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300000011

第11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人才成长规律探析(3)

各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的。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们顽强地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大大发扬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品格,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3)沦陷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华北、华东、华南大片领土,他们抢掠我国新闻事业的资产,收买和创办许多报刊、电台,为他们侵略和企图灭亡中国的政策服务。但是沦陷区的爱国志士也秘密创办了一些报刊,如《每日译报》、《文汇报》等。这些报刊在教育、组织沦陷区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爱国报人如《大美晚报》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等人为宣传抗日救亡献出了生命。

2.新闻队伍代表人物

(1)杨潮(1900~1946年),原名杨廉政,号九寰,笔名杨潮、羊枣等。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00年5月6日出生。曾在清华学校、唐山工专就读,上海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任职于京沪铁路局。后弃工就文,组织歌舞社,经营影院,后来影院因得罪当地流氓被捣毁,接着又被帝国主义挤垮。苦闷彷徨中,受其妹杨刚(中共党员)的影响,他放弃“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想法,接受马列主义,立志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左联”,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潮翻译过《马克思论文艺》、《今日之苏联》。1935年秋,赴桂林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翌年夏回上海,在塔斯社上海分社任翻译;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活动;为一般书店主编《抗战国际知识汇编》丛书;撰写大量军事论文在上海出书或在《译报》、《导报》上发表。1939年底去香港,为《星岛日报》撰写社论和军事评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湖南衡阳主持《大刚报》。1944年任福建省政府参事,《民主报》主笔,同时任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中文部主任。1945年7月5日,在福建永安被捕,同时被捕的达百余人。他在狱中坚持斗争,并翻译《我的爸爸》。1946年1月11日被虐杀于杭州监狱。上海60余名记者发出抗议书,抗议国民政府扼杀出版自由的罪行。同年3月19日由郭沫若主持上海各界举行追悼杨潮的大会。

杨潮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以笔作刀枪,在战火纷飞、特务横行的岁月,置生死于度外,写下了大量的优秀政治军事评论。著译有《从战略上观察中日战争》、《欧洲纵横谈》,近年出版有《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

(2)成舍我(1898~1991年),原名成勋,后名成平,笔名舍我,湖南湘乡人。

成舍我一生从事办报和新闻教育工作。青年时期曾任沈阳《健报》编辑、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编辑、《太平洋》杂志助编。后考入北京大学,课余在北京《益世报》担任主笔、总编辑。1924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翌年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后创办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报纸后来被执政当局查封。1927年在南京创办《民生报》。1935年在上海创办《立报》。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刊《立报》香港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平和上海恢复出版《世界日报》和《立报》。1948年移居香港,后去台湾,曾在多个大学任教。1955年创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后升格为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名世新大学)。1988年台湾解除“报禁”后,创办台湾《立报》。

1930年4月,成舍我由上海出国,考察欧美学术文化和新闻事业。此次考察使他认识到要把新闻教育纳入到新闻事业体系中,培养和选拔忠实于自己报业的业务骨干,方可使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时期的成舍我,早已因创办“三个世界”(《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和《世界晚报》)而蜚声国内报界。当时国内报纸党派林立,众多新闻从业者因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素质低下。面对新闻业界存在的这些难堪现实,成舍我认为必须从新闻教育做起,为发展新闻事业造就全能的新闻人才。

1933年2月,成舍我创办了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作为新闻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他教育学生“我以为文化运动最大的武器,就是报馆”,要以一种“秀才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枪”的方式来关注祖国的前程。他希望“问政”能通过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成舍我认为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新闻道德,要能采访、懂编辑、会校对,三样技能俱全。他在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时即以“德智兼修,手脑并用”作为校训,并以“理论与实务并重”作为教学方针。此后,这一校训和教学方针薪火相传,直至今日的台湾世新大学。

成舍我在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时代,以报纸为学生的实习场所。他在1942年开办桂林新闻专科学校,更进一步安排学生协助商务印书馆做排版、校对、打印等工作,以换取学生的生活费。这既能帮助学生“做中学”,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一项非常实际的教育措施。成舍我在1942年就有这样的想法,其构想之先进,眼光之独到,实在令人钦佩。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与新闻队伍

