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陆诒介绍,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曾经多次直接向他布置采访任务,并教他如何采访。其中一次是陆诒到曾家岩50号找周恩来,他说:“最近时局沉闷,新闻线索较少。有的报道枯燥乏味,读者也不要看。”周恩来对他说:“这是因为你没有深入群众,不了解读者的愿望和要求。我建议你除了必要地采访一些上层活动外,可以着眼于群众。譬如说,访问几个从战区流浪到重庆的擦皮鞋的难童,或者访问嘉陵江上几个渡口的船夫,或者访问重庆市内的公共汽车售票员,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愿望。这种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会得到读者的欢迎,你不妨试一试。”周恩来还说,“你实在没有新闻线索,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些什么。”听了周恩来的话,陆诒深受启发。后来他采访了一些售票员、船夫和擦皮鞋的难童,写了一些访问记和特写,深受读者的欢迎。
3.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闻工作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竞争的工作,所以要想成为名记者,必须具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竞争创新意识。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要经过千辛万苦的锤炼。艾丰说过:“如果有一个记者总想成名,而任何有风险的题目都不去做,那他恐怕是很难成功的。”许多中外名记者都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长江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地采访工作,往来奔波于各抗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他不顾个人生死安危,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完成了《卢沟桥畔》、《血泊平津》、《西线风云》等大量战地通讯,宣传抗日,鼓舞民心。1938年范长江联合徐迈进、恽逸群等人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并在上海、重庆、香港等地建立分会。“青记”成立后,范长江和其他记者们一道,毅然奔赴抗日战事最激烈的津浦路前线采访,写出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大量反映战局形势和前线战况的新闻通讯,编印成通讯专集《徐州突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突发,胡乔木当时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参与并领导了北平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他的名字“胡鼎新”也因此上了北平市警察局的黑名单。经组织同意,胡乔木离开北平,回家乡盐城隐蔽。20世纪30年代初的盐城,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惶惑的热血青年们,时刻企盼着能够了解时局的发展和外面的世界。众望之中,一本以反封建独裁、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文艺刊物——《海霞》面世,此刊物即刻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进步青年的喜爱。《海霞》的策划人、创办人和实际主编便是胡乔木。《海霞》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的注意。为避免损失,加之经费不济,出完第三期后,胡乔木等人果断决定立即停刊,改出《文艺青年》报,仍由胡乔木主编。1933年9月,党内叛徒供出了包括胡乔木在内的盐城地下党党员名单。胡乔木幸运地躲过敌人抓捕,悄然南下。1935年5月,胡乔木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胡乔木等人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缺少党中央方针政策指导的情况下,仍能够正确地把握斗争形势,艰难地领导着上海的地下文艺革命斗争。
浦熙修采写新闻时,“不畏强权,不惧恶势”,表现出常人没有的硬气,与她的纤纤弱女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面对苛刻的新闻管制,浦熙修绝不妥协,竭力抗争。1941年,香港飞往重庆的最后一次航班,由于机票紧张,许多民主人士不能成行,而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却在这次航班上带了大批箱笼和七八条洋狗。此事经浦熙修报道,引起一片哗然。1943年3月,孔家大小姐飞往美国结婚,随带的大量嫁衣不慎被水浸渍,又让财政部拨款重做。浦熙修动用春秋笔法,一面报道此事,一面在同一版面刊发新闻:女公务员们因生活困难向孔祥熙请愿要求增发平价米,遭到拒绝。当碰到新闻管制时,浦熙修便采用“开天窗”的方式,做无声的反抗。一次,她短短一篇《中国需要民主》的消息,竟然开了3个“天窗”。
孟子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些优良品质在邹韬奋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1932年,《生活》站在人民立场上宣传抗日,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发行量每期达15.5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而国民党政府却以其“言论反动,毁谤党国”的罪名,先是下令禁止在全国邮寄,最终于1933年12月以“支持福建人民政府”为借口密令查封,邹韬奋被迫第一次流亡。1935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出版《大众生活》周刊,“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众生活》的立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莫大恐惧。1935年底,蒋介石多次派人找邹韬奋谈话,或许以高官厚禄,或进行威胁恐吓,企图迫使邹韬奋屈服,均遭到邹韬奋的断然拒绝。1936年3月初被迫第二次逃亡,前往香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与柳湜等人经过三个月左右的筹备,于1937年6月7日在贫民窟中创办《生活日报》(同时出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日报星期刊》),尽力推动民族解放运动。