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精神疾病种种
英国的研究报告提出9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有人指出2/3的自杀者患抑郁性疾病。美国有一回顾性研究,发现134例自杀身亡的人中,60例有躁狂抑郁症病史,31例是慢性酒精中毒,5例有慢性脑病综合征,3例为精神分裂症,2例为药瘾,25例诊断不明,但肯定是精神疾病,5例有内科疾病史,只有3例是正常人。显然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应受到高度重视。有些学者认为一些原因不明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考虑死者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与自杀关系最密切,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工作学习效率低、对未来悲观失望、早醒、精力不足、无明显原因的食欲锐减、体重减轻、时有轻生念头等。轻者可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常不易为人们所觉察。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左右。在青少年中,有多高比例的人患抑郁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因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故应引起人们的警惕。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例1,女性,21岁。她在大学一年级初期学习成绩颇佳。但逐渐感到脑子很笨、发木,心情不畅,消沉、沮丧,对学习无兴趣,对未来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常诉疲乏无力,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以致数门功课不及格,经常回到房间哭泣,少动、少语。哥哥是同校的研究生,经常责备她不争气,于是心理压力更大。老师发现,她情绪低落已经两个多月,认为她患了抑郁症,应找精神科医生及时医治。而她的哥哥否认她有精神病,拒绝医治。老师很同情她,亲自找精神科医生咨询。医生特别提醒应防范自杀。不幸的是未能及时处理,1周后,她终于跳楼自杀身亡。
例2,女性,大学生,高中毕业时是班上的优秀生。大学第一学期,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半年后,她感到脑子开不动,听不进课,记忆力不佳,疲乏无力,早醒,情绪十分低落,无法继续学习,主动要求回家。父母感到惊讶,误认为她可能因失恋影响了情绪与功课,不仅不给予安慰,反而打了她一顿。她感到十分委屈,诉说自己的抑郁体验,父母依然不能理解。后因她多次想跳河自尽,其母才来找精神科医生诊治。得悉女儿患抑郁症后,其父亲才如梦初醒。经服药治疗,情况良好。
以上两例抑郁症,起初均未能被亲人觉察。后因处理不同,结果迥异,教训可谓不小。在青少年中不乏类似情况,应引起高度警惕。
无论抑郁症患者还是正常人自杀,均有一个心理过程。在情绪极低时,他们常有绝望、无助,自认无价值、活着无意义,回忆过去,谴责自己的体验。他们面对现实感到困难重重,展望未来感到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活着是家人的包袱,自杀的念头便黯然而生。
自杀的行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出现自杀意念。第二阶段这些意念不断涌现,进而变为行动,但往往是不成功的,因为患者对生与死的选择还存在内心的矛盾。在此阶段仍有求生的愿望。有人统计过,有68%的人流露出自杀观念,约有38%的人表明将要采取行动。在自杀当天向医生求助者仅占7%,故称第二阶段为向外呼唤和求助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得到有效的帮助,仍可能幸免于死。可惜这一阶段常被人们所忽视。最后阶段,自杀者往往果断、坚决地采取出乎人们意料的行动,其自杀成功率极高。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下列几点,不可忽视:
(1)减少压力:青少年的压力不外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危机得不到妥善处理,则可能迫使青少年走上绝路。父母和教师应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安慰,关心与开导,并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对付危机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一般应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解除忧伤,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危机。必要时可到精神科进行心理咨询。
(2)纠正不良性格:不是每个青少年遇到心理创伤和危机都走绝路。自杀的毕竟是少数,这与他们的个性有关。性格内向者,遇到问题不愿暴露;性格中有较多的抑郁倾向者,看问题悲观消极,不易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性格固执者,遇到挫折,则认为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别无选择,只有一死了之;情绪不稳,趋向极端者遇挫折也易发生轻生念头。作为青少年,要纠正不良性格,就应不断从实践中锻炼自己,从克服各种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应付能力;同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在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逐渐成长、坚强起来。
(3)对自杀的预测:自杀有一个心理过程,如能及时发现并加以防范,是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的。据统计,从自杀预备到自杀,历时半年以上者为81.3%,其间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一般青少年企图自杀者6%~27.5%有遗书。对青少年的自杀企图,父母、教师和亲人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加以疏导。对长时间情绪低落者或抑郁者,宜及时找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工作者诊治。
厌学生的心理分析
“厌学生”的提法过于笼统,厌学的背后要具体分析,是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成绩落后,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无效率?是思想品德素质低,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通常来说,厌学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成绩却长期处于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有点压力就容易厌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可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却也是厌学的一小撮。
(2)从智力角度看: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反应较通常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因此尽管他要学,也没什么气色;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不肯下苦功,所以成绩也一直上不来。
(3)从心理行为看: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面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引起行为失常,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来都是靠“临时抱佛脚”,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总之,对厌学生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正因为厌学生的类型各种各样,他们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我们接触过一些厌学的“差生”,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责。恨自己“笨”,恨自己“不成器”,恨自己“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打混。这种学生虽是“差生”,厌学情绪的表现主要是无所谓。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后悔。这部分“差生”对以往因为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厌学的“差生”中绝不占少数。
(4)灰心。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自己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尤其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许也跟教师发生过争执,给教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觉得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当然,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半悔半恨,有的则是既“灰”又“混”,还有的是由“恨”再“悔”而“灰”,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