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9600000006

第6章 喜意篇(2)

民间送给死者衣物冥钞诸物必须烧焚,只有烧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够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还有金银铜钱。其实民间的寒衣节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和崇敬,以及精神寄托。百姓送寒衣时候,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着送上布帛,给地下亲人过冬。

百姓在农历十月初一,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或者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家人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要在这一天整理一下火炉烟筒,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中秋满月

中秋吃月饼是中国老百姓共同拥有的一个民俗节日。月饼最早出现时,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的月饼只是像菱花饼一样形状的食品。后来逐渐地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了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民间已经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比如“嫦娥一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 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幸福等等心愿,成为天下人的祈愿。

中秋节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起来的。古代帝王拥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准则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关于“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阶层和文人学士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风俗活动。到唐代,这种祭月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使中秋节成为了比较固定的大众节日。史典《唐书·太宗记》里面就记载有着八月十五中秋节。宋代时候中秋赏月之风已盛,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面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月饼。月饼在当时中秋已被百姓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每到中秋夜老百姓纷纷登上楼台、亭阁赏月,依水听乐,求福团圆,赏月清谈。明清两代以后的中秋节更是赏月风俗依旧,民间许多地方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等民习风俗。

关于中秋节有多种诞生说法。民间主要流行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刻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确丰富多姿。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大众神话故事流传广泛。

1.中秋节民间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射日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所以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粒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可是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于是等到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下,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嫦娥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月仙。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时,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拼命朝月亮追去,他追上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后三步,月亮进三步。后羿无可奈何,只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月宫里的嫦娥。百姓听说嫦娥奔月成仙后,也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天上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2.中秋节民间传说之二: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民间还有一个遥远的神奇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跟前有一棵高大的桂树总是生长繁茂。桂树五百多丈高,树下老有一个人天天在砍伐它。但是每一斧子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上。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吴刚曾经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天条,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令他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后来唐代李白诗中有所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篇记载。

3.中秋节民间传说之三:朱元璋起义与吃月饼传信息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起义成功了。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且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将士。从这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间喜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民间节气和气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民间的农谚又是根据生活气象观测和耕作经验的总结,有比较大的可靠性。比如举出这样一些农谚:

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着满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四开裂,四月动香秧打结,,春雾霜,夏雾雷,秋雾雨,冬雾风。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惊蛰有雷鸣,虫蛀多成群。

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田正当行。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清明庥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

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

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

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小满满,芒种灌。小满晴,麦穗响铃铃。

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日下雨,不是淤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

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夏至十日麦秆青,小暑不割麦自亡。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

三伏有雨秋苗壮,三九有雪麦苗强。

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回。

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朝立秋,凉飕飕;暮立秋,热到冬。

六月立秋秋后种,七月立秋秋前种。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白露晴三日,等糠变白米。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

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子。

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责似灵丹药。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糖。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

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

冬前霜多来年旱,冬后霜多晚禾直。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

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寒潮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同类推荐
  • 诗经开讲

    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代文明探索之旅系列丛书发现古老的文明,探寻逝去的记忆,掀开古 代世界神秘的面纱,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展示各大 文明的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辉煌,带你领略几千年前古代人类的风采 ,充分了解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叹为观止的成就……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 雾,人类文明之谜向你娓娓道来!
  • 大国智慧

