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700000025

第25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

安子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的农村宣传工作,是个很大的题目。《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中央的表扬,确实有许多内容好讲。但题目很大,就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水平,无法概括和总结,只能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中心问题是落实生产责任制。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宣传,我认为基本经验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积极引导,启发自觉。在三四年的实践中,全党、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个问题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是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由群众摸索、创造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在农村中纠正“左”的倾向,拨乱反正的一个很大的成果。

对农村责任制的宣传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广大农村被“农业学大寨”一套“左”的政策所禁锢。中央领导同志提示我们:过去我们在农村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要恢复。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长期“左”倾农业政策,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恢复发展社员自留地、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是广大社员的愿望和要求,是复苏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我们要抓住典型,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一个县扣着社员的自留地不放的问题,发表了题为《县委大还是宪法大》的记者来信,反映了群众的强烈呼声。这封来信在一些地区成了农民要求自己经营自留地的“武器”。三中全会以前,关于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最早从安徽开始,安徽省委有六条政策规定。我们在发消息同时,先后发了一些评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靠过去的一套不行了。但究竟应该怎么办还不清楚,在宣传上只是提出了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到三中全会,党中央制定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解决了农村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农业投资、农副产品提价、农业经济结构和作物布局的改革等等,中心是肃清“左”的影响。《人民日报》主要抓住肃清“左”的倾向这个总的精神,写了七八篇评论,从政治上思想上批判“左”的思想,联系实际论述“左”的危害,对农村干部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在责任制的问题上,当时主要宣传了“三个可以”。最后一个是可以联产到组、包工到组。三中全会的精神传达下去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已经搞包产到户了,大部分地区是联产到组,开始改变吃大锅饭、搞“大呼隆”的做法。当时,我们在宣传中还不太明确包产到户是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是我们在“政策上要放宽、思想上要解放”这方面造了些舆论。这里也有失误。1979年3月15日在头版上发表了河南洛阳地区一封来信,还加了编者按,是反对包产到户的。这样处理,引起各地强烈的反映。有些人担心又要批“资本主义”了。我们发觉这封来信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压抑了农村刚刚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于是赶紧想办法弥补,发表了不同意那封来信的意见,慢慢把这场风波平息下来,挽回了影响。当时,包产到户这个问题,有的干部怕得厉害,也顶得厉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一样。但总算开了个口子。到1980年9月时,中央还提出在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但放得还不够宽。一直到1982年1月,这个问题被中央正式肯定。按群众形象的说法是,给“双包”(大包干、包产到户)立了社会主义户头。“双包”这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生产责任制,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说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好形式,农民群众创造处理的这种责任制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农民个人积极性,很快就在广大农村推广开来,成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从不准联产承包到联产承包;从有条件的开放、到大开放,到后来的“长期不变”。从这一过程中看出,我们党的政策随着实践在不断地完善。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农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党中央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用群众的实践来充实、完善党的政策。这也是逐步认识、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

从中央的方针、政策到报纸的宣传,我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责任制的宣传,坚持用事实启发人、教育人。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大造声势,一声令下,各地都得照着办。实际上那是表现在宣传工作中一种“左”的东西,是搞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干部水平参差不齐,不论什么工作,中央也好,各级党委也好,作一个决议,下一道命令,过几天就很快地实现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事物发展有个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个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这次宣传中,注意多从思想上讲道理,用典型、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不强制任何人,也不批判任何人,更不给人随便扣什么帽子。坚持强调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民主选择,不搞一刀切。现在看来,这样做是对的。慢一点、稳一点,逐步提高大家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思想基础牢固,工作就扎实。在宣传中有些拿不准的问题,我们就多组织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坚定的,就是根据中央精神,批“左”的东西;要思想解放,尊重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自主权,把生产搞起来。在宣传上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注意掌握宣传口径、分寸,不强加于人,主要靠讲道理,靠事实、靠典型说服人。

(二)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某些具体条文。包产到户从不许推广,到有限制地开放,到大推广,报纸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中央文件某个具体条文,被实践所突破,显得不那么完善,不那么正确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宣传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不能与党中央的政策唱对台戏,文件是中央制定的,不对的地方应该由中央来纠正。但在中央没有修改以前,报纸宣传也不能把某项具体规定视为“禁区”。应该根据总的政策精神,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讨论,发一些实际的东西,说明这样做效果好,利多弊少,试试看行不行?启发大家参加讨论。采取这样一种宣传方式,既贯彻了中央总的政策精神,又可以弥补不足之处。我们的宣传,要讲究方式。当然,讨论也是有倾向性的,到时机成熟了,中央有了新的规定,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宣传,群众也就不会感到突然。

