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300000007

第7章 我的采访实践和体会(2)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新”字呢?下面先从立意谈起。

(一)立意

立意,讲的是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要新,也就是作者选择的角度要新。不管是写消息、通讯,或别的什么文章,都要求作者选择的角度要新。新的角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者脑子里想出来的。新角度的选择,我概括为四个方面。

1.新角度从生活中来

1978年4月底,《光明日报》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通讯《贴心人——记数学所五学科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这篇通讯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是,这篇通讯的角度恰恰不是从文件中来,也不是从领导机关指示中来,而是从生活中选择的。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我经常到中关村去采访。因为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同志当时已是著名数学家,我经常要去数学研究所。我每次到那里采访,他们总是建议我写一写他们的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

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但时间久了,我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科研人员爱戴李书记呢?

我去访问李尚杰同志,他很谦虚,不愿意谈自己。我当时想,你不谈也行,我找科研人员谈。于是我每次到数学所,总要找几个同志聊一聊。我的采访本记了整整一本。我发现,人们之所以爱戴李书记,是因为他是大家的贴心人。这篇通讯的角度,就这样在反复采访中酝酿出来。后来,我在一个星期天早早地去李尚杰同志家里把他堵住了。我拿着笔记本对他说:我已经记录了一整本,这回你该同我谈谈了吧。因为我们已经交上了朋友,所以他这次倒挺合作,从上午9点一直同我谈到下午3点。角度已经选定,采访业已成功,我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写了这篇《贴心人》。

2.新角度从群众中来

1980年1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室主任谈镐生》。对于这篇通讯,社会上的反响是比较好的。一位地质学界的老前辈读这篇通讯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不少读者还写信给我和谈镐生同志,谈他们读后的体会。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篇通讯呢?我认为是角度选得好。在这篇通讯里,我着重写谈镐生同志爱护、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尊重青年科研人员劳动的事迹。这是一个科学界相当注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选择这个角度的过程是这样的:

力学所基础研究室的关德相、王永光同志来报社反映情况,说他们的室主任、二级研究员谈镐生教授办了一个研究室,成果累累。他们希望宣传一下。领导叫我来接待,并且办理这个事情。我立即抽出时间到力学所采访。

这个室共有三十余位科研人员,我接触了其中的25人。事实告诉我:这是个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室。谈镐生的威望很高,人们介绍了有关他的许多故事。新闻的依据有了,写这个研究室——可以,写谈镐生教授——也可以。究竟写谁呢?我在采访之余,专门向室里的同志请教了一次。他们说:“这两方面都可以写,但是,我们希望你写写谈镐生同志。他的行为太感人了。”大家都这么说,我就拿定主意了,写谈镐生同志,写他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事迹。这个角度就在采访过程中、在与群众商谈中定了下来。

3.选择新角度要抓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光明日报》从1980年3月26日起,分三次登载了一篇通讯《权威》。这是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张泽权同志和我一道采写的,是写声学研究所所长汪德昭同志的事迹的。

声学所是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的先进单位。老张和我去采访的时候,听到许多好人好事。我们感到这个所的所长好,科研人员也好,为有这样的研究所而欢欣鼓舞。

采访过程中,我们为选择宣传角度讨论了好几次。第一次,我们想写这个所的年轻人,但是碰到困难。因为许多年轻同志都不愿写自己,一再吁请我们写老所长汪德昭同志。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第二次,我们想写所长和两位副所长的协作。但是当我们翻阅报纸时,发现这个主题也有人写过,而且不容易写好。最后,我们才决定写老所长汪德昭,写他的权威,写他为何受到科研人员的爱戴。

确定“权威”作为文章的角度,是因为当时我们听到不少科研人员反映,有的研究所所长有职无权,没有权威。而汪德昭恰恰是有职有权,又有威信的所长。这个角度新,材料又丰富,我们就选定了。这是一个能够普遍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果然发表以后反响不错。有的同志给我们来信,希望多宣传这样的人物。

4.选择角度要注意抓住宣传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宣传要抓住时机。这是千真万确的。

1978年夏天,科学部朱军同志和我去参加物理年会。在会上,我们见到了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同志。我们还接触了他的一些学生。

许多人对我们说,王老是个永葆青春的老科学家,要求我们写写王老。会议结束后,一回到北京我们就开始采访。我先后发了几封信给王老的同学、学生和儿女,还利用一个星期天去看望王老。渐渐地手头的材料多了,写王老的欲望也就愈益强烈了。

但是,正当我们准备写作时,我们发现一个难处:王老是研究物理学的,他的不少工作不宜见报。看样子稿子写不成了。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气馁。我们把已经采到的材料妥善地保存起来,等待宣传时机的到来。

