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300000012

第12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人才成长规律探析(4)

邹韬奋生活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期。他出生那年(1895年),腐朽的清王朝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被迫割地赔款。各国侵略者随后纷至沓来,妄图彻底瓜分古老的东方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政治思想不断进步,而促使其政治思想彻底转变的契机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以前,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以传播职业消息、鼓吹谋生之道为宗旨,主张《生活》应“成为社会上人人的一个好朋友”,“力求政治的清明”和“实业的振兴”,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立场。“九.一八”事变后,他否定了报刊为全社会服务的观点,严正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主张坚决抗日,利用《生活》周刊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该刊从“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变成了高举抗日救国大旗的号角。

杨潮从小豪爽热情,有正义感,同情受压迫的妇女和穷人,强烈反对老管家非法禁湖,反对向捕鱼、采莲的乡民征收课税,憎恨打骂渔民的管湖乡勇,曾跳湖抢救被封建势力所迫投水自尽的女子。抗日战争中,杨潮始终站在正义的反***同盟阵线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撰写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政治军事评论,表达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世界反***战争终会胜利的决心。

二、共产党报人政治理论素养深厚

1.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

马克思曾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民的信任更是记者赖以生存和成名的条件。记者要受到人民的信任,就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维护真理,维护人民的利益,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为人民说话。邹韬奋、邓拓等都是这样做的。

邹韬奋在第一次流亡到英国伦敦时,潜心研究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认识到世界发展大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中华民族的出路,当前最重要的是“努力于民族解放的斗争”,这一斗争的“中心力量”就是代表“中国的勤劳大众的组织”,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必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邹韬奋详细考察、分析了苏联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加深了对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认识。1935年8月回国以后,他就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他曾在《立场与主张》中写道:“我服务于言论界几十年,当然有我的立场和主张。我的立场就是中国大众的立场,我的主张就是自信必能有益于中国大众的主张。”言必信,行必果,此后的报刊生涯中,邹韬奋始终站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这边,服从党的领导,为国家民族独立富强、人民群众自由解放而奋斗。

杨潮创办实业失败后,勤奋攻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斗争和革命文艺运动的影响下,放弃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想法,坚信马列主义,立志“绝对不离开中国共产党一步”。他积极主动地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数以百万计的政治军事评论。他以鲜明的立场、独到的见解、生动的语言、准确的判断,在战火弥漫、胜负未决的时日,挥笔痛斥一切反动派的暴行,指出“抗战必胜、反***战争必胜”的结论。他的政治军事评论,对宣传革命、组织群众、鼓舞群众,团结一心,浴血奋战,去夺取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浦熙修坚持个人进步,一心倾向共产党,始终支持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而进行的伟大事业。浦熙修刚刚进入北师大,便开始接触到政治问题,在自传中她如此回忆:“记得看到《国闻周报》上零星地刊载着共产党在江西的事业,我说不出来的喜悦与向往,……这种革命意识因为没有人指导,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1936年,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数千名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罢课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冲击和镇压,浦熙修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给予了莫大的同情和支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新民报》西迁重庆,浦熙修没有随去。兵荒马乱中的浦熙修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参加革命的弟弟妹妹影响下,毅然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编写儿童抗战故事,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团体儿童保育会。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摩擦不断,浦熙修一直倾向于共产党。这时,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驻在重庆,公开的机构有《新华日报》社和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这些机构既是浦熙修重要的采访对象,更是她重要的信息来源。1938年,她的妹妹浦安修在延安与彭德怀结婚,邓颖超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亲戚”,叫她“浦二姐”。此时的浦熙修也感觉到共产党没把她当外人,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抗战中,她借助《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她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共和主张,建议召开政协会议和建立联合政府,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代表了民众的利益。

2.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1924年,胡乔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在省立八中,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及其他众多进步书刊。胡乔木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要在中国消灭剥削、消灭贫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含义和实际内容;同时也了解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马克思主义学说。进入清华大学后,胡乔木很快融入到进步学生的社会活动之中。1930年底,胡乔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正式走上了红色的革命之路。在之后的漫长人生中,他始终如一地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积极开展新闻工作。

由于杨潮攻读过众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着很深的认识,所以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对战争全局和每一次重大战役都能作出精辟的、恰如其分的科学分析,富有针对性和预见性。1944年9月,他在《德国会投降吗?》一文中断言德国不会投降。1945年4月,他在名篇《从柏林到东京》中仔细计算了美军在欧洲东调所需要的船舶吨位和时间,苏军东调所需要的列车数量和时间,预测对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时间,预言“日本可能投降”,当时人们多不相信。但不出所料,这篇文章发表不到3个月,日本天皇就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的原因,正如杨潮所分析的三个可能性:苏军分数路向驻我东北和内蒙的日本关东军发动进攻;八路军、新四军配合苏军进行有力的反攻;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斯诺曾赞叹杨潮“有战略家的眼光,不愧为中国杰出的军事评论家!你可以与美国的麦克斯.威尔纳、英国的佛勒少将等世界闻名的第一流军事评论家并列,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和优待啊!”

