瓜,便是如此讲法。女尚蚕丝。老者得衣帛焉,得食肉焉。《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毋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食货志》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谷梁》宣十五年;古者公田为居,并灶葱韭尽取焉。死者得葬焉。所谓“死徙毋出乡”。

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父老比三孝弟官属,里正比庶人在官。《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也是用《周礼》的。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食货志》: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田作之时,春,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食货志》: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斑白不提挈。五谷毕入,民皆居宅。里正趋缉绩;男女同巷相从夜绩,至于夜中,故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食货志》: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作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所有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食货志》:春秋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下。

至于种田的年限,只有《汉书·食货志》上说及,他说: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这种制度,原不敢说是推行到十二分。然而地广人稀的时代,土地的私有的制度还没有发生,把一块很大的地方,来均分给众人耕种,也是有的;不过加以儒家学说的润饰,便愈觉得他制度的完备罢了。

古代社会的生计,以农业为主。所以国家的财政,也以农业上的收入为基础。《王制》上说:

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注:算今年一岁经用之数用其什一。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注丧大事用三岁之什一。……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正义》:假令一年有四万斛,以一万斛拟三十年通融积聚,为九年之蓄。以见在三万斛,制国之来岁一年之用。案《公羊》宣十五年《何注》:三年耕,余一年之畜;九年耕,余三年之积;三十年耕,有十年之储。《汉书·食货志》: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一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遣九年食。然后王德流洽,德化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据此,则当时之所谓太平,就不过是农人的生计宽裕,因而国家的贮畜充足,社会的生活,就觉得安稳;农业在社会上的关系,可以算得大极了。

耕种而外,属于农业性质的,便要推林业、畜牧、渔猎。当时的畜牧,已经做了农民的副业。如“畜五母鸡两母豕”等。专门采伐林木或是捕鱼打猎的人,大概也是很少的。所以当时的农业,是把公有的土地来分给平民耕种;至于采伐林木,或者捕鱼打猎的地方,却是作为全部落公有的,并没专司其事的人。所以《王制》说:名山大泽不以封。注:其民同财,不得障管。《孟子》也说: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

然而采取的限制,也是有的。所以《孟子》又说: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王制》也说: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厨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周礼》有山虞、林衡、川衡、泽虞、迹人、丱人等官。都属地官。

同类推荐
  • 杞忧

    杞忧

    神门走迹,横行无边高歌亢曲,月下海烟这书慢热,但书中有诗有酒 就像好诗跟好酒,不会辣眼睛呛喉咙
  • 暗暗情生

    暗暗情生

    前世她一心训练,做任务。不了解人心险恶,以为渣男真心待她,却被渣男毒害。临死前方知一切都是假的,她才明白她的心给了谁。一朝穿越,现代的搏斗,古代的武功合二为一。冷漠的性子,坚定的心,却在看见他俊颜的那一刻全部瓦解。倾心助他!不管你是不是他,今生只为你!――穆灵雪
  • 我的三国有些乱

    我的三国有些乱

    三国,三国,是每个热血男儿都挥之不去的一份情怀。无论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还是挥扇间百万雄师灰飞烟灭的美周郎,都让人心驰神往。三国归晋之后的五胡乱华,让后人每多唏嘘。于是乎就有了这些许自言自语般的文字。(ps,纯属臆想,勿以正史为例喷之,更不必考究之。)
  • 锦衣状元

    锦衣状元

    小说作家程恪,一场大病后竟然来到500年前!此时《聊斋志异》《水浒传》等一大批名著尚未出世,发财的机会来了!一时间,他竟成了高产量大文豪!不仅结识达官贵人,更是赢得了妙龄少女们的倾慕……
  • 大唐最强王爷

    大唐最强王爷

    小李他MA的飞刀重现江湖,又该宣起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
热门推荐
  •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

    热播剧《龙岭迷窟》官方正版原著在48章到99章~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一本主人公家中传下来的秘书残卷为引,三位当代摸金校尉,在离奇诡异的地下世界中,揭开一层层远古的神秘面纱。昆仑山大冰川下的九层妖楼,这里究竟是什么?藏着消失的古代魔国君王陵寝,诡异殉葬沟,神秘云母,地下九层“金”字高塔,堆满奇特古装的干枯骨骸。这里又有那些未知生物?漫天带火瓢虫袭来,巨大神秘爬行怪物。一群人险死求生!
  •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傲娇王妃:摄政王爷要点脸

    他,是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她,是丞相的嫡女!他,高冷至极,唯独对王妃宠入骨!她,沉着冷静,唯独在王爷前似孩童!“不好了!王爷!王妃把四公主打了!”有人通报道。谁知摄政王连头都不抬一下,直接说:“让她打!旁人不得阻拦!”“不好了!王爷!王妃把苏王府拆了!”又有人说。“带帮人陪着王妃一起拆!”“不好了!王爷!王妃与司徒公子离京了!”这摄政王哪还坐的住!直接用轻功飞出王府!
  • 地球百子1:重返地球

    地球百子1:重返地球

    一场毁灭性的核战争之后,地球表面被彻底摧毁。幸存的人类,逃入太空生活。300年来,从未有人再踏上地球一步,直到现在——太空舱故障,氧气不够所有人存活。100名有犯罪记录的青少年被遣返地球,执行希望渺茫的唯一任务——生存!重返核辐射弥漫的地球,百子面临有生以来最艰难的生存考验;更可怕的,是来自人类彼此之间的考验。零规则的地球,一切需要重建,爱与自由,战争和生存,地球百子必须直面末日的人性拷问。与此同时,百子中不断有人被射杀,而他们的一举一动也似乎被某种力量所监视。地球上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接二连三的骚乱,不可预测的将来,以及无所不在的神秘威胁,地球百子如何面对,他们能存活下来吗?
  • 天堂别墅区

    天堂别墅区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抵达昨日之河

    抵达昨日之河

    这是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融入乡村最终失败的故事。教师之子、城镇知青刘彤在文革中受挫折,作单个知青插队下放,像一片叶子飘到南方小乡村窑岭。窑岭正掀批斗高潮,窑岭人挖坟,与祖先决裂,不要自己的历史,也讳言自家的历史。刘彤内心渴望革命却行动消极,受到大队冷落,落入窑岭生活的底层。他既是窑岭的旁观人,又是窑岭的新居民,接触窑岭各式各样的人,他慢慢知道了窑岭的历史,建立了对它的记忆,也由此融入窑岭。
  • 让学生勤于动脑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勤于动脑的66个故事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恶魔在盛夏

    恶魔在盛夏

    他被甩后遇到了她,为了报复前女友,把她占为己有。她为了救弟弟与他签了一纸协议,却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他邪魅一笑:“沈筱文,我有一万种方式让你生不如死!”她毫不示弱的回击了一句:“我也有一万种姿势,让你舍不得!”“是吗?”只看见一个恶魔在向她逼近……
  • 每天读点博弈学

    每天读点博弈学

    《每天读点博弈论》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同时运用大量案例讲解了博弈论在职场、生活、投资理财、爱情与婚姻、军事和商业领域的应用,展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博弈世界。每个读者都能通过《每天读点博弈论》轻松学习博弈论,进而成为生活中的博弈高手。
  • 我在等你却不知

    我在等你却不知

    去机场接人,结果“撞”了人,别人碰瓷也就算了,这货死活要以身相许是什么情况?无奈领回家,结果。。。。这货能别撩我了么?还谎话连篇。当冷酷女总裁遇上邪肆男痞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痞子身份的背后,又有怎样惊天身份?!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