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下,中国显然无法独善其身。不过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在“五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过程中仅国际化一项受到重创。而即便国际化力量被削弱,中国经济与他国横向比较依然“出类拔萃”。何况受创的国际化原本就不到位,资本管制、资源价格受控等恰好成为防火墙,从而减少了外部冲击。更关键的是让出口依赖模式无以为继,逼迫国内增长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福卡(福卡智库,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判断,中国仍处于经济起飞期,并正步入中后段的盘整阶段。两位数增长已被危机打破,但重工业化转向服务型,城市化进一步加速,市场化深入资源品价格改革,信息化的产业“武装”及再创新(如3G变革),这些转变积蓄的动能将让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坚挺”,并让国内生产总值在农村向城市、全球产业向中国的梯度转移中找到新支点,从而撬动13亿人消费市场的能量释放。因而中国增长的前景乐观,确实可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率先走出危机。
但所谓的“率先走出危机”并不能单看指标,还涉及对危机的深刻认识。美国危机的导火索是华尔街不计后果地吹大衍生品泡沫,但“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燎原”就不单是美国自身金融弊端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在于内外“勾结”的石油美元和贸易美元。这两大渠道让美国可随意透支信用、过度消费而不愁没钱花,在信用良好下相安无事,一旦信用出现危机,泡沫出现平仓,其也就成了两大泄洪口,资本外逃、油价暴跌、金融去杠杆化、商品去美元化,以致美国成了引领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旋风口。因此对美国而言,走出危机就要化解外部的两大美元,而这必然改变“用他人的钱补自己窟窿”的美国方式,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游戏规则和国际格局。再看中国,虽然外贸“一损俱损”让中国走出危机的首要条件就是化解外贸依赖,但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有限才让中国可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率先走出危机。而中国面临的真正危机不在国外在国内,不在是否保得住增长,而在于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因为透支未来、透支环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未实质性地走出“人与自然”的危机。因而对中国和美国而言,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可调整为是国内生产总值率先走出还是率先转型走出危机。
如果说转型改革的动力来自压力,那么“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率先走出”反而将成为中国转型走出危机的最大障碍。因为这将掩盖国内诸多矛盾而让改革动力不足,何况中国当前战略处于弱势期,现代化目标是建立小康社会,强调内部稳定保增长,左平右衡搞和谐很可能让改革转型滞后。而美国则不同,其在这场危机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不仅陷入市场经济“自打嘴巴”的尴尬境地,还在伊拉克战争中被捅破人权民主的“伪善”面具,美元独大的货币制度遭受各区域联盟的冲击,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危机中“萧墙祸起”,而美国犯的错让全世界来买单,又怎能不招致他国怨恨?当年为消化互联网泡沫而吹大的房地产泡沫,还未“以新泡沫掩盖旧泡沫”就已破灭,实际上,这场危机成了美国不断延缓平仓、错误决策的总清算。方方面面各种内外压力“齐头并进”,以致美国综合压力最大。而正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上走不出危机,可能刺激其“破釜沉舟”搞改革,点燃类似于互联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反而就最可能在转型上率先走出危机。从奥巴马实施的救市计划看,美国将重注压在了新能源革命上。这符合福卡对21世纪下一版图制高点不在人权、民主,而在人与自然间关系的预测判断。
<;注解1>;: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券信誉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由于拥有皇家特许状,并且董事们四处散布编造的国外贸易大获成功的故事,使得公司股价在1720年头6个月里,从每股128英镑飙升至每股1050英镑。当泡沫破灭时,价格重挫回落至每股175英镑,成千上万的人因此破产。
<;注解2>;:欧沃伦·格尼银行的破产引发了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银行挤兑事件。当该银行从核心业务(交易汇票)向外扩张进入到如船厂等风险更高的投资领域时,问题就发生了。当几家债权人破产时,该银行的股票骤然暴跌。沃尔特·白芝浩称其政策“过于轻率,人们会觉得小孩来放贷也会比这做得好”。英国中央银行拒绝提供支持的那天,欧沃伦·格尼银行停止现金支付,挤兑变成了一场骚乱,之后又有10家银行暂停支付,200家公司无力偿债,“伦敦金融城的街道上人群拥挤,跌跌撞撞”。)、1929年美国华尔街崩盘引致的经济大萧条,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和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的科网泡沫(又称互联网泡沫。
<;注解3>;: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注解4>;:1998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认为发展中国家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之间利率相差过大,预计发展中国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同年8月,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俄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停止国债交易,投资者纷纷从发展中市场退出,转而持有美国、德国等风险小、质量高的债券品种。由于长期资本的决策失误,其净资产从年初的48亿美元跌至5亿美元,到了破产的边缘。
<;注解5>;: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随即,恐慌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指跌幅达14.9%,创历史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注解6>;: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诺森罗克银行各营业所于2007年9月14、15日连续两天出现大批储户挤兑现象。仅14日当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约合20亿美元)的存款被储户提走。
<;注解7>;: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成立于1923年,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与证券交易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公司业务涵盖企业融资和并购、机构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的销售和交易、证券研究、私人客户服务、衍生工具、外汇及期货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和保管服务。同时还为对冲基金、经纪人和投资咨询者提供融资、证券借贷、结算服务以及技术解决方案。
<;注解8>;:早在2002年,经济学家成思危就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过一些初步探索。他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监管稍有疏忽,很容易导致泡沫生成继而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金融产品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任何股票都不含有劳动价值(它所代表的股份不是其价值,与净资产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
<;注解9>;:又名“不确定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即金融市场所谓的均衡价格、股价头部、股价底部等都是不可测的,与所谓的基本面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这里并非指上市公司造假数据。
<;注解10>;:指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一项旨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改革法案。——编者注)对“太大不能倒”、银行高薪和“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改革等要害问题语焉不详,以致招来非议,但“立法战争”的终点无疑是美国金融发展的新起点。银行或因此减少10%的收入;抵押贷款公司的证券化从此只能“风险自负”;信用评级机构“一言堂”的风光不再,日后将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数位“婆婆”的严加看管。至此,一场以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掉期(CDS)。
<;注解11>;: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以来的自由主义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雷曼兄弟、花旗银行、通用汽车等标志性企业相继倒下,并由政府接盘。未来国有权重的上升预示着以自由化为标志的金融文明将被混合信用模式(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