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7500000002

第2章 成舍我“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研究(1)

在中国新闻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成舍我一直是一个被人忽略的人物——特别是在我国大陆地区。

但实际上,成舍我是一位业绩卓著、影响深远的新闻知名人物。他在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所创造的多项纪录迄今无人超越,拥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成舍我是中国新闻史上终身以新闻事业为唯一志向,从事新闻事业时间最长、年龄最高的一位专业人士。从1913年他为安徽《民岩报》撰稿算起,到1988年仍以91岁高龄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直到1991年逝世,从事新闻事业达77年之久,此项纪录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仅见,就是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无人企及!

成舍我是中国新闻史上唯一一位经历见证了辛亥革命震荡、五四运动、民初军阀割据、国共两次内战、八年抗日战争、两岸长期对峙、台湾“戒严”“解禁”、大陆改革开放等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诸多重大历史风云的新闻人士。

成舍我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尝试创办现代连锁“报业托拉斯”(世界报系的《世界日报》、《世界晚报》和《世界画报》)的“新闻大王”。

成舍我是一位成功的报人,他创办的上海《立报》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过20万份,是当时中国日报创办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他的《世界日报》也曾经在北平达到过3万多份的该市最大发行量。

成舍我是创办新闻教育机构最多的一人。他先后创办了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桂林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包括短期的重庆世界新闻学校)、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今日台湾世新大学)等多所新闻专业学校,先后培养新闻传播各类学生近5万人之多,这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亦无人能超乎其右。

成舍我不仅办报、办刊、办社、办台、办(书)局,还计划开设全国新闻股份公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从事新闻事业多元化、集团化、现代化管理形式的一位新闻事业管理先驱。

成舍我一生参与及创办过近20家媒体(包括报纸、期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自己直接创办过12家媒体,是中国现代新闻从业者中个人创办和参与媒体最多的一人。

成舍我不仅办报刊、开公司、办学校,还擅长新闻采访、言论写作、报纸编辑、报馆管理等多重业务,他是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一位能够同时从事新闻业务、管理、教育、经营并分别取得不俗成就的“新闻全才”。

凭借这些“唯一”的纪录,成舍我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当该自有一席之地。

除了这些显著成就以外,成舍我先生依据具体时代国情,在其办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考察与分析成舍我先生这种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宗旨与形成轨迹,尝试对其做出恰当准确的历史评定。

在探讨成舍我办报的特有模式之前,我们需要对成舍我先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位置”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

对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海峡两岸历来有不同的学术概括与梳理范式。1978年大陆地区改革开放之前,大陆新闻史学界对中国新闻史的诠释方法是阶级斗争分析法。通过对新闻史上各类报刊的阶级划分,围绕着新闻史上不同阶段的阶级斗争轨迹来排列各类报刊、事件、人物的位置,并据此展开相关历史的评价。

如今,这种简单化的阶级斗争诠释范式已经不为人们所重视了,代之而起的是以现代化范式解读中国新闻史发展历程的新思路。然而,围绕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编制中国新闻史发展阶段的诠释方法也存在着诸种的不足。通过对中国新闻史的从新发掘和梳理,学术界近来发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起步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还可从媒介自身发展的角度(不同新闻媒介的创办人群、不同媒介的传播功能与特质、不同媒体的创办价值取向等)来进行某种划分,并借以构建、厘清、诠释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过程。

依照此种思路,人们把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上不同的(报刊)新闻媒介大致地划分为两大群落(外人报刊、国人报刊)和四种模式:商业营利型报刊模式、政论政党型报刊模式、独立精英(个体或同人)型报刊模式和官办官报型报刊模式。虽然这种划分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单纯从探讨国人报刊的层面来看,到有一定的简便性与合理性。

依照这种新闻媒介类型史发展角度来进行观察,从纵向时间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中国近现代新闻史大致地划分为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1815—1949年)。从横向报刊类型角度来看,除了外人所创办的中外文报刊以外,国人自办的报刊似可从创办者、功能特点、传播价值等几个方面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官方报刊、商业报刊、政党报刊和独立报刊。

在这四种类型中,官方报刊是官办的,由官员来主持;政党报刊是政党集团创办的,由政党精英人物来主持;而商业报刊与独立报刊则都是民营型报刊,它们都是民间人士所创办的,但一个以商业赢利为办报目标,一个以办报救(兴)国为从业志向,两者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后者——中国的独立报刊,一般新闻史学者常将其称之为“文人办报”。对于这些独立报刊的从业者们,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谢咏认为他们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报人集团”。他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来观察,他们当中曾经产生过一个‘报人集团’,这个集团虽然没有集中的纲领和政治上的诉求,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集团’,他们在中国社会进步当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可能要超过作家甚至学者,或者说作家和学者正是通过他们与社会发生关系,这是因为他们职业特性所决定的。这个集团有晚清出洋士子,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学生,从康(有为)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再到邵飘萍、林白水、黄远庸;经过成舍我、胡政之、王芸生、陈铭德再到储安平、徐铸成,可以说代有才人,文气不绝。虽然他们的政治态度各异,思想倾向悬殊,人生道路不同,但在作为‘报人集团’成员时,他们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对社会正义的感受是相同的,在把报业作为一种健全舆论活动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意义上,他们的努力永远为后人景仰。这个‘报人集团’一般都经历过为强烈的信仰和理想所感动,在危难中选择报人的职业,他们很少有人因为官方的压迫而放弃自己作为舆论代表的良知,他们几乎都有与官方抗争的经历,都有自己报纸被查封的历史。”