(三)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时不能为某些地方的干部所接受怎么办?我们从大跃进以来(更不用说“文革”中了),多是采取往下灌、造舆论、施加压力的办法。你想通想不通也得干,不然要受到批评和斗争。这次,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思想认识问题靠施加压力是解决不了的。在宣传中,要讲清具体情况,说明具备了哪些条件,采用了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文章、评论中,讲清为什么这么做比较好,为什么过去那一套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拿出典型来,我们搞了不少典型,贫困地区的、平原地区的、山区的、大城市郊区的、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经济富裕地区的,用典型、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启发人、教育人。有一篇稿子,说耿长锁也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过去这位老模范思想不太通,现在也逐步认识到联产承包的很多好处。如果人家思想还不通,硬逼着他搞起来,也不能持久,有点风吹草动,又想退回来,因为他在思想上没解决问题。慢一点,思想确实通了,你不叫他搞,他也要搞。党的一个政策,各项工作任务,布置下来以后,从落实到完成,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党委的工作、领导人的工作就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说服大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落实政策,完成任务。这些工作做得好不好,反映了党委或领导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如果中央命令一发,两三天之内、一两个月之内,大家都按中央要求做到了,那还要各级领导干什么?中央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任务,大家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认识都一致。因为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党委的工作、我们宣传报道的任务就是为了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干部、群众中去,把一些地方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介绍出来,为那些工作搞得不大好的地方所接受,这得有一个过程。宣传艺术就在于:你思想不通,我通过宣传,能够使你接受了。事物的发展,有先进、有后进,是不平衡的,我们多年来有这个体会。公社化时,一夜之间,多少地方公社化了。二十几年以后的今天,不是还得回过头来搞包产到户吗?有些是一种假象,它不反映实际。现在确实是反映实际,我们宣传工作,就是要使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先进的东西,贯彻到下边去,普及起来,我们采访就是访问这些事、介绍这些事。一件事,总得有起伏、有波澜,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然,平平淡淡,就没意思了。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坚信党的政策是正确的,是深得群众欢迎的。我们也就坚信,有些同志虽然一时思想不通,只要我们善于做宣传工作,加上本人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总有一天会觉悟起来的。因此,为谁宣传,为什么宣传,要解决什么问题,报道是对谁讲的,都有针对性。所以,我个人认为,除了积极宣传、引导外,有些事情还要善于等待,留有余地,启发自觉,这样,宣传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四)真正好的报道要从实践中来。现在我们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向有关领导要题目,认为背上个题目下乡,写出来的报道见报才有把握。这种情况,是“文革”中遗留下来的毛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当记者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事。那时,领导只是给报道精神、报道提示,从来不给报道题目。一个报社几十个记者,都向领导要题目,没那么多。如果硬是给出个题目,那也是主观主义的东西。因为谁也不是神仙,脑子里能装几十个题目,而且都那么准,都能见报,这不可能。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同志说:记者要成为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搞报道就是考察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执行的情况。实践是检验党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一项政策可以在实践中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果经过调查研究,感到哪个地方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中央和上级党委参考。责任制报道就有这种情况。我们到基层要吸收地方党委、群众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好的经验、好的思想、好的观点。而且,有些比较好的报道,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得出来。记者也只有在深入调查中,掌握大量材料,通过分析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看法,真正把中央的精神、党的政策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大有文章可做,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背上个题目,带着个观点,到下边去找例证,这不能算调查研究。因为社会现象错综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某些例子和材料来证明某个论点。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情况:有的人,你反“左”,他给你找出“左”的材料;你反右,他又给你拿出右的例子。迎合某个领导人的观点,不尊重客观,不尊重实际,这实质上不能算是尊重领导。只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好调查研究,你到每一个地方去,都可能写出有特点的东西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面向实际、立足于实际,才能搞出比较扎实、有指导意义的东西来。

农村形势好,但还有好多问题。总的说,这些年,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我们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广大农村要实现现代化,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而我们的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搞农村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实践和探索,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早日实现“四化”作出新的贡献。(注:此稿取材时间段为1978年冬至1984年夏)