    大国智慧

    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热门推荐
  • 玄肤论

    玄肤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降娇妻:冷情总裁一宠成瘾

    天降娇妻:冷情总裁一宠成瘾

    因一场交易惹出的乌龙,她惹上这个城市最不能惹的男人,缠绵一夜,没想他竟上瘾了一般与她纠缠不清!她只要一笔医药费,怎么他身要心也要。
  • 侯门亡妃

    侯门亡妃

    穿越!重生!侯门庶女,生死相搏,终助得夫君登基称帝,本以为苦尽甘来,便可一朝为后,凤倾天下,奈何,封后大典,偷天换日,她一身素服,沦为陪陵亡妃。“妹妹,这寸寸断骨的滋味如何?”金凤钗头,嫡姐凤袍加身,手执铁棒,巧笑嫣然。皇陵地下,她,暗无天日,十年折磨,身碎心死,终葬身火海。她仰天长啸,对天发誓,若有来生,定要与人为恶,让欺她,害她之人,挫骨扬灰,万劫不复。再次醒来,灵魂附体,身份逆转。摇生一变,她竟成为侯门嫡女。虽有嫡女之衔,却无嫡女之位,可笑!可叹!侯门深宅,人情淡薄,阴谋算计,尔虞我诈,危机四伏。重生第一日,姨娘夺权掌家,欲将她打入柴房,当使唤丫头。重生第三日,祖母爱孙心切,欲废她痴傻嫡兄之位,扶正庶子。重生第四日……深宅似海,你方唱罢,我方唱,好戏轮番上演。兄弟相残,姐妹毒害,姨娘算计,险象环生,她要如何在这争斗漩涡中活出精彩?某一日,一道圣旨,她再入侯门望族,成为一代亡妻。只因,她的夫君竟是活死人。昏睡十年,至今未醒。文文女强+宅斗+种田+宠文,一生一世一双人,喜欢的亲们记得收藏哦!
  • 酒都夜未央

    酒都夜未央

    冷未,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叫做酒都的城市,一步步成长,慢慢从抬头仰望的旁观者,成为了俯瞰城市主宰命运的强者。爱情、亲情,官场、商道,都是他的战场。
  • 魔法与剑与笑语

    魔法与剑与笑语

    风,火,水,电,大地与天空,光明与黑暗,八大魔法的梦幻时间。
  • 吃对饮食健康来

    吃对饮食健康来

    吃得好就健康?当然不是,只有吃得对才健康!本书从一个“对”字出发,对食物的搭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饮食、如何在不同季节选择正确的食物、如何辨别掺假食物等做了详细的叙述,告诉您如何吃“对”食物,保持健康。
  • 九月高跟鞋(中国好小说)

    九月高跟鞋(中国好小说)

    《九月的高跟鞋》中的女主人公九月是一家康复中心的护士长,每天都与不同的精神病人打交道。她一直想成为一个能悬壶济世的人,就像外公一样。不过随着她步入社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热情也逐渐被消磨。但九月仍然带着对职业的热忱,穿着她的高跟鞋,忙碌在康复中心的大楼里……
  • 地府我开的

    地府我开的

    被失恋的叶凡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失传无数年的地府,成了新一任的阎王殿下。
  • 教出最棒的儿子:男孩教养代表作

    教出最棒的儿子:男孩教养代表作

    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是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他的名字在西方一度成为优雅、博学、高尚、礼仪的代名词。他在儿子菲利普?斯坦霍普还未成年之时,就开始给他写信。在他的这些书信中,几乎是将自己毕生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通过深情的教诲和极富文学魅力的灵动笔触,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儿子,并且对儿子在学识、处世、品格、能力、仪表、事业、生活等很多方面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人生忠告。
  • 暖若春风

    暖若春风

    本书是80后作家林森的最新原创长篇小说,随着撤离海南岛的部队前往台湾的曾祖父,在离乡多年后回来,随后死在故土。曾祖父的归来,在带给子孙新的生活希望的同时,也埋下了阴影,直到他死去多年,那种笼罩性的阴影也一直没能散去——整个家族便开始了一种宿命般的挣扎。祖父、父亲以及我这一辈,都想活出自己的路,几代人各藏心事,无论是爱情与亲情,都经历了极大的考验,甚至希望逃离家园。长者们穷于应付,近乎发狂,而年轻的心灵则陷入迷惘和无奈。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是几代人的流浪与还乡,是面对时代变化面前的无力与坚韧,同时也是当代青年的一部心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