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7100000005

第5章 伯明翰学派研究概述(3)

二、倾向性解读

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学派在斯图亚特·霍尔的带领下,把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作为分析方法、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为思想武器,重点考察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形成的过程以及大众传媒实现隐形控制的方式。这一时期,霍尔的文章,如《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1973)、《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效果”》(Culture,the Media and the“Ideological Effect”,1977)、《“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在媒介研究中受抑制后的重返》(The Rediscovery of“Ideology”: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the Media Studies,1982)等成为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霍尔认为,在文化产品制作过程中,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利用对媒介机构的控制权在对文化产品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将本阶级的利益包装在媒介信息的语言和图像等符号中,并通过“自然化”的方法,使媒体承载主流文化的传播任务,从而实现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霍尔还意识到,受众在解码过程中也会以自身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文化观念为前提,按照自己的“预设”对文化产品进行“倾向性解读”,因此,不论是文化产品的编码还是解码过程中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由于受众在解码过程中所使用的符码不一定会与编码过程中所使用的符码完全一致,即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缺乏“对等性”和“一致性”,因而形成不同的解码模式,霍尔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三个解码地位,即“主导——霸权的”、“协调的”和“对抗的”地位,即受众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进行解码,与传播者达成“共识”;受众一方面部分承认传播者的意见,另一方面又保留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协商解码;受众按照与传播者的意图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解码。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质疑了传播学界盛行的美国经验主义的“线性传播模式”,使20世纪受众研究中出现的挑战“被动的受众”观逐步深入。尼克·史蒂文森称赞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首次把“经过意识形态编码的诸形式与受众的解码策略联系起来”,并称赞该论文是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然而,霍尔指出,虽然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会出现妥协和对抗,但是受众始终不能逃脱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和控制,因此“经过意识形态编码的文本始终是决定的主要层面”,“传媒的意识形态角色毫无疑问具有唯一的、独有的功能”。

在《“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在媒介研究中受抑制后的重返》中,霍尔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把意识形态和文本分别类比为语言(结构主义的系统和规则)以及言语(具体的表现形式),指出媒介是如何利用意识形态的编码过程实现“生产舆论”和“制造共识”的目的。在霍尔看来,媒介中的话语“也许无意识地描绘出社会意识形态的框架和分类结构,并且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再造了它们——所以,他们以意识形态的‘合乎语法的’面貌出现”,通过这种方式,媒体将意识形态“自然化”。因此对霍尔来说,经意识形态编码的文本是具有“倾向性意义”的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三、多样性解读

霍尔的受众理论证明了受众在解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文章《编码,解码》中提出的三种解码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然而,关于受众的解读如何与受众的阶级、种族、民族、性别等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以及这些因素对受众的解读如何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霍尔并没有详细论述。

为了对霍尔模式进行验证,戴维·莫利、夏洛特·布朗斯顿和多若希·霍布森等人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全国新闻》和“家庭电视”以及广播节目和肥皂剧节目(以《十字路口》(Crossroads)为例)分别进行了为期几周的调查研究,从而形成了伯明翰学派民族志受众研究的尝试、发展、进步和高潮四个阶段:戴维·莫利和夏洛特·布朗斯顿等人对《全国新闻》的受众调查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多若希·霍布森对广播节目和肥皂剧《十字路口》的研究推动了受众研究的发展,戴维·莫利等人对“家庭电视”的研究掀起了受众研究的高潮。的确,尽管民族志方法一直贯穿于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当中,然而正是由于莫利、布朗斯顿和霍布森等人对该方法的应用实践才使该研究方法尽显优势。事实证明,莫利、布朗斯顿和霍布森等人通过焦点访谈、调查访问等形式论证了受众解读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解决了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遗留的问题。

四、抵抗性解读

莫利等人研究了受众对文化产品的多样性解读,而菲斯克的文化研究是从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抵抗性和创造性着手的。由于受福柯的权力理论、德塞都的抵制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影响,菲斯克提出了著名的两种经济理论和文本的多义性理论,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大众文化的独特理解以及“主体性”、“创造性”和“抵抗性”的受众观。在菲斯克看来,文化产品都是多义性的文本,然而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的生产者赋予的,而是由受众在文本消费过程中为文本赋予的。与其他大众文化理论家相比,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创作的过程而非结果。与霍尔不同的是,菲斯克认为受众不仅能够控制大众传媒的霸权力量,抵制它的影响,而且还能将文化产品作为资源为己所用,并从中创造出自己的意义和快感。菲斯克这一观点的提出,完全否认了霍尔所强调的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功能。

