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600000010

第10章 B(7)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东汉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并最终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博闻强识

【释义】学习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魏文帝曹丕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讨,弓马娴熟,精于击剑。同时,他酷爱读书,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年纪稍大一点已读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由于聪慧过人,少年时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于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举荐为秀才,但没有去应荐。曹丕爱好文学创作,八岁就写文章,年轻时一度视写作为自己生命。创作诗词歌赋近百篇,其中《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作品。曹丕曾亲笔书写《典论》,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孙权。

由于曹丕的才能,故史书评价他“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

卜昼卜夜

【释义】形容昼夜相继,宴乐无度。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春秋时候,陈国国君在宠姬的挑唆下杀死了太子御冠,公子敬仲连忙逃到齐国。齐桓公对敬仲很恭敬,想拜他为齐国的卿士。可是敬仲婉言辞谢道:“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得到您的宽恕,在您宽厚的政治庇护下,得以免除罪过,这便是君王的恩惠,我已经感到满足了,怎么还敢接受卿士这样高贵的官位呢?如果我不知满足而应允下来,很快就会招来官员们的谴责,所以请您免了吧!”

齐桓公不勉强他,让他担任工正这个职务,负责管理各种工匠。敬仲工作很是尽责。齐桓公与敬仲经常在一块饮酒闲聊。有一天,敬仲请齐桓公到家喝酒,两人越喝越高兴,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觉得还没尽兴,便吩咐仆人说:“把蜡烛点上,再喝几杯!”

敬仲很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不合礼法了,便委婉地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意思是说:“我只知道白天招待君王,不知道晚上陪饮呀!实在不敢再留您喝下去啦!”

齐桓公听了只得告辞而去。

后人把敬仲的话引申出“卜昼卜夜”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昼夜相继的玩乐。

补阙拾遗

【释义】阙:缺;拾遗:补录遗漏。指补足遗漏、缺少的内容。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张轨传》。西晋后期,张轨占据凉州,很有声望,张轨死后,世子张寔继承了他的位置,统率西凉兵马。

张寔希望把西凉治理得更好,但当时连年大旱,他认为是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于是下令:“我希望常有人来劝诫以弥补我的不足。凡是当面批评我的过失,我将用帛来酬谢他;用书信指出我过失的,我用锦绣报答他;在市集上指责我过失的,我将送给他羊和米。”

命令下达后,马上有一个叫隗瑾的下属进谏说:“圣明的君主都在朝廷设置谏官来纠正不符大理的事,并且依靠辅佐的大臣拾遗补阙(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补阙拾遗)。现在事情不分大小,全由主上一人决定。臣僚们出于畏惧,而不敢不服从。事情好坏全归在一个人身上,下属无法分担责任。这样,即使赏赐一千两黄金,也不会有人进谏。”

张寔认为隗瑾说得有理,给了他重赏。

由于张寔虚心接受意见,凉州很快得到了大治。

补天浴日

【释义】比喻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意志,也比喻人的功劳极大。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大荒南经》。传说上古时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了争斗,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一断,天就坍塌了一大块,地也陷裂了很多。整个大地要么是洪水滔滔,一片汪洋;要么是大火蔓延,熊熊不息。眼看着人类濒临灭绝的边缘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女神娲十分着急。她在大江大河中挑选了许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来,把石子炼成熔液,然后用这种熔液去修补破了的天。她又杀了一只大得无法形容的乌龟,斩下它的四脚,作为四根天柱,竖立在四方,把天撑住。还利用大火后遗留的芦草灰,堵住了洪水。一场大难,始告平息。

另外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一个羲和国,国君叫帝俊,他的妻子就是羲和。羲和是太阳神,她生养了十个儿子,也就是十个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那里有一棵大树,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这棵大树有几千丈高,十个太阳,就住在这棵大树上。他们每天一个,轮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架车伴送。这辆车子很壮观,是由六条龙拉着的。从起点汤谷到终点蒙谷,共有十六个站,正好是一天的路程。车到第十四站悲泉,太阳就得下车步行,妈妈羲和架着空车赶回汤谷,为伴送明天值班的儿子去作准备。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阳离开扶桑,在登上龙车之前,一定先要在咸池里洗一个澡。羲和还常常带着儿子们在东南海外的甘渊里一块洗澡。甘渊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儿子们一个个都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后来,人们形容无可比拟的极大的功绩时,就借用“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这两个故事来做比喻,后来就合称为“补天浴日”。

捕风捉影

【释义】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出处】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汉成帝二十岁继承西汉皇位,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大笔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光禄大夫谷永上书汉成帝,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了不死的药,寿命长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最后,谷永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意见。

