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觉得现在不完美
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
我将会变得完整……
当我能融入同学、同事,和社会时。当人们终于了解我且认同我做的事时。当身边的人开始改变时。当我创作了一个人人喜爱的伟大作品时。当我的身材变得完美时。当我完成我的使命时。当我找到我的灵魂伴侣时。当我完全醒悟时。当我得到金牌时。当我有了小孩后。当我找到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的时候。
我们不断追求未来的完整,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并不完整。
你想要被人了解?这意味着你觉得自己正被误解。你期望能开悟?这说明你觉得自己仍然无知。你想要真爱?这代表你没有感受到被爱。“你希望以后得到什么?”和“你现在正在逃避什么?”其实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了解下面这件事很重要:所有我们对未来能获得抽象事物的追寻,如顿悟、财富、权力、成功与爱,早已根植在我们对此刻的抗拒中,因为对未来完整的追求,起因于对现状的不满,而那正是我们苦难的起源。只有全然接纳此刻才能结束这情况。
有人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开悟?他们相信我已悟道(虽然我从未这么说),且认为我可以教他们如何变得像我一样。通常我只会说:“恩,开悟对你而言是什么?当你悟道后,你经历的感觉将会和现在有何不同?”他们常会像这样回答:“我觉得当我悟道后,我的恐惧、悲伤和痛苦会消失,我觉得开悟能把我不好的部分带走。”
你看到了吗?没有人真的想“悟道”。他们只想逃避此刻感受到的不满足、悲伤、痛苦、愤怒、挫折、无聊,或不被爱、不被需要、不被成就的感觉。他们只是想结束这样的折磨。但不是在当下去迎头面对折磨,并看到其中的完整性,他们只是被动地等待未来事件、状态或经验的到来,帮他们结束这一切。他们只是想回家,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但在他们的故事中,他们固执于将开悟当成他们想回的家。
我们不希望痛苦降临,但它还是来了。我们不希望被恐惧包围,但它还是出现了。由于制约,我们不把痛苦、恐惧、悲伤、愤怒和其他各种感觉视为生命完整的一部分。我们被制约地将这些经验视为不完美、污染、偏差、不洁等不完整的表征。换句话说,我们被教导、被训练,甚至被洗脑地将某些经验看成是对生命的威胁,让我们相信这些经验是不利于生命的,仿佛在我们的生命里不该有它们的位置。愤怒、恐惧、悲伤、不适、痛苦不该进入生命。我拒绝它们,因为我相信它们不属于我,我并不把它们视为生命完整的一部分。我相信它们对我的健康有害,所以花上毕生的时间逃离它们。
你觉得哪些经验不该属于你?你觉得哪些想法、知觉、感觉不容于你?哪些你觉得不恰当,不该出现在那里,或不像真正的你?
简单来说,我们向外寻求纯洁、完美或完整,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经验在某方面是破碎、不完整、不完美的。我们寻求圆满,因为我们不觉得现在圆满,我们现在的想法感觉中没有圆满,所以我们到未来寻找。我们成为圆满的追求者,并且需要一个未来以使自己完整。追求者永远需要时间,以找到他们要的,而此刻就只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这正是所有苦难的开端——失去此刻,便失去了我们真正的家。
试着掌握此刻
有个男人曾和我谈到他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脾气的问题。他说他的脾气就像座火山,总是在他最不希望发生的时候,没来由地爆发。在工作了漫长且令人精疲力竭的一天后,他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们在尖叫,跑来跑去,把家里搞得一团乱,他总会尽力安抚他们,要他们守规矩。他试了这些年来学得的技巧:好好和他们说话、和他们讲道理,忽视他们,陪伴他们,以坚定的态度对他们,和他们做心灵沟通,奖赏他们,惩罚他们,但没有一项有效,孩子就是不听他的话,接着他就会感到怒气开始在他体内沸腾。他会无助地设法控制怒气,忍住它,接受它,爱它,允许它,超越它,“不加选择地意识它,压抑它,成为它”,但它还是会爆发,不管他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然后他会发现自己正在咆哮大骂孩子,说难听的话侮辱他们,即使他没这个意思,他还是做了之后会让自己后悔的事。他的脾气似乎超乎他所能控制的范围。
听起来很熟悉吗?你是否也发现自己有时用了你无法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伴侣、父母或朋友?