菲斯克认为受众的快感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对文化产品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躲避”和“冒犯”:受众对文本进行对抗性解读时,会有意识地规避文本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从与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方向对文本进行解读,并通过这种方式冒犯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对此,菲斯克曾经举例说明: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在观看电影《虎胆龙威》时,为警察和当局对各种设施、建筑的破坏欢呼;澳大利亚土著观众观看《第一滴血》时,把兰博推崇为一个民族抵抗的英雄人物;俄罗斯犹太人在以色列观看《豪门恩怨》时,把它理解为“资本主义的自我批判”。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心的鼎盛时期,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伯明翰学派的受众观念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浑浑噩噩接受到意义的再创造这样的演变过程。

尤其是在70年代中期之后的研究过程中,该学派使用民族志受众研究方法,通过焦点访谈等研究手段,以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重点探讨了作为“阅听人”的受众在不同条件下对文化产品的接受状况。

第四节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对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关注较早,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了相关研究著作。例如,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英国的尼克·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的《电视与社会》等。在这些著作中都有专门章节或内容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和受众理论。此外,英国的詹姆斯·克兰(James Curran)、阿兰·奥康纳、海伦·戴维斯(Helen Davis),澳大利亚的约翰·道克尔(John Docker)和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研究小组等,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和媒介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作者或者从伯明翰学派的某个成员入手论述他们的传播思想及其对文化研究的贡献,或者把伯明翰学派发展的某个时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该学派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或者把某个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该理论的生成、发展及其对受众研究的贡献和影响。这些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传播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做出了贡献。

在伯明翰学派形成的初始阶段,该学派在第一代领导人理查德·霍加特的带领下,开始研究20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和《漫长的革命》以及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著作奠定了文化主义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该学派在研究过程中把工人阶级受众作为主要对象,详细描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思想以及工人阶级对文化产品特别是大众文化产品的使用状况,抨击了通俗文化产品对工人阶级思想和生活状态的影响。这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文化的用途》中,霍加特表现出了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强烈的“抵制”态度。

对此,约翰·道克尔提出了赞同的意见。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大众出版物和视觉媒体中的广告对视觉效应和感官效果的强调造成了年轻人对阅读的偏离,从而使年轻人走向“野蛮”和“空洞”。

同时,他也在评价《文化的用途》时揭露了大众传媒对工人阶级受众的影响:

从过去走向现在,差不多就是一段摩尼教的旅程:从光明走向黑暗,从精神的夏天走向冬天,从文化的丰盛走向贫瘠。新的大众传媒靠装模作样讨好工人阶级的价值来操纵工人阶级。伯明翰学派这一时期对大众文化和传媒文化所持的批判态度显然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然而,学术界很长时期以来重点关注了两个学派的差异研究,而忽视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及相互影响的维度。对此,道格拉斯·凯尔纳及其带领的奥斯汀研究小组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弥补了这一空白。

在《批评理论与文化研究:未能达成的接合》一文中,道格拉斯·凯尔纳通过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比较,发现尽管二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存在着某些重要差异,但是双方还存在许多共同的立场,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在凯尔纳看来,在研究方法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出了一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的批判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这两种研究方法在英国文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此外,两个学派都曾经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求文化产品的深刻内涵;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早期伯明翰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的传播研究也存有异曲同工之处;两个学派都对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功能和隐性控制功能情有独钟。然而,这两个学派对工人阶级的态度截然相反。

法兰克福学派把广大受众视为“乌合之众”、“没有思维和批判能力的人”以及“单向度的人”,而伯明翰学派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进步性和先进性,认为该阶级作为社会的进步力量应该为反抗社会的不平等而斗争。

同类推荐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共分17个主题,语言简洁,信息量大,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各类人士对安全教育的需要。本书名为新时期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实地介绍了文书教研论文及科技报告各部分的写作内容及写作规范,并附上真实的案例,让您即使没写过类似的文书也能轻松上手!
  • 现代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大全

    现代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大全

    《现代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大全》采取分章、分类型的方式进行编排。即先对公文的类型进行概述、介绍写作方法,再辅之以范文,有利于读者整理写作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指导各种文书的写作时,先介绍理论,再进行举例,帮助读者掌握写作要领。
热门推荐
  • 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

    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

    清初作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问世300多年来,该书流传甚广,饮誉中外,妇孺皆知,但真正通读全书并读懂原文的人并不多。文言文、不分类、缺评语,是令现代人难以走进这部名著的3只拦路虎。为打掉3只拦路虎,让《聊斋》重返民间,王咏赋(网名“红庙老王”)耗时8年,编著了这部《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
  • 夏凌异世记

    夏凌异世记

    夏凌因为一道闪电莫名到了凌天大陆,还有一个系统。夏凌本以为日子就这样了,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 宝贝,将婚就婚吧!

    宝贝,将婚就婚吧!

