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告谕
【说明】
这是刘邦带领反秦义军攻入关中后的安民告示、后人评曰:“入关一诏,不独四百年帝业所基,实一代文章之祖。”“高视阔步,笼罩万千,能使拔山者丧魄。”
【原文】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
父老们被秦朝苛刻而烦琐的法律所苦已经很久了,例如,公开说朝廷不好的要灭族,两个人私下偷说的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攻入函谷关就让谁做关中王,不久我就要做关中王了。我现在跟父老们保证,我只定三条法令:无故杀人者,判处死刑;无故伤害人和偷盗抢劫者,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相应刑罚;我要全部废除秦朝的苛法,众多下级官吏都不变动,和往常一样各守其职。总之,我入关的原因,是来为父老们铲除祸害的,而不是来侵掠欺侮乡亲们的,希望大家不要惊慌。还有,我之所以要回军灞上,就是为了等各路义军到来,共同制订详细的法规,以便更好地保护父老们。
除肉刑诏
【说明】
此诏见《汉书·文帝纪》。
几千年来,肉刑一直残害着百姓,多少人肢体不全,多少人惨死在肉刑下,多少人屈打成招,做了无辜的窦娥,此诏怎不令人感泣。和那些欣赏肉刑,恢复肉刑的皇帝们比起来,不能说文帝没有爱民之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皇帝。文帝爱民之心,跃然呈露。
【原文】
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毋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译文】
听说有虞氏舜帝的时代,制作有特异标志的不同等级的衣帽服饰作为刑罚,而百姓们谁也不触犯法律,为什么治理得这样好呢!如今法律中有许多条肉刑,可触犯法律的人还是接连不断,其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恐怕是我对百姓施恩不厚而政令教化不明确吧?我内心非常惭愧。这是由于我的教导不善才使无知的百姓陷进了刑网啊。有句古诗说:“和易近人的君子,像是百姓的父母。”如今,人们有了过失,未曾进行教育就施加了刑罚,有的想改恶从善也找不到个门路,我非常可怜、同情他们。刑罚到了残断肢体、刻削肌肤,一辈子再也去不掉的地步,为什么要施行这样残酷的刑罚而不施加恩德呢!这难道符合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的意愿吗?现在我命令,坚决废除肉刑,用别的办法来替代它。
定仪礼诏
【说明】
此诏不见《汉书·武帝纪》。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汉代又重新加以编定。此诏便是重新编定仪礼的诏书。诏书强调仪礼要“追俗为制”,这是极为明智和正确的。
【原文】
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繇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
【译文】
接受天命而君临天下,都有其所以兴起的原因,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因为老百姓才兴起的,因此,要根据百姓们的习俗,为补救习俗而建立我们的仪礼制度。商定仪礼制度要都绝对称颂远古时代,全盘接受上古的制度,那么百姓们怎么比较自己而进行学习呢?汉朝的仪礼,也是刘家一家的事,典章制度要不能传延,叫子孙们怎样遵循呢?教化盛厚者,仪礼就宏大而广博,治理浅薄者,仪礼就褊小而狭窄,我们能不尽心努力去制定吗?
议律令诏
【说明】
无法不行,法太烦多也不好。本诏极合期刑无刑之意,意味深长,耐人讽咏。
【原文】
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其议律令可蠲除轻减者条奏,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译文】
法令,是用来抑制强暴扶助孤弱者的,希望人们难以触犯而容易躲避。现行法令烦多而不简明,自己掌管法律还搞不清楚,却想因平民百姓不能依法办事而治他们的罪,这难道是制订法令和行使刑罚的本意吗?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哪些法令可以废除,哪些可以减少修改,把它分条奏上来,只在于便利执行安定人民就是了。
遗公孙弘书
【说明】
公孙弘(前200~121年),西汉菑川薛(今山东微山)人。字季,号次卿。少为狱吏,年四十余始学《春秋公羊传》。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出使匈奴,不合帝意,免归、六十五岁,复以贤良为博士。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以熟习文法吏治。元朔中,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这封信,是他为博十后,故人邹长倩写给他的,并赠他生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告诫他要保持纯洁的德橾,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钱而聚之,以免遭扑满之败。此信韵幽色秀,闹雅中自带严肃:这样的故人多些,怕贪污腐败分子就会少几个。邹长倩,公孙弘故人,“弘举贤良,贫不能起,以衣费资之,”并遗书如文。
【原文】
夫人无幽显,道在则尊。虽生刍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刍一束。诗所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丝为,倍为升,倍升为,倍为纪,倍纪为,倍为隧。此自少至多,自微至著也。土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复如之。勿以小善不足修而不为也。故赠君素丝一襚。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山川阻修,加以风露,次卿足下,勉作功名!窃在下风,以俟嘉誉。
【译文】
