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3100000013

第13章 库里肖夫的遗产(1)

一、库里肖夫实验:电影史的“神话”

打开任何一部电影教材,都能找到对“库里肖夫效应”的介绍和说明。列夫·库里肖夫(Lev Kuleshov)(1899—1970年)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进行了一系列剪辑实验,其中的“莫兹尤辛实验”已经成了电影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几乎所有电影教科书都把库里肖夫实验及其报告的结论当做经验性事实,它似乎是被记录在案的、无可争辩的。

评价库里肖夫的蒙太奇思想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关注的是,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来思考库里肖夫实验和我们今天的电影研究的关系。事实上,有许多史实方面和实验程序方面的因素,使我们难以对库里肖夫实验进行简单评价。

尽管这个实验被频频引用,但对它唯一的理论性记载,仅见于普多夫金(Lev Pudovkin)的论述:库里肖夫(“一个年轻的画家和电影理论家”)和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随便从几部电影中抽出了著名俄国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些特写镜头。我们选了那些静止的、完全没有表现任何感受的特写镜头——平静的特写镜头。我们把这些同样的特写镜头与其他的电影片断联结起来,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组合。在第一个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直接跟着的是桌子上的一盘汤的镜头,可以明显看出莫兹尤辛在看这盘汤。在第二个组合中,莫兹尤辛的脸后面组接的是一个棺材中的死去的女人的镜头。而第三个组合中,这个特写后面接的是一个小女孩在高兴地玩一个有趣的玩具熊的镜头。当我们把这三个组合展示给对其中奥妙一无所知的观众看的时候,结果是惊人的。观众们对演员的表演赞不绝口。他们感到了他忘记喝那盘汤的沉思之感,被他凝视那个死去的女人时的深深哀戚所感动,也为他看着玩耍的小女孩时流露的柔和、幸福的微笑而赞叹。但是我们知道,这三个例子中的脸都是同一张脸。

库里肖夫使用的那些胶片已经遗失了,没有人知道这些画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库里肖夫六十八岁时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到这些实验影片在“二战”期间被毁于一旦。至于涉及莫兹尤辛的那个实验,他的说法和普多夫金有所不同。库里肖夫说,那部影片从未在影院中放给观众看过,只有实验者才看过它。此外,库里肖夫回忆的那个实验中使用的镜头也是不同的。普多夫金说是“死去的女人”的镜头,在库里肖夫的回忆中却是“一个半裸的、性感地躺在沙发上的女人的镜头”。

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莫兹尤辛实验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事件。尽管我们找不到能够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的叙述又互有出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或者是虚假的,因为我们也并没有证明库里肖夫实验是虚假的证据。这是历史研究中往往会遇到的情况。在缺少原始证据,甚至不可能找到原始证据时,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历史记述?由于这个实验的历史身份难以确定,一些电影史家把它称为电影史上的“神话”,一个孤悬于电影史中的轶事或者传奇。已经有一些研究者试图进一步寻找历史证据,并把这个实验放在当时前苏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说明。例如,理查德·伊格尔(Richard Eagle)指出了当时前苏联的形式主义纲领对库里肖夫蒙太奇的实验方案的影响;而理查德·特纳(Richard Taylor)的前苏联社会政治史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库里肖夫的实验程序与当时被列宁肯定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应该说,电影史学家们正在做的工作是努力使得这一神话“去神秘化”。

但使这个问题更棘手的是,“库里肖夫实验”在我们的电影教科书中具有双重身份。它不仅被认定是一个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时还具有科学实验和假说的身份——它断定存在着某种“库里肖夫效应”,并进行了实验证明。如果这个实验作为史实的身份难以确定,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它所报告的那种效应,进而如何评价建立在这个效应之上的蒙太奇理论呢?要知道,这个实验不仅对电影理论,也对许多电影导演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影响范围不限于蒙太奇学派,也关系到好莱坞的经典持续性剪辑系统的确立。希区柯克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表明《后窗》是对库里肖夫效应的一次实践。

让我们把作为历史事件的库里肖夫实验暂时放到一边,现在的问题是:在理论的意义上,“库里肖夫效应”存在吗?就算暂时无法弄清那个实验的历史面貌,至少我们可以追问,这个效应在今天还有效吗?

二、重构“莫兹尤辛实验”

一般而言,经验性知识是可以证实或者证伪的。如果我们想知道库里肖夫实验的结论是否有效,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重新复制这个实验并检验其结果。

但如何进行复制或者重构?尽管普多夫金似乎把这个实验过程描述得一目了然,但当你动手进行这个实验时,就会发现他提供的操作线索非常模糊。研究对象是个别地接受考察,还是经过分组?在实验中,他们对自己的任务有什么了解?研究者要求对象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此外,例外意见的几率是多少?在普多夫金的描述中,似乎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做出了同样的反应——没有一个人说莫兹尤辛厌恶那盘汤,或者对死去的女人无动于衷。真是这样吗?更进一步地说,包含莫兹尤辛的特写的三个镜头组合是作为一个长的镜头序列依次出现的,还是各自独立地让观众分别观看的?这三个组合分别引起的对不同情感(悲伤、喜悦等)的归属是同样有效的吗?有没有程度上的差异?