1.新闻事业概况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可分为国统区和解放区两个部分。

(1)国统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建立自己的新闻阵地,其后有从“大后方”迁来的,也有“接收”的,其规模比战前更大。共产党也迅速在上海等地办起了一批报刊,但在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下,处境艰难,希望在南京、上海出版《新华日报》的计划未能实现,只得将《群众》杂志迁往上海出版,改名为《建国日报》,但仅出15天即被查封;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解放报》与新创建的新华社北平分社不久即被查封。民营报刊和党派、团体报刊,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汇报》在上海复刊,《大公报》、《新民报》等扩大了规模,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创办了一批报刊,如《民主报》、《民主》、《周报》等,影响颇大。

为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重庆杂志界发起了拒检运动,各地迅速响应,迫使国民党当局宣布废止战时实施的新闻出版检查条例。在国民党政府迁到南京前,重庆仍为国统区的政治与新闻中心。重庆谈判期间,代表不同政治立场的报刊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进行了论战。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强化新闻统治。除了惯用的特务手段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摧残进步新闻事业。《新华日报》、《群众》等报刊被查封,《民主报》、《文汇报》等进步报刊也被勒令停刊。然而,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1947年出现,学生报刊是这条战线上的新闻尖兵,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当人民解放军捷报频传,蒋军节节败退之时,一些报刊开始鼓吹“第三条道路”,但很快被急剧发展的形势所否定,一些曾持“中间”态度的报刊及其主持者,纷纷投入革命洪流。

总之,在这一时期的国统区国民党利用“接收”的权力,扩大了自己的广播事业,垄断了新闻电影。民营广播事业受到压制,呈萎缩之势。新闻摄影处于缓慢行进的状态。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在挣扎中求生存,原先内迁的新闻学科系纷纷复原,但教学秩序难以稳定,新闻学的研究成果不多。

(2)解放区。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新闻事业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台,在宣传上取得了较大成就。

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区新闻事业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新办了一批报刊,如《七七日报》、《新华日报》(华中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等;新华社加强了业务建设;1943年暂停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8月恢复播音,张家口、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开办了广播电台;新闻摄影和图片宣传、新闻教育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新闻事业被迫收缩,大批报纸迁回农村或者停刊。《解放日报》停刊后,新华社在担负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兼任党报的评论工作,成为集通讯社、广播电台和报纸于一身的“三位一体”新闻机构。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蒋军侵占延安后,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与此同时,共产党在太行山东麓的涉县建立新台,接替陕北台。张家口台撤出城市后,转移到阜平山区,改名晋冀鲁豫广播电台。陕北台和各解放区台,都加强了军事宣传,其中陕北台开办的《对蒋军广播》节目,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威力。

1947年7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解放区新闻事业也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势头。1948年上半年,大批新闻工作者先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新华社总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同年6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它是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改组而成的。这些新闻机构设在平山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但却为解放区新闻事业向全国发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新闻队伍代表人物

(1)胡乔木(1912~1992年),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论家。原名胡鼎新,江苏省盐城张本村人。

胡乔木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北平清华大学,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到上海,任社会主义科学家联盟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书记。1937年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长达25年。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1954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胡乔木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毛泽东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胡乔木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参加编辑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等。

(2)浦熙修(1910~1970年),女,小名裕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浦熙修曾就读于北平女师大中文系,先后任《新民报》记者、该报南京版采访部主任,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反动倒退的顽固立场,先后采写了10万字的新闻稿。“校场口事件”后,她联络42名同行,发表联合宣言,抗议中央社造谣,在南京采访“下关事件”遭暴徒殴伤后,又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5.20”大血案。南京《新民报》被封后,她化名在全国各种刊物上撰文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1949年9月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接见她,称她是“坐班房的女记者”。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人才的成才规律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社会环境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历史环境。“时势造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动荡期和社会转型期,常常会出现大量的仁人志士。

清末民初的***、陈独秀,抗战时期的范长江、杨潮,解放战争时期的穆青、浦熙修等,无一不是受到所处历史时代的感召而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实践,热情讴歌人民大众而成为一代名记者,名垂青史。

***年轻时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严峻形势,毅然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研习政治问题,而后东渡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政治经济学系)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将之作为解放民族、富强国家的益药良方,并为之奋斗终生。