记住,本书里的所有例子都适用于你。你可以从我说的每个例子里回溯自身的经验,看看哪部分和你的生活经验有关。
这人拜访了一些灵性导师,和他们分享他的问题,而他们的回应如下:“你可以选择不要生气。”或是“怒气出现与否不是你能决定的”。或“唯一有的是合一。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你有没有对孩子发脾气并不重要。没有人一直在生气”。这些说法提供给他暂时的安慰,但并不能完全终结他的折磨。他知道说到底,怒气爆发只占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但知道并不能阻止它发生,或让他不再受此折磨。愤怒就是在那里,不论灵性导师怎么说,怒气仍在破坏他和他最深爱的孩子之间的关系。世间所有的灵修概念似乎都无法解决问题核心,好像没有其他办法可行,他只能学习容忍自己的愤怒。
我问这男人在这情况下他寻求的是什么,他答不出来。怒气爆发似乎就这么发生了,他看不出来这件事和他对完整的追求,以及和他对当下经验的抗拒有何关系。他不认为自己在寻求任何东西。他不追求开悟,也不想要盛名或财富。他似乎只是竭尽所能地处理一个非常棘手的情况。
有时,为了找到你真正的所求,你必须停下来,深呼吸,拿起放大镜细看当下的经验。这人和我开始探索他的经验,仅透过简洁而诚实的问答,我们很快发现他从礼貌的要求孩子到怒气爆发的短暂时间里,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发生。
当他看到孩子们在尖叫吵闹的时候,所有令人不舒服的想法与感觉渐渐升起,例如无法当一个好爸爸,还有无法掌控情况的无能。“我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不能管教好孩子?我是个大人,应该要能够掌控情况,但我却做不到。我是个失败的父亲、失败的男人。”首先是强烈的挫折,然后是绝望与极大的无助感浮现,淹没了他。男人开始觉得自己像个无助的小孩,不再是自己所希望成为的成熟与强壮的父亲。他觉得他所有的认同都在崩塌,一种对存在的焦虑蹿进心里。他几乎感觉自己要死了,实际上,死的只是他的自我形象,一个成熟而强壮的父亲形象;死的是他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别人也认同的自我形象。他在面对自己一直以来投射在世界中自我形象的死亡,而这对抗被挑起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孩子们有点吵。
因为感到无助、无力与恐慌,他有了攻击的欲望。因为感到软弱,他想要再次变得强壮。某部分的他不想感到无助或失去控制,特别是在孩子的面前!
接纳无助感的存在
当你感到无力且无法控制情况时,抨击和示威给了你慰藉,即使只是暂时的。让你从对自己无能感觉中转移的最好办法,就是攻击另一个人。通常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但自己不知道或不愿对自己和别人承认时),我们变得最不理性、最暴力,然后有时以伤害我们所爱的人作结。与其让自己受伤,我们伤害其他人,责怪他们,说这是他们应得的,说是他们害我们生气,让我们爆发。(然后,我们会用非二元性的概念,告诉他们我们没有选择。)
这男人和大部分的人一样,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学到无助和无力是不好的、无法掌控情况是不好的、软弱是不好的。无助使人联想到缺乏安全感、危险、不被爱、不被接受,最终使人想到死亡。很多人会不计代价只为了避开无助感,而我们大部分的苦难来自于不被接纳的无助感、无力感、软弱、不安全感,及对此刻的不确定感。
我们大概可以把所有的苦难简化如下:
我想要掌控现在,但我做不到!
