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9700000011

第11章 理析(9)

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对新闻的监督功能比之拉美对当下中国更具借鉴意义。这三者在经济腾飞之前,都有着相似的媒体管制经验,即国家政权高度集权下主导的经济改革。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集权主义有利于经济的超常发展,德国、日本、法国、俄国在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集权主义使得政治经济关系变得扭曲,要么容易发生革命,要么走向战争而导致现代化中断。韩、新,以及德、日、法、俄为前车之鉴,采取的是相似的威权主义现代化方式。为启动经济腾飞,韩国的朴正熙是军人执政,用高压政策压服社会改革初期交错的利益冲突;新加坡则是李光耀的强人政治加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混合来构成威权政体,为取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舆论一律”营造蓬勃向上、对未来利益无限憧憬的社会共识,此间新闻媒体的监督公权行为受到极力弹压。韩国曾有多名记者因触犯政府而被判死刑,台湾的“美丽岛事件”虽不是因监督公权直接导致的媒体与政府冲突,但也可是触怒执政者而被迫害的实证,当时的新闻空间可见一斑。

历史毕竟有其不受个体控制的规律一面。韩国经济虽取得“汉江奇迹”,但人民却长期生活在社会性腐败制造的痛苦之中。由于高层政府首脑贪赃枉法,导致中下级官员纷纷仿效,在日常生活中,装有手续费、加急费、礼金等的小包成了生活必需品,贿赂和回扣成为民众办事所必须的“敲门砖”,红包文化泛滥,黑金政治当道,特权经济盛行,贪污贿赂成风。最终造成经济资源严重错置,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出现了“韩国病”这一流行腐败综合症,韩国也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得到“腐败、舞弊的罪恶王国”这一恶名。高度腐败最终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在1992年年度报告中把韩国从“四小龙”队列中剔除出去,韩国开始品尝“拔苗助长”的代价。

1996年8月26日,韩国痛下决心,进行了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审判”,以两位前总统受到严正制裁而告落幕,也标志着自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卢泰愚等近半个世纪的军人政权之后,顺利步入了现代民主时代。其间,韩国的新闻功能也随之健全,自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国会通过废除《言论基本法》,制订《关于定期刊物登记等法律》,修改《广播法》、《韩国广播公司法》等。90年代后,韩国政府对报纸的管理,由直接的政府干预行为逐步向法制化方向过渡。新闻法规条例方面,韩国《宪法》第21条有“所有国民拥有言论、出版的自由”等原则性规定,《关于定期刊物登记等的法律》、《广播法》、《韩国广播广告公司法》、《广播文化振兴会法》、《综合有线广播法》、《关于出版社和印刷厂登记的法律》、《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也纷纷出台。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业的自我管理也不断成熟,有关新闻自律的规定有《新闻伦理纲领》、《新闻伦理实践纲要》等。众多的法规对媒介运作的各个事项作了更详细、具体的规定,保证了韩国政治系统转轨下新闻现代功能的顺利扩张,并为今后国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权力制衡环境。

新加坡也有相似的历史轨迹。新加坡在李光耀退入幕后之后,由吴作栋逐步采取柔和态度,及至李显龙接任,他认为由于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民主意识较之先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也有了雄厚基础,应该扩大媒体的社会参与空间。

总结威权主义政体的转型特征:

第一,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是政治转型的原动力。第二,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他们的权利意识,要求政治表达的机会;第三,市场经济本身培养公民自立、多元化和宽容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因体制转型而带来代价和阵痛。第四,政治上层的改革愿望和政治意识符合了社会心理和政治诉求的变化。这样,在公民的推动下,在政治上层的引导下,政治完成了平稳转型。

