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次贷危机拔出萝卜带出泥,不仅将华尔街推下神坛,更将金融危机背后内在的价格危机逻辑、金融创新“天使与魔鬼”两面性,乃至一国长期经济发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等一网打尽,但其远不是“历史的终结”。金融危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宿命般地“十年一轮”的客观事实,需要我们不只是剖析危机,还要从整体角度、更为中性的角度,去把握金融虚拟经济产生、演化及发展的相关特征。
何谓三次金融大爆炸
第一,什么是金融大爆炸?从状态上说,首先一国经济发展积攒的货币数量巨大,产业资本庞大,为金融大爆炸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其次又在逐利本质的驱使下,资本不停地折腾运作,蒸发别人,增肥自己;再加上技术手段的完备以及金融开放等概念的叠加,使得一国在金融领域发生由渐变向突变的爆炸式剧变条件成熟。从实证上分析,当一国虚拟资产如股票、债券、储蓄、外汇储备等从规模上已远超实体经济当量,虚拟经济便具备了独立运作的条件。
第二,金融大爆炸“如何表现”?从国际经验上看,金融大爆炸的表达方式有好有坏,20世纪80年代,英国金融大爆炸的结果是“炸”出一个伦敦金融城。一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英国贡献了3%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发展壮大又夺了华尔街的“标”,使英国在一个世纪里再次享受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美妙滋味。几乎与此同时,在日本发生的金融大爆炸却以《广场协议》表现出来,后果是近7000亿美元顺差的“鸟蛋精光”,日本陷入10年的迷失,独自舔舐伤口。所以,金融大爆炸在现实中的表达方式无非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火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自成系统、大行其道,新的游戏规则与制度体系将区别以往,资本与暴利替代实物与增长成为经济的主题词。
第三,金融缘何大爆炸?这是经济大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谁是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谁就有这个机会与可能,因为存在巨额的、超越实体经济这只“锚”,就能挂得住资本,所以,在金融领域发生化学反应几乎无法避免,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机缘,也可能预示着风险。也许这就是主流与非主流各执一词、互相争吵的缘由,但就像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长短不一的起飞期一样,金融大爆炸的发生也是命中注定、身不由己。
第四,金融大爆炸的影响如何?这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成为金融掠食者、成为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享受利用资本阴谋掠夺别国财富的好处;二是被“炸伤”,大伤元气,重蹈日本人的覆辙。当然,不排除一方面成为掠食者,同时也被内讧所伤的可能。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发生爆炸的结果,伤者肯定不会只有自己,产生的能量也将传导到整个系统内。
英国炸出了伦敦金融城
1986年10月27日,撒切尔夫人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这场改革不仅对英国传统金融制度产生了剧烈冲击,而且对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这次改革奠定了目前英国金融业繁荣的坚实基础,使一度被认为衰落的伦敦金融城迅速发展,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获得并强化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纽约华尔街。
这一时期,英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自由化:取消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经纪人与出场代理人互相兼任,放开交易所会员资格的限制;取消证券交易的最低固定佣金限制,实行证券交易代理手续费自由化;取消非交易所成员持有交易所成员股票的限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加证券交易所的活动;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在监管方面,英格兰银行将监管银行业的职能移交给了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
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英国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与股票经纪业务相融合,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结合。英国的商业银行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经纪商,逐渐涌现出一批超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个方面,成为与德国相类似的全能金融集团。
如同“撒切尔革命”引发全球市场化改革浪潮一样,伦敦城的“金融大爆炸”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美国炸出了华尔街
独立战争后的百年间,美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的自由银行制度,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政府对金融企业经营范围的干预也较少。1929年,“大萧条”时代到来,纽约股市崩溃,大批银行破产。美国国会成立的银行调查委员会经过大量调查后认为,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不仅造成了短期负债与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而且极大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进而损害了储户的利益,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不宜继续下去。1933年,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不得为自身投资而购买股票,即使购买公司债券也有严格限制。
此后60余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渐成大势。美国人意识到,限制自由竞争与发展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已成桎梏。金融企业为寻求发展空间,频繁使用相互持股、并购等手段以规避该法。由于该法的掣肘,美国法院对相当数量的金融企业兼并案件一筹莫展,不得不延期审理。究竟是坚持分业体制,还是实行混业体制,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开始了激烈的争论。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当月12日,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该法案,并称:“它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首次提出了金融立法的新观念——“效率与竞争”,将旧存的数量巨大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集中在一个法律文件中,予以清理并修改。该法案共计7章219条,主要内容是: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核心条款,允许并提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继承将金融服务业与工商业严格分离的美国金融法律传统,并予以强化;建立联邦储备理事会和财政部之间的协商制度;加大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小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力度;等等。《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不仅整合了美国庞杂的金融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允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可以联合经营的金融体系。最早在美国实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在它的发源地走向终结,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就此到来。
