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管理好自己的人脉网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又有认识不完的人,因此要管理好自己的人脉网。
管好人脉网,首先第一步就是筛选,把与自己业务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个本子上。这就像是打扑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无用的埋下去。
第二步就是排队,要对自己认识的人进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排队。这就像打扑克中要“理牌”一样,明白自己手里有几张主牌、几张副牌,哪些牌最有力量,可以用来夺分保底,哪些牌只可以用来应付场面。由此,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人脉需要重点维系和保护,哪些则只需要保持一般联系和关照,从而决定自己的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第三步还需要对关系进行分类,知道他们不同的作用。因为商业活动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资源,不可能只从某一方面获得。
比如,有的关系可以帮助你办理有关手续,有的则能够帮助你出谋划策,而有的则只能为你提供某种信息。虽然作用不同,但对你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定要进行分门别类,对各种关系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和鉴别,把它们编织到自己的网中。
有了以上的准备,你才可能有效地用好这些人脉,打好自己的牌,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打什么牌。
当然,有了人脉网之后,你还得不断检查、修补它。因为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你的人脉网也会常常出现漏洞。你得不断调整自己手中的牌,重新进行排队和分类,不断从关系之中找关系,使自己的人脉网一直有效。
朋友:广泛人脉的基础
中国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一方面说了朋友对我们的不可缺少,另一面将朋友与父母相提并论,也说明了朋友在我们找人办事时所占的地位。
人生活在大干世界,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朋友,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也会有关系一般的。
当今为人处世者既要广泛交友,又要慎重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咯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也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毛主席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青少年时期,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使他和蔡和森、陈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在他身边。同时,毛泽东还与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许多平民百姓、民主党派人士交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朋友,他掌握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的情况,为发展统一战线,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被唐明皇召人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曼、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曼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并厚赠金帛,吴道子婉言谢绝,只求观赏裴曼的剑术。于是裴曼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
广泛结交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朋友间不应以金钱财物为重,而要以道义相交、气味相投、志趣相通为重。朋友间还应抛弃庸俗的恶习,不要把友谊沉浸在利己主义的杯水中;让友谊的春风扫荡掉那些阴霾污浊之气,将清新自然吸进每个人的心田。
同学:最具纯洁性的人脉
同学,是人们青少年时期结交的一份最纯洁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是值得我们一生去珍惜和维护的;不仅如此,与同学保持联系对我们也会有许多好处。和同学经常联系、谈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如找工作、找对象等听听同学的意见,或者找他们帮忙,对你是直接或间接的帮助;相反如果平时没有联系,有困难时才找上门去,别人不免会认为你是别有所图,就可能不会那么乐意去帮助你。
大学毕业后三年多里,姜雷一直处于东奔西跑的状态中,跟同学们也基本失去了联系。后来姜雷终于在北京安定下来,在某公司做起了业务员,本来想着有时间跟同学们联系一下,但由于工作忙一直未曾实现。
就业后的第二年七月,他奉命去上海联系一项业务,到了那儿以后发现,对方公司的客户经理汪某是自己大学的一个同学。虽然在学校联系也不多,后来也再没联系过,但姜雷还是很高兴,一来碰到老同学总是好事;二来,他也想指望着对方看在是老同学的面上,怎么也会照顾着点儿。谁知汪某对他却并不热情,根本没有一点照顾他的意思,姜雷因此是又气又怨。
两个星期后,姜雷回到了北京,逢人就说同学关系靠不上,他不知道汪某也在对别人说“就是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从来都没跟我联系过,要办事时想到我了!我又不是垫脚石,用得着时搬过来,用不着就踢过去!”
姜雷平时不注意维护同学关系,结果在需要同学帮忙时碰了钉于。
这并不奇怪,你与老同学在分开后不相来往,有事时再去找人家,人家怎么会乐于帮忙呢?同学关系是朋友关系中最重要、最得力的一种,平时一定要注意与同学保持联系、密切往来,这样在你办事儿的时候才能借上力。
有人说:“同学之情只有几年,一旦缘尽则情尽,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
这其实是很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实是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这不是多此一举,而实属必要!当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一种弥坚的关系,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理想是会有很大好处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所未想到的。
三国时蜀的创建者刘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刘备还在读私塾时,由于刘备讲义气、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头,在这几年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但是,虽然大家分开了,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舍得来的朋友,他读书后,仍回家继续侍奉自己的老母亲,以尽孝道,靠打柴、卖字画为生。刘备不嫌其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的天下形势,这样的聚会每次都很成功,刘备与石全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情若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目标,就带起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初时,刘备军事实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只他一人逃脱。后来多亏了遇到石全。在他的帮助下隐藏了起来,才逃过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那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了。
那么怎样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呢?
