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700000024

第24章 突破计划经济的艰难起步——记30年前一次关于农村改革的采访

季音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农村改革为起点逐步展开的。30年前,亿万农民以非凡的勇气,奋起冲破“左”的重重壁垒,挣脱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禁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的道路很不平坦。那几年里,我在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工作,对此进行了多次采访与报道,作为一个记者,我见证了这场深刻变革的一些风风雨雨。

我的农村改革采访,是从乡镇企业问题开始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农村改革的前哨战。乡镇企业过去叫社队企业,它是7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大凡新事物,多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过激烈的反抗和斗争,才逐渐成长起来,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又推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它像一根粗大的绳索,捆住了亿万农民的手脚,农民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完全没有自主权,粮食是统购统销,流通领域是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农民从事副业和其他生产活动,则被斥之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把广大农民挤到了一个“独木桥”,逼到了绝路上,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谣:“以粮为纲,穷得精光。”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原来有些商品经营传统的地方,有些农民就悄悄地搞起了乡镇企业,在不影响农业的情况下,创办工副业生产,并且自主经营,自行销售,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老框框。实践证明,这个新办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凡是乡镇企业办得好的地方,各项生产事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迅速改观,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它大受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欢迎。

可是,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很不顺利,它诞生不久,就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重重围攻。反对者主要是握有经济大权的国家计划部门、国营工业企业、国营商业部门等等,还有不少抱着旧观念不放的干部,包括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当时中央还没有关于乡镇企业的红头文件,因此他们认为搞乡镇企业不合法。当然,也有不少干部支持这个新生事物,特别是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关心农民疾苦的农村基层干部。究竟创办乡镇企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这个问题,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场激烈的大争论。

反对乡镇企业者给办企业的农民扣上的帽子是很吓人的。国家计划部门指责他们“破坏国家计划”,“以小挤大”(“大”即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商业部门指责他们“破坏社会主义流通渠道”;一些国营大厂由于人才流失到乡镇企业而指责他们“挖社会主义墙脚”;还有人指责他们搞不正之风,等等。在农业部门内部认识也不一致,有些抱着传统观念不放的人,认为搞农业就得“以粮为纲”,农民只能终年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心搞粮食,发展乡镇企业是“不务正业”。总之,各种批评纷至沓来。当时,这场争论也反映到了《人民日报》编辑部内部,有些同志受到经济管理部门一些干部反对乡镇企业论点的影响,也认为我们不该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有时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当时,江苏无锡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县,各方面对它的压力也特别大。批评与指责他们的,都是有权有势的部门,而他们手上又没有中央文件可以保护自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们给人民日报社来信,迫切希望得到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解和支持。收到来信后,农村部的同志经过研究认为,面对这场关系农村发展前途的大争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乡镇企业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看法,得到了编辑部领导的认可。

1978年3月,我奉命来到无锡县,由当地干部陪同,到全县一些公社(当时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和大队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北京人民日报社派记者来采访啦!”这个消息,很快在一些乡镇传开了,有些干部主动找上门来,向我诉说苦衷。他们说,无锡县兴办乡镇企业,县委是支持的,但他们也挡不住来自上头一些部门的压力;至于北京,更没有人下来过,办乡镇企业似乎成了一件名不正言不顺的坏事;办企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些有关部门不仅不伸手帮助,反而还加以阻挠。从他们的诉说中可以听出,他们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对我这个记者的来访,这些乡镇干部流露出了明显的喜悦之情,由此也使我增加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感。

到无锡县后,我首先去采访了安镇公社,这是全县闻名的困难社,粮食生产在全县倒数第二,社员生活困难。困难是因何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一的“以粮为纲”,只抓粮食生产,不准搞工业,副业也很少。这个公社地面上耸立着一座胶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却长年沉睡,无人敢动。贫穷压得他们走投无路,几个大胆的干部带着社员向胶山发起进攻,开采石灰石,办水泥厂、水泥制品厂,生产石英砂,围绕着胶山大做文章,工业越办门路越多,公社办,大队也办,同时又大办副业,前后三年时间,这个出了名的穷社开始富裕起来了。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公社正修桥铺路,建造了8座新桥,还建起了农机站,一派生机。三年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超过了过去二十几年的总和,乡镇工业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

我们还去调查了玉祁公社的民主大队。这个大队人均只有5分多耕地,过去叫它“三靠队”,即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供应,国家每年给这个大队统销粮食30万斤。这个大队的穷根就在于人多地少却单一抓粮食。这两年,他们兴办起不少乡镇企业,开办磷肥厂、粮食加工厂、大型养猪场……大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收入跃升到总收入的50%,副业收入占20%,农业收入占30%。如今,“三靠队”变成了“三贡献队”,向国家贡献工业品、农产品、副产品。1977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仍然向国家交售粮食38万斤。

我还调查了其他一些社队,情况大致差不多。以上所述一社一队的变化,大体上也是无锡变化的缩影。经过深入调查后,我的总印象是:发展乡镇企业,确实是农村一个可喜的改革,是在现有条件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一条可行的路子。特别是对人多地少的江南农村,更是一剂有效的治穷良方。

