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
不走前人走过的路
方法还是可以探讨出来的,早期没有自动化的时候很多产品不是也做出来了,关键是你怎么想。走别人的路再和别人竞争是没法竞争的,包括后面的汽车,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
——2009年11月王传福接受《新财经》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在很多人眼里,比亚迪简直就是一个“异类”,是一家经常“看不懂”的企业。无论是电池还是汽车,王传福为何总是不按常规出牌?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王传福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当时锂电池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第一个发明、制造者都是日本人,一条生产线就是一两亿美元,全世界都觉得锂离子电池就是这么做的。如果我们这么做就死定了,一亿美元对我们来说想都不要想,但是我们又想做,这就需要探索出新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差异化,就无法生存,甚至连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不进行另类创新,就无法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切下别人已经拥有的蛋糕。”在日本,锂电池全部采用自动化操作方式生产,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就很大。日本通过这样的模式把行业门槛抬得很高,让别的企业轻易无法进入。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日系电池企业一枝独秀。如果比亚迪也这么做,前途渺茫。所以,王传福发明了“人工+夹具”的半自动化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在这种模式下,王传福又构建了产品、价格等一系列的差异化。最终完成差异化布局,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行动指南
无论是造电池,还是做汽车,都如王传福所言:“走别人走过的路和别人竞争,是自寻死路。”差异化已经无法回避,那就学会它。一般情况下,差异化有两大基本方向:一是基于客户需求导向,比如品牌定位差异化、消费者沟通模式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功能、品质、价格等)、服务差异化等;二是基于市场竞争导向,比如行业角色差异化、营销体系差异化、渠道策略差异化、卖点差异化、生产模式差异化等。从比亚迪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综合运用的创新竞争,才是最有杀伤力的竞争。
3月2日
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没意义
在中国如果不懂利用廉价劳动力,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是没有意义的。
——2007年11月王传福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在1995年的创业初期,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售价上亿美元,王传福根本买不起。为了节约成本,王传福有了“工艺创新”的念头。他采用了一种与机器人作业完全相反的生产方式,把电池生产工序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人工操作的步骤,然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夹具,消除人工作业造成的误差。这样,既解决了生产线成本高昂的问题,又利用了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两者结合,成本大幅下降。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后,王传福又将“人工+夹具”的半自动化模式移植到汽车领域。比亚迪将总装工序进行了详细拆分,每个工位通过夹具固定车身,即使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冲压和涂装车间,钢板开料、组件搬运等工序,大部分也是人工完成。“总之能用人手的,就尽量不用机器手。”这是比亚迪的制造原则。在这种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下,成本自然比对手低很多。
在电池行业,已经败下阵来的日本企业在参观了比亚迪车间后,曾经尝试用同样的方法与王传福叫板。“后来,他们没有成功,因为分解开来的技术,其实比全自动要求高很多。”王传福如此解释,“这就好比炒菜,全自动是大灶,只有三个配方;我们是小灶,是大师傅做的,有五个配方。最难就是那‘灵光一闪’的感觉。”实际上,这种“灵光一闪”来自很多的细节,比如比亚迪对工人实施的“家文化”管理,以文化洗涤心灵,让工人在态度和心理上就完成了对品质的管控,比如比亚迪聚集以大学生为主的低成本技术人员,实现了研发成本的最低化。
行动指南
比亚迪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与各种管理细节紧密相连,仅仅模仿其“形”是没有意义的,聚集其中的“神”才是关键。
3月3日
成本的源头
今天少出差,明天少坐飞机,这样省的钱都是很少很少的,关键是把你的研发力量动用起来,在成本上下工夫,这样获得的收益,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2004年2月王传福做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每家企业都是进行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换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多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而这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左右企业的成本。为此,企业就要拆分每个细节,找到最大的成本源头,同时结合企业优势、产业特点等,找到突破成本魔方的关键策略。惠理集团主席谢清海第一次见到王传福时,王传福就向其传授了秘诀:“秘诀就在于mould(模具),深圳做一个模具的成本只有日本产品的20%。”其实,除了模具成本外,生产设备也是庞大的成本支出。于是,比亚迪除了降低模具成本,还通过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赢得了潜在的成本优势。在比亚迪,类似的“成本智慧”已经渗透到每一项研发环节中。这是很多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比亚迪第一项产品镍镉电池需要大量昂贵的镍片,而王传福通过改造电池溶液的化学成分,使镀镍片不易被腐蚀可以代替镍片使用。据说,当年这一项改进就砍掉了单项原料成本的9成。此时,比亚迪的成本已经变成了一种独家资源,而不是单点、散点的成本。
行动指南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节省成本:一是微观层面,即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因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面,如规模、技术、模式、管理等。企业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找到节省成本的突破口。但无论确定哪种成本策略,都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避免“孤岛式”奋战,无法形成凝聚力。
3月4日
心理资本的竞争
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
——摘自2009年11月《中国周刊》
背景分析
