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4600000002

第2章 唐煮宋点的茶技(1)

唐及唐前的煮饮法

从茶的最早发现利用,到如今丰富多彩的各式品茶,有着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茶最初作为药用,后被当做菜食。大约从汉代起茶逐步转为日常喝饮,已有2000年了,喝饮方式也经历了多种变革。从汉至隋唐茶是碾末后,用鍑(锅)煮着喝的,从解渴式的粗放饮法,提升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最终形成饮茶艺术。宋元间则煮水不煮茶,是用水冲点末茶,明代以后,炒青茶出,改革为全新的撮泡法,并一直沿袭至今。

“樵青竹里为煎茶”,唐诗人谢过这句诗,描述的就是唐代茶的品饮方式。唐肃宗赐官至待诏翰林的张志和奴婢各一,张将其配为夫妻,取名渔僮、樵青,并教以“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唐代用来煎茶的茶叶有多种多样,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作了概括:“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粗茶,饮时用“斫”法。就是把茶叶连枝带梗砍下来,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锅里煎煮。这是最粗放的煮饮法。

散茶,饮时用“熬”法。散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新叶,或不经加工,直接放在锅里“熬”,煮汁而饮;或经炒干,再放在锅里“熬”。前者如陆希声《茗坡》诗中所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这是采下新茶芽,旋即煎饮。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里所说的“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这是即采、即炒、即时煎,采茶至煎茶顷刻间就完成。

末茶,饮时用“炀”法。末茶是把茶叶采摘下来,经过烘烤干燥,碾研成末后煮饮。

饼茶,饮时用“舂”法。把茶叶加工制成团饼,是唐代最流行的。饼茶制作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煮时把饼茶捣碎成末。

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倡的煎茶,用的是饼茶。饼茶煎饮讲究精美,而要真正达到精美,必须克服“九难”:一是造难,阴天采摘和夜间焙制,就制造不出好茶;二是鉴别难,口嚼辨味、干嗅香气,不算是会鉴别;三是用器难,沾有膻腥气味的鼎炉釜盂,不能用作煎茶饮用;四是用火难,有油烟的柴和沾染了油腥气味的炭,都不宜作炙烤、煎煮茶的燃料;五是择水难,急流和死水都不能作为煮茶用水;六是烤炙难,饼茶烤炙若外熟内生,就是炙法不得当;七是碾末难,青绿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碾得不好的茶末;八是烹煮难,操作不熟练和搅动得过快,就煮不出好茶汤;九是饮用难,饮茶要持之以恒,夏天饮,冬天停,纯属解渴,就不能说是饮茶。

唐代是饮饼茶的时代,饼茶煎煮的步骤是先炙茶、再碾末,然后煮水煎茶。具体操作要领如下:

①炙茶。饼茶的含水量一般较叶、片、碎、末茶为高,并在存放过程中又会自然吸收水分。炙烤的目的,是要把饼茶内含的水分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来。炙茶很有技术,陆羽在《茶经》中告诫:炙烤时不要迎风,火焰飘忽不定,会使冷热不匀,还要经常翻动,否则也会“炎凉不均”;待炙到烤出像虾蟆背那样时方可。唐诗人刘兼《从弟舍入惠茶》有句:“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这“龟背纹”与陆羽所说的“虾蟆背”是相近似的。炙烤好的饼茶,要趁热用纸袋贮藏好,不让茶的香气散失。

②碾末。炙烤过的饼茶,待冷却后要碾成末。陆羽认为“末之上者,其屑如细末;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这和他说的煎茶“九难”中所说的“碧粉缥尘,非末也”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青绿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碾得不好的茶末。但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中的茶罗看,在陆羽之后,可能对茶末的要求趋向于细。法门寺出土的茶罗约为60目,极为细密,似已近乎宋人点茶时的茶末了。

③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煮水用一种大口的锅,称为“鍑”。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沾染了膻腻的和油脂较多的柴薪,以及朽坏的木料都不能用。因为“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是指炭火之有焰者。水分三沸,当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微微有声时,为第一沸;边缘像泉涌连珠时,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滚奔腾时,为第三沸,此时水气全消,谓之老汤,已不宜煎煮茶用了。

④煎茶。已碾罗好的茶末放到水里煎煮,有一定的程序。当水至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来,随即用竹夹在鍑中绕圈搅动,使水的沸滚均匀,同时当出现水涡时,就用一种量茶末的小杓叫“则”,量取一定量的茶末,从旋涡中心投下,再加搅动。搅时动作要轻缓,陆羽说“操艰搅遽,非煮也”,就是说动作不熟练或者搅得太急促,都不算是会煮茶。当茶汤出现“势若奔腾溅沫”时,将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进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腾,以孕育沫饽。然后把鍑从火上拿下来,放在“交床”上。这时,就可以开始向茶碗中酌茶了。