    新文:《惊婚未定:宝贝别害羞!》http://m.wkkk.net/a/1025009邢穆谦和她的婚礼上,大着肚子的女人神色凄绝。“邢穆谦,如果我不出门,你是不是要瞒我一辈子!”她冷冷看着邢穆谦追着那个女人离开,偌大的礼堂,她成了笑料。可是,为什么……他昏迷不醒的大哥邢穆深,会忽然出现!邢穆深搂着小姑子的肩膀,冷漠而决绝地吐出,“婚礼取消!”她恍然,原来一切都是一个局。她是邢家的一枚棋子,负责让邢穆深苏醒……*一纸离婚协议丢下,她不顾一切,逃离邢家,他却紧跟在后,“你没告诉我,当初将我吃干抹净的人是你……”以爱之名,他将她牢牢困在身边,奉上所有人艳羡的宠爱。*他说过不想再见到她,却没日没夜和她纠缠。他说过要掐死她,最后却代替她挡向了尖利的刀锋。彼时,她嚎啕大哭,“你这个口是心非的男人,我不爱你……”好难。
  • 福建通志列传选

    福建通志列传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极品宝镜

    重生之极品宝镜

    纵观徐宝镜一生,她都在与“天煞孤星”的恶名抗争:十二岁,先丧父,后亡母;十六岁,收养了她的堂叔在一场意外中落得终生残疾;二十二岁,新婚前夕,未婚夫离奇失踪再也不曾出现过……四十四岁那年,徐宝镜孤零零一人,饥寒交迫,死在了脏乱的地下室!死不瞑目的徐宝镜再一睁眼,发现自己重生到了1980年。这一年,徐宝镜11岁。这一年,徐宝镜父母俱在。这一年,徐宝镜还没有弄丢与她同名的传家宝,她白嫩的脖子上,带着一面小铜镜………………这一世,她不会再弄丢属于自己的机缘,手持家传宝镜,她一步步踏上人生巅峰:以镜探灵,在赌石界,她是断玉识翠的徐先生!以镜鉴物,在古玩场,她是声名鹊起的徐大师!以镜观人,在医学界,她是口口相传的徐神医!徐宝镜:重生一次,我要做学霸,做精英,带领全家发家致富,做个内外兼修的白富美,出任CEO,迎娶高富帅!
  • 亡命逃兵之深度潜伏

    亡命逃兵之深度潜伏

    韩振从比斯特海岸警卫队的羁押室里逃了出来。他身负非法入境、非法携带枪支、暴力拒捕、袭击执法人员、故意伤害、谋杀等多项罪名。一个中国军人,为什么要到美国?一切都是因为在巴基斯坦,他的战友被人活活地撕成了碎片。在官方的档案上,他已经是一名烈士,已经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他逃了,一个亡命的逃兵!他要寻找真相,寻找那惊天的阴谋是如何策划?如何行动的?他一进入美国,就被比斯特海岸警卫队抓获了;可他却奇迹般地逃了出来,而且挟持了比斯特警卫队的实习警员亚当斯。
  • 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影中

    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影中

    这是一个诡异的故事,里面有一点爱情。名字是化名,不要觉得巧合,就是化名
  •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汪智星十多年从教经历的精华总结。有成长经历、经验反思、精品课堂,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出呐喊的声音。
  • 我有特别的卧底技巧

    我有特别的卧底技巧

    听说天戣门门主凤林染心狠手辣,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唐小左哭着说:“师父,为何派我去做卧底?”师父说:“你人胖、脸圆、齐刘海,你这形象去凤林染身边做卧底,他肯定不会怀疑。”唐小左捂着脑门喊:“我们齐刘海招你惹你了!”师父:“而且你长很得像凤林染身边的一个人。”唐小左:“他初恋?”师父:“他丫鬟。”因为长相和凤林染身边的丫鬟一模一样,被师父派去做卧底,试图寻找五年前失踪的空灵岛岛主的下落。深入天戣门的唐小左也发现凤林染和传闻中并不一样,开始努力的给他洗白,结果一边洗白一边还稀里糊涂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亲爱的自己,亲爱的你

    毛线知道,找个人结婚很容易,可是找个彼此相爱的人共度一生很难。在遇到杜云之前,她经历了7次恋爱,还有一次骗婚下的闪婚闪离,身心俱疲,万念成空。直到遇见了杜云,她以为这次终于找到了对的人,可以修成正果,然而,现实的残酷接踵而来,第一次见家长,杜云妈妈出手来了一招下马威,将毛线的那一点心动之火彻底浇灭,就算不舍,也毅然决定放手。可面对杜云一次又一次的温柔以对,毛线陷入了两难之间。杜母的阻挠,前女友的挑衅,家庭的变故,女学生的嫉妒,闺蜜的误会……毛线用一个新时代大龄剩女的坚忍不拔,将所有的困难一一化解,同时也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当繁华落尽,原来,你在这里,原来,你从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