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导人向善。朋友的美德,应该替他宣扬;朋友有缺点,要帮助他改正。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实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说,当朋友有过错的时候,要忠诚地劝告他,要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停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点或错误时,要先赞美他,然后批评他,最后再赞美他,这样他才乐于接受。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譬如,“有人说你相当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我看你整天忙于工作,偏偏有人还在批评你偷懒……”,这样就可以弱化批评的语气。
想改掉朋友的坏毛病,最好以身作则,让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调整。
因为朋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常常告诫别人,谨防交友不慎,就是因为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朋友斥之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带给我们好的影响的朋友称为益友。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主动给予配合,才能让他乐意接受。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当这些反应传给他以后,他也会有所回馈。彼此都伸出友谊之手,产生交互作用。先承认他言之有理,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当他身心放松的时候,趁机让他自己改变,通常比较容易收效。
女人要表达善意应该多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别人才可能依据交互精神,同样站在我们的立场来合理地回应。大家都将心比心,交集的范围加大,彼此有共识,当然容易沟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必然被视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欢迎。
见什么人,就要说什么话
职场丽人有如在江湖中穿梭,随时要面对人事的更迭,因此应不断地改变自身所装扮的角色以应对不同的人与事。这就要求职场女性花大功夫练就高超的职场“易容术”,唯其如此,职场女性才能在江湖中轻快游弋,避免“四面楚歌”的局面,达到人事的左右逢源。人有千面,事有万变,善变是生存之道,不善变便意味着会被名利驱逐,但“变”有度,万不可行“小人”之术。
如果有人问你:“会说话吗?”你一定觉得很可笑。而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不会说话的人。当然,指的不是聋哑人,聋哑人还可以用手语来“说话”。这里是说出话来让人不受听的人。
生活中,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
一般说来,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尊敬,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婉转如簧,而应忠实见长,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
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忠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分明。
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辩,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总之,与不同的对象谈话,就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人与鬼,阴阳相隔,见了人说的必是人话,遇见鬼你也得学会说鬼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评别人油滑、投机、不诚恳的,可以说是一句骂人的坏话。
可是你得重新看待这句话。“见人说人话”,就可以和“人”沟通;“见鬼说鬼话”,就可以和“鬼”沟通;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么就不通了。
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哪是油滑、投机、不诚恳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说出对方熟悉、关心的话题。
比如说,和广东人说话,最好用粤语;和客家人说话,最好用客家话……说得不地道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说说景气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们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关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厉害在于抓住了人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言语上让对方的自我获得满足,对方的防卫意识便会松弛下来,并且把你对他的客套、亲切当成你对他的关心,进而对你产生好感。结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对你却还一无所知呢!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不一定会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但绝对是接近对方,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的好方法,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保证你受益无穷。
不过,人话、鬼话是需要学习训练的,也就是说,你要做到以下:
(1)训练自己和人交往时,多谈“您”,而少谈“我”。如果你喜欢谈“我”,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别人对你的客套当成关心。
(2)多了解各种行业的特色和动态,学习不同族群的语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人都可以交往了。
所以说,“人话鬼话都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人说话,有种种不同方式。这些方式,就方式的本身而论,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得失。从听的人方面看,却有合与不合的问题。合则听从,不合则拒绝。对方如果听从,便是你的成功,若是拒绝,便是你的失败。
现在暂且不谈听的人个性如何,以及说话方式如何配合。先谈说话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流利。说话得清晰灵活,圆转如意,处处表示亲切,措词周密,条理井然,娓娓动听。
第二种方式是激切。所言率直,坦白无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第三种方式是高深。好讲高深的理论。
第四种方式是浅近。专从小处着眼,不尚理论,而切实际。这种话完全合于现实生活,为一般人所乐道。
第五种方式是质朴。说话者的态度,十分恭敬,既不高谈阔论,也不婉转如簧,语言朴实无华。
与人说话,先要明白对方的个性。他喜欢婉转,应该说流利的话;他喜欢率直,应该说激切的话;他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他喜谈琐事,就说浅近的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人与人接触、联系、交往,离不开语言。列宁说过,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交际手段。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美的情绪。
而语言的应用更多的是说话。常言道:“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让人受听的话能起多么大的作用。怎样说话才让人受听呢?
