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10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20世纪70、80年代,媒介社会学的研究开始兴盛。英美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媒介的意识形态角色、制度规范、组织运作、专业文化、社会关系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日常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考察新闻制作的过程,这些研究被舒德森冠之以“新闻生产的社会学”(Schudson:1991)。媒介社会学的研究通过“系统地展示(重构)‘群体的偏见和建构的修辞’使得‘深层的新闻和新闻的深层’得以更加清晰地显现”(Jansen,1981:147)。学者们通常将媒介社会学分为三种研究取向:政治经济学取向、媒介的社会组织分析取向、文化研究的取向。政治经济学取向,是将新闻生产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尤其是与作为媒介经济基础的所有制联系起来;媒介的社会组织分析取向,主要是侧重分析新闻媒介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政策、新闻专业的规范、新闻生产过程的各种常规行为框架以及社会关系对记者工作的牵制;文化研究的取向,是将记者工作与更广泛的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相联系,注重新闻作为叙述形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潘忠党,1997:36)。而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三种研究取向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本文也会使用三个研究取向中的某些范畴和概念。

美国的新闻史研究学派纷呈,论著汗牛充栋。就研究视角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1)意识形态视角,将政治社会事件与态度作为解释大众传播史的首要因素;(2)专业视角,主要特征是探讨“恰当”的大众传播实务,试图以媒体对现有专业标准的贡献作为阐释和评价新闻传播历史的标准;(3)文化视角,其重要前提是媒介的运作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媒介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而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Sloan,1991:1-9)。1974年,凯瑞在《美国新闻史的问题》(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一文中提出美国新闻史研究遭遇尴尬,他认为美国新闻史研究中存在着“辉格式研究倾向”,即将新闻业的发展归因于自由和知识的发展,认为新闻的发展是由于人们理解力的提高和《第一修正案》带来的权力和自由的拓展(Carey,1982:1183)。他提出要超越这种将进步假设为历史最重要原则的解释历史的方法(Folkerts,1991:4)。威廉·斯隆(William David Sloan)认为尽管只有民族主义研究学派最接近凯瑞所说的“辉格式研究倾向”,但美国相当一部分传播史家已经接受了凯瑞提出的这个术语(Sloan,1991:3)。此后,美国新闻史家一直在为重新界定新闻史研究而努力,美国的新闻史研究也逐渐体现出方法和语境上的复杂性(Folkerts,1991:4)。

然而,试图从报道模式入手而进行的报纸社会史研究并不多见。舒德森在《发现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一书中明确提出“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虽名为“发现新闻”,但此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新闻本身,而是在于探求客观性理念如何成为新闻业的神圣职业意识形态。舒德森认为客观性是现代报纸的产物,所以《发现新闻》从现代报纸的发轫期——便士报开始谈起。此书注重探求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媒介的影响,将便士报的兴起与民主政治时代的平等主义相联系,将媒体擎起客观主义这面大旗归因于对“事实”(fact)并非“真相”(truth)的怀疑,这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历史毕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虽然客观性理念成为新闻业的职业意识形态是在20世纪,但客观这个问题却决不是20世纪才产生的,从报纸一开始出现,或者从新闻一开始出现,客观性的问题就出现了,所以,考察新闻或客观性的眼光还应投射到报纸的最初发展阶段。

对于改革中的中国报业来说,具有300余年历史的美国报纸的形态和发展,特别是其报纸的经营,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味。国内近年来对于美国报业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这种关注多聚焦在美国当代报纸的发展,而对美国报纸发展史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希冀本书能有助于了解美国报纸的先天限制、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必须有的专业规范,通过凸显美国报纸结构体制的内在矛盾和辩证张力,减少对美国报纸不恰当的想象,而这也会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镜鉴,观照他者亦为反观自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中国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审视媒介组织的研究文章开始出现并呈上升趋势(黄旦,1997:72)。然而,对于西方传媒运作的借鉴决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将“参照物”变为研究的起点或行动的终点:“由于西方的现代化‘程度’‘高’于我国,我们就可能因此觉得西方的新闻体制也‘优’于我国。于是西方的体制被赋予‘未来’我国新闻体制的含义,转换成我国新闻改革的内在目的”(潘忠党,1997:64)。中国的报业改革只能以中国的历史实践作为出发点和评判标准。

关于本文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1)在展现报道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的时候综合运用了“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单个维度还不足以分析每种报道模式的特点;(2)虽然本研究以“报道模式的流变”为题,但研究并不认为每一种新的模式的出现就意味着已有的报道模式的消亡,实际上存在着几种报道模式共存的现象,本研究试图辨析的是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报道模式,它新在哪里,而新闻的内涵以及报纸的角色定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文献

[1]Bernard Roshco.制作新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211。

[2]黄旦.媒介是谁: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讨——兼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社会学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65-72。

[3]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62-80.

[4]潘忠党.“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3):34-46.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74.

[6]Barnhurst,Kevin G.&Nerone,John.The Form of News:A History[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1:326.