这人可能并没有在寻求开悟、名气或荣耀,但同时,他却是个无可救药的寻求者。他拼命地想控制并逃离面对生命的无力感,于是,他成为对权力、控制,甚至是爱的追求者。他寻求逃避自己当下的感受,而对孩子发脾气则提供了他一时的逃避和释放。
表面上,他看来像个在顽皮小孩面前无法控制情绪的父亲,但当你去细看这人经历的感受,你看到的是一个感到挫折、愚蠢与失败的父亲和男人,在觉得无助软弱之时,急切寻求逃脱困境的方法。然后你看到他无法对自己或孩子承认这件事。在盛怒之下,我们总会发现不被接纳的痛苦与无力感。
直到这男人能看见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之前,他觉得苦难只是碰巧发生在他身上,而他只是个无助的受害者,或是基因的设定让他易怒,抑或他对孩子的反应模式是命中注定的,因此没有任何改变的希望。但当我们用一些方法去揭露他真正要追求的东西时,他为何受苦和这些苦痛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都变得显而易见。他只是想要摆脱当下的感觉,不让自己感到无助,即使一分钟也不能。他不能接纳当下感到的无助。
当他能看到自己想摆脱的无助,他自然会知道他根本不需要逃脱:因为无助感是可以被接受的,不需要任何附带条件。(我晚点会解释为什么连最负面的感觉都能被接纳,又要如何接纳。)他过去从来没有让自己真正感觉无助,一时半刻都没有(但其实你只需要面对一下子而已),他以为那样是不好的。当知道无助在这时是可以存在的,甚至在无助中还有些奇怪的喜悦和平静,他不再焦急地想逃跑。
接纳无助感的存在,意味着他不再是生命的受害者。无助已不能掌控他,因为它已不被允许随意出现或消失。他发现,当容许自己感到软弱无助,彻底地孤立无援时,他反而没那么无助,而且比以前更能控制情况。力量不是软弱的反面,真正的力量在于拥抱软弱。(我们稍后会看到,为什么我们当下的经验没有对立面。)
当你认知到你追求的和你在逃避的都是可以被接受时,这样的认知本身就能帮助你停止追求。觉知就是终点,没有下一步,也没有该学习的“接下来怎么做”。
之后我会花更多时间说明为何我们的各种经验早已被接纳,但现在,我们只要注意受苦的当下。当你把焦点从故事情境移开,从外在环境移开,只专注在当下的想法、情绪与感觉时,你一定会看到你在追寻什么,即使那追寻令人难以察觉。你也一定会发现你不允许自己有某些感觉,而那些无害的感觉却使你恐惧和抗拒。事实上,不论现在看来有多糟,带你进入接纳此刻的邀请,却一直都存在着。
所有的苦难都邀请你接纳现在
世上最诡秘的事莫过于,我们不断追求真实,却不知自己早已身在其中。
——拉玛那·马哈希
当你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在的感受、正在发生的事、你所在的当下,你发现了什么?事情是固定不变、静止的吗?自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吗?我这个概念是完整的吗?还是你发现每件事都在改变和移动,跳着从不重复的舞步呢?
想法如花开花谢,由不得人。印象、回忆、念头有时跳进意识中,流连片刻后又消失。伤心、无聊、挫折、愤怒、恐惧等情绪来来去去,感觉遍布全身。声音从各处传来,马路上的车声、电视的嘈杂声、关门的啪嗒声、自己的呼吸声、小鸟的啁啾声。啾啾!
一天之中,各种想法、情绪、感觉和声音在你意识之海中起起落落,我们可以称它们为经验的浪潮。一个想法是一道浪,一个声音是一道浪,一个感觉也是一道浪。这些浪在广阔的觉知之海中载浮载沉,而这海洋正是你本质。
你能觉察到你的生活经验永远都只是在你这片广大海洋中,每一个当下时刻的波动吗?(而“海洋”这个词,你可以用意识、觉知、存在,或其他任何你觉得合适的字眼来替换。我会不断交替使用这些词,但你的本质并不会受这些名称所影响。)
你就是这片海,容纳这些浪在你之中起落和消长。想法、知觉、声音、感受来了又走。你不是你的想法、不是你的感觉、不是你对自我的认知或评价、不是你的成功或失败,更不是任何稍纵即逝的知觉和声音。然而,你却是一个能容纳这一切的空间,广大无垠又与它们不可分割。你不是你的想法,但同时你又能容许脑中所有想法的出现和消失。你不是声音,但你又能包容耳朵听到的所有声音。
如果你觉得我现在说的有点令你困惑和模棱两可,不要担心,书后章节我们会再遇到亲密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你和生命本身的非二元性,而我会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释。
现在,从你身为海洋的视角来看,虽然每道浪的外观都不尽相同,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水。顺着这个隐喻,你可以说海洋知道每道浪都只是它的一部分。所有出现在你心里的想法、感觉、知觉,都只是海洋的舞蹈。从波涛汹涌的大浪到平静温柔的浪花,都一样只是水。因此,在心灵深处,海洋不觉得浪是问题,因为它知道没有任何浪可以威胁到它的存在。于是,一旦认知到浪与海洋其实是一体的时候,就会开始接纳每一道浪,并拥有超乎理解的平静。
生命中的浪无法伤害你这片海洋,也无法摧毁你。它们无法减损你的价值,亦无法帮你加分。它们都不是外来的。
所以不管海洋以想法波、痛苦波、恐惧波、悲伤波、兴奋波、喜悦波,或任何其他的波形出现,海洋知道这些外显的形体都是可被接纳的。你就是它们的家,能广大地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