第一,说出话来要文明、合乎隋理和礼仪。
我国古代有一个“以礼问路”的故事,说的是有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对呀?还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因为他没有礼貌,心里头很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这个故事是对不讲礼貌的人的嘲讽,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讲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足以使当今社会中那些说话不合礼仪的人脸红的。
再说一个例子,有个班级要到一家商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遭到商店的拒绝;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人家表示欢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先去的那个同学说话不礼貌,开口闭口市里有精神,你们应该接待我们。后去的那个同学,在经理办公室外面等经理办完了事,才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进到屋里,拿出介绍信,恳求说:“叔叔,我们有件事想麻烦您和商店里的叔叔阿姨……请您大力支持……谢谢您啦。”一番话说得经理心里暖乎乎的,他当然欣然同意了。
文明的话、合乎情理和礼仪的话之所以让人受听,是因为它使听者受到了尊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也对对方产生信任感。朋友们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感情,大部分是来自别人对自己所抱的感情延伸而来的。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尽是不礼貌的、刺耳的、甚至是嫌弃你的话,你心里不会好受的,对自己也会丧失信心。
第二,说话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讲究方式、方法。
(1)要考虑听者的情绪。比如说,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新买的钢笔掉在地上,把笔尖摔坏了。他正在着急,你却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听了心里能痛快吗?如果你这样说:“别着急,让我看看……能修好的,你先用我的,放了学我跟你一块修理去。”他一定会高兴的。再如,一个同学买了块电子表,他喜欢得不得了,你却说:“哎呀,样子不好看,这种表走得也不准。”你说他听了心里能舒服吗?要知道,一个人决定买某件物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还有个心理满足问题。他喜欢的东西,贵一点也是高兴的。
可是当他买回的东西,别人对他说不好不值时,这往往使他在心理上就觉得亏了,值也变成不值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十分把握时,不要对别人喜欢的物品、衣着加以挑剔。
(2)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也很重要。假如你的同学生病住院了,他的病很重,你去看他时,不要说你的病如何如何严重、危险,而要劝他安心养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要使他充满信心,还可以说些注意事项。
这和实事求是是两码事,因为不吉利的话只能增加病人的思想压力。再如,你到商店买东西,人家售货员正在数另一个顾客交的钱,你此时偏要嚷:“请给我打一斤醋!”售货员是不会理你的,这和打断别人说话一样让人不高兴。
有个同学因为搬家转到新的中学上学。他第一天上课,就觉得班里的黑板报内容过时了,心想自己在原来的学校里就负责出黑板报,应该为新的班级做件好事,就找到班长,说:“你看这板报早就该换了,你让板报组的同学放学留下,我和他们一起换期新内容吧。”没想到班长却瞥了他一眼,没理他。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头一天上学就对班里的工作评头品足,指手划脚,谁买他的账呀。有些话孤立地看是对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就行不通、让人接受不了,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在什么样的时间、场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人家忌讳的话不要说。人家不愿告诉你的事,不要刨根问底,也不要揭短。比如,你向别人介绍一位同学,说:“他过去爱偷别人的东西,现在进步了,还入了团。”那位被介绍的同学心里不会好受的。同学家里有人不幸病故,你应该劝慰他,不要张口闭口说“死”字。此外,开玩笑也要掌握分寸。
(4)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这天该某个同学值日打扫卫生。
可放学后他背起书包要回家。如果你这样说:“你不是这个班的吧?你忘了今天星期几了?该你值日你要溜,成心偷懒!”他接受得了吗?可你要是这样说:“今天是你值日,你准忘了吧?”他一定不会不高兴的。所以,就是批评人也要让人家听得进去才行。不要扣帽子,说话不要绝对,不要噎人,要留有余地,话赶话伤感情,退一步则天地广阔。这样说不是要朋友们去阿谀奉承、搞虚情假意、耍滑头,也不是不要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不是不给人家台阶下。
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在文明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说,说话要让人受听,还是那句老话:文明人说文明话。愿所有聪明的女人都做文明的人,掌握说话艺术的人,说话让人受听的人。
阿谀奉承、搞虚情假意、耍滑头,也不是不要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不是不给人家台阶下。
言为心声,语言是内在文明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说,说话要让人受听,还是那句老话:文明人说文明话。愿所有聪明的女人都做文明的人,掌握说话艺术的人,说话让人受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