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7900000007

第7章 受众与国际传播受众(4)

其二是从工具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考察。比如,福特纳认为:“国际传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听众或观众。用于国际电子传播的每一项技术——广播、卫星电视、通讯社及其客户机构、数据传输、电话、传真、电传等,都需要有人使用,这就是受众(听众或观众)。当然,这里所指的受众和传统意义上的不太一样,传统的受众只会读、听、看(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这里的受众是指参与国际传播系统的人。”

福特纳的这一说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仅仅从电子媒介使用者的角度定义国际传播的受众,而未将纸质媒体的受众纳入其中;二是将“国际传播系统”引入定义。从工具使用者的角度定义国际传播受众,并未与一般受众严格区分开来,任何一项电子传播技术都既可以用于国内也可以用于国际传播领域,因此福特纳在这里又加入了一个未进行明确界定的概念“国际传播系统”,将国际传播受众定义为参与国际传播系统的人。

在对国际传播的受众下定义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际传播。关于国际传播的界说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说,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活动,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甚至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等等;狭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指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国际传播的主体、渠道、形态逐渐多元化,国际传播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国际传播还可以定义为以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社会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为主体,通过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或其他可能的媒介所进行的跨国信息传播活动。在现阶段,通过各种新旧媒体所进行的大众传播仍然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将国际传播受众界定为,以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社会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为主体,通过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或其他可能的媒介所进行的跨国信息传播的对象和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用户或网民。一般以本国国界以外的人士为主,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群体。现阶段,国际大众传播的受众仍然是国际传播受众的主要形态,国际传播受众有时简称为国际受众。

二、国际传播受众的特征

相比一般大众传播的受众尤其是国界之内的受众,国际传播受众更加复杂而且不确定。国际传播的对象大都身处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国界或疆域的阻碍,也由于在他国或地区进行大型调研比较困难,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如何,社会结构如何,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如何,对于目标地之外的国际传媒来说,都是模糊不清和难以确定的。国际传播受众的广泛、混杂、分散、隐匿、自由选择等特点,大大超过一般大众传播的受众。

鉴于国际传播的特性,我们将国际传播受众的特征大体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跨国界、跨文化、多样不定、认知开放。

(一)跨国界

国际传播受众最基本的群体特征之一,就是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是跨国界的。

“国家”是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元素和概念,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也是理解国际传播受众群体特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不同,国内传播是在一国内部进行传播,对象相对集中于国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大体相同,传播者对国内受众的了解和熟悉都远甚于国际受众。而国际传播是信息在国家间的流动,国际传播媒体要把信息传播到国界之外,乃至进行全球传播,受众主要生活在传播一方的国界之外,分散在世界各地。

国际传播受众的跨国界特征,显示出国际传播受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宗教传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传媒体制,信息接受心理和水平也不一样;而且,其语言可能各异,阅读、收看、上网习惯、接触媒介的动机、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如何在寻求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个性进行有效传播,是摆在传播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跨国界特征也造成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由于分处不同国家或地区而存在巨大的陌生感。地域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一样,政治格局、文化习俗、经济水平也不尽相同,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相隔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有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在传媒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际传播受众会因为本国媒体的一些报道,对国外产生一定的刻板印象,从而扩大这些差异。对于国际传播者来说,如何求同存异,顺利实现“跨界”传播,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跨文化

跨文化是从文化而非疆域的角度出发抽象得出的国际传播受众的群体特征。

“跨文化”与“跨国界”两个概念并不等同。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可能比较相似或相近,尤其是在语言习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可能一脉相承;而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可能并不一致,甚至相当不同。但是一般来讲,不同国家的文化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国际传播受众具有比较鲜明的跨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种无所不在、多元而复杂的现象和概念。马塞拉认为,“文化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能力,以及保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通过后天习得的共同行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识论等)。”在国际传播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显现的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灵魂。文化对国家、群体和普通个人都形成一种制约,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工具,也是他们行动的框架。

跨文化特征同时蕴含着一定的跨语言特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屏障。不同语言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意涵是这个语言的基因,渗透在国际传播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也渗透在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建构与辨识之中。

如果与国际传播受众的文化亲缘较近,建立在文化共同性基础上的国际传播就比较容易进行;如果文化亲缘较远,则会显得困难重重。譬如,日本文化与欧美文化就颇为不同,日本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度很高,在面对欧美文化时显示出较强的抗争力量。日本出口的电视节目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电视节目的一倍;在日本电视中,外国电视节目所占的比例很低,仅比美国电视中外国电视节目所占的比例略高,处于倒数第二,黄金时间这个比例就更低。在许多国家非常轰动的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在日本只播了六个月就停播,因为平均收视率从来没有超过5%。即使是在相近的文化圈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日本丰田公司的“霸道”车广告,用了中国元素石狮子,让石狮子向丰田霸道车敬礼,结果被中国网民抨击为亵渎了中国文化。显然,传播者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受众文化上的差异。