考虑到这些要素,你就会发现,根据普多夫金的描述和库里肖夫本人的回忆,完全可能构造出一系列不同的实验版本,并且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当时的前苏联科学界正处于心理学热潮中,而关于莫兹尤辛实验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代表)的影响。正如克普雷(Vance Keplay)指出的,库里肖夫“有意识地模仿科学的程序和修辞术来证明他的理论性观点的正确”。但库里肖夫并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行为科学家,并且根据我们今天读到的关于这个实验的论述来判断,甚至可以说他对实验性程序所知甚少。

必须承认,当代实验研究的精密和严格程度,不仅超出了库里肖夫所能知道的范围,也超出了那个时代的一般科学家所能知道的范围。指责库里肖夫不能够理解他那个时代尚未发现的实验原则,有欠公允。并且承认20世纪早期的科学整体上不够严谨,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把实验程序上有问题的成果简单地判断为无效。要是没有一次重构的尝试,库里肖夫实验的经验主义身份、其蒙太奇理论的经验上的有效性就难以评价。

按照我的理解,当代电影研究至少出现了三个阶段的重构“莫兹尤辛实验”的工作,它们根据不同的目的说明了不同的问题。这些实验一方面将库里肖夫的问题加以细化和量化,一方面又根据当代的研究观念不断拓展其范围,这使我们得以逐步填补库里肖夫的概念性思想和具体实验操作之间的鸿沟,并把他的遗产更有效地整合到当代研究范式之中。

1.预备实验

1986年,在一次纪念库里肖夫的电影贡献的活动中,法国电影研究者进行了一次对库里肖夫实验的模拟。严格说来,它称不上“实验”,我将之称为一次实验的“预备”或“前奏”。操作者们原本并不怀疑库里肖夫效应,也没有进行科学检验的动机,他们原本只是打算通过这次活动向观众直观地“例示”(exemplify)库里肖夫的发现。不过,这次活动的结果不无喜剧性,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的规范操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次实验选取电影专业的学生作为被试,使用的镜头组合的内容也是根据普多夫金的描述来确定的。学生们对这些镜头组合的反应表明了他们对库里肖夫效应十分熟悉,并且他们完全知道研究者期待他们做出什么反应。其中的典型回答是这样的:“我们知道那个人的表情没有变化,而是由于蒙太奇的缘故,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他的表情变了。”或者,“哦,我们都知道库里肖夫效应,它是有效的。”

显然,这次实验及其报告的结果并不比库里肖夫实验更严格、更符合当代学术规范。但它反映出实验中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对被试说明他们要在实验中完成的任务。一方面,我们必须适当地规定问题,使被试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使实验成为可控制、可分析的;另一方面,如果被试知道实验者希望发现的是什么,他们会受到实验者本人意图的影响,这将使我们难以判断被试究竟是在报告自己确实看到的东西,还是在报告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看到的东西。普多夫金说当时的观众是“不知其中奥秘”的,但那个被隐瞒的“奥秘”是什么?是说观众不了解实验者的蒙太奇理论?还是仅仅指他们不知道那是莫兹尤辛的同一个特写镜头?稍后,我们还会分析在这个问题上的含糊不清会对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2.复制实验

“认知革命”的影响使电影观众研究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特别是对观看电影的视知觉研究,被称为“认知研究的典范”。下面,我将详细叙述认知主义电影理论家斯蒂芬·普林斯(S.Prince)主持的一次复制性实验。它和我将在后面描述的另一种实验途径——“重构性实验”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库里肖夫实验的本来面貌,填补原本模糊的环节,并进行评估。普林斯这样叙述他的实验的基本构思和准备工作:我们着手创造一个莫兹尤辛类型的镜头组,以引起观众们对演员的情感表现的各种解释。我们做了一个录像,它包括一个演员面无表情的脸、一个笑着摆弄玩具熊的小女孩、一个躺在棺材之中的女人、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的特写。根据我们从库里肖夫那里得到的提示,他曾经说人物、对象和行为在一个阴暗的、黑天鹅绒背景下最为醒目,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拍摄我们的场景。持续性编码被用来保证配对的剪辑,并强化演员正在看另一个镜头中的对象的错觉。摄影机位置和角度与演员的观看方向相一致……

我们为演员凝视的每一个对象制作了独立的镜头组。每一个镜头组开始于这个演员的面孔的淡入,接着切入那个对象(汤、棺材或者孩子)。接下来再切回这个演员的面容(是与开始时的同一个镜头),然后再淡出。每一个镜头有七秒钟长。我们用的是分开的镜头组合,而不是一个包括所有这些对象与这张脸的交切的长的镜头组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监测观众们对每一个重要的对象的反应。不能排斥这样的可能性——库里肖夫效应也许只在对一些镜头组合的反应中出现,而在另一些反应中不出现。为每一个对象构造单独的镜头组,提供了能够敏感地反映出这样的潜在变化的设计。