任何一项好的制度规划都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才能发挥好的作用。对新闻监督权力功能以更独立的地位、更主动的姿态介入社会生活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担心,并非是空穴来风。尽管从一种角度看来,揭露官员腐败的新闻并非就是所谓的“负面新闻”,真正的负面新闻是在揭露之后有关部门处理方式让公众失望的新闻。只要处理公正、及时,反而更可能彰显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为中央政府树立权威加分。但由于实际中存在的不稳固的社会心理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百年国耻和惨痛历史教训的大国来说,任何一个稍具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对有可能导致全局性危险的尝试在心理上慎之又慎。因此,并不能认定因为新闻监督公权的正效作用而忽视有可能引发的整体性危机。

这就引出新的需要探讨问题:从全局看,目前中国是否采取的是威权发展模式,并且现在是像韩国那样到了合适的转轨时机。这将直接关系到新闻改革启动时机和展开速度。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在于,新闻监督权力功能的重新定位和相关探讨,对新闻改革将具有深远影响:首先这可能是目前最可能实现改革的突破口,毕竟这项功能具有最可理解的合理性;其次,如果因此而实现了新闻的重新定位,将为其后更深层面的新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铺路。

3.1.4当代中国威权体制的转轨与新闻监督权力功能的规制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道路探索由来已久。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界、思想界就出现了三次争论: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前后杨度的“君主救国论”和孙中山的“共和制”间的论争;第二次是30年代的“民主与独裁”之争;第三次是40年代以雷海宗、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和艾思奇、罗隆基等民主人士的争论。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社会动荡之下,论战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次次将论战推向高潮,中国也因民族主义情绪一次次选择集权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巩固政权、改造社会、肃清思想等多种措施,确立了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的集权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生活上,将整个社会置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完全控制之下,社会的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农民置于合作社之中;工人置于“单位制度”之中;知识分子则在一次次的批判和改造后,独立性日益弱化,或成为政权的依附者,或远离政治,与世无争。这种集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在1958年达到顶峰,最后总爆发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损失5000亿,相当于1949~1979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6。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所以,1978年以后,追求经济成果成为重树执政权威的直接有效选择。

1988年前后,单纯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问题使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以“新权威主义”为论题的争论。新权威主义者在理论上援引亨廷顿的政治学说,在实例中则援引韩国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专家治国促使经济腾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化的发展策略,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必需以经济市场化为前提,而中国的经济市场化只能在集权下才可以加速发展,因此中国需要政府的权威和集权。反对新权威主义的(称为“民主派”),认为中国改革遇见的财政困难、通货膨胀等许多问题是政治改革中必然的。出现这些问题正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负面后果,因此中国必须改变政治体制,进行民主化,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下推动经济发展。这场争论在1989年之后逐渐衰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再次交锋。

目前学界基本可以接受的判断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已经完成了从集权主义向新权威主义执政理念的转变:政治上,政府控制公共领域(包括政权与公共舆论),但开放私人领域,允许个人经济自由,甚至一定的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即所谓的“威权为体,民主为用”;经济上,推行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渗透程度较深,倡导经济优先,政府在加强市场立法的同时,多用政策性规定来纠正市场不足。

那么,现在的中国是否到了应该转轨的恰当时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改革政策仅执行了27年,只是其他相似国家和地区的一半时间。但是,因为技术进步、信息革命、民主化浪潮带来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落后已经成为公众和执政决策者的共识,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持续暴露,尤其是公权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腐败问题前文已经做了概述。它们已经成为积聚社会不满、威胁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12年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提供的调查数据来看,“腐败”始终处在包括党政官员在内所有社会阶层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前两位,而党政官员又被除自身之外所有社会阶层认为从改革中获利最多的社会阶层。如果不能及时正视这样的社会心理,执政者的权威将沦为酿成历史悲剧的掩耳盗铃。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东亚相似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我们不得不为目前纵使有政府一贯苦心维护、却又勉为其难的权威受损而担忧。但为避免矛盾积聚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时不可收拾的境地,目前已经到了不得不赋予新闻监督功能更加独立定位的时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新闻的监管主体向来是各级媒体隶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的报道权限和时机受到严格控制。这种管理方式作为庞大“党管一切”体制的一部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自古希腊始的人类对自身理性的绝对崇拜。而它自19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得失,包括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国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时所能迸发出的爆发力和社会发展的功绩;以及在全球化、信息高度流通时代背景下,改革中出现贫富高度分化、社会利益出现阶层断裂、民众自主意识日渐觉醒的本土环境里,这种爆发力的必然短暂,许多独立研究都做过相应的评价,这里不再赘述。惟需指出的是,不评价实际效果如何,只是从程序正义所具有的社会认同角度出发,相对超脱的监督永远比自我监督更有说服力。