不辨菽麦

【释义】菽:豆类。指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蠢无知。现在有时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春秋时期,晋厉公奢侈淫乱,大夫们也争权夺利,都想借助晋厉公的名义打败对手,而晋厉公也想利用他们清除异己。胥童、夷阳五、长鱼矫等人是最受晋厉公宠信的大夫,在晋厉公的授意下,胥童和夷阳五指挥八百兵士包围了当时势力很大的郤氏家族。一番混战,郤氏三大夫皆被杀死。

三郤被除掉后,胥童又带兵到朝廷上劫持了大夫栾书和中行偃,也想把他们杀死。可晋厉公不同意,他说:“一天之内已经斩杀了三个大夫,我不忍心再杀人啦!”栾书和中行偃这才保住了性命。晋厉公安慰两人说:“寡人讨伐郤氏,他们三人已经伏诛,你们可以官复原职,忘记这件事,别把它当成一种耻辱。”

栾书和中行偃给晋厉公叩头拜谢,说:“君王讨伐有罪之人,而赦免下臣一死,我们感激君王的大恩,即使死了也不敢忘记呀!”两人拜别晋厉公,回家后就密谋报仇,准备杀掉晋厉公和胥童等人。

不久,晋厉公在匠丽氏那里饮酒作乐,正在兴头上,栾书、中行偃突然出现,抓住了他。接着又捉住胥童,把他们杀死,埋在东门外边。

栾书和中行偃把晋襄公的后代周子请出来,让他当国君。周子这时只有十四岁。其实,周子还有个哥哥,可据说是个痴呆,连豆子、麦子都辨别不清,所以无法当国君(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于是,周子即位,称晋悼公。他英明决断,在他的统治下,晋国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不逞之徒

【释义】逞:称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指心怀不满违法作乱的人。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子驷是春秋时郑国的正卿。公元前566年,他派人刺杀了郑僖公,拥立僖公五岁的儿子为国君(即郑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当时其他公子联合起来反对子驷,准备发动政变。子驷知道了,便下令捕杀了几个公子,其余的反对派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子驷对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见,因此,在以晋国为首的、各诸侯国联军攻伐郑国的战役中,子驷故意减少尉止部队的兵车数量,并且对于尉止俘获的俘虏,子驷也不计功行赏。

后来,子驷又整顿田沟疆界,结果损害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家族的田产利益。于是,尉止及这几家贵族纠合了一批不得志的人,以公子们被害为由,发动了政变(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他们攻入宫中,杀了子驷,把郑简公劫走。后来子产和子发兵,杀了尉止和子师仆,侯晋、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国外去了,乱事才告平定。

成语“不逞之徒”,就是从“不逞之人”演变而来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释义】指长辈对晚辈闺房争吵的事要装聋作哑,宽宏大量。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中唐时期,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李豫的女儿升平公主,小两口虽说互敬互爱,但时间久了,难免为一些小事拌嘴。

有一天,两人吵得很凶。升平公主又哭又闹,郭暧气愤不过,责备道:“你耍什么脾气?你不就是依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有什么了不起?我父亲如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这句话惹怒了公主,她立即乘车回宫,禀告了父王。

当时,代宗正在批阅文件,听了公主的话,大笑道:“这你就不知道了,你丈夫说的话的确是真的;他父亲要肯做皇帝,天下还不就是他家的?”代宗之意是说:玄宗时,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代宗时,郭子仪在防止吐蕃入侵上又立了大功。由于他功高权重,完全有自立为帝的实力。接着,代宗又说了很多好话安慰教导女儿,劝她回去。

郭子仪听说了儿子的事,火冒三丈,把儿子关进监狱。代宗却把郭子仪召进殿里,劝他说:“儿女拌嘴,说些私房话,怎值得听信呢?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怎做家翁?’”

郭子仪回到家中,还是打了儿子几十大板,才放他出狱。

不耻下问

【释义】耻:羞耻。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便要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当时,卫国大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他去世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有些不服气,认为孔圉还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圉为什么可以被谥为‘文’?”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同类推荐
  •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的最后,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精心遴选了北大名师的经典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校成书,目前已有《北大国学讲座》《北大历史讲座》《北大哲学讲座》三本。《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所选文章,皆为名师名作,如胡适、朱自清、梁启超、张荫麟、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闻一多、王国维等大师关于国学、历史、哲学的精妙论道。北京大学百年传承,中华文脉千载积淀,一卷在握,了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本书是从道德与人的本体关系上对道德教育的一种学理性探讨。针对现代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生命的自我观照出发,本书将德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放在道德自我的建立上,旨在从根源上寻求中国学校德育的根本性变革。
热门推荐
  • 老婆惹不得

