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送”
无论“发送”什么信息,“发送”过程需要控制和理解。沟通时不可避免的要做两件事:第一,传送信息;第二,也许是更重要的,沟通时树立良好印象,与说话方建立关系。
沟通的内容千变万化,可简可繁,简单到极小的事情,复杂到高深的概念,怎样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怎样使之成功地被接受,是大不相同的。
这意味着要做两件事:
(1)整理思想:就是把事实和想法收集到一块,然后将其按合理的顺序进行安排。
整理思想须高度集中精力。务必理出信息的重点与关键之所在并组织信息,使沟通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2)传送信息:就是使用正确合适的单词和形象描述来说明白己的思想,以使意思清晰,信息适切。
把信息集合起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发送”过程的一部分;同时能准确传输自己的思想,是这一过程的另一部分。
在决定说些什么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存的或希望与受话人建立的关系。
如果您善于观察受话人的意趣,您会发现,把信息组合起来要容易得多。
传输思想时选择什么样的词与思想本身一样重要。词能唤起形象、声音和情感,能使听者快乐或生气,雀跃或悲伤。要这样去使用它们,即词汇能传达您意欲表述的意义,同时还要使受话人可以正确地解码。
想要沟通的信息有好几个层面,如果想要人正确地理解,这些层面均需适当地进行传输。例如:
描述事实:如销售人员向顾客销售产品。他若说:“价格便宜,而且是蓝色的。”言下之意就是,价格真是不错,颜色也是众所周知的使人心平气和的颜色。但是,如果销售人员不照此直言,顾客是不会克服对蓝色这一颜色的厌恶情绪的。
发表意见:一句“阿森纳将赢得足总杯”之类的话,如果没有旗帜鲜明地表示清楚,听起来像干巴巴的事实或预测,而不是个人观点,完全建立在阿森纳是世界上最棒的球队这一信仰之上。受话人或许会觉得毫无争辩的余地。
表达感情:用“那就成”作为一种简短的表达方式来代替赞赏的言辞(实应为“您干得真不错”)不可能传达您深深的感激之情,或听上去还不够有感谢的诚意,结果是受话人会觉得犯不着去作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表明价值:“钱不重要”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您与其说是为了挣一份不错的薪水,倒不如说是为了享受工作的乐趣,但别人听后可能会把它理解为您很富有,不需要这份钱。
有时候为了让受话人正确地进行解码,重复某一信息是必需的。如果所选择的词语对方很明显没有听懂,您最好是换一种方法复述一遍自己的意思,并且如有必要,继续重复,直至自己有把握信息已被正确无误地接受。
不同的用词,不同的人听来有不同的意义。牢牢记住这一点,您就更能选择贴切的用词,您还能向信息接受方表明,您和他是和谐一致的。
语言是个过滤器,思想和经历是通过它而得以沟通的。一个词语通常是具有许许多多意义的,完全取决于其使用时所处的环境。
每人都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思想或想法要沟通,从简单的述说事实,如“天是蓝的”,到更为复杂深奥的句子,如“我思故我在”。但是,即使人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对这种语言的使用也决非整齐划一的。人们赋予词汇的意义也非一成不变地总是反映词语本身的意义,而是相当多地依赖于语言的方式。
“发送”的信息无论是简还是繁,接受信息的人同时也会对您作出评价。如果您使用语言合乎规范,语法也正确,人们会更易于听懂您的话并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
许多的信息实在太复杂,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而常常一幅图画就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事实上也确有这种说法:一图抵万言。世间许多最伟大的思想都是描画在餐桌布上、黑板上,或信纸背面的。因此,如果使用形象或故事情节能有助于人们理解或记住信息,决不要迟疑犹豫。
把枯燥乏味的事实变得生动活泼,无疑是值得一试的。诚如某位建筑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公式后,转向学生说:“这是个很正式的公式,但你们真正应该记住的是,无论设计什么屋顶,檐槽要设计得足够容纳下一只死猫。”
因此,每当您与人进行沟通时,语言中融入一系列的图画与语言意象,确保沟通的内容总有些许能被人提及和记住,的确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2.“接收”
有效地进行沟通取决于信息的正确解码。然而,处于接受一端的人几乎总是有选择地过滤信息。有几个原因导致了这一点: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吸收信息;
②人们只注意能使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特殊方面;
③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导致他们主观而非客观地解释信息;
④人们经常阅读和听取自己期望见到或听到的事物,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意味着正被接受的信息有可能不总是反映“发送”人认为正在沟通的信息。更有甚者,如果“发送”人传送已过滤的信息并且接受人只接受了部分信息,双方之间可能会产生巨大的鸿沟,导致严重的误解。
判断:如果您认为某人不知道他自己在谈论什么,或者信息的来源不可靠,您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偏见:无人能做到不偏不倚,因此您更有可能接受同意的观点。
情绪:如果感到情绪低落,什么事也提不起您的精神,您会把所有的好信息当坏信息来处理,列出所有可能出错的事物。但是,如果您兴致极高,即使是最坏的消息也不至于那么坏。
所有这些都能影响人们接受您所发出信息的方式,并导致他们只注意个别的细节,或否认被告知特殊的事实,即使您的确已经“发送”了准确无误的信息。
沟通过程有两个重要方面。信息需要清晰地予以“发送”和“接收”。沟通是有效“发送”和有效“接收”两者合而为一,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真正连接两者的是接受者。“发送”者仅仅说话或书写,旨在使接受者作出反应并成为可能。
一则小谜语可提出问题:“雨林里轰然倒下一棵参天大树,而现场一个人也没有,有声响吗?”回答是“没有”因为除非有人去解释这个声响,否则不能说沟通发生过了。
把握了互动就把握了沟通的主动,聪明的女人,你学会了吗?
真心诚意,交往拒绝虚伪
人是群居的动物,从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复杂,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张巨大而无形的关系网。而对于女人,更是要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那我们应该如何维系这张网,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呢?
首先,待人需要诚心。心诚则灵,诚心是最基本的,没有诚心,交往便无法进行。
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是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
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求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中国人通常会让自己的眼神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面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欺诈或利用你。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巴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没有了解对方之前,或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
否则一直诚恳待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诚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明明是个中高手,却装成一窍不通;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并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恶意的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很难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
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油,可以使彼此之间减轻摩擦,促进互动。
耍花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恶,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没有花样,一切直来直往也不容易受人欢迎。举个例子,有人过生日,你直接送他礼物,他会感谢,但未必感动。如果你设计一些花样,让他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事,他可能会很感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不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的地点制造一些花样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也称为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便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点小花样,但千万不可以耍花样害对方。比如,我们常说,请将不成,何不激将。激将法早已有之,即用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方法达到目的。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的方法,会屡试不爽。激将的要领,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
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种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权术和艺术,从形式上、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也看不明白。有人把权术当做艺术,惹来很多反感。有人则把艺术看成权术,极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难行,还被人视为不近人情。
我们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样,认为凡是有花样的都属权术,也不能够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把别人当做傻瓜,自以为聪明地耍手段、玩花样。因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得其法,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另外,待人需要友善,做个善良的女人,你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待对方善意的响应,多半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中国人是交互的,你对他好,他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对方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来,当然不会诚恳地响应我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比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关系。别人注意我们,却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让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需要剔造良好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