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特聘研究员唐志宏先生则将这些人称为“媒体知识分子”。他认为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出现以后,中国社会里逐渐有一批文人开始“选择纯粹以办报成为一生的志业,这个志业则是以民众的立场为后盾,作为其对抗、监督政府的资本。这群受到媒体产业影响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称其为‘媒体知识分子’,有别于受经书教育为主的传统知识分子”[唐志宏:《报业集团与民国报人之形成:以成舍我“世界报系”为例》,2007年6月15日舍我纪念馆专题演讲。

大陆更多的学者们把这些“报人集团”或“媒体知识分子”——就是以独立办报的方式自由发声的独立报刊现象,称为“文人办报”。

那么,在“文人办报”这一谱系中,成舍我先生又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在此,我们需要对中国新闻史上的“文人办报”现象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文人办报”——按照张季鸾先生的看法,乃是中国近现代报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现象。他曾在《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布给该报“最佳外国报纸”奖时发表了一篇社论《本报同仁德声明》,指出“文人办报”(或称“文人论政”)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特色。他写道:“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时说是特长……我们同仁都是职业报人,毫无政治上、事业上甚至名望上的野心。就是不求权、不求财,并且不求名。”很明显,张季鸾先生所指称的这种中国式“文人办报”现象,既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士人立言、立德、立功的天下为己任之“道统”特色,也与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类似于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类“独立报纸”托大众化现代传媒——报纸而达到公共精英知识分子独立发表意见,以实现自身理想,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有关。本土的传统与外来的专业影响导致了类似于《大公报》和张季鸾、胡政之等人的出现。

按照大陆有关学者对“文人办报”现象的总结,从事新闻事业的文人——特别是媒体知识分子大致具有四个特征:第一,论政而不参政;第二,营业而不营利;第三,以文章报国;第四,代民众讲话。依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成舍我先生办报的媒体知识分子价值取向是鲜明的。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新闻史上的“文人报刊”(大约等同于个体文人创办的独立报刊)在晚清时期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民国时期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文人报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晚清时期最早生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人报刊雏形,乃是以初期国人中的洋务新派士人为主体的“个体文人政论报刊”(19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出现在港、沪、广、汉等地的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如1874年王韬创办于香港的《循环日报》,1874年创办于上海的《汇报》,1884年创办于广州的《述报》等。粗略分析即可看出,这批新型士人创办的新式报刊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一,这些“横空出世”的新式报刊是在中华民族遭遇西方外来列强的侵略背景下,由第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模仿学习外来的近代新闻媒介而创办的。它们出生伊始,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救亡特征、士人(文人)报国的志向和为国为民的宗旨。

其二,从这批新式报刊的创办人来看,其创办者大多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危亡而觉醒,随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洋务运动而衍生的“新派士人”。这批新派士人既承继了中华传统儒家士人阶层关心国家大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的道德价值取向,又具有感慨时艰,睁眼看世界的敏锐眼光。他们开始主动切合世界新的发展潮流,学习办报办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达成维新变法,富强国族之目的。

其三,在中国近代独特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批新派士人,受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传教士、商业和政客开办的各类西式近代新闻传播媒介之影响(其中当以《万国公报》影响最巨),遂开始学习创办新式报刊,企图以之为新的救国之工具,用以达成救亡图存、振兴神州、发达族群、国家富强之神圣使命。为国为民的公共服务意识,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先行的精英型人物主持,以创办新式报刊报效国家的志业,构成了这批最早的文人报刊的“DNA”基因。

其四,由于上述“DNA”的性质,逐渐使得国人初期自办文人政论报刊构成了一个初始弱小、但却绝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报刊类型。它既不像具有外商背景的商业化报纸如上海《申报》、《新闻报》那样——以报刊赢利为主要圭的;也不像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那样怀有殖民者宗教传播或政治私利之企图,而是一批新派士人通过学习与利用西方外来的近代报刊舆论工具,企图应对危机、挽救危亡、实现自己心中理想。这些由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的中国人”所创办、所经营的新派士人报刊,最后逐渐成形为中国新闻史,也是世界新闻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中国“文人报刊”。

在随后的维新运动中,康梁党人学习借鉴了西方传教士和初期新派士人(以王韬、郑观应、容闳、邝其照等人为代表)的办报方式,掀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也开始了国人办报——特别是士人办报和政党办报的尝试。

