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2400000008

第8章 电视的崛起(2)

如何处理大小景别、选择多种视点、设计不同角度,这是由导演依据剧本提供的内容而决定的。上面列举《太》剧中由于运用大景别所取得的显著的艺术效果,并非想以偏概全,贬低特写与近景的作用,或大景别一定优于小景别,只是想借以说明各种景别都有其自身的表现功能,要依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并非是依据银幕或屏幕的尺寸大小来抉择的。

同样,我在拍摄一部表现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时,为了表现战争的壮观场面和宏大的规模与气势,也曾大量地运用全景和远景的大景深的景别,以适应内容的需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一创作原理并未过时,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创作都是应该遵循的。

由上述论证,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在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原理方面,二者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从实质看,电视剧与电影在创作上是比较不出根本性的差别的。

二、电视与广播之比较

我们如果对电视作横向比较和纵向反思的话,我认为更应该以广播作为它的参照系。

毋庸置疑,如果对电影作历史性的回顾,便可清楚地看到它起源于默片,然后才发明声音录制设备,并介入影片,而后才有色彩,此后又发展成宽银幕、立体声等多种形式。

电视则不同,它是由广播系统派生出来的,它是先有声音,而后画面影像和色彩才介入。因此,电视的初生期,基本上是用画面配合广播来图解声音。而电影的初生期是默片,没有声音配合,不得不想方设法用影像来叙事和表达思想,以便使观众看懂。

由上述原因,可以看出电视重视语言是和广播的历史性联系分不开的。因此,有些电视剧还若隐若现地留有广播剧的痕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电视从广播系统中分离开来,在感官接受上主要是“听”与“看”的差异。看电视,听广播,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它却道出了电视与广播的各自的特性,而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最具真知灼见的道理。我认为电视就应该从“视”上去剖析它的特征,正像小说重“说”,话剧姓“话”一样,它们的命名不正规范出它们各自的特性了吗?

为此,我们在探讨电视的特性时,应该特别强调电视的视觉特征,这正是它和广播的界限。广播重听,电视重看,这是由它们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语言仍然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

电视虽说是视听传播媒体,但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应该在“视”觉上。因为电视的受体主要指观众,广播的受体则指听众。看与听可以说泾渭分明。所以电视应该特别注重它的观赏性,以满足观众的视知觉的审美享受。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听一百次不如亲身目睹一次,真是言简意赅,把听与看作了量的比较,概括得主次分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如果说中国民间的说法,只是凭经验、凭直觉总结出来的,那么,国外有关研究机构的试验,可能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据美国和法国的电影研究机构经过实验表明,眼睛是人体接受信息量最大的器官。他们指出,人类借助感官获得的信息,有70%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人类通过视知觉不仅接受生理意义上的刺激信息,而且以视知觉为基础去理解和把握大量的视觉刺激中所蕴涵的表层乃至深层的意义。

此外,前苏联理论家查希里扬也说:“根据各种实验资料证明,人的脑子接受来自眼睛的报道,平均大约30倍于另一重要感官——耳朵。”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

由以上论证可以看出,视觉因素比听觉因素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具有观赏性艺术特征的作品尤其突出。不管是中国人的发现和概括,还是外国人的试验和佐证,足以证明看比听所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无法否定的。

可是从当前电视屏幕的观赏效应来看,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播出以听为主的新闻节目、谈话类栏目外,在一些极具观赏性的栏目,特别是在电视剧中,语言出现的频率大大高出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现在有不少电视剧仿佛是让人听电视,而不是看电视,这样下去,必然会养成观众习惯去听,而不热心去看,久而久之则会造成观众的视知觉衰减。因为画面缺少魅力,从而丧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种“肥皂剧”类型,它是以语言见长的,是针对那些干家务活的家庭妇女拍摄的。但是作为电视剧的总体构成来说,总不能以针对家庭妇女的类型作为制作的范本吧?

日本电视导演大山胜美来华讲学时曾说:“在日本有的电视剧只能边干事边去看,与其说是观赏电视,倒不如说是在听广播剧。因为单靠耳朵听也可以了解情节,通过声音也可以想象画面。一般都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情况下去听,听到有趣的地方再去看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的播放很注意声音效果,尽量发挥这个传播媒介的特长。”但是,大山胜美本人并不赞成这种看法,他说:“一般人认为不靠台词的解释,而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不直接说明而是用象征暗示手法刻画角色才算是真正高水平的电视剧。有人认为靠解说词取胜的电视剧是一种倒退和庸俗化。在电视剧里多用解说词容易得多,也不高明。”他还说:“只想靠戏剧的内容、讲话来吸引观众的话,不如让观众看剧本。”可见语言在电视剧中泛滥并不是电视特性决定的,恰恰相反,电视的本性则应强调它的观赏性,应该强化导演和摄制人员的视知觉意识。

