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草根企业的崛起
人在旅途,谁能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
清晨日暮阳光星光为我引路,
春夏秋冬喜欢就永不认输。
擦干泪坚持住,
该受的苦我来受,
该走的路我清楚。
——李书福《人在旅途》
创业之初,必然是荆棘不断。对于“无技术、无市场、无资金”的“三无”草根企业,技术缺乏、市场空白、资金短缺等都是一道道关卡,都有可能扼杀创业于萌芽之中。
要在商业战争中获得制高点,需要兼备精神、谋略、行动。既要百战不殆,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有勇有谋,将策略付诸行动。
在征战汽车行业的过程中,李书福承受了很多压力。他没有享受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快,更无法让自己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位孤独的英雄,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践行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无奈和艰辛。
选择造汽车,李书福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国内也没有民营企业同行的经验可以借鉴。资金的匮乏,使其不可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流水线,更难以聘请国外技术专家前来指导。复制与模仿成为当时吉利造车的唯一选择——这或许为很多企业家所不屑,但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而言,也不啻为一种生存之道。的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复制或模仿成功企业的经验和一些生产成果,可以为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没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节省很多成本。吉利硬是在钣金工充当汽车设计师、同时模仿天津夏利的情况下,成功下线了第一辆轿车——吉利豪情。
汽车生产出来之后,急需开拓市场。吉利在当时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知道吉利轿车的人很少,要在短期内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确实很困难。后进者往往采取低价策略争取消费者,于是,李书福选择了“价格战”。通过“价格战”,吉利轿车以迅猛姿态冲入国内市场,搅乱了原来一直处于相安无事状态下的汽车行业。
“价格战”导致汽车行业原本丰厚的利润锐减,却有助于创业之初的企业培育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同。采用“价格战”策略对于吉利来说,实属无奈之举——当时吉利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中处于弱势,要想很快地进入市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也确实为吉利轿车进入市场凿开了一条缝。
然而,吉利轿车的品质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有人调侃道,“如果你要开吉利轿车,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当时人们一提到吉利轿车,首先想到的就是廉价、低档以及性能等方面的问题。在种种质疑和嘲讽声中,这位在中国第一个敢于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似乎在艰难的跋涉中变得更加坚强了。在没有技术支持的年代,吉利集团开启了“钣金工时代”,然后又通过低价打开市场,并宣称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一路跋涉下来,显得有些疯狂,有些格格不入,但吉利集团却在壁垒森严的汽车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李书福因此被称为扰乱了汽车市场秩序的一条“鲶鱼”。不知道他是否是迄今为止承受嘲讽最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之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和他的吉利集团正是在这一片嘲讽与质疑声中一天天壮大起来了。
当企业初具规模、拥有一定的实力之后,李书福不拘泥于现在的发展事态,选择了征战全中国。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然要求。这时,跋涉变得更加艰辛,开篇的这首小诗就是最好的明证。
希望通过创业致富的人们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甚至很多时候是孤独地面对战争。在商海打拼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李书福对此深有感触:“汽车工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跑的人越多,越能提高比赛成绩。”
在这场赛事中,参赛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力,不停地鼓励自己向既定的方向前进。显然,李书福就是那个有足够耐力去迎接挑战的人。
案例1一把榔头敲出来的汽车
在汽车行业跋涉,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草根出生的李书福面临的窘境和磨难,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应付的。在布满荆棘的曲折之路上,李书福踽踽而行。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甚至把自己浮沉于商海十几年才树立的商誉作为了这个梦想的赌注;暂时拿不到“准生证”,他选择了“借壳生蛋”的迂回之路。
造汽车除了资金和“准生证”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生产汽车的人才。
21世纪有句口号,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在那个年代,有高技术要求的汽车行业,人才也是生产力。可是,在生产环境简陋、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李书福请不来专家,专家也不相信这样一个汽车制造业的“门外汉”能造出汽车来。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第一辆吉利汽车居然是靠钣金工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汽车公司的发展轨迹不太相同。吉利汽车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享受国家任何的特殊保护,当然也没有任何现成的造车基础。但是,吉利有一片自由的天空。”李书福回忆这段造车史时,曾经一字一顿地说道。或许正是拥有了这一片自由的天空,吉利才得以恣意翱翔。
吉利集团的创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李书福准备大刀阔斧地生产汽车时,把原来在吉利摩托车任职的员工名单一一进行了排查,终于发现有三名工程师曾经在汽车厂干过。对于这一发现,李书福喜出望外,而这三名工程师就成了吉利汽车最早的中坚力量。在李书福的鼓励下,他们在那800亩的空地上开始了创业。
当时创业的条件难以想象的艰辛,李书福遇上的种种困难可谓是千重山万重水。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即使“走投无路、头破血流”,也会一门心思地向前冲。拼搏精神在创业初期彰显得淋漓尽致。
敢让钣金工做汽车的设计师,这一大胆的决定只有“疯子”李书福才敢做。面对媒体,他曾经这样表述道:吉利车是一个婴儿,21世纪的汽车婴儿,现在还是踉踉跄跄,刚刚起步,但是这个婴儿有志向。家里很穷,穿着破鞋,背着破书包,几本书可能还是向同学借的,但是他很勤奋地学习,所以他今后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这个“人穷志坚”的汽车婴儿吉利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最早下线的汽车是靠着钣金工的榔头敲打成形的。吉利集团迎来了它历史上引以为豪的“钣金工时代”。
李书福在回首这段往事时,也心有余悸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一开始生产汽车时,条件非常简陋。我们没有多少资金去采购先进设备,我们全部靠我们自己的双手,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设计、制造所有的设备,所以很难和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发展了100多年的汽车公司去相提并论。”