1979年底,朱军同志听说王老入党了!王老年逾古稀,还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于那些有信仰、信任、信心危机的人该是多好的教育。我们立即抓住这个时机来写王淦昌同志。我们专程到原子能研究所补充采访了一天,又翻出原先积累的材料,仅用半天时间,就写了一篇通讯——《信仰,信任,信心》,介绍王淦昌入党的经过。这篇文章发表在1980年1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是很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

选择角度的办法相当多,各人有各人的体会。我概括了以上四条,不想以偏概全,仅供同志们参考。

(二)谋篇和布局

你买到了一块花布,是把它裁成秋装,还是裁成夏服呢?这个过程,在写文章时,叫做谋篇。如果你要把布裁成夏装,如何才能裁得合身得体,又省布料呢?这个过程,在写文章上,叫做布局。

当你收集到很多材料,又捕捉到好角度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会谋篇和布局。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谋篇和布局,要注意新巧,要有点儿文学素养和逻辑知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有点儿创新的精神。不要图方便,总按别人的框框去办。学习别人的经验自然也重要,但在学习中要动脑子,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招数。同时,不要怕失败。有的同志,想创新,但怕失败。我想,不管是谁,只要写文章,总有失败的时候。不然,大作家怎么也会有败笔呢!我们谈论创新,但新的路子、新的办法很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这是暂时的现象,用不着为此而担心。

我在写《室主任谈镐生》一文时,曾经遇到怎样在谋篇、布局上创新的问题。我想,新闻不是讲究事实吗?通讯亦然,我就来讲故事吧。想到这儿,我又感到单写故事,通篇太散了。于是,又想到结尾再写上一段,叫“大家的话”,介绍谈镐生治理研究室的经验。这篇通讯的布局是:

前言;

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大家的话。

这最后一段并非画蛇添足,恰恰是个黏合剂,能起通篇不散之用。

我的写作实践告诉我:用心谋篇和布局,对于写好一篇文章,作用实在太大了。

(三)选材和剪裁

有些通讯员能采到不少事例,但是不会选材料,不会裁剪,结果还是写不好文章。

写人物通讯,据我所知,采访时面可以宽一点,材料可以多拥有一些,但在下笔时要反复琢磨选用好的材料。有时为了选用一个材料,要花费相当长的对比时间。这个时间要舍得花。工夫下得深,功到自然成。我最反对那种图捷径、图省事的工作作风。

选材和剪裁,要善于勾画细节。这是写人物通讯时,万万要注意的。有时,你的采访对象能给你说10个故事,但是当你确定角度以后,发现其中只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这时,一定要下决心把其余9个故事舍去;同时要认真地勾画这一个故事的细节,把这仅有的一个故事写活、写深、写透。

半导体专家王守武同志是半导体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事迹相当多。我把听到、看到的材料略微整理了一下,就有半本多的记录。在写他的时候,我只选择他就任109厂厂长以后的事迹,把几件事写清楚。对于他的过去,仅在必要时穿插交代一下。《新厂长上任以后》发表在去年6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只有3000字左右。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王元同志,他的事迹也是很多的。但是,在下笔时,我仅选取与他治学有关的材料。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东西,则暂时不提。我写的通讯《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一文,也只有3000多字。

这里还想简单讲几句有关人物通讯的语言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朴素的美。你看,赵树理的小说,很朴素吧,但至今还脍炙人口。有的人一提笔来写文章,就搜肠刮肚地找形容词。好像水必须是“碧绿”的,天必须是“湛蓝”的,非如此则不过瘾。我并不一味反对使用形容词,我只是想说,过多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是于写文章无益的。我希望,作者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语言风格,编者也要允许别人发扬自己的风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林业》杂志会涌现一批有特色的、有语言风格的人物通讯来。

三、怎样写科普文章

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科普小品。近几年,科普文章在科学春天的百花园里竞相怒放,成为文艺园地中绚烂的一丛。我曾经看过不少科普稿子,也编过一些。其中,有不少稿子是我所喜爱的,也有不少稿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病。

比如,有的科普文章题目太大;有的科普文章专业性太强,写得太深,难懂;有的不够活泼,读来如同嚼蜡;还有的比喻极不妥帖,科学性差。

我认为,科学小品之类的文章,应包含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古往今来(讲历史);

当前应用(讲现实);

未来前景(展望)。

我讲的这三方面仅是指内容,绝不是什么模式,不可生搬硬套。

写作科普文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作者往往要看一大堆书籍,才能写出千把字的短文来。要写好这类短小精悍、为群众所喜爱,又能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好的文章,作者起码要做到:(1)读书时要认真,要钻得进去,同时跳得出来。只有你自己钻进去,又跳出来以后,你才能写出别人都看得懂的科普文章来。(2)要用一些悬念的笔法,吸引读者的注意。(3)要用文艺的色泽来修饰自己的文章。