现在的情况是,看电视犹如听广播,电视剧中的人物个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管你爱听不爱听,照说没商量,仿佛人物不说话,戏就无法演下去。而有的电视剧则是故意在卖弄语言,玩语言,把一些痞子秽语,江湖黑话,民间打情骂俏的粗俗俚语,当做生活主流语言炫耀;有的则附庸风雅,让人物说一些与自己身份毫不相符的外语和警句,以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而观众看后却茫然若失,辨不清剧中人物都是何许身份。他们一会儿谈天文地理,一会儿讲网络知识,一会儿谈炒股经验,一会儿讲克隆技术,仿佛都是一些难得的全才,一些稀有的精英。

最为常见的是,有的编导在情节转不过去的地方,或者出现漏洞无法自圆时,便用最省事的办法,借助语言打通关节,或堵漏洞,或打补丁,语言成了一剂应急的灵丹妙药。这也是电视剧中语言泛滥的成因之一。

为什么以视觉见长的电视画面反而让语言抢占了优势呢?为什么有些导演舍弃信息量大于70%的视觉手段,而独钟情于信息量少的听觉手段呢?很可能是因为语言已成为某些编导者手里驾轻就熟、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旦让他们运用影像本体来创造形象和表述思想含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有可能是另一条造成语言过剩的原因。

屏幕上语言材料过剩,视觉材料贫乏和短缺,画面只是作为图解语言的符号,以及“用听代看”的现象已不鲜见,结果影像造型的能力与魅力也就随之减弱和消失了。

本来可以用眼睛发现的一切,可以用视觉形象和画面造型表述的事物,揭示的情理,由于视知觉的衰减,不得不用简单易行的语言来代替,于是观赏效果也就被淡化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在他的“遗嘱”中告诫人们:“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为导演,在屏幕或银幕的画面上为什么不去把那些隐藏在平常事物背后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呢?

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我们也不主张把电影和电视剧都拍成默片或哑剧,否则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言也应被看做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言为心声,语言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但是,电视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视觉”元素上,因为屏幕要以视觉形象来体现其美学特征,这是和广播以听为主的重要区别。

由于某些电视剧创作人员的视知觉的衰减,以及过分仰仗语言的功能,从而影响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发出人类视觉功能正在衰减的讯号。他说:“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事物的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而我们的一些编剧多是凭借文学的写作经验去创作剧本,所以剧中能够提供的视觉材料就显得较为短缺。美国好莱坞制片人对剧本的要求则是一个视觉剧本。对于编剧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

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曾说:“如果你到好莱坞去,他们就要你写东西时以看取景框的方式看事物,当你应当想到人的时候,你想到的只是画面。如果只想人,而不顾画面,写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电影故事。”我想,写电视剧与写电影剧本在重视视觉上是不会有多少差别的。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说自己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我试图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让你们看见。”

如果导演的目的是要让观众看见,而编剧的剧本却只仰赖语言,而缺少视觉形象,再有能耐的导演也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电视的编导,我认为应该珍视视觉材料,应该名副其实地让观众去看;特别是导演更应呕心沥血、挖空心思地为内容寻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质外壳,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一个运用视觉材料营造出来,而不是用语言堆砌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电视剧呼唤精品

中国的电视事业的起步虽较西方国家为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各地新建的电视台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报纸披露,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仅有35家电视台。由于发展迅速,到了1994年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到982家,合计为3125家。以上统计数字都是经过官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电视台。如果将未经官方批准的有线电视台列入,其数字可能大得惊人。

即使按照1994年统计的数字,如果与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中国正规的电视台数超过美国一倍,是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多倍,比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巴基斯坦这11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519家”。

另外,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又争相上“星”,抢占空间。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通过中国的8颗人造卫星上了天,使国内“上星”的电视达40多个频道。为此,扩大了覆盖面,增加了收视率,提高了省和直辖市电视台的知名度,同时也为自身谋取了更多的广告收入。由此,形成了群雄逐鹿、争相推出好节目,以取悦观众、提高收视率的火热局面。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出现了更多的频道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节目众多,观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中国电视剧的市场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的电视台还设置了播出电视剧的固定频道,安排固定播出时段,使喜欢收看电视剧的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收视平台。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又有了大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上星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丰富。有些文化企业和商家也看好电视剧这块市场,纷纷投资拍摄电视剧,于是电视剧的产量骤增。虽然产量大,集数多,但真正能播出与观众见面的则不多,据说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由于质量差,甚至是文化垃圾,被压在电视台播不出去。

现在,可以观赏电视剧的频道多了,节目多了,产量也上去了,但质量平平、真正称得上精品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多数是“快餐”式的平庸之作,甚至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打着擦边球的黄色或黑色的垃圾。所以有些造诣高的导演和演员就曾公开表示不愿拍电视剧和不愿出演电视剧,其原因就在于电视剧制作粗糙、质量较差,还难以形成艺术精品,所以不敢问津。

毋庸讳言,在观众群体中,对大量的平庸之作早已有訾议之声,对粗制滥造的低劣作品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深恶痛绝。甚至有的人指责“电视将人口白痴化”,“电视已成公害”,“电视将人娱乐至死”的问题应值得重视。由此,呼唤影视“精品”的声音日益高涨,要求影视界特别是电视剧推出精品,也是事出有因,并非苛求。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者来说,推出“精品”自然责无旁贷,否则也无颜再见观众。现在大多数创作者已有了拿出“精品”的压力和紧迫感,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精品”的出现。

