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我有两个标准:一是向历史要教训,要经验。过去的历史是农民由穷到富的历史,今后的路,是由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的创造,但并不是那种思想贫困、物质丰富的“富”,那种富不是真富,所以我不能走。二是向未来要效益,要贡献。不管形势怎么变,我献身事业的热情不减,立业的动机不改,创业的目标不变。因为我个人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告诉我,一个人要发财,在全世界有商品、有市场的地方都可以做到,然而要大家富起来,只有在有市场还要有理想的地方才能实现,这就是在我们国家,在我们社会主义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完成。
——1991年6月,《务实、奉献、奋进是实现力量的阶梯》
背景分析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境界有多高远,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有多持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鲁冠球的思想意识中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既有着对国情的深刻了解与体悟,也反映出他强烈的抱负感和进取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5月,鲁冠球第一次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上这家杂志封面的中国人,被西方媒体视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轰动一时。与此同时,万向集团开始加速实施“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进入企业竞争力全面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前途一片光明的背景下,鲁冠球的斗志依然昂扬。他的这段话至少流露出几层意思:其一,万向集团是自己一生的事业,离真正的目标相距还远,自己能做一天就做一天,企业家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其二,将企业看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不仅追求物质财富,更看重精神上的塑造;其三,既相信历史的经验,也相信未来的中国,个人不会走回头路,当然也寄希望于中国也不走回头路。
实际上,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几乎成了鲁冠球追求事业的一种本能。我们常常会发现,越是成功之时,鲁冠球的愿景就越清晰。他不仅非常善于将无形的精神追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杂糅在一起,以起到强大的共振作用,同时,也不会让任何一步成功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负面因素,而是有意识地为企业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行动指南
从历史出发,坚定企业理念持续经营,要有永不满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