〔安子贞: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同类推荐
  •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本书对教育问题做出的深度剖析,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实用合同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合同文书写作大全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 真理的入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真理的入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真理的入门》是喀喇汗王朝维吾尔族盲人诗人阿合买提·玉克乃克(110~1180)用喀什噶尔的回鹘文写成的一部劝诫性的长诗。全文共分14章,约512行。诗歌采用阿鲁孜韵律中的木塔卡里甫格律,用中古西部维吾尔语喀什噶尔方言写成。主要阐述了当时回鹘人的伊斯兰教哲学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城市荒芜和道德败坏的情况。寓意深刻,韵律优美,富有哲理性。书中主要阐述穆斯林应遵奉的道德准则及修身处世之道。在宇宙观上,作者认为只有真主是永恒的,宇宙万物为真主所造化,日月星辰与时间围绕大地轮回运转,人类及万物都在真主的主宰下不断运动。
  •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本书选取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伯明翰学派各个时期的受众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探讨了不同时期受众理论的特征。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热门推荐
  • 郝大夫家的宝贝女儿

    郝大夫家的宝贝女儿

    一场谁也不愿看见的麻醉意外,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他,马家伟,本是一个大城市里外科大夫的儿子,却成了山村里的穷孩子,成了城里人眼中的外地人!她,郝贝贝,本是一个父母抛弃的女婴,却成了大城市里外科大夫的宝贝女儿,被父母小心呵护着。而命运是那样的神奇。两个孩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相遇了,成为同桌。两个孩子早早的就互相喜欢上了,从此眼里只有彼此。郝大夫宠女片段一:“郝大夫,你家女儿语文考了90分,全班倒数第三,全班均分是97分。”郝贝贝的小学班主任说。“真的?那我家贝贝不是得了优秀?”郝大夫高兴的反问。“······”班主任扶额,无法沟通的家长。郝贝贝的妈宠女片段二:“郝贝贝谈念爱了!”郝贝贝的中学班主任说。“真的?那我女儿看上谁了?”郝贝贝的妈有点激动。“你女儿看上那个外地学生,马家伟了!”班主任接着说。“那马家伟是什么态度?”郝贝贝的妈高兴的追问。“······”班主任满头黑线,妈的!天下还有这样的家长,你让我们老师怎么活呀!
  • 天翼翔禅师语录

    天翼翔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称赞大乘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带着系统穿时空

    带着系统穿时空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这一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这一年,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这一年,皇太极在关外磨刀,意图席卷中原。这一年,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当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末日。而这一年,何玄穿越于此世。带着情绪系统,一步一步变得更强。一拳灭千万清兵,一剑天下无敌。
  • 来自深海的你

    来自深海的你

    所有细腻的感觉都会被时间的拱流淹没,被丑陋的街区覆盖,并且遭受粗俗生命的扼杀。感受一下,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我就像它一样被动。在大海的最深处,我和全世界睡过。
  • 珍居田园

    珍居田园

    卖了她,还要谋害她弟,卖身钱还要养这群白眼狼,呸!哪有这么好的事!看她如何让这群白眼狼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是,弟弟,咱没家了。穿山越岭,带领幼弟寻找悠然田园,建设他们的幸福家园!
  • 纯真如你

    纯真如你

    她是眼神若小鹿,脚踩帆布鞋,懵懂入局的职场新人,怀揣梦想,无知亦无畏。他是局中人、座上宾,在光怪陆离的玻璃大厦里,讥诮地看着每个过路的人。诡计、圈套、陷阱、谎言……从她入职的第一天起,职场上的各种阴谋,在她周围轮番上演。她心计过人,做事巧妙,得他指点,一次次化险为夷,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定会在这里争得一席之地,却因一封邮件,她原本拥有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
  •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人的个性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首先是因为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人们可以对某种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进行评判。
  • 我有一个末世位面

    我有一个末世位面

    不要和我比底蕴,因为我有一个位面做后盾!!当王寒发现他能在末世和现代之间自由穿梭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我对钱没有兴趣,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改变世界!”“科技改变未来,而王寒改变科技!”全球著名的科技大亨托尼.斯克这样评价道。 本以为能够舒心的当个土豪有钱人,可是为什么这个末世不一样!
  •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