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毕成
【释义】指巨大的工程或伟大的功勋完成了。
【出处】汉·班固《汉书·王莽传》。西汉末年,外戚专政。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权重一时,先后被封为新都侯、安汉公。
有一年,王莽上奏皇帝,提议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著书。其真实目的无非想借此来抬高身价,标榜自己是当时的周公。
王莽为那些求学和研究的人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先后网罗各种人才数千人。这些人来了之后,王莽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并纠正对他不利的“异端邪说”。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讨好王莽说:“当年周公辅政,制定制度尚且用了七年时间,后来明堂毁坏,雍灵台倒塌,千年以来未有人重新兴建。现在安汉公辅佐陛下,仅仅四年时间,功德就非常的显著了。”
王莽听后更为得意,先后又集中各地书生乃至平民十万多人写诗文为他歌功颂德,经过二十天的奋力写作,这些诗文才全部完成,亦即所谓“大功毕成”。从此王莽的野心越来越大:先是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最后干脆自己称帝,改国号“新”朝。在位十几年后,最终被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所杀。
大逆不道
【释义】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理法。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秦王朝被推翻以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有一天,项羽在两军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单打独斗,决一雌雄。刘邦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大器晚成
【释义】大的或贵重的器物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完成。比喻能干大事的人,取得成就的时候往往比较晚。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晋·陈寿《三国志·崔琰传》。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今河北武城东北)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都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将尸骨抛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崔琰见此情景,就劝袁绍下令禁止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他说:“古时凡是仁义的军队,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愤怒,这实在是自取灭亡的作风啊!”袁绍觉得崔琰的提醒非常及时,当下便命他为骑都尉,作为身边亲近的随从。
后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人才,便留他在身边任职。崔琰不仅有才能,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入情入理,最可贵的是,他有知人之明,善于了解人才,发现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为此,崔家的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时常拿他和崔琰做比较:“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崔琰却不这样认为,他每次遇到亲友,都说:“我认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做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不愧是一位能了解人才并发现人才的人。事实上崔林非常有才能,虽然他从小默默无闻,但一直在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并且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不久,崔林的才华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本文故事出自《三国志·崔琰传》,能更好地诠释成语的本义。
大声疾呼
【释义】疾:急。向人急切地大声呼吁,使人警觉。指呼吁别人援助或吸引大家注意,以期引起警觉。
【出处】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昌黎,即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古文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位居首位。
但年轻时的韩愈在考进士时却很不顺利。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韩愈开始到京城求仕,先后参加四次考试,直到贞元八年(公元793年)才考中进士。之后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考试,仍不中选,韩愈为此心情格外急躁,就给宰相写信。
在信中,韩愈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目前的处境。但信发出后,却如石沉大海,韩愈一等就是十九天,无半点儿音讯。情急之下,韩愈再度写信,即《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在这封信中,韩愈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苦楚,希望能引起赵憬的高度重视。韩愈在信中写道:“当一个人面临水火之灾需要救助时,不仅他的亲友要为他奔走呼号,以便使他早日脱离险境,就是他周围的人,即使平时与他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恩恩怨怨,只要不是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就算不肯亲自相救,也会大声呼喊,希望有人援助他脱离苦海(则其大声疾呼,而望其仁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形势实在危难,情况确实可悲啊!”写到这里,韩愈紧接着笔锋一转:“我刻苦读书,遵循圣贤指示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已经有好多年了,甚而愚笨到不计较这种做法的不容易,从不停顿,以至于身陷穷困与饥饿之中,我现在的处境既艰难又紧迫。我在大声疾呼,阁下也许听到和看见了吧!您是来拯救呢,还是置之不理呢……”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发出后的第十天,韩愈又写了一封《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在这封信中,韩愈借助称赞周公求贤若渴的美德与当时的宰相对照,表现自己的品质和才能,希望得到任用。
韩愈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正月至三月,连续三次上书宰相,可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都对此置之不理。韩愈怀着“不遇时之叹”离开了京城长安。
大失所望
【释义】所望:原来所抱的希望。希望全部落空。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汉书·李守贞传》。在五代时期的后晋、后汉两代交替期间,有一个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叫李守贞,从军后当牙将(约五千人的统领),得到晋高祖的赏识,地位逐渐升高。在一次与契丹交战失利后,李守贞兵败投降,从此便为契丹卖命。
某日,他奉契丹首领之命带兵赶往汶阳,途中巧遇进驻汴州的晋高祖,李守贞内心恐惧,又不得不来朝见,并且花言巧语假意重新归顺了晋高祖。
不久,晋高祖死了,李守贞变本加厉,愈来愈不安分守己,他暗中收买权臣,并不断加固城郭,扩充军队,随时做好反叛准备。这时有个和尚,自称懂得占卜看相,他看了李守贞的面相后,说他有国君的尊贵。这使李守贞的狼子野心更快地膨胀起来,于是暗中勾结盗贼,立即发兵占据了潼关,公开亮起反旗。
不久,朝廷派兵前去征讨,李守贞自以为官兵中有不少人都曾做过自己的部下,用不着动刀动枪就可化解危机。谁知两军对阵时,昔日的旧部根本不买他的账,皆厉声骂其反贼,历数他的种种罪状,此刻的李守贞真可谓大失所望(守贞以诸军多曾隶于麾下,自谓素得军情,坐俟扣城迎己,以军士诟噪,大失所望),很快他便兵败自焚了。
大事不糊涂
【释义】对大事头脑清醒,毫不含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吕端传》。吕端,字易直,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北宋初期,吕端时为谏议大夫,他办事公正,是非分明,而且谨慎、谦和,太宗皇帝很信任他,把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第二年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吕端便主动向皇帝请求,让他居于寇准之下,皇帝对他更为称赞。表面上皇帝应允下来,暗中却更想提拔他。
当时的宰相是吕蒙正,太宗皇帝不满意他,便想用吕端取代他。皇帝先是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有位老臣说:“吕端为人糊涂呀!”太宗皇帝摇头说:“不对,我了解他,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此时太宗已下定决心要起用吕端为宰相。
一天,太宗在花园里举行宴会,招待群臣,他即席作了一首《钓鱼诗》说:欲饵金钩深未达,蟠溪须问钓鱼人。大臣们听见这样的诗句,心里都明白皇帝提拔吕端为宰相的决心已定,便也都表示了赞成。太宗皇帝感慨地说:“吕端历官四十年,我才加以重用,我犹恨任用之晚呀!”