尽管现在不得不赋予新闻更加独立的监督功能,但是,如果这种改变成为现实,对腐败揭露的不加控制直至引起颠覆性的“暴民政治”,依然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担忧。是否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这需要从目前的社会阶层构成和新闻履行监督功能的具体操作加以分析。

从目前的社会阶层构成来看,自1978年以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已经从一个经济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贫富差距在这样短的时期内迅速拉开,并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加速拉大,这样巨大的变化在全世界也不多见。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尤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就有“均贫富”的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直很强。更为险恶的是,这种差距的根源是权力寻租而非公平竞争导致的。公认的现状是,数量庞大的工人、农民是改革后相对受益较少的阶层。反射到心理层面,这两个群体呈现出社会学家默顿(R.Merton)称之为“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积聚,即与巧取豪夺的政府、国企官僚腐败收益相比,产生失落与愤懑。因此,腐败的大量揭露必然能极大满足这部分人的心理期望,受到欢迎和拥护。

另一方面,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虽然还是“金字塔”型,而非中间阶层占社会主体的“纺锤型”。不过,已有的社会学调查表明,中国正在兴起一个数量不容忽视的中产阶层社会学者刘玉能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并非指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可以整理出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指标有如下几项:(1)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2)职业的工作及劳动方式;(3)职业权力;(4)收入及财富水平;(5)就业能力;(6)消费及生活方式;(7)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2001年11月对全国12个省市城市居民6193份有效问卷表明:有46.8%的人自我认同为中产阶层。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社会力量。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同时,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而现在正执行的一些政策,包括:解决农业人口转向现代产业的流动;通过职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普及高等教育使得多数人有可能在社会身份上进入中上层等措施,使得这个群体正在有序扩大,这无疑为新闻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准备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同类推荐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20几岁,是决定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对20几岁这一时期把握得好与坏,未来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20几岁要懂的2000个社会常识,精彩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2000个社会常识,荟萃名人经典,浓缩前人精华,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一本改变你一生的智慧书,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 非常试题大公布

    非常试题大公布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热门推荐
  •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个工作细节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个工作细节

    失去工作热情,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保守公司秘密,就能赢得老板的信赖;做事要做到位,就能永立于不败之地……掌握顶级工作细节,让老板看见你就喜欢。本书选取了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个工作细节。结合理论,使所有职场人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根据自己的实际,从成功的经验中不断总结创新,得到收获。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公文写作手册

    本书讲述了公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
  • 我自相思

    我自相思

    她是草原汗国的嫡出公主,金尊玉贵,弓马娴熟。一场百年不遇的风雪灾害让她的国家岌岌可危,为解万民之忧,她入关和亲,嫁给大燕帝国的摄政王为正妃。摄政王权倾朝野,后院充盈,来历众多,心思各异,与异族身份最尊贵的公主联姻引来各方猜测,朝堂风云变幻,王府风波迭起。公主本想安静度日,却总有明枪暗箭,风霜雨雪。看着满院子背景不凡、居心叵测的莺莺燕燕,她撕下淑女面具,恢复剽悍本色,宣布后院铁律,“想侍寝,先赢我。”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 宫心计:倾世红颜