人不论隐居或出仕,只要道德信仰存在他就尊贵。即使像青草这种不值钱的东西,有才德的人也不能轻慢瞧不起它。因此,赠送您青草一束。这正像《诗经》所说:“青草一束,希望人像美玉一样纯洁。”五根丝称为一,两缰叫做一升,两升称作一,两就叫一纪,两纪名为一,两积作一襚。这就是从量少到量多,从幽微到显著啊。读书人建立功勋,成就自己的名誉和节操,也是这样的。不要认为小的善事不值得学习就不去做。因此,赠送您素丝一襚。扑满这东西,是用泥土做成的器具,是用来积存零钱用的,它只有进去的孔穴,而没有出来的口子,积满钱就要把它摔破。泥土是粗贱东西,钱是贵重货币,光有进而没有出,光有积而没有散,所以才摔破它。读书人要光有聚敛而不能散发者,也将会像扑满一样落得个粉身碎骨的败局,这能不引起警惕引以为戒吗?因此赠送您扑满一枚。山河阻隔路途遥远,再加上风寒露冷,次卿呀次卿,为成就自己的功业,显扬自己的声名而努力拼搏吧!我在下边平民百姓中,等待着听到人们对您的美好的赞誉。
与苏武书
【说明】
李陵(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率五千步兵击匈奴,遭敌八万余骑兵包围,血战到“壮士从者十余人”,以“无颜报陛下”而降。单于封他为右校王,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病死匈奴。李陵降后,汉朝杀了他的全家老小。
苏武(前?~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年)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单于诱降,他严词拒绝,被幽禁于大窖中,威武不屈。后又把他迁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掘野鼠和野草为食,坚持生活了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修好,苏武被释回朝,官至典属国。
此书和《李陵答苏武书》,均不载《史记》和《汉书》李陵传。后人疑为伪作。此书为苏武被释放,将要归国前所作。表现了李陵悔恨交加无可奈何的心情,酸甜咸淡各种滋味俱有,写法上彼此相形,愈增凄楚。
【原文】
子卿名声冠于图籍,分义光于二国,形影表于丹青,爵禄传于王室;家获亡穷之宠,永明白于千载,夫行志志立,求仁得仁,虽遭困阨,死而后已,将何恨哉?陵前提步卒五千,深入匈奴右地三千余里,虽身降名辱,下计其功,岂不足以免老母之命耶?嗟乎子卿,世事谬矣!功者福主,今为祸先;忠者义本,今为重患。是以彭蠡赴流,屈原沉身,子欲居九夷,此不由感怨之志耶?行矣子卿,恩若一体,分为二朝。悠悠永绝,何可为思?人殊俗异,死生断绝,何由复达?
【译文】
子卿名声将载入史册,情义显耀于两个国家,形影将画成图像,爵禄由王家世代供给;家里获得了无穷的宠爱,长久的荣耀彰明于千载。坚行个人意志,意志得到树立,目的在于求仁,取得的正是仁义,虽然遭受困窘危难,一直奋斗到底,还会有什么遗憾的呢?想我李陵,先时率领五千步卒,深入匈奴右地三干多里,虽然兵损身降辱没了自己的名声,然而,从最低处计算功劳,难道不能赦免老娘一条性命吗?咳,咳!子卿,世上的事儿太荒谬了!功劳本来是幸福的根本,如今却成了祸患的光导;忠心本来是恩义的根基,如今却成了严重的祸患。所以彭蠡投入湍急的水流,屈原沉身汨罗江而死,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这不都是由于内心感到怨愤和遗憾才这样做的吗?您要走了啊子卿,我俩亲如一人,却分居二国,山高水远永世隔绝,叫我咋着想念您呢?国别不同了,习俗也有了差异,是生是死再也见不着您了,今后如何再通个音信呢?
伍子胥列传赞
【说明】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春秋楚人。楚平王要杀害大夫伍奢,怕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复仇,便召诱伍员、伍尚进京。伍尚进京与父同时遇害,伍员经宋,郑等国逃入吴国,路上经过了千辛万苦。到吴后,帮助阖阊夺取了王位并伐楚。伍子胥五战攻入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仇得以报。伍子胥能克制自己,忍耐仇恨,成就功名,终报灭族杀父之仇,的确是个坚强不屈的大丈夫。然而,为家仇私恨,作敌国鹰犬,引狼入室,毁父母之邦,实无可取之处。司马迁作《史记》的全部宗旨便是隐忍就功名,他肯定伍子胥的也是这一点,并非赞扬他背叛祖国残害父母之邦的劣行。
【原文】
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令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曳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战!
【译文】
怨恨对人说来真是厉害呀!国家君王尚且不能放弃对臣民们的怨恨,更何况地位同等的人呢!假如使伍子胥跟着伍奢一块去死,这和死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两样呢?他抛弃小的道德行为规范洗刷掉了极大的耻辱,使自己名垂于后世,这实在是悲壮啊!当子胥困于江边,沿路乞食的时候,怎能有片刻忘记对楚国报仇雪恨的坚定志向呢?所以说,克制忍耐成就功名,要不是坚强不屈的大丈夫谁能做得到呢?白公胜假如不自立为君而导致兵败白缢,他的功业谋略也是说不完的呀!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
【说明】
平原君,名赵胜,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号平原君。三任赵相,有食客三千。惠文王九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用毛遂汁与楚订立盟约,求救于魏,破秦存赵。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韩,拔野王(今河南沁阳县),上党路绝。韩上党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并陈其利。平阳君赵豹认为聪明人把无故得利看成是最大的祸害,不如不接受。平原君以为无故得一郡之地,是大利。赵孝成王使平原君前去接受了土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终于酿成了长平之祸。
虞卿,战国时赵国国卿。也叫虞庆,吴庆。名佚。因进说赵孝成王被任为上卿。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邯郸围解,反对割地予秦。魏齐,为魏相时,曾折辱范睢。后范睢为秦相,封应侯,代魏,魏齐惧逃奔赵,匿于平原君家。秦诱平原君人秦并扣留之,秦要赵王以魏齐换回平原君,秦索逼甚急,赵王发兵围之。齐夜奔见赵相虞卿,虞卿乃弃相印与齐同奔大梁,欲以信陵君南走楚。信陵君未即见,齐自杀,虞卿困于大梁,穷愁著《虞氏春秋》。书已佚。
【原文】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