同类推荐
  • 社会理想和社会稳定

    社会理想和社会稳定

    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社会现实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于是引发人们产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社会理想差距过大,就会引发变革现实的社会活动。因此,要建构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必须关切社会理想、研究社会理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理想,促进社会理想在社会现实中的实现。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收录胡适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8篇。所选文章多为胡适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代表胡适的教育思想,如《大学的生活》《学生与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谈谈大学》等,包括一些演讲稿;此外也选编了胡适先生关于文学、人生、读书、自由等方面的文章。
  •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曾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占据20世纪80年代报纸头条,现在“羡慕嫉妒恨”又成为流行词汇。本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由此探讨乡土社会嫉妒的发生、控制及消解机制,并针对由财富快速积累而引发的急剧社会变迁进行更为深入的人类学解读。
热门推荐
  • 木板上的莲花

    木板上的莲花

    紫芳参加二院组织的医疗队到松廓镇是1977年秋,到次年9月,已经一年了。他们到松廓时,松廓人民医院刚新盖了住院部和宿舍,干净宽敞,因此他们这一批的生活条件比前几批好很多。只是时间一长,都想回家。出事那天夜里紫芳值班,她吃完饭,洗了澡就去病房了。那一阵他们都爱学习,看的书也越来越厚,紫芳那一阵也在啃一本大部头的医学书,到八点半,已经坐了两个小时。房间里没有一丝风,紫芳到走廊上,走廊上也没有风。窗外是暮色中的山坡,医院和山坡相接的空地上,一排参差不齐的深灰色小点正是医疗队的人。
  •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多偏差,最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本书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代戏剧发展、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 关帅战功

    关帅战功

    关云长一生,叱咤风云。解州亡命、涿郡结识刘备、张飞之后,他追随刘备,转战南北。参加了三国时大部分重要战役:剿灭黄巾军之战、公孙瓒与袁绍的争霸战、诸侯起兵讨董卓之战、曹操攻徐州助防徐州之战、官渡之战、与曹操灭吕布之战、攻灭称帝的袁术之战、赤壁之战、荆州争夺战。与黄巾军交战,他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曾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他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功败垂成在荆州。他的足迹,踏遍了今晋、陕、冀、豫、鲁、苏、徽、鄂、川、湘十省。
  • 断发皇后

    断发皇后

    21世纪少女苏若车祸意外穿越,竟然穿越到了雍正十一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皇后”那拉容若!扑朔迷离的剧情让苏若只好接受,不过还好,清朝也是有帅哥的嘛!误打误撞认识了“荒唐王爷”弘昼,两人竟还一见钟情了,可惜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弘历登基,本以为可以舒舒服服的当个娴妃,没想到撞破的弘历的小秘密,还被后宫嫔妃嫉恨,从一个单纯无知的小女孩改变成了一位心思缜密的皇后......
  • 我不想和你分开

    我不想和你分开

    你做了一个如此真实的梦,当你醒来时,你只想躺在床上继续闭着眼睛,留住那种感觉!有没有人告诉你,真爱来了,不要放弃?!
  • 清穿之四爷的嫡福晋

    清穿之四爷的嫡福晋

    海瑶是女刑警,清穿当上皇四子奕詝的嫡福晋。哎,去跟慈安、慈禧等四爷的女人抢老公了!四爷行事却如无赖泼皮,跟后宫嫔妃过不去,跟兄弟打架,整治自己的女人、还跟皇阿玛怄气……这么过份,皇位你不想要了吗?“立正、稍息、向右转,排队去向四爷请安!”海瑶这刑警嫡福晋以铁腕手段管理四爷那些娇滴滴又有手段的女人。不过,傲娇的四爷跟穿越过来的女刑警海瑶虽然经常吵嘴,还是有共同语言的,推理约在热炕上……
  • 莞然回首

    莞然回首

    叶莞曾认为她的爱情会是一直去追逐于那双温柔的明眸,并乐此不彼。直到满身伤痛,蓦然回首,才发现另一双守候已久的深邃眼眸,一如初衷。“阿莞,我在等你。”他说。彼时叶莞才真正明白,所谓爱情,不只是温柔。
  • 快穿之男神我真不经撩

    快穿之男神我真不经撩

    捕一智障系统,系统.你口水打扰我思维,突然发现每个世界美男不少!!(?????)妖孽皇帝,绝情竹马,病娇弟弟,看姐凹凸的身材如何将你纳入后宫
  • 凰令萌妃

    凰令萌妃

    当将军的男神爹爹居然出征失踪?这边靠山刚刚倒下去,她立马就被腹黑王爷利用了,这也就罢了,还被民众当成妖女要火烧?真心想屎有木有!相公不疼,爹爹不爱,加之亲姐在旁处心积虑,姑奶奶不翻身,你们就不知道咸鱼也有春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