    宫心计:倾世红颜

    刚接受了穿越的事实,又被选入皇宫。一起进宫的竟然还有自己的死对头夏莹曼!她仗着自已是夏皇后的表妹,张扬跋扈,屡次陷害自已。林若雪本想低调做人,和好友出逃皇宫,却被抓了回去。夏家姐妹变本加厉,把她往死路上逼。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步步为营,慢慢得到皇上的信赖,收拾了夏家两姐妹。皇后却把自己和冥凰的种种公之于众。为了保住爱人,林若雪只好忍痛:“冥凰,对不起,我爱的是皇上。”爱人的误解,皇帝的怀疑,林若雪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梅花引

    梅花引

    漠北的雪夜,神医飞奕遇上了曾经是杀手的刁洛。梅花吐蕊,十里香雪,他们是静在咫尺的陌人……
  • 情深如期而至

    情深如期而至

    情深,情到深处。无论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如期而至。曾经再美好再厮守的情,归期未至,抵不过一纸流言蜚语,一如林泽;倾尽半生,不择手段,就算伤痕淋漓,我要的人注定就是你,如期而至,一如江叙;亲情逝去,爱情归期未有期,孑然一身,佟心未泯,一如叶佟。
  • 六爷宠妃无度

    六爷宠妃无度

    一天,她被人逼上悬崖,被人重伤,丢下悬崖,醒来之后,单枪匹马报仇雪恨……怒打白莲花,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生出畏惧感。她站在修炼界巅峰,不料却被一个人缠住,“羽儿,你是我的未婚妻,我不抱你,谁抱你……”“滚——”某女很生气,但却拿他没办法……谁叫自己早在几年前就把心叫给了他呢……
  • 豪门嫡妻

    豪门嫡妻

    林然再一次重生了,有着两世记忆的她,重新过着新的生活。豪门媳妇不好当,光明正大可以三妻四妾的名门媳妇更不好当。豪门大宅,上有老而不糊涂的曾祖母,看似慈善却又精明的奶奶,手握实权的婆婆,还有利势又小心眼的姨太们,再加上一群等着看她笑话的妯娌,下有猥亵大伯,妖孽又风流的小叔,还有几个只会惹祸捣乱的姑子。公公的冷眼旁观,丈夫的冷淡无情,小三的冷笑争宠。这是典型二十一世纪里的古代豪门宅斗。豪门怎么了?豪门是用钱用势堆起来的。她是嫡妻,小三再怎么得瑟也永远扶不成正室。她是嫡媳,别的可以得罪,就长辈不能得罪,不然受罪的是自己。婆婆说:“林然,你是嫡媳妇,就该有正室的气度,晨儿都娶了你和白素,你们就要好好的相处,别做出什么丢我们宫家的脸。”林然说:“妈,我知道了,就像妈一样,公公娶了三位姨太,妈都有这样气度的接受了,往后晏晨要是娶了十个百个老婆,我会像妈一样没有什么怨言接受的。”婆婆一噎:“……”谁说她大度了,谁说她没有怨言了。小三说:“林然,你就活守寡吧,晏晨爱的是我。”林然说:“我很乐意活守寡,反正你永远都是二奶。”大姑子说:“林然,你不是闹自杀吗?怎么还不去死。”林然说:“大姐,那你怎么也不去死?上个星期你好像登报闹自杀,想要前姐夫不和你离婚吗?”嫂子说:“林然,我真替你可怜,被小三欺负成这样,讨好了那么多人,却依然换不来老四的爱。”林然说:“我不觉得我可怜,倒觉得嫂子你更可怜,听说嫂子你要爬上我丈夫的床,结果被他甩了巴掌扔了出来,我是嫡媳妇,不要说我可怜,因为你们没有那个资格。”咳,推荐朋友的文文:《女人,宠你上瘾》:
  •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本书将大量实用关怀技巧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把“高龄老人关怀”这一涉及每个家庭的艰难事情变成了“人人皆可做好”的事情,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教科书般的关怀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