    老婆惹不得

    他是秦氏集团的接班人,温柔是他的招牌,腹黑才是他的本性;从未想过要娶她做老婆,却因父母认定她,还让他整一个娶妻作战计划;他想尽千方百计诱拐她,目地就是生米煮成熟饭,好完成父母交待的任务,可是天公不作美,她见招拆招,哟喝!看来他的老婆有两把刷子嘛!面对挑衅,她只说了一句“有病,就要治”,而他就是那个执行者,屁颠屁颠地直接将人送进精神病院;她虽然温柔,但决不是任人掐任人扁的软柿子,为了悍为爱情,或者从来都不心慈手软;
  • 听说我命里缺你

    听说我命里缺你

    游戏论坛贴:一叶一世界是个人妖号,他说爱着花大爷却和山有木林成为伴侣!正点来了,一叶一世界到底是不是双插头?!宋知叶:“……”我是女的!女的!女的!-初见时,林琛:你好,我是山有木林。熟悉后,“你怎么拒绝视频聊天了?你是不是有别的狗了?”这是一本具有身高差的恋爱故事,是一个南方姑娘和北方汉子的恋爱。
  • 白血泪

    白血泪

    本书作者通过姑娘王岚不幸罹患白血病,漫长艰辛的求医之路,展示了他们一家人共赴大难的亲情,和社会对患病弱势群体深切同情与关爱的真善美。她的不幸病逝再次给青壮年朋友敲响警钟,要珍惜健康,热爱生命。白血病人艰难的求医过程。作者对个别医务人员寡廉鲜耻的丑恶行为做了无情的鞭笞。
  • 开心学国学(习俗卷)

    开心学国学(习俗卷)

    本册主要从中国古代礼制、节日礼俗、婚葬礼俗、日常生活礼俗、交际礼俗、华夏图腾及符号、民俗信仰、禁忌风俗八个方面来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习俗知识。不仅如此,在介绍日常礼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俗语,这些更加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相信本书将会在普及国学知识等方面,给广大的读者带来帮助和指导。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和魔术初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魔术全集。通过轻松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个个奇妙、有趣的生活魔术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取了生活中简单易学的小魔术,通过直观的图解和明白简洁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魔术高手,成为朋友中受欢迎的开心果。
  • 谋婚

    谋婚

    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吕云杉突然在丈夫闻山贵的诱哄下签了一份离婚协议书,被逼无奈,在朋友和律师的帮助下决定找到证据,两个拥有高智商的人展开了长达六年的离婚拉锯战。后来闻山贵大功告成,却不知一个出乎预料的结果正等待着他。盘算来盘算去,在这场婚姻大战中,究竟谁是最终的胜出者呢?
  • 归田诗话

    归田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道通神

    魔道通神

    盘古开天辟地被洪荒生灵尊为父神!而我人族明明为皇天跟后土所生为何却说女娲捏土造人?我人族完全继承了盘古大神的道体——人形,气运滔天却为何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女娲这些洪荒生灵可以借助人族气运成圣,而我人族却不能诞生出自己的圣人?魔道弟子君莫笑将带领我们一一解开这些谜团!魔又如何?大道三千,我魔道亦可通神!
  • 穿越之古代当地主

    穿越之古代当地主

    因为一场意外她从现代穿到了古代,变成了一个,粉嫩嫩的小团子。她是一家人的宝贝,家人宠着她,护着她,把好东西都给他吃,于是我们的小女主决定了,做美食,种田,养殖牲畜,制作化妆品。一不小心把村子,改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小镇子。从此走上了做地主的不归路。但是那个将军,你想干啥?将军“我想把你拐回家生娃。”女主“……”大哥“滚蛋。”
  • 沧山鬼府

    沧山鬼府

    在沧山脚下的沧村,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绝伦的事件,半夜鬼叫门,女鬼嚎,还有被活生生扒了皮的沧山村民。更可怕的是,那被剥掉的人皮竟然被原本认定为的受害者送进了挨家挨户,当作野猪皮吃了!凶手是谁?手段如此诡异变态!紧接着,又有一个村民一夜未归,事件紧急,我和法医陈川,刑警蝎子,踏步前往沧山深处,却被神秘的东西引到了积尸坑,被离鬼官攻击,无奈进入十天子墓。这十天子墓,到底是谁的墓?难道真的是阴殿十天子?黄泉路,奈河桥,净引女尸,十殿阎王……还有诡异的预言,可怕的诅咒,这里难道真的是……阴曹地府?极限的恐怖,无穷的折磨,在这鬼府之中,我到底是不是还活着?千古奇墓,惊天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