(三)多样不定

国际传播受众是多样不定的,即多种多样、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这是他们的一大群体特征。

国际传播的受众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地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周边的信息环境也差异颇大。另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不均衡,对国际传播信息的接受行为和心理也有区别。具体表现为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对信息的理解方式、使用媒体的频率和方法不同,对媒体的信任度、依赖度、选择性都不一样。

比如,海湾战争中美国CNN的报道,在西方社会曾经被视为战争的“纪实片”,而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则被不少民众认为是歪曲事实的谎言,他们认为有些报道涉及亵渎其宗教和文化。再以华人华侨为例,早期已经加入居住国国籍的移民,政治上基本认同所在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自港台的移民,以及改革开放后来自大陆的移民,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生长于兹,时常念兹在兹,心理上较为亲近;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则比较本地化,与中华故土的联系已不多。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对华人华侨的政策不同,中华文化在有些地方保留较多,有些地方则几乎消失殆尽,而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华人华侨对我国国际传播的信任、诉求和接受也是不一样的。国际传播受众的这种多样性,与其跨国界和跨文化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的受众并非静止固定的,而是动态多变、不稳定的。随着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国际传媒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传播的受众也在发生改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受众的信息接受渠道和内容越来越丰富,选择空间更大,游走于不同渠道和不同内容之间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过去国际传播更多地由广播媒介担任主角,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个角色开始由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所替代,信息渠道和内容来源的多元多样和易得性,为国际传播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便利。

第二,国际信息和人员流动的增强,“居无定所”的受众群规模加大,其生存形态和信息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我国为例,近几年来华学习、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士大增,我国国际传播受众中的一部分人不是生活在国界之外,而是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们对我国并非完全不了解,而是有一定概念甚至相当了解,他们对传播内容的要求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国际传播市场的一些变动,也加速了国际传播受众群的扩大、分化和重组。无论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崛起,还是今天一些新兴经济体或国家的传媒在国际传播市场上初试啼声,都汇聚了一些过去只接触西方媒体的受众。我国的一些国际传播媒体,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加大了在全世界落地的力度,其所覆盖的受众规模也在大幅度提升。

国际传播受众的多样不定特点,还表现在媒体对他们把握的不确定性上。虽然各大国际传播媒体在开办之初都会正式或非正式地设立受众联系部门,开辟一些受众反馈渠道,或者不定期进行受众调查,但是,由于国际受众身居国界之外,进行跨国界的受众联系工作在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难度,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也仍然障碍不少。加上这项工作大都由各媒体自行开展,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资金和人力投入较大,与当地调查公司合作,也因为成本、习俗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举步维艰。一些国际传播媒体还可能因为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接受而面临种种困扰。显然,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际传播受众的行为、心理和需求特点,殊为不易。国际传播受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四)认知开放

与纯粹的国内受众相比,国际传播受众的身份感相对较为多元,认知意识相对开放,这是国际传播受众的另一群体特征。

前已述及,按照“覆盖接触”这一维度划分的受众,分为潜在受众、可得受众、现实受众和目标受众。信息覆盖区域内的受众被称为潜在受众;有条件接触信息者称为可得受众;有实际接受行为者为实际受众;特定内容的对象则为目标受众。一般来说,“受众在信息所及的地方生成”,没有信息覆盖和传及,接受行为便无从产生,也无所谓受众生成,这是一条规律。不过,若是从传受主体间的互为性来看,信息所及之地还不会自动生成受众。传播和接受是一对相辅相成而又矛盾对立的范畴,仅有信息的覆盖和扩散,只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潜在受众,而非现实受众。有信息传播还必须得有信息的接触和接受,如此,“传—受”关系方能成立,才可能产生真正的现实受众,乃至某一传媒或内容的目标受众。要使潜在受众变为现实受众,需要跨越可得受众阶段,其中,时间、地点、便利、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认知心理,是决定潜在受众最终成为现实受众的重要因素。

而在国际传播领域,认知心理的相对开放,既是潜在受众转变为现实受众的前提,是国际传播发展的一大基础,也是“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这种认知开放,首先表现在对来自“他者”的、非本国传播的信息的接触,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触,至少不会一味排拒;其次表现为对跨国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接受、判断和权衡,相当一部分跨国传播的受众希望接触多元信息,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以多维而非一维或二维坐标为参照,“兼听则明”成为其行为模式;最后表现为对跨国信息的主动寻求,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同类推荐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本书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教研室)的性质、历史与现状、基本职能、以及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各种社会、教育因素,并对教研室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本书讲述了公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
  •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热门推荐
  •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锐·小说系列第二辑)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锐·小说系列第二辑)