在市场竞争中有一种现象日益明显,那就是“心理战”。目前,这种心理战已经逐渐演变成强者企业必须具备的“心理资本”。这种营销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发挥着打破市场格局的奇效,它属于兵法中的“奇”。很多时候,心理战是一个“以牙还牙”的过程。其首要任务往往是突破既有的心理困局,然后再以更大的心理攻势回击对手。对汽车产业来说,正如王传福所言:“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跨国公司传递出的很多所谓“经验”(设备投入、人员要求、管理制度、资金规模等),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让后来者望而却步。而王传福却不畏压力,视汽车为“钢铁”!他认为,没必要对造车产生“技术恐惧”。在这种背景下,王传福无形中拥有了“心理资本”。首先,他到处传递着“一堆钢铁”的言论,以此造就比亚迪的心理优势;其次,他不断表达“坚定信念就一定能赢,犹犹豫豫就会把机会耽误掉”的商业哲学;再次,通过做电池的经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手机才是高科技,汽车是小儿科”;最后,他还学会了如何控制成本,制定了包括设备、员工、技术等方面的成本策略。此时,王传福的心理资本完全到位,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再加上“我下半生就干汽车了”这样的豪言,对手的心理战不仅没有影响王传福,甚至他还突破了竞争对手的心理防线。
行动指南
如何拥有“心理资本”呢?一是要建立敢于挑战一切、藐视一切的信心;二是找到可以藐视的理由,你为何敢于藐视?你挑战的资本是什么?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三是要给对手施压,通过行动、渠道甚至媒体,传递你的战略、模式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你的市场突破速度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等信息。如此形成心理资本,既可以突围,又可以防御。
3月5日
企业的生命力
一家企业要看它在逆境中是否有生命力。成本优势已使比亚迪可以逆流而上,去年大部分日本电池厂商都亏损,而比亚迪却赚了两个多亿。今年市场转暖,我们更会大赚特赚。
——摘自2002年8月9日《证券时报》
背景分析
王传福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比亚迪上市之前。在电池制造领域,比亚迪已经将成本降至极致。其成本控制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西方的工业流程管控,通过控制原材料、人员、设备等,完成硬性的成本管控;二是东方的文化制度管控,通过企业文化、独特区域资源等,完成软性成本的降低。在这方面,体现更多的是创新智慧。比如,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比亚迪就采取了“人海”战术。众所周知,同样数量的工程师,中国和美国的成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实际上,如果单一地采用硬性成本管控,就像拧毛巾,到最后不仅拧不出水,还可能损坏毛巾。而软性成本管控却是无形的,可以随时发现、随时管控。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下,王传福构建了比亚迪独有的成本优势。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比亚迪的成本管控更侧重东方智慧,以西方方法为辅助。此外,通过这种独有的软性成本管控模式,王传福甚至可以游走在市场“晴雨表”之外,让比亚迪基本不受市场影响,甚至可以做到“逆风飞扬”。
行动指南
我们不仅要学习王传福的软性成本管控模式,更要跳出单一的成本优势管控——不仅要考虑成本优势,还要找到能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因为成本优势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因此,企业要具备一种体系化的生命力。比如,王传福在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不断创新产品技术和改善工艺流程细节,以长久保持这种生命力。此外,还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让全体员工都有成本管控的意识,让员工在每个细节上都关注成本,形成“成本文化”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单点策略。比亚迪的模式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学不会。
3月8日
做质量如做人
一个产品的质量分为两部分,就像人一样,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培养的。如果先天设计不好,怎么造也是造不好的。
——摘自2007年11月30日《中国企业家》
背景分析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任何忽略质量的企业,迟早会被消费者所抛弃。因此,构建基本的、扎实的质量管控体系,是每家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早期,在与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客户的合作中王传福就认识到,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于是,比亚迪不惜重金从摩托罗拉大学聘请知名教授来公司讲课,使品质部员工对国际上通用的质检术语都有了深入理解和掌握,引入了先进的六西格玛、统计过程控制(SPC)等质量管理体系。后来,比亚迪不但成功地拿到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通信业巨头的大额订单,更为比亚迪能够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那时起,比亚迪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造工艺就已经被国内外的同行广泛借鉴,它们纷纷将‘比亚迪模式’引入到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来。”王传福曾对媒体表示。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比亚迪在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王传福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质量、品质等方面。按照王传福的思维,首先要打好基础,也就是产品在生产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工人对品质的理解、品质管控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这样,就像育人一样,在先天阶段就有了优质基因。
行动指南
从营销角度看,除了王传福提出的先天管控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1.需求导向型。产品竞争力准确地反映顾客需求,或者是现有市场,或者基于未来市场的需求。同时,如果在对手没有关注前就首先提出来,并赋予全新的思想以及行动,就会引发人们关注。2.全能健康型。企业具有悠久历史,数十年来始终关注产品质量。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全新的质量管控措施,让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3.市场竞争型。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根据对手的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产品、制造等方面的升级,保持质量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3月9日
让对手翻不过去
在所有的产品线里设定性价比标杆,我们会让竞争对手翻不过去。怎么让它翻不过去?最后我们认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价格、品质、效率。
——摘自2007年8月9日王传福在比亚迪F6下线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