这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办报之主体虽以维新党人为主,呈现出后来政论政党报刊的雏形,然从具体形式上观察,仍可见个体文人办报的影子。譬如梁启超是该时期最为著名的报人,但他所办的《中外纪闻》、《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以其个人的魅力而使读者“如饮狂泉”。天津的严复,虽然被后人纳入维新党人的办报阵营,但实际上仍是一个独立的报人,只不过同情与向往维新改良派的政治主张罢了。另外,像上海《时务报》的汪康年、《时报》的狄楚青等,虽总体来说是维新党人阵营中的健将,但又都是具有个体判断力的独立报人。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派政党团体,是国人第二次办报的主体力量。在这个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的政党报纸开始成型。孙中山先生以兴中会喉舌《民报》为中心,聚集了大批优秀的本党宣传精英,集中进行政见宣传。《民报》与其对手《新民丛报》的报刊大辩论提升了政党报刊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政论政党报刊成为主流媒介。

同类推荐
  •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六十年来,南航培养了12万余名校友,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拓者及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共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各个时期从南航毕业到校外工作或曾经在南航工作过的校友访谈录100篇 (共两辑)。篇目按受访校友的入校先后顺序排列,同级校友以姓氏笔画为序。从这些讲述校友成长足迹和创业风采的朴实文字中,读者能够分享南航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南航“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南航“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南航“精神”。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technium)一词是凯文·凯利(KK)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博客专栏里,他说:“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论争、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上传到这儿,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技术元素》一书便是基于此专栏编撰而成。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批评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批评论

    21世纪文学,面临过去的文学时代从没有过的新的状况。影视文学语言和网络文学语言的创生,在文学表现力上相对于纸面文学语言来说,是一场革命性的飞跃。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热门推荐
  • 封道榜

    封道榜

    六道七术天下争,三人锋芒毕露现,无尽梦魇化自在,寻道途中不曾绝!
  • 二婚新妻,叶少宠妻成瘾

    二婚新妻,叶少宠妻成瘾

    面对出轨的老公,秦芒选择以牙还牙;一个月之后,她怀孕,丈夫指责她不检点怀了野孩子,孩子的亲生爸爸揽她入怀...
  • 我的26岁女总裁

    我的26岁女总裁

    公司小职员张天被安排送醉酒的女老总回家,从此开始,境遇大变,和野蛮霸道的女老总之间一切变得微妙而不可言喻,这一切都在不言中。一切又该何去何从……
  • 优秀青少年要养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大全集)

    优秀青少年要养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大全集)

    本书是一本心理励志著作,全书分为三篇,分别从习惯、性格、心态三方面来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心灵指导。该书联系实际,运用生活典型案例来指导青少年塑造更完美的习惯、性格和心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大餐。
  • 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救企业

    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救企业

    ”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在军队!”这句话被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家所认可,我国的华为、长虹、联想、远大、春兰等一批大型企业曾以军事化管理闻名,美国西点军校更是商业领袖的摇篮之一。要想让企业像军队一样高效,就需要对企业进行军事化管理。《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救企业》从战略战术、情报收集、思想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十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军事化管理的独特理念,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帮助你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把军人的“野狼”习性和“亮剑”精神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学会军队的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探索精神、服从精神……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你打造“少人高效”的一流团队!
  • 用理智驾驭情感

    用理智驾驭情感

    用理智驾驭情感》讲述了:理智地驾驭情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感情用事者不仅仅会远离成功,还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给别人带去伤害、给自己招来祸端。宽容会让人感动一世,爱意会让人温暖一生。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身心愉悦,远离愤怒,把持平和,少生气,多喜乐,认真快乐地生活,豁达宽容地处世,用理智赢得快乐的人生。
  • 一品茶楼

    一品茶楼

    父女?兄妹?当然不,相信我,某司徒绝对是守礼的孩子。融合有穿越、宫斗,以及1女N男情节的正统文字。
  • 娇妻倒追法则

    娇妻倒追法则

    陆彦很喜欢叶杳杳,但现实却是人家小姑娘根本不认识他,他自己还比这朵小娇花大了七岁,只是见了一面,此后念念不忘,甚至提心吊胆,深怕这朵小花给人衔走了。
  • 竞选村长

    竞选村长

    “张进,你个赖种,老子不就是没有睡你老婆,你就这样给老子使绊子!”肖青营一路走一路骂,从鹿鸣镇一直骂到县委大院里。乘电梯到十楼,穿过长长的走廊,找到新闻科。王乐一见他,很是高兴,说:“先坐,我给老伙计倒杯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肖青营对这样文绉绉的话不感兴趣,说:“我就一点事,你看咋办。还是我入党的事。今天,村里又发展了一批党员,还是没有我。我想让你和我厮跟着,去组织部问问,看我这组织问题啥时候才能解决。”王乐有些吃惊,说:“这么长时间了你的组织问题还没有解决?”
  • 真理为神

    真理为神

    超能力世界的主角,穿越到魔幻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系统,老爷爷,自带挂?算了吧,还是自己一步一步来获得异世界的知识,从而获得新世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