不管怎样,钣金工确实敲出了吉利集团的第一辆两厢轿车——“吉利豪情”。
吉利集团内部口口相传的还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李书福计划造汽车时,他想造的不是低端车,而是高端汽车——奔驰。1996年,李书福买回来两辆奔驰,回到台州后,他就把这两辆奔驰全拆了。就像当年拆相机、拆冰箱那样,他要把汽车拆了,进行研究,然后再改造出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
两辆价格昂贵的崭新奔驰轿车,就这样上了他的“手术台”。事实胜于雄辩,拆了原车,再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重装,李书福居然造出了自己的“奔驰”。
最后,可能是担心侵权,李书福为这辆自己亲手组装的“奔驰”轿车配了一个玻璃钢的外壳。汽车有一个玻璃钢的外壳,在当时是个稀奇事。为此,李书福还在电视台做过广告,居然真的有人打电话来询问价格。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辆“奔驰”才算得上是吉利集团汽车的鼻祖。
由于是用玻璃钢做的外壳,所以时间不久,这辆“奔驰”的车身和车顶就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现象,而且该车在安全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因此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虽然没有造出“奔驰”,但是李书福从中认识到,造汽车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李书福也由此改变了造车的策略,放弃了从高端车入手的原定目标,转而向低端车发起进军。
把汽车简化成“摩托车加两个轮子”——李书福对这些艰深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反而成为正向激励,促使他一步步接近梦想。“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智慧,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而李书福也成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践行者。
“吉利第一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车型是模仿天津夏利的豪情,采用的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如今,吉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好几个车型的高速成长的汽车公司,我们很难不去问问当初第一款豪情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是手工敲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几年之后才由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人员补齐的。”这是北京大学教授路风对李书福第一款豪情轿车的描述。
李书福最初造豪情的时候,走了一条“拆奔驰、仿夏利”的路线。因此,很多人会说豪情长着夏利的模样、奔驰的前脸,吉利豪情就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模仿秀。面对外界的质疑,李书福心中有谱:“没有模仿,就没有进步,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怎么站得好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创业初期的吉利汽车面临着重重困境,进行模仿是节约成本的一个途径。而这样一部由钣金工敲打出来的汽车居然通过了相关审批,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了。正如路风教授的感慨:“说来也怪,虽然是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但生产出来的车却还是不错的,而且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太快,引起了江浙交通警察的注意,豪情果然是豪情万丈。”
李书福当时进行模仿,一是为了降低设计的成本;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李书福了解当时民众的心理,在整个汽车市场上,大家青睐国际品牌,但同时国际品牌轿车的昂贵价格又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吉利顺应很多人想买品牌车,但又想低价买入的需求,通过这场华丽的模仿秀,以低价态势,为豪情开辟了一丝生存的空间。
创业的过程很艰难,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每个践行者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努力才可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用榔头敲打汽车的历史已经远去,它记载着吉利创业的艰辛。
案例2价格战打开市场
在汽车界,李书福采用了行业后进者惯常采用的方式——价格战,以此促成吉利第一款汽车——豪情的顺利面世。所谓价格战,是指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市场上采取降价促销的竞争策略。当时国内汽车的定价大多在10万元以上,即使最便宜的天津夏利也高达近9万元,然而,豪情的售价却只有5.8万元。
这样低的价格,在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李书福的“疯狂”和偏执就在于拳无招数、牌无章法,他要来一次降价风暴。
打价格战是浙江商人的惯用策略。据说,温州人可以通过价格战把欧美的打火机从几十欧元一直降到1欧元的价格,进而占领全球市场70%~80%的份额。李书福耳濡目染,为提高吉利汽车的市场占有额,打价格战对于现阶段的吉利集团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当时汽车业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暴利可期,布局已成”。于是,李书福的入局无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不采用价格战,将很难为豪情以及以后的多款吉利轿车赢得生存空间。
1997年,大众甲壳虫在中国的售价是在美国售价的3.36倍,别克在中国的售价是在美国售价的2.36倍,丰田华冠在中国的售价是在美国售价的2.8倍。让人吃惊的暴利意味着汽车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和降价空间。
低价营销遭到了外界的种种非议,一时间天下闻檄而动,纷纷讨伐吉利车,特别是原先生意红火、产品价格坚挺的汽车厂商更对此头痛不已,称李书福为“疯子”,甚至发表“吉利轿车一上高速就熄火”、“吉利汽车的内饰塑料太过粗糙”等负面评论。
2002年,面对记者的采访李书福这样说道:“我已经麻木了,我不在乎这些,你对我歧视也行,他对我歧视也行,都可以。我做我的事情,我走我的路,我有我的理想、我的追求。在符合国家政策、法律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么一个大前提下,我将一如既往地做我的事情。歧视没有关系,歧视能怎么样?”
老资格的台州商人是这样回忆的:“李书福在豪情下线时在本地根本找不到经销商,主要是由李氏兄弟在江浙地区建立的摩托车销售体系在销售。有趣的是,李书福的豪情车没有出现过太多的交通事故,或许是因为吉利在自己研发出发动机之前一直使用的是丰田8A,此类半国产车在稳定性方面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豪情一出世,就使汽车从价格神坛上跌落到了现实。作为民营企业主的李书福介入汽车制造行业,给中国现有的汽车发展体制和政策带来了强劲有力的冲击,激活了汽车市场。在布局已定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李书福的战略就是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这是他的杀手锏,也是当时唯一奏效且务实的战略。
对此,他有自己的观点:“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应该能买两辆汽车,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这么一个水平。国人现在的年收入可以买两辆汽车吗?我认为没有这样的汽车。而事实上,如果把汽车作为普通的交通工具,能够代步,能够真正给你的生活、工作带来方便,我想它的价格应该是你年收入的一半,这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