三、知识素养高

1.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新闻工作综合性强,包罗万象,需要具备丰厚、渊博的知识,需要见多识广,记者只有成为杂家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邹韬奋、胡乔木、杨潮都有文理兼修的求学经历,能触类旁通,所以才写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新闻作品。

***父母早逝,由祖父教养成人,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修养,后又东渡求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学贯中西。

杨潮14岁考进北平清华学校(8年制留美预备学校),主攻理工。他英语、数学、物理成绩优秀,也酷爱文学、戏剧,知识结构极为全面,为他日后成为优秀记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胡乔木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入学后,吴有训教授(当时为物理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找新生谈话,他问胡乔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将来作何打算,又如何发展。胡乔木以喜欢研读历史回答。“既然你喜欢的是文科,大可不必念物理系,你可以转到文科去嘛!”就这样,胡乔木幸运地转进了年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这样一来,原本理科成绩就不错的胡乔木转学文科后,便形成了广博的知识结构,为其事业成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

只做到博杂而不注意精专的记者,只能成为“样样通,样样松”的“万金油”。大凡名记者,都是“广然后深,博而后专”。

杨潮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际政治军事评论专业记者,正是得益于其掌握的丰富专业知识。由于他平时注意积累国际政治军事知识,洞察国际政治的风吹草动,所以在成为记者后,创作了大量政治军事评论。在这些评论中,他以丰富的战争信息,浩瀚的历史资料,精确的经济、地理数据,缜密组织的论据,使读者感到评论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四、业务素质强

1.深入调研的工作作风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调查研究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准则。

1936年范长江历尽艰辛,深入革命圣地延安进行采访,将延安真相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展现于世人面前。回到上海后,范长江在《大公报》和《国闻周报》上依次发表了《动荡中的西北大局》和《陕北之行》,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范长江将“西蒙采访行纪”、“绥远战地通讯”、“西北采访记”以及“陕北之行”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2.“三贴近、三深入”的工作方法

贴近(深入)实际、贴近(深入)生活、贴近(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和成功借鉴。

***从事多年的报刊活动后,提醒记者要“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的情况”,“因为社会是复杂的……要想把这不断的、发生的、多方面的社会现象描写出来,并加以批评或指导,非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不可”。他要求记者要有全社会观点,不要专注一方面的事情,应该多方面地报道社会生活,特别是要注意报道社会底层的情况。“但是现在新闻界,遇着督军的举动或阔人的一言一行,都是用大字,排在前几版,那穷人因穷自尽,或其他种种因为受环境压迫发生不幸的结果,乃社会上很大的变故,反用小字,排在报的末几版不注意的地方。”他认为这“就是新闻界的一个大缺点”。

***曾经提出过“新闻写真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情况的写真,新闻就必须遵循时效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规律。他这种关心民生的情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三贴近”报道原则不谋而合。他认为,通过与广大读者、群众的接触,在同他们的交往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同类推荐
  •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本书除主编外,另邀请4位海外学者(薛涌等),立足中国教育的现况,以国际的视野,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释,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此书5位作者皆博览群书,但不书生意气,目光锐利,但笔端温情理性。
  •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陆费逵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45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陆费逵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陆费逵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灵魂与教育》《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陆费逵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回忆《辞海》的编纂、青年时期,及谈孝道、勤俭、实业、读书等方面的文章。
  •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

    电视综艺节目编导

    本书介绍了电视综艺节目这种观众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视听综合艺术性和广泛群众性的新兴综艺形式。本书从综艺节目的属性和特征到综艺节目文本创作再到综艺节目导演艺术,全面涵盖了电视综艺节目编导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对于希望从事电视综艺节目编导工作的读者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
  •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本书是作者在驻德期间所当记者采访的一些文字集结,可以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此书不是的单纯叙事,而是一部触景生情的思想札记,它更偏重于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作者的采访纪实,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德意志家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而且,又涉及了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并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本书作者是央视驻外记者,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3年多的光阴,40个月,作者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作者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德国,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热门推荐
  • 造梦师

    造梦师

    本书为心理探秘小说,根据真实催眠案例改写。讲述了主人公空空通过远程浅催眠,引导遇到心理困扰的来访者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发现并克服心理障碍的故事。对黑夜的莫名惧怕,对社交的无能为力,对于自己疾病的无穷想象……都能在潜意识里找到根源。在别人的梦里,找到驯服心魔的绳索。
  • 青年作家(2016年第1期)

    青年作家(2016年第1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8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纯爱四部曲

    海岩的作品有他非常特别的气质,那就是情不自禁,时时流露出极大的柔情,有时他对这种柔情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对案情本身发展的关注,以至于你搞不清他究竟是写犯罪,还是借犯罪在写情感。这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中尤为明显,案情发展到后来基本是靠情感来推动的,情感在这里成了故事的核心,破案与否已不再重要,人们更关心感情的下落。
  • 苍狼蹄乌

    苍狼蹄乌

    动身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走自己的路,我去死,你们去生,何者为佳,惟上帝知道。——柏拉图
  • 家长读本

    家长读本

    全国家长都在分享的孩子教育读本。父母学好它,你的家里也会有一个优等生。
  •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那小子的终极校园

    那小子的终极校园

    人群中飞起两道人影白霜霜旋身一跃,在三楼的地方单手搂住女生另一只手平肩而摆,左腿弯曲,长发随风飞扬,天人般缓缓落地,将已晕过去的女生平放在地上。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不理会众人张大的嘴吧,转身离开,哎。。。
  • 快穿反派BOSS有点熟

    快穿反派BOSS有点熟

    程言死了,下班的时候被公交车撞死的,与她一起的还有她的哥哥,为了活下去,她莫名其妙的遇到了一只自称是上古神兽的火舞凤凰,从此开始了她穿梭各个世界征服反派boss之旅,美其名曰净化他们的心灵,拿走他们的灵力,实则这一切到头来不过都是某个人的阴谋而已。
  • 天降冥妃

    天降冥妃

    冥王:女儿,需要你的时刻到了。女主冷着一张脸:什么事?要杀妖怪还是抢宝贝?冥主:女儿,你要成为一个温柔的女子,既倾国又倾沉。所以,现在去保护那个叫沉渊的凡人吧。女主默默的看着自己父王。冥主:女儿,这是你天帝伯伯的请求。静默一阵子后……女主:好。望着自家乖(伪)女儿的背影,冥王擦了擦额头上不存在的虚汗。真是越大越不可爱。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