我去无锡县的时候,正是江南春寒料峭的3月初,我冷得披着棉被趴在县委招待所里连夜写稿,写出了一篇社论和一篇调查报告的初稿。1978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我执笔的题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社论和题为《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途径——江苏省无锡县社队企业调查》的调查报告。社论在送审时得到了党中央有关领导人的肯定。

社论和调查报告发表后,受到各地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给报社来信,表示支持。无锡县的干部和农民更是兴高采烈。当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批评意见,认为报纸的报道背离了“以粮为纲”的原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不过,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已经开始改变,扣帽子、打棍子已不再吓人。报社农村部同志依然坚持我们的观点,我觉得自己在无锡县是做了深入调查的,事实并无出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也是向计划经济体制发起的第一波冲击。这次冲击中,迈出第一步的是无锡县农民。

这次的无锡之行,我的粗浅体会是,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唯实”,即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而不可“唯书”、“唯上”。这是老革命家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张。当然,我们要重视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认真听取领导同志的各种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眼睛向下,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向实践在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请教。30年前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无锡之行,也使我感受到记者责任的重大,感受到新闻舆论的威力。

改革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必然会出现新旧观念、改革者与保守势力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新闻记者应当运用手上的笔,为改革鼓与呼,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季音: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

同类推荐
  •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对世界上下数千年重大历史演讲事件做了全景式的扫描,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全面的阐述,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辨别类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知识的乐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演讲者的伟大。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中国教育(修订版)

    中国教育(修订版)

    本书从教育制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教育开放13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阐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并描绘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远景,集资料性与知识性于一身,具有权威性。
  • 走进互联网时代

    走进互联网时代

    聚焦两会,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我们到底有多深的影响?时代在变,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是毋庸讳言,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就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的一本著作。书中通过系统清理、检讨、评估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力争回归、尊奉教育的原旨、本真,寻找更有效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热门推荐
  • 玄冥有银如红衣

    玄冥有银如红衣

    一本正剧。架空的异世大陆,其名玄雁大陆,大陆分四界。天界,妖界,魔界,冥界。各司其职,互相牵制,稳定大陆平衡。大陆四界以外,有一黑暗帝国,虽小,但野心满满,实力也不容小觑。仅仅近几百年来,蓄意策划统治大陆野心动静不小。四界各王本不团结,因此时而展开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 大幕僚

    大幕僚

    宋书操,字野生,号无痕居士。晚年改字野翁,改号无痕浮士。后人便称他“浮士先生”。宋书操生于文登首富宋文予府上。百岁日,贺喜亲朋皆曰:“此子相貌清奇铯伦,日后成人必大贵矣!”父文予深以为然,他抚着下巴,一字一字地说:“文予自小好文墨,只求八股路上驱驷马之车,以胸中之才治开明世界。谁知天定难违,我才难展,竟做了利禄商贾。”他看小书操一眼,笑微微又说,“此子生下我便觉其貌非凡。我决意让他哺墨操书以展我未竟之业。故,我与他命名为书操……”“书操好!哦,书操好!”满堂亲朋又是一片赞扬之词。
  • 星帝问仙

    星帝问仙

    一个雄奇磅礴的仙侠世界,一个有情有义的世间凡尘。天生缺少一魂一魄的少年走上征途。夺天地为三魂七魄,山河大地化肌脉血肉。我志一方净土!我志傲天凌云!我志为道!兄弟热血,儿女情长,生离死别。让我们一起踏三千大千世界,一起铸就一个全新的仙侠世界。一起问仙问天问道!
  • 管理管到位就这几招

    管理管到位就这几招

    本书既是为刚走上管理岗位的年轻一代而写,也是为在管理实践中迷茫的资深人士而作。希望通过对管理过程的阐述,帮助他们实现管理管到位的理想境界。因而本书选择的是一个实践性更强的过程框架——PDCA循环的过程框架。PDCA循环成名于全面质量管理领域,但在现代管理活动中,早已运用到了各个不同的领域,产生了丰富而实用的成果,成为了一个通用模型。笔者认为,从PDCA循环开始系统地理解管理和实践管理,是培养年轻一代卓越管理者的有益途径,可以使他们较快进入管理的角色,抓住管理的关键,在周而复始的管理活动中持续改善绩效,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作出有力的贡献。
  •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首席大人手下留情

    首席大人手下留情

    就像一阵微风拂过脸颊一样,你清凉了我,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你打动了我,本以为我们的擦肩而过是必然的,却不知原来这真的只是一场我的梦……梦醒了,也就只有我自己而已。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是一部见解独到、特色鲜明、风格别具的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位的书籍。新版不但增加厂不少新资料、新内容,而且它使初版的著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种著述风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实”。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著名法制作家丁一鹤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第一部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是“解密中国大案”系列图书的第三部,通过对一系列大案要案幕后真相的解密,给社会以警示。《欲壑难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解放军文艺奖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联合鼎力推荐。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嫡女医后

    嫡女医后

    现代卧底小警察魂穿异世,明面上是人人唾弃的废物丑颜,实际上却是拥有天人容貌的逍遥神医。当被某只传说中不近女色的妖孽天天纠缠不放,她欲哭无泪:“尼玛,说好的演戏呢......”千年穿越,牵扯出一段离奇的身世;江山为聘,他只愿携她之手,笑看尘世繁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推荐小妖古言新书【大楚昭阳】,各位亲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哈,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