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生活中有人因为不得已而一头撞南墙或铤而走险,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往往就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预想不到的危害。所以针对这种状况下的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尽快地放弃不正当的想法和行为。而劝其放弃错误行为的最佳方法便是软硬两手一起上。
在康熙年间,三藩作乱,吴三桂手下有一员战将韩大任,率部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退到福建准备攻打汀州。
当时在福建与叛军作战的清军统帅康王杰书欲发兵武力进剿。这时,康王的属下吴兴祚出来反对发兵进剿,主张招抚。此人见多识广,口若悬河,很得康王信任,康王也考虑到兵力不足,于是便采纳吴兴祚的意见,派吴前往叛军驻地招抚韩大任。
吴兴祚带了几个随从,快马加鞭来到叛军驻地。他一见到韩大任,便号啕大哭起来,把韩大任搞个莫名其妙,忙问缘由。
吴兴祚面带悲伤开诚布公地说:“我这次是专为吊唁您而来的,叫我怎能不哭?”韩大任忙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吴兴祚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将军你所以威行天下,是由于吴王对您格外器重。现在吴王把兵权交给您,深信不疑,实指望您建功立业,广占天下,可是您这几年却寸功未建,损失惨重,吴王现在还能看重您吗!现在您又冒险准备攻打汀州,可汀州守军早已严阵以待,您觉得以疲惫之师攻打精锐军队能够打胜吗?
如果一旦战败,吴王还能原谅您吗?所以我说将军死期已近,前来预先吊唁。”听完吴兴祚的一席话,韩大任低头不语,沉默片刻,韩大任问吴兴祚:“你看我归顺康王怎么样?”吴兴祚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忙说:“我这次来就是受康王的委派来劝说将军归顺的,将军如能够弃暗投明归顺国家,当是建功立业的绝好时机。”一番话终于说服了韩大任,使韩大任带领数万军队归附了朝廷。
铤而走险的人大多都有后悔之意,只不过在没有退路的前提下才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你能晓以利害,并加以安抚,一般情况下是都能诱导成功的。
1977年8月,几个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从纽约拉瓜得机场至芝加哥奥赫本的一架班机,在与机组人员僵持不下之时,飞机兜了一个大圈,最终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在这里,法国警察打瘪了飞机的轮胎。
飞机停了3天,劫机者同警方僵持不下,法国警方向劫机者发出最后通牒:“喂,伙计们!你们能够做你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美国警察已到了。如果你们放下武器同他们一块回美国去,你们将会判处不超过2至4年徒刑。这也可能意味着你们也许在10个月左右获释。”
法国警察停顿片刻,目的是让劫机者将这些话听进去。接着又喊:
“但是,你们顽抗到底的话,按我们的法律,你们将被判死刑,那么你们愿意走哪条路呢?”劫机者被迫投降了。
本例中的劫机者一方面因为机组人员的抗衡和警方的追捕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不清楚警方的态度而不敢轻易放下武器,陷人了进退两难的痛苦局面。法国警察在劝说中明确地向对方指出了两条道路:投降或者顽抗,投降的结果是10个月左右的徒刑,而顽抗的结果只能是死刑。面对这两条迥异的道路,早已心慌意乱的劫机者识相地选择了弃械投降。
对铤而走险者最忌的一招就是不留退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人乎。所以,说话办事中,凡遇有一头撞南墙的人切记不可把话说绝,否则物极必反,会把一个本来可以有挽救余地的人或事逼向绝路。
胡萝卜加大棒,让他人愉快地接受批评
马戏团里的驯兽师最拿手也是最有效的驯兽方法是一只手拿着鞭子或电棍,另一只手拿着野兽们爱吃的东西,西方人把这种方法叫“胡萝卜加大棒”。
我们中国人不这么说,中国人有句俗话叫“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
但不管胡萝卜加大棒也好,还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也好,其意思是一样的,即对于每个人都要有两手:一方面要批评;另一方面要做好批评后的善后工作,以减少负面效应。
某公司一位在职的干部介绍说:某次他犯一个错误而惹怒了董事长,当他一进办公室,就见董事长气急败坏地拿起一支火钳死命地往桌面上拍击,一面对他破口大骂。他被骂得十分不是滋味,正欲悻悻地离去时,突然董事长说道:“等等!刚才因为我太过于生气,不小心将这把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费点力把它弄直好吗?”
他在无奈之下只好拿了把铁锤拼命地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而逐渐平静,当他将敲直了的火钳交给董事长时,董事长看了看便说:
“q恩!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就高兴地笑了起来。气氛上已经缓和下来,两人的情绪得到了控制。
事情发生后不久,董事长便悄悄地拨了电话给这位干部的妻子说:
“今天你爱人回去时,可能脸上显出不高兴,希望你能好好地照顾他。”
本来这位干部在受了上级的责备后,便想即刻辞职不干,但董事长的做法,反而使他十分感动,而且决心好好工作。
领导在批评下属时,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批评得有些过火,严重挫伤了下属的感情。此时,领导就要做好善后的安抚工作,尽量及时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当面采取措施暗表歉意和鼓励,以便缓和对方的反感情绪。尤其是等到下属心怀:下快地离去后,领导更应该在下属的同事、家人、朋友等身上做文章,通过他们之口传达自己的歉意之情与关爱之意,让下属感到领导心里是真正装着他们的,而自然而然地消去怒气审视自己。
但同样的问题,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如:有一回,美国总统柯立芝批评女秘书。柯立芝对她说:“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真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轻小姐。”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中对秘书的最大赞赏。
这话来得太突然了,因此那个女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接着柯立芝又说:“你很高兴,是吗?我说的是真话。不过另一方面,我希望你以后对标点符号稍加注意一些,让你打的文件跟你的衣服一样漂亮。”
试想,如果柯立芝直接批评秘书,甚至贬损她,说她的工作怎样的不认真,连标点符号也随便丢掉,你再有这样的失误我就停了你的薪水,等等,这样像爆竹一样的批评效果肯定会使秘书陷入困境,她可能会因此大哭一场,甚至闹起情绪,工作效果肯定还会受到影响。
这才是胡萝卜加大棒,因为这是赞扬后批评。实际,如果对比一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胡萝卜加大棒与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是有区别,即同样是批评但对象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比如以上两例,如果倒换位置,恐怕柯立芝的女秘书就要承受不了了。而同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去批评那位公司干部,也许如同隔靴搔痒一样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就叫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所以,说话办事中凡要批评人,不能不先看看对象,并不能不看事情的大小,然后再决定使用何种方法,何种言辞。但需注意的是,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批评,都别忘了巴掌要打,但不能不给个甜枣吃,这才是一个有真正能力和有水平的领导者。
永远不要强迫别人认错,保留他人的面子
人只要活着,去说话、办事,就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人的心理本能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因为这毕竟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会伤面子,脸上挂不住,况且还有可能要去承担某种因此带来的责任。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种不会做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无疑要伤了别人的面子,对于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乐意认错的人如此之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别人争辩,因为争辩的目的常常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不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一定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有一位英国商人,他现在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辩了。”
有一位社交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于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做的效果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