何谓精品?在商品市场上,“精品”常常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受人青睐,以至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类推荐
  • 中国艺术经典4

    中国艺术经典4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本书从考试的实战需要出发,从考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考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直言不讳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对广大考生调整考前心态具有耳目一新的启迪作用和益智效果。本书是一部不循常规的备考战略和战术的总汇,也是一部对考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使之成功考入高等艺术学院实际过程的深度纪录。本书提供的成功经验与应变智慧,对于广大考生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条件下“临阵磨枪”,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本书所阐述的独具一格的影视评论与影视故事的写作理念与技巧,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专业影视工作者或业余影视爱好者,也富于参考价值。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从17世纪巴洛克时代开始,记述了钢琴音乐三百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性格各异,但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钢琴音乐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传承,另一种则是颠覆。这两种现象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音乐才层层演进,成为今天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模样。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热门推荐
  • 帝仙,你家主神又掉了

    帝仙,你家主神又掉了

    听说某少年主神的神魂碎了,散落万千世界不知所踪。然后,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小可怜姜檀被系统抓去当‘苦工’了。但系统不知道为什么,这画风竟然越变越诡异了!胆子没肥之前,为了回家为了活命,系统是她爸爸。但胆子肥了之后,姜檀简直作天作地要上天,系统成了孙子!“小美人,来,给爷笑一个。”调戏良家妇男日常。“谈恋爱?哪凉快哪呆着去!我怎么可能为了一颗歪脖子树而放弃整片森林!”花心日常。“瞎逼逼什么撸起袖子就是干!”挑事日常。“啊,你说什么?你喜欢我……不好意思风太大我没听清!”日常皮一把。系统:我给你把梯子,你上天去吧。【不签约,全书免费】
  • 篱下沧桑

    篱下沧桑

    保姆——如今城市居民生活迫需的助手,传统观念中却仍受歧视的职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劳动部和安全生产部门就冠给保姆们一个堂皇的“官名”——家政服务。这个“官名”的确立,虽然让一些人改变了对保姆这个行当的一些偏见,但从根本上依然难以改变保姆受雇主歧视的命运。时至今日,发生在大都市里一些保姆身上的故事以及她们的身世和景况,听起来仍然令人扼腕和叹息。保姆这份职业古今中外由来已久,保姆们的地位也确实有其特殊性,但即便不撇开经济的瓜葛就生命的相互关系来说,尊者又何为贵?贱者又何为轻?到底是谁依赖谁,谁离不开谁?
  • 龙裔入侵

    龙裔入侵

    很多年后,莱卡斯躺在椅子上,晒着正午的大太阳,又想起了那个浑身都散发着阳光气息的家伙。“兄弟,传个火呗?”“哦……啊?对不起哈,我刚刚才发现,原来上古卷轴里说的龙裔就是我……”
  • 半妖红颜

    半妖红颜

    李诗梦,爹娘被杀,一门惨死,流落人间,潦倒度日。一朝变化,再临风口浪尖。不求高居人上,不求长生不死,只求报了血海深仇。一不小心,竟重振了轩辕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City of God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汉字起源到甲骨文的诞生;甲骨文概述;甲骨文的发现与早期研究;“甲骨四堂”等。
  • 古墓探索之谜

    古墓探索之谜

    “人点灯,鬼吹灯”,古墓一直是被人探查的地方,不仅因为其埋藏的珍宝,更因为其有太多的让人感到新奇的事物接连出现于人前。千年干尸为何死而不腐;金字塔中承载着怎样的秘密;海底如何能建起成群的墓地……走进本书,为你打开通往古墓谜底揭开之路的大门。
  • 三界钉子户

    三界钉子户

    宇宙中存在着一颗星球,名为双子星,也叫双子大陆,这里的居民分为三六九等。在这颗星球上的一个村庄,诞生了一个奇异的孩童,却被无情抛弃。
  • 借一个人去旅行

    借一个人去旅行

    不是穿越名胜古迹,沙漠沟壑,仅仅是现实中的一次旅途,人生之中的一次小小旅途。被打劫,受伤,偷东西,谁都不知道为了什么两个年轻人会如此的疯狂。有爱情,有神秘,也有磕磕碰碰的人情冷暖,感动,思念也无处不在。最后两人虽没有真正的站在海边深情的呼吸那一下海风,看一眼青岛的海洋公园。但,一次略带叛逆的旅行,却教会了两个人数不禁的快乐和人生感情。那一直还是梦,两人相约,下一次,就在下一次,哪怕一次都会变也要去看它们一眼。
  • 目的性修炼:人生要做的第1件事

    目的性修炼:人生要做的第1件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一个目的性强的人能够看出其中的直中之曲和典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迂回应变,从而达成既定目的。如果你曾对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不知所措,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或者做事不知从何下手,办事效率迟迟提不上去,不妨阅读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