1.平时保持经常不断的联系
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同学们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得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得上同窗情谊。
2.同学有困难时,更要加强联系
平时因学习工作忙,联系不是那么多,情有可原,谁也不会过分计较。
但是当听到同学家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要知道困难时刻的鼎力相助或关怀,才更能显出同学间的深厚情谊。“患难朋友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他人一定更会铭记在心的。
3.平时有见面机会时尽量不缺席
朋友间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通过多次见面和接触来加深相互关系。
同学关系也一样,只要同学间有见面机会,就应该积极和对方接触。如当你到某地旅游时,不要忘记去找找当地认识的同学;遇到去同学所在地方去出差的机会时,也要尽量抽出时间去见见对方,哪怕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双方的关系;如果确实没时间,送上一张纸条、一封短信也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另外,节假或周休时,替那些人在外地、不能常回家的同学去拜访问候一下他的家人,也不失为一种间接接近对方的好方法。
谁都少不了有几位昔日友好的同窗,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了。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开发和使用这种关系,这样你的人缘会越来越好,办起事来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几条。
亲戚:最具亲密性的人脉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亲戚之间大都是血缘或亲缘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这种亲属关系是提供精神、物质帮助的源头,是—种长期持续、永久性的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但是亲戚关系虽密切,却也同样需要我们经常与之保持联系,只有在平常保持亲戚关系的密切,在有需要时,亲戚才会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
亲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密切亲戚关系。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何必要与亲戚常联系找麻烦呢?”错,当然有必要了!
首先来说,前提是错误的,难道你与亲戚联系只是因为缺少吃穿吗?
要知道,纯洁真挚的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浓厚的人脉关系,而不是建立在经济基础的利益关系,我们不能给它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在亲近、真挚、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亲戚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的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人们经常说“常来常往”,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呢?要知道这句话,其根本体现在其后面的“往”字上,而不是。来”。实际上,只有“常往”,才会有。常来”。这就要求,必须经常主动地到亲戚家去走走、去看看,聊聊家常,联络联络感情,这样才能保持友好密码的亲戚关系。
除要注意一个。往”字,看待亲戚关系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千万不可有贫富贵贱之分。不要因为对方富有就常“往”,也不要因为对方贫穷而不常“往”。那样,只会让亲戚对你冷眼相待,亲戚关系也是不可能搞好的。
亲戚与亲戚来往,除了一个“往”字,还要一个“来”字。这意思是除了要经常到亲戚家走动外,我们也还要经常邀请亲戚到自己家里做客。
利用自己的空间与亲戚联络感情,做一回主人,热情款待他们,让他们有一种自己家的感觉,那么时间一久,亲戚之间的关系会处得异常融洽。
亲戚关系是我们天生的最有利最密切的一个人脉,但是它也同样需要我们去维护。只有在平常的“常来常往”的基础上,亲戚这个最亲密的人脉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
老乡:一条很重要的人脉
中国人有很重的乡土意识。住在某一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受那个地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人情,从而孕育出绚丽多姿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等等。各地区的文化往往成为那个地区人们生命力、凝聚力、亲和力的纽带。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脉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人手,打开局面。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情本身便带有“亲情”性质或“亲情”意味,故谓之“乡亲”。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经说到:“每一家都能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费老所说的这个“圈子”,就是乡亲。它小则是街坊、邻里,还有亲属;扩大一点,就是“乡里”;再扩大一些,同一县,甚至同一省,都是老乡。
当你身处异地,自己一人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时,忽然遇到一个在语言或地域等某一方面与自己有着共性的家乡人时,共同的乡土文化会立刻让我们靠拢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谈起家乡的山水人物,那是多么美好的交流时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寻常。所以,利用“老乡”关系建立人缘是很自然的事。
既然是同乡,当涉及到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会“资源共享”给予适当的“照顾”。这时候,特殊的老乡关系当然就成了一条很重要的人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