8月1日邹韬奋接受中共南方局的建议和全国各地读者的要求,宣布《生活日报》迁上海出版,后因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阻挠而未能复刊。同年回到上海筹备《生活日报》复刊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救国会”的活动。11月22日发生“七君子案”,邹韬奋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持斗争,坚定地表示要做“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1937年7月,爱国“七君子”获释,邹韬奋立即投入办报活动,于8月19日在上海主编出版了《抗战》三日刊,同时编印六天一期的《抗战画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抗战》迁往汉口出版,1938年7月他又与李公朴主办的《全民》周刊合并,并改名为《全民抗战》,由邹韬奋与柳湜共同主编,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销量很快达到30万份。10月武汉沦陷,《全民抗战》迁重庆出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1941年2月22日出至第157期被国民党封禁。皖南事变后,邹韬奋抗议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愤然辞去“国民参议员”的职务,面对反动派的疯狂迫害,他被迫第三次流亡,于1941年3月5日抵达香港,5月17日就复刊了《大众生活》周刊(他主编的最后一个刊物),致力于抗战宣传,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大众生活》终刊。此后,邹韬奋再也没有办报的机会。但是他锲而不舍地办报、宣传抗战进步思想的实际行动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成舍我的《世界晚报》创办初期,报馆无印刷设备,报纸由私人印刷局代印,人事简单(成舍我社长,采访记者兼总编辑龚德柏,经理吴范寰,兼职编辑张恨水)。晚报确立的四项宗旨是: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精确。成舍我要把它办成“自我的喉舌”和“社会大众的喉舌”。
晚报创刊不满一年,销量达一万余份。在报业的激烈竞争中,成舍我特别重视社论和时评,亲自撰述,敢于报道别家报纸不敢刊载的消息,批评别家报纸不敢触及的时政。其次,强调新闻的新鲜与及时,不炒日报的冷饭,当天中午发生的要闻,下午即可见报。再次,注重抓“独家新闻”,利用龚德柏与日、英、法等国使馆的密切关系,探询各地领事馆的电讯,如军阀之间权力消长的消息,做到“消息明确”,别家报纸所不具有。另外,精心办好副刊,加强副刊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以适应市民读者的情趣。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副刊上连载,雅俗共赏,轰动京城。以上做法使晚报在竞争中声誉益隆。为维护其报纸的优势地位,成舍我甚至亲自到街头、公园去读晚报,借以了解读者的意见。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浦熙修敢于突破常规,另辟蹊径。她在当时一年一度的“国民参议会”报道中,完全没有冗长的提案和发言,倒有许多现场的生动描述,是在“像流水而过”的议题中,捉到“微漪”。她记录各界代表对国务院院长宋子文“阵势雄厚”的质询,记录“昏昏欲睡”之中忽然发起的对政府施政方针的质疑,镜头往往“颇有意味”,为表现中国政坛民主风气,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史料。她这种会议新闻写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会议报道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4.注意培养精益求精的写作技巧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艺术
名记者都很注意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胡乔木在数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格外注意文章的构思布局,不厌其烦地请他人提建议,由此他的写作水平也与日俱增,他还认识到新闻语言对于新闻写作的重要作用,注意锤炼语言,字斟句酌。他的文章既准确严谨,又生动活泼,富于个性,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5.交际面广,具备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记者的职业是从事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采访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只有广交朋友,才能耳听八方,及时掌握新闻线索,迅速摸清事实真相,成为一个“高产”记者。
范长江与各阶层人士都有广泛往来,上自党政首脑、将军大员、王公贵族,下至工友店员、商人小贩、黎民百姓,都能深入交谈,因而他的信息灵敏,渠道畅通,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形势,掌握动向。
邵飘萍的采访之所以能屡屡成功,常常能采访到别人得不到的内幕消息,也是得益于他高超的社交本领。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也想参战,又恐民众反对。为了防止泄露秘密,在正式决定出台之前,段祺瑞下令国务院及下属机关全都“停止会客三天”。北平的新闻记者四处打探消息,均无所获。邵也因为这条消息多次碰壁。最后,他干脆借来一辆挂有总统府牌照的汽车,径直开进国务院的大门。下车后,他掏出“《京报》社长”的名片,要求门卫禀报一声。门卫说:“段总理有令,这几天不会客。”这时,邵拿出1000元,先递给他500元,说:“总理见不见没关系,只要你给禀报一声,这500元就归你了。万一总理接见了我,再送你500元。”这时,门卫动了心,拿着名片进去了。不一会儿,就笑嘻嘻地出来说:“段总理同意见你。”邵飘萍见到了段祺瑞,但段祺瑞闭口不谈参战的事情。邵飘萍向段祺瑞保证,三天之内如在北平走漏风声,自己甘愿受罚,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抵押。段祺瑞这才将中国决定参战的消息告诉了邵飘萍。邵得到确切消息后,就离开了总统府。临出门时,还没有忘记将剩下的500元给那位门卫。一出门,就直奔电报局,用密码将此消息拍到上海。上海报馆马上将此消息发表出来,还印了十几万份“号外”。当时津浦铁路尚未通车,上海的报纸都用轮船运到北京,要4天才能到达。所以,当北平市民看到刊有“中国参战”消息的报纸时,已是4天之后。段祺瑞恼羞成怒,但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