继《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2000年《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场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监管。这两项法案既推动了美国经济进入21世纪的持续繁荣,特别是信息技术引领的网络经济奇迹般崛起,同时又承认华尔街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了投资银行的发展,为衍生品泛滥、投机猖獗创造了条件。以过去10年间增长最为迅猛的信贷违约掉期(CDS)为例,这种可用于对冲投资者持有债券价值下跌或相关信贷违约风险的衍生品完全在场外交易,不受任何监管。
但是,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负面作用。在它的推动下,贪婪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可以肆无忌惮地转嫁风险,躲过监督和问责;美国经济逐步走向了过度的虚拟化和自由化,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接连破灭,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而且这一法案放松了金融监管,其所订立的监管机制是功能与机构管理的混合制。由于美国在监管机构上属于多元模式,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中央银行等,各自有着不同的监管范围,在发生问题时必须跨单位协商,因而导致监管的效率低下而成本高昂,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在次贷危机中,这种监管制度的致命缺陷暴露无遗。
第三次,日本炸出了一地鸡毛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金融部门遭受不良贷款的沉重打击。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都在加速解除金融管制,日本认为本国的政府保护金融体系已经过时,日本需要像伦敦和纽约那样更加透明的、自由的金融市场。于是继欧洲宣布发行欧元后,日本参照英国的样本,从1998年4月1日起启动一项名为“东京版金融大爆炸”(Tokyo Big Bang)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方案,实施新的《日本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和《日本银行法》。如果说前者的实施是金融大爆炸的起爆剂的话,那么后者则是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意义在于:日本的金融将完全与战时体制告别,正式走向自由经济竞争的“不归路”。
根据规定,日本将放宽外汇交易限制,外汇交易的场所并不局限于特许银行,甚至连超级市场也可以从事货币兑换。也就是说,日元以及美元可以在日本市场上自由流通,一般的商店和饮食店也可以接受用美元结账。与此同时,规定到1999年废除对股票交易收取固定佣金的做法,佣金不再固定,而是转为可以自由磋商,竞争将使得佣金收费下降。另外,限制某些生产品交易的条例也将放宽。从1998年12月开始,银行可以在分行出售相互基金(mutualfunds);到2000年,进一步放宽银行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限制,届时保险公司可以设立银行,而银行也可以设立从事保险业的附属公司。
但几年过去了,日本大银行现有的坏账相比以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成为全球呆账最多的国家。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比以前少,这使中小企业难以维持。日本银行在海外的竞争力不但没有提高,市场份额反而减少了。过去,日本大银行分行行长的年薪大约在1600万~1800万日元(约合15万美元),现在减少到600万~800万日元。尽管年薪大大减少,但分行行长们不得不继续做下去,否则就得失业回家。
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日本金融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脱离日本国情,理想超越实际,并操之过急。日本的金融企业与欧美企业不同,日本的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较为紧密,由于有了政府协调,日本金融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较低,所以在过去30多年里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日本“金融大爆炸”改革的核心是让金融企业与政府脱离关系,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就显得不够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日元升值,导致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从1985年日元升值以来,日本出口贸易就受到不利影响。原因在于日本出口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如果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出口创汇就相应减少,不但外汇的价值减少,外汇的数量也减少,因为日本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
金融大发展的“第一层油脂”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美国、英国已经率先进入了金融大爆炸、大发展阶段,且各有各的表达式:英国的金融文明是经典的保守型模式(以银行和保险为主),它有效地帮助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贸易大发展,并且规避了风险;美国的金融文明主要是以股市、衍生品市场为代表的投机型模式,它吻合美国人的投机天性,助推美国顺利完成西部开发、修铁路、造运河等工业文明的主要阶段,并从工业文明迅速跨入新经济文明。除了拥有适应各自国情特色的金融文明,美国、英国的金融文明还成为它们控制世界的战略要点,“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全球硬通货”、“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等国家战略手段确保了美国、英国的金融文明独占鳌头。从深层次分析,还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美国、英国的金融过剩最早、最多,虚实经济的脱离最彻底。近年来,全世界的金融资产以倍数计地快速上升,其中,光美国就占据了全球金融规模的1/3。以股市为例,危机前美国、英国股市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达160%。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英国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0多倍。金融过剩到一定程度,虚拟经济就会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目前全球外汇交易已经基本背离实体经济运行,在每天3万亿美元的交易中,98.5%的交易量是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和生产背景的,纯粹是为了资金的逐利需要。这部分虚拟经济的运行遵循自身的规律,如高脆弱性、观念定价等,在这里充分体现出金融资本经济的游戏规则,与工业文明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过剩的金融资本与虚实经济分离为金融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