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课程的五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这五大目标中,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就有三个: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可以说“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以前我们过于重视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功能,忽略了体育活动在心理方面的功效,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人们开始注重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功能的开发,强调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然而意识与观念总是比实践先行的,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发展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和具体的一些指标,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根据具体的心理学规律来上好体育课?如何利用体育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改变从前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可悲状况?等等理论问题还是很单薄和缺乏的,经查阅相关的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书籍,表明目前主要存在有二大问题:其一,教学心理问题与体育教学过程的连接方面相互脱节,主要表现在运用心理规律搞好体育教学的章节中暴露出“刚想深入,就已收场”的现象,从而大部分只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陈述与搬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较少;其二,体育教学心理与运动心理的理论相互混淆,主要表现在目前大多的理论是运动心理学方面的,而体育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则很少,因此大多的体育心理学理论体现不出体育教学的特色;查阅较多的有关体育教学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发现,虽然发表的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刊登在非体育类期刊的文章较多,刊登在体育类期刊中的文章少,特别是刊登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更少了,可以说有关体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研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如何真正根据体育教学过程来研究系列心理问题,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书作者在参考已有的大量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有关书籍与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主编十余年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及中小学实践教学经验,主要针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较大范围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与水平上有较大的突破,为今后能形成完整的“体育教学心理学学科理论”打下基础,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关注,在我校开设的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中也设置了这一重要的课程,考虑到目前体育教学心理学教材的缺乏与有关内容研究的不足,故本书主编通过与多位从事基层教学工作8年以上的体育教师共同研讨,经几轮的讨论、修改,终于编完此书,并以此书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教材,希望通过讲授,得到广大基层体育教师的批评与帮助,使它进一步得到改进与完善。
参与编写的章节与人员如下:前言、第一章: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邵伟德;第二章: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李启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张亚平;第三章: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汪超;第四章:绍兴中等专业学校孟建明;第五章: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何黎明;第六章: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慧勤、福建工程学院陈萍;第七章: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周广;第八章: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黄英豪;第九章: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赵剑。最后由邵伟德负责统稿和审校。
由于作者的水平与能力有限,难免有诸多不足与疏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与读者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