[7]Carey,James W..The Discovery of Objectivity[DB/JSTOR].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5),1982:1182-1188.

[8]Folkerts,Jean.American Journalism History:A Bibliographic Essay[DB/EBSCO].American Studies International,1991,29(2):4-27.

[9]Jansen,Sue Curry.Reviewed Work(s):Discovering the News: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DB/JSTOR].Theory and Society,10(1),1981:143-148.

[10]Schudson,Michael.Discovering the News:A Sociology of the American Newspapers[M].New York:Basic Books,Inc.,1978:227

[11]Schudson,Michael.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Revisited(Again)[A].In Curran,James&Gurevotich,Michael.Mass Media and Society,2000 Edition,London:Hodder,Arnold,2000:175-199.

[12]Sloan,Wm.David.Perspectives on Mass Communication History[M].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360.

[13]Tuchman,Gaye.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New York:New York Free Press,1978:244.

同类推荐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
  • 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本书是国内独有的全面解读全球电视剧产业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报告。本书由30多位传媒专家和业界精英倾情奉献,是一部集时效性、权威性、精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行业著作;是一部发现规律、把握趋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最新实物研究大全。
  •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本书在对国内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我国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国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发展对策,以及河南省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案例分析。
  •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今世界主要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评析,并以对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对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在编写过程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与中观策略、微观措施相结合,既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全球眼光,又体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
热门推荐
  • 悍妃在上

    悍妃在上

    摊上个凤凰男兼心机婊的爹,和一个天真软弱的娘,不过没关系,所谓的宅斗,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力降十会。彪悍惯了,人人惧她如狼虎,本以为要嫁不出去了,身边居然有人说很多年前便对她情根深种。对于骆怀远来说,上辈子光有贼心没贼胆,以至于错过了自己王妃。这辈子重活一回,定要待她如珠如宝……
  • 综漫之黑暗的起源

    综漫之黑暗的起源

    作者新人,跟新不定时。各位多多关照。主角白月会在一个叫黑暗之神的帮助下成为绝对的强者,可是黑暗随着力量的恢复发现一些事情......什么事情呢?会在书中讲述。
  • 斗虫记

    斗虫记

    中秋时节,淡淡的桂花香在空气中飘散,一轮皓月高悬天际。此时,上海大多数人家都在团聚赏月,而在浜南福康里的卢家大宅,却显得十分冷清而沉寂,似笼罩着不祥之气。原来数天前,卢小开瞒着卢老爷到“帅居”去斗蟋蟀,上海人叫斗虫,又叫上栅,栅即蟋蟀决斗的长方形笼栅。卢小开拿去的是一只上海七宝名虫蟹青铺铁砂,而对方地皮大王的小开金少爷,他的虫是山东宁津的柏叶青,《促织》中的蟋蟀即出于此地。
  • 逃离心理学·前传

    逃离心理学·前传

    年轻的心理分析专家玛丽·米勒正经历着一场职业危机。她的朋友菲尔是纽约的一名刑法学家,菲尔邀请她到纽约,要向她请教一个作家的案子,该作家被指控系列袭击案。受害者长期骚扰这位作家,指控作家剽窃了他的故事而写成了畅销书。但作家否认该指控并声称自己是正当防卫。受害者死后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相与虚构、谎言与秘密交织一体纠缠不清。本书属于心理惊悚小说,如果你对犯罪心理分析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爱德华大夫》那样的心理悬念影片,那你不可错过这一部小说。
  • The Valet's Tragedy and Other Stories

    The Valet's Tragedy and Other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医娘子状元夫

    法医娘子状元夫

    现代女法医曲明姝穿回北宋,嫁给神童状元晏子钦,从此:大忽悠属性全开,把小丈夫骗的近不了身还团团转;法医金手指全开,小丈夫一改高冷脸,五体投地求指教;历史金手指全开,知道大体走向,规避官场风险。然后,明姝惊恐地发现,小丈夫长大了,贱笑着磨“刀”霍霍向媳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刻骨人

    刻骨人

    画心刻骨,刻骨者也之乎,自己却是无骨。画心者,自己却是无心。无心骨之人,何来感情一说,一切都不过是枉然。
  • 废土傀儡师

    废土傀儡师

    核冬天过后几十年,人们重建家园。城邦初建,聚集地林立,旧有的科技遗产,和进化、异能间的对撞,废墟开始复苏。少年陆石,从黑狱中走出,手握傀儡文明的钥匙,他的理想是:“吃饱、穿暖,还有,照顾好身边的小萝莉,还有修好某个小女孩儿的破烂玩具。”
  • 你也可以成为最好命的女人

    你也可以成为最好命的女人

    你一定不愿意,也不甘心过那样的生活。看着身边那些好命的女人,一个个都拥有精彩的人生,你努力地装作若无其事,但却很难真正做到淡定。你也想做那个光鲜靓丽的幸运儿,你也想做那个心想事成的好命女。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其实博“好命”也要趁早。早一天博得“好命”,就能早一天享受丰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