同类推荐
  •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其画风曾经数度改变。1941年,张大千前往敦煌临摹隋唐人物壁画,所画人物气势恢弘,色彩鲜艳亮丽,盛唐遗风跃然纸上,工笔设色成就卓异。张大千能仿石涛的笔法作画,人称张大千画的仿石涛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大千周游世界时,汲取西方的一些绘画元素,创造出一种中西结合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为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世界戏剧学

    世界戏剧学

    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我国古代北系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我国北方岩画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舞蹈:妙舞历史长空

    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这实际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乐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的《六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影响很大。由于先秦时期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词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时期民间乐舞的变相记录。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从魁拔开始的无限外挂

    从魁拔开始的无限外挂

    这是一个人在得到外挂,然后在各个世界搞事情的故事......作品类型搞错了,改不了,将就着看吧。
  • Mediums Rare

    Mediums Rare

    Prolific screenwriter and genre novelist Richard Matheson has long maintained an interest in all matters relating to parapsychology, telepathy, ESP and other paranormal activity. His brief and elegantly printed new volume amounts to a lightly fictionalized history as well as quick, evocative episodes of paranormal activity from Greek antiquity all the way through renowned American psychic Edgar Cayce.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is book depict the famous seers, mediums and performers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whose feats Matheson clearly admires. Margaret and Kate Fox, aged ten and seven, in 1848 convinced their parents and many other Americans that they were in touch with ghosts in a haunted house. (Matheson notes that the adult Margaret recanted, explaining how she herself produced the ghosts' mysterious rapping noises: he believes the recantation fake, arranged by the sisters' enemies.)
  •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传奇与惊悚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在本卷传奇与惊悚的小说中,离奇现象或人物行为的不寻常将会强烈激发读者的惊奇、恐惧与战栗之情。在经历了所有被日常秩序埋没的非理性情绪之后,读者将感知理性思维所覆盖的一切混沌与漆黑,这些传奇与惊悚的情绪,在霹雳的刹那间将世界的真相、自由、本能、欲望与恐惧从另外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人们于深渊的边缘处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世界与水边的自己。在中国当下“后严肃时期”的文学语境中,何为“否定性”、“自由”?传统在“被后现代”之后,“父权”是否遭遇了“亚文化”的冲击,他们之间是对峙、解体、还是妥协?游荡在“实在界”周围的恐惧是否真的令人战栗?
  • 田园名门之一品农女

    田园名门之一品农女

    一朝穿越,纪蓉成了古代村里有名的势利眼村花,据说因为看上了邻村富户的儿子,所以纪蓉一睁眼就是男神夫郎和她的退亲现场。亲是不能退的。日子是要继续过的。夫郎家里家徒四壁,还收养了一个小累赘,自己家里一窝极品,望着一脸死心的夫郎,自己要啥给啥的老爹,风吹就要倒下的娘亲,举着棍子要撵她男神的爷爷奶奶,还有虎着脸瞪自己的大姐和小弟,再加上一群家长里短碎嘴嚼舌的可怕邻居,纪蓉搓搓脸,看来她再也不能像前世一样混吃等死了。爱慕虚荣,嫌贫爱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纪蓉表示这都不是问题,从此以后,种种田,做做饭,开个小餐馆供夫郎考功名……日子不要太美好。什么?夫郎弃笔从戎,突然要去打仗?行!她荆钗布裙去做军中的伙夫娘。什么?夫郎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行!她关了小店开家大店,翻书算账掌事持家。纪蓉笑吟吟凑过来,喃喃念: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景飞鸾不茶不饭:夫人店面又上新,她又装扮的贼好看了——醋好酸,吃不下。且看小农女和大帅哥的寒门夫妻记事,唯有两情恒久长,朝朝暮暮不相离。
  • 封清英烈传

    封清英烈传

    千古奇耻剃发辱,泱泱华夏民族恨。可叹世人多健忘,亡国犹唱后庭花。屠戮千万同胞仇,篡改历史太欺人。奸淫掳掠无不做,富贵荣华却逍遥。试问天理何处在,公道真理何处寻。愿梦手提九龙剑,诛灭满妖驱鞑虏。千古奇耻凭空悼!这是一场尊严之战动乱的时刻,屠戮千万炎黄子孙,践踏民族尊严,篡改历史,罪恶罄竹难书。这是一场尊严之战!
  • 少室山房集

    少室山房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蠢斗

    蠢斗

    《蠢斗》为现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上世纪60年代,京郊永和村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因为牵涉到村中其他人的恩怨纠葛中,有花无果,甚至成了别人争斗的砝码,最终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本书在描写主要情节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40多年前的农村风情画。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德川家康(新版)9:关原合战

    德川家康(新版)9:关原合战

    日本版的《三国演义》,史书、权书、商书“三书合一”,政企商业领袖必读图书!一部日本首相要求内阁成员必须熟读的书,一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要求松下干部必须研读的书,一部美国驻日大使认为,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先阅读的书,一部韩国媒体评为“影响韩国CEO最有价值古典图书。”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何许人?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三百年太平盛世,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日本国。《德川家康》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
  • 德安守御录上

    德安守御录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