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妈妈的帖子,我头脑里忽然想起《发现母亲》里面再三提到的相似案例,就是一些孩子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来充分的依恋关系,结果再次返回家庭之后,由于情感磨合不当,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过分要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情感上的沟通,结果最后造成家庭悲剧。
婴幼儿时期缺乏母爱的孩子,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妈妈选择了其他的事而没选择我,说明自己不重要),往往一辈子感到自卑、抑郁和愤怒。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和亲情。他们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既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任何人,这种心态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痛苦。他们也最容易做出反社会行为,最容易犯罪。一句话,缺乏母爱的孩子,一辈子不会感觉快乐,也不会幸福。
健康的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如果这种亲密的依恋没有建立起来,孩子与父母之间以后就无法再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了。而这种依恋,正是婴幼儿期建立起来的,关于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有过突破性的发现。他认为,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5岁期间。英国专家夏佛与爱默森通过观察大批婴儿,将这个敏感期的具体开始时间锁定在7个月。通常是依恋母亲,一旦依恋关系形成,终生不变。包尔比一再强调,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母亲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弗洛伊德说:“神经官能症都是在幼儿期(0岁~6岁)患上的,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一岁之内的经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既然在孩子早期的依恋关系如此重要,那么妈妈们如何做还能建立好这种安全型的依恋呢?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妈妈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妈妈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妈妈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的抚爱的回应是最重要的,如果妈妈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解读婴儿的信号,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回应,婴儿就能发展对妈妈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型婴儿长至3岁时一般都会变得非常自信,在婴儿期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在三岁时表现得坚强、自制力强、具领导力和同理心;相反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却表现出行为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回避、退缩、缺乏好奇心。这是因为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之所以有自信去探索世界,是因为他们把父母作为安全稳定的后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信更能使他们变得独立起来。爱通常是自信和独立滋长的土壤,如果我们知道有人爱自己,会更容易去独自面对世界。
如果孩子在婴儿期的看护人频繁变动,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难对其他人培养起信任关系,因此这个时间最好看护人固定。当然,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由外婆或者奶奶带,那么孩子就会对老人建立了依恋关系,无法与妈妈最亲,而这一影响也是终身的。
孩子的智慧的发展,也必须自婴儿时期得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注。因为,婴儿最早的智慧活动,常是倏忽即逝,要靠抚育人捕捉、发现并演化它。
老人带孩子,在教育方法和精力、体力上是否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即便是老人能很好地照顾孩子,你能接受将来孩子不能与你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的现实——那是你在未来努力弥补也收效甚微的。
这些就是你在孩子婴幼儿时选择离开所要考虑的。
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选择了在孩子三岁前在家陪孩子,她这样说:“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与他朝夕相处,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长过程,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掌握他的脾气秉性,这样可以为今后成功地教养培育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我们之间的感情依恋,培养他对父母的信任,给他以完完全全的家庭安全感,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永远在他身边,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使他获得自信心,由此自信心他最终可获得独立。”
一个充分获得母爱的孩子(当然前提是母亲本身是健康快乐的),才会培养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所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放弃几年工作,完全是值得的。
过来妈妈贴心话
很多妈妈面临家庭和事业之间的选择时感到左右为难,很大原因是内心有恐惧,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害怕被社会遗忘、害怕被丈夫抛弃。这是与社会对全职妈妈这个工作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们一旦了解了在孩子的成长初期妈妈的重要性之后,首先要和老公达成一致性的意见,要让老公明白全职妈妈的价值,他的支持很重要。
另外,也不要有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怨天尤人,甚至期待孩子对我们感恩戴德、顺从并且报答,那也不是真正的爱。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让妈妈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与丰富的知识,更加透彻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活、了解这个世界——只要你肯付出你的爱。
·不要用错误的爱害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强调,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作为家长,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曾经获得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不能明确这种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的形式。
妈妈对宝宝内心都是怀有爱的,以为爱就是内心的那种被自己认为爱的感觉,当那种爱在我们内心中激荡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能够表达这种爱的行为。我们会认为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实际上不然,很多家长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孩子做的事却是对对方没有益处的,甚至会害了孩子。
有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当起了全职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包办孩子的一切,最后自己累的腰酸背痛,孩子也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只会更加依赖着妈妈。有的妈妈不仅一个人24小时照顾宝宝,还拉上自己的父母、保姆,宝宝只要一个眼神,或者用小手一指,大家就会猜透孩子的心思,赶紧满足了孩子,结果孩子的语言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因为他不必说话,最后这样的爱让孩子得了自闭症。
有的妈妈整天担心孩子,焦虑不止,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这样的妈妈可能自己的童年有一些问题,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于是就容易将自己的这些情绪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只要离开了孩子就会想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啊,孩子会不会受伤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刚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这样的妈妈只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在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最终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让自己受伤的人,从而与幸福的生活无缘。
还有的妈妈把孩子尊为“公主”、“王子”,自己甘愿做仆人和随从。这样的妈妈都有被爱的欲望,但是自己却没有被满足。于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认为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这样的爱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其他的人都应该这样对待他。如果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长大后都会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谁都无法和一个如此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交往。这样,又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让孩子变得自卑,但是,一旦他回到家里,他又会恢复强势和霸道,以找回在其他人那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这样,最后孩子练就成了一个“不孝子”。
可以说,失去了度的爱,没有约束的爱,毫无原则的爱,只能让孩子性格扭曲,品德受挫,人格变形。这样的爱,是错误的,是温柔、美丽的伤害。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过来妈妈贴心话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给孩子爱,不如给孩子一颗会散发爱的心,送她玩具,玩具会坏掉旧掉丢失掉,给他买新衣服买好吃的,可这些都会消失掉。给他一颗爱心,他就会在生命里制造爱,制造无穷无尽的爱,让他一直生活在爱的包裹中,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因为他是那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