我很喜欢林业工作,也关心林业战线通讯员队伍的成长。关于新闻采访和写作,要谈的问题还相当多。今天,我啰里啰唆地讲了这三条,不见得都对,权当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大家把我当做林业战线的一名志愿兵,一起携起手来,为搞好林业战线的宣传报道工作,为办好《中国林业》杂志贡献力量。

(写于1981年9月)

同类推荐
  • 珞珈兰台文集

    珞珈兰台文集

    本书收录39篇论文,主要围绕武汉大学的档案工作,展开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到档案馆的基本建设、人员的管理,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工作以及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等。
  • 问题的背后:中国“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述实

    问题的背后:中国“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述实

    这是一部写社会、写家庭、写孩子、写问题的书。作者以写实手法记录了众多“特殊”家庭孩子的成长经历。这些孩子们的心态、言行及人生经历,告诉人们某种警示或许警醒而感悟!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如果生长于家庭破裂、不稳定、缺乏监管、冲突与不和谐、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中,就比那些来自于温暖和谐家庭的孩子存在更多、更高的违法犯罪的风险。尤其是大人们长期外出打工,进入青春期的“留守少年”成为无人看管的青春一族。这些不幸的孩子怨谁呢?在每个故事里,作者仅仅让他们“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一个个所谓的“问题”告诉大家。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曲

    神曲

    大荒少年误入佛祖洞穴,得其法宝,纵横天下。身为佛祖转世的他,在大荒与神农为友,打败蚩尤。在空桑平复水火之争。为了复活佛祖,又不惜以性命为赌注,最终统一宇宙。本书高潮迭起,精彩纷纷,讲述不一样的神曲故事。
  • 俯仰千年

    俯仰千年

    一个凡人在一个妖艳的国度,最后才发现,原来穿与不穿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而在于自己坚定的内心。
  • 死神来了

    死神来了

    《死神来了》是早安夏天校园轻悬疑恐怖大作——《推理笔记》姐妹篇,《死神来了》讲述了:普通高中女生柳如意,在连中七次大奖后被吊灯砸死在领奖台上,而她仿佛有预感一样地死死盯着头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她的死亡情形竟与昨日报纸上连载的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文学天才”的同班同学星晨更是觉得万分悲痛,因为他惊诧地发现那小说竟是自己不久前删掉的作品。星晨惊惧地回想着文章内容并与好友沈丛溪一同探寻真相,然而冤死的亡灵队伍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壮大着,迷雾一层叠着一层。阴魂不散的黑影、破碎的家庭、深爱着的人的烦恼、好友的远离…沈丛溪最终梦归何处? 是幽灵?是异形?是天变?是阴谋?
  • 钱学森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钱学森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叶永烈所著的《钱学森传》开篇提问钱学森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由问而起,作者娓娓道出钱学森早年的故事、留学的故事、归来的故事、“两弹一星”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辉煌而传奇的科学大家——共和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 圣母中篇小说

    圣母中篇小说

    二奶奶端坐在一条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单人沙发上,望着东方升起的灿烂朝霞。太阳透过落地窗帘的花格拉出了若干变形的彩条,很随意地铺洒在客厅里。琴琴在泡茶,林孩儿在抽烟,两人在二奶奶身边晃来晃去,发出各种声音。二奶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悄无声息地用身子投放出一个不规则的斜影。凝视着窗帘那面的鲜亮太阳,二奶奶的下巴稍微翘起,这是一个最适合于她的角度。这个角度构成了一副傲慢的目空一切的模样,传达出一种古老的静态之美。这是二奶奶面对世界的基本表情。
  • 纯禽大叔太凶猛

    纯禽大叔太凶猛

    一次意外,小秘书结识了位高权重的霸道总。总不仅权倾一方,更要命的是幽默风趣。“求放过……”求饶。“给我生一对铁拳头和小棉袄,一次性……”她想逃,可到哪儿都逃不脱他的手掌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逃亡的新星

    逃亡的新星

    带着舰队中最后剩下的人们经历了连续五次的实验级超空间跳跃后为了拼命活下去,逃离了上一场一万年的战争抵达了一个新的银河但是.......真的逃掉了吗?还是说,有着别的东西仍然在前面等着。活下去啊,罗恩。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创建了一个书友群583311622是QQ群,如果愿意和我交流一下的,还希望能够加入基本是用来给我吐槽顺带教训我用的。
  •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战争的历史话题;这里,流传着无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