后来,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前的果断,使这句对句工整的典故流传了下来。
大喜过望
【释义】过:超过;望:希望。比喻结果完全超过了自己的期望,因此特别高兴。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它是在被处刑罚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黑色,受过这种黥刑的人,脸上终生都要留着痕迹,因此这种刑罚带有相当的污辱性。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英布,因为早年受过黥刑,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黥布。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继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后,黥布也在骊山率三千人举行了起义。
当项羽在咸阳自称西楚霸王后,将黥布封为九江王。楚汉之争开始后,黥布是项羽手下非常得力的将领之一,一直担任项羽大军的先锋官。论武功,在楚军中黥布仅在项羽之下,而刘邦手下的将领则没有一个人能与他匹敌。
但是在一次大战中,黥布被打败了。项羽不能容忍手下战败,他马上革去了黥布的王爵,命他戴罪立功。黥布心中非常不服气,他认为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这样对待他,便对项羽心怀不满,并逐渐与项羽离心离德。
刘邦在对项羽的作战中,最怕最恨的就是黥布,当他听说黥布遭项羽贬时,不禁喜出望外。这时,刘邦的手下随何向刘邦表示,他愿意趁此良机劝说黥布前来归顺。随何的想法正中刘邦的下怀,他立即让随何动身。
随何见到黥布,对他说:“将军为西楚霸王立下无数战功,却不料仅仅打了一次败仗就被革去了王位。韩信用兵如神,出师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将军将来难免有一天会和他相遇,如果与他交战时再吃败仗,到那时只怕身家性命也难保住了。我们汉王刘邦对将军非常敬重,将军为何不弃楚投汉建功立业,将来成就一番大事呢?”
听了随何的一番劝告,黥布便开始寻思起来,经过反复考虑,黥布决心听从随何的劝告。
黥布决意背叛项羽,却又不是项羽的对手,更何况黥布的手下原来也都是楚军,现在突然自相残杀起来,自然十分不振。他刚刚与项羽交锋,便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一人一马,万般无奈下,黥布只好与随何化装成百姓,悄悄逃到汉营向刘邦投降。
为了挫败黥布的傲气,刘邦耍了一个小计谋:故意在洗脚的时候召见黥布。他见黥布时显得漫不经心,而且十分冷淡。黥布当时真是一肚子火气,后悔听了随何的话来投刘邦,他只勉强谈了几句话,便告辞出来,心中真是又羞又气。
自己怎么落到这种地步?黥布甚至想到了自杀,但转念又一想,自己就是死也不能死在你汉王面前,还是先休息一夜吧,明天再另作打算。
当黥布思绪很乱的时候,刘邦的随从却恭恭敬敬地来请他去休息,随从将他安排到早已准备好的住处。黥布来到住处一看,那里的房屋设施、警卫随从及饮食车马,完全与刘邦是一个规格,比他来以前设想过的待遇要高出许多,黥布的心情顿然开朗起来,变得格外高兴(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他安下心来,为刘邦争夺天下。
大义灭亲
【释义】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对犯罪亲属不徇私情,依法惩处。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历史上的春秋是个大动荡、大纷争的时代。各路人马你争我夺,杀声不绝于耳,四海不宁。就是在这个充满血腥的时代,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接着,州吁大兴土木,营造金碧辉煌的宫殿,并且四处征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置百姓于倒悬之苦,卫国朝野怨声载道。
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弑君篡位的罪行。消息传到了州吁的耳中,他感到万分惊恐,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便找来石厚商讨对策。
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既然这样,你即刻回家向你父亲求救,请他老人家无论如何都要出面帮我们渡过难关。如果他帮我们克服了困难,我不会忘记他的大恩大德,一定想办法报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