    本书为80后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集,由《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等7部作品构成。作家从常年生长生活的西北乡村汲取创作灵感,用质朴、细腻的笔触,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回族家庭的生活往事,深入刻画了回族女性与儿童,展现彼时家庭、家族间的亲情、生存的艰辛和宽厚忍耐的民族性格,显示出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活富有个性的语言通过这些细节让时光流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侧面和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平民的生活状态。
  • 末世穿越之皇后真厉害

    末世穿越之皇后真厉害

    温氏,是我国古老而又神秘的家族,谁也不知道温氏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也不知道就在短短的四年内变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跨国企业,涉及很多产业,包括了有旅游,演艺圈,食品等……可是就不知道在前几天前,温氏的总裁不知怎么回事,居然要卖掉所有的股份,个个公司的老板争相抢夺。……
  • 武神世界的修真者

    武神世界的修真者

    新书《无限重生我是系统漏洞》已发布,求收求票啊!!!武道神话消失在天之尽头三百年后,一个来自地球的普通上班族,却一头扎进了这个世界。不能习武?天生废体?抱歉,我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修真者…
  • 回到八零当锦鲤

    回到八零当锦鲤

    新书《重生锦鲤福运多》已开文,请大家多多收藏、推荐!感谢!坑品有保证请大家放心入坑。沈安筠:“什么?我唱歌不错要不要进文工团,谢谢我只是来救场的。”“什么?你说我成绩太好了,直接用全国最高名校的免试资格邀请我去你们学校?不好意思,我不需要。”萧明轩:“小姑娘你帮我们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坏人,想要什么奖励么?”沈安筠:“不用不用,为人民服务应该的……你要是实在想给我奖励,能让我握手三分钟么?”看着对面神色冷淡的萧明轩,沈安筠有口难言,突然状况外的沈安筠被萧明轩主动握上了手,惊掉身后一堆人的下巴。本文有系统元素,内容高糖,开金手指,逻辑无法考究,平行空间设定。企鹅书友群叁贰零二伍柒叁四玖
  • 贞观政要(全集)

    贞观政要(全集)

    《贞观政要》是一部以记言体为主的政论性史书。全书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作者从古今借鉴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善终等一系列专题进行归类,使这部著作兼史实与政论性于一身,既是贞观之治的历史写照,又蕴含着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本书在参阅不同版本的《贞观政要》基础上,按照原文、译文、注释、评析的体例,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为读者奉献上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学大餐。
  • 琳娘的种田手札

    琳娘的种田手札

    常家有喜事,喜钱超级多。抢钱人太多,当街出事故。琳娘爹断腿,亲娘病痛多。小弟豆芽菜,琳娘多干活。本来以为会是个苦情剧,竟然还有“老神仙”来帮忙。琳娘本来以为娘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没想到竟然大有故事。婚事一波三折,本来以为嫁不出去了,最后竟然跟这个人在一起了。。。。。。。
  • 无可慰藉(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

    无可慰藉(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

    《无可慰藉(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为“石黒一雄作品系列”第四种,秉承石黒一雄的一贯风格,外表清淡,内心强大。小说描写一位钢琴演奏家在一座谜样的城市里所经历的谜样的几天。他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所见之人无不一往情深却又执迷不悟;所遇之事无不怪异荒诞,充满变数。在这座人心为怪诞的艺术价值观所左右的城市里,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为这一切寻求解释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 阴阳走镖人

    阴阳走镖人

    意外接到死去堂哥的电话,说要给爷爷迁坟,匆匆回到村里,却差点被全村人害死,爷爷留下的青铜牌,成了开启阴镖之路的钥匙,肩扛阴镖大旗,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 三生三世,十里莲花

    三生三世,十里莲花

    她本是仙界的莲花仙子,却因爱上了玉帝之子而被贬下凡间,经历三世情劫,然则都没有好下场。第一世,她身为王妃的妹妹,却爱上了姐姐的丈夫,最后为了男主,含泪自杀。第二世,她穿越成不受宠的妃嫔,最终被公主陷害,伤心而死。第三世,她穿越成千金小姐,却爱上了身为总裁的他,在两人大婚之际,出车祸而死。历劫三世回归天庭,再面对他,不知又该是何种结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流氓(中国好小说)

    流氓(中国好小说)

    一场电影,一个小小的意外,一句玩笑式的“流氓”,引来了一群看电影的人的集体围殴,所有人在不分青红皂白的情形下,充当着正义的“打手”,将一个无辜的农村少年振东活活打死。他们是作为正义的代言者审判着,却又被置于历史的荒谬中被审视着。小说用辐辏式的结构,将形形色色的的几个农村人的命运聚焦到围殴的场面上,集中展示了人性的残酷与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