⑤酌茶。舀茶汤倒入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陆羽在《茶经》中形容细轻的汤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薄的沫“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厚的饽“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一般每次煎茶一升,酌分五碗,乘热喝饮。因为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汤冷了,“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芳香,都随热气散发掉了,饮之索然寡味。

唐代煎茶,用鍑煮,用碗喝。唐佚名《宫乐图》,描摹了宫中奏曲赏乐的情景,也同时留下了当时品茶的情状:在长方形大案中间,有一大茶海,上置一长柄勺,每人面前有一茶碗。看来大茶海里是刚煮出锅的茶汤,每人用长柄勺舀出茶汤置碗内,再慢慢品尝。据沈从文先生考证,此画出自晚唐,画中应是宫廷煎茶品茶的再现。

宋代的点茶法

同样是在竹荫下饮茶品茶,唐人诗句中称“煎茶”,宋人吟唱中则为“点茶”。反映出唐宋两代茶的煎烹方法的区别。“蓬山点茶竹荫里”,出自张耒与晁补之的《直庐联句》中。

在叙述茶的历史时有一种说法:“茶兴于唐,盛于宋”。从整个茶的发现利用历史而言,中国茶之兴起应早在唐之前;从茶的品饮发展,即提倡茶的细煎慢啜,形成饮茶艺术来说,可以说是从唐始,到了宋代,进入盛极难继的繁荣时期。宋末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柘陵(即宋徽宗赵佶)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也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宋代的茶叶分两大类。一类是团饼茶,因条经蒸压成一片片的,故又称片茶;又因茶表面涂有一层腊而又叫腊面茶或腊茶。另一类是散茶,是未经蒸压的,采摘芽叶后经干燥而成,称草茶。欧阳修说:“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宋代时尚片茶,点茶用的也是片茶。

宋代上品片茶主要产于福建建安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所以当地产的茶又叫北苑茶。太平兴国(公元976—983)初,宋太宗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特制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从此北苑专制龙凤团茶,以示区别一般人饮用的茶。最初监造龙凤团茶的是福建转运使丁谓。当时有10个名品龙茶、凤茶、京挺、的乳、石乳、白乳、头金、腊面、头骨、次骨。庆历(公元1041—1048)中,《茶录》的作者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主持监造贡茶,称小龙团,精于龙凤团茶。蔡襄在《北苑造茶诗》自序中说“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神宗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有叫贾青的任福建转运使,创制密云龙茶,“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也”。后又改为瑞云翔龙。大观(公元1107—1110)初,宋徽宗推崇白茶,此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宣和(公元1119—1125)年间,在建安为官的郑可简,又创银丝水芽,将新抽茶枝上的嫩芽尖采下,经蒸过后,剥去稍大的外叶,“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又号龙团胜雪,“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

宋代的点茶,与唐时煎茶最大的不同,是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鍑里煮,而是用沸水在盏里冲点,具体操作按蔡襄《茶录》所述如下:

①炙茶。经年陈茶,需将茶饼在洁净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渍,待涂在茶饼表面的膏油变软时,刮去一两层,然后用茶夹箝住茶饼,在微火上炙干,再就可以碎碾了。当年未涂膏油的新茶,则没有此道程序。

②碾茶。茶饼上碾前,先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捶碎的茶块要立即碾用,碾时要快速有力,称之谓“熟碾”。这样碾出的茶末洁白纯正,否则会导致茶汤“色昏”。

茶碾,蔡襄主张用银质或铁质,宋徽宗认为以银质为最好,熟铁次之,忌用生铁铸造。也有铜质的,如苏轼有句:“拓罗铜碾并不用”。另有石质的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称“石转运”。另外,从考古发掘中还见到一种瓷质的研钵。

碾茶是整个点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宋人爱茶者常常亲自为之。陆游《饭罢碾茶戏书》有句:“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碾茶得法者,在碾茶时就可以赏得茶色、闻到茶香了。陆游在《昼卧闻碾茶》中云:“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碾茶中的情趣,使品茶者渐入佳境。黄庭坚的咏茶词《品令》中描写说:“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二分酒病。”诗人手推“只轮”,慢慢碾碎“凤舞团团饼”,看着碾出光莹如玉的茶粉,听着炉上水壶发出的松涛般飒飒声,让人酒病顿减。

③罗茶。碾磨后的茶末过筛称为罗茶,与唐代大体相同,只是宋代“茶罗以绝细为佳”。蔡襄《茶录》说“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茶末绝细,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茶罗的罗底以“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为佳。这种绢罗,细而面紧,绢面不泥而透,过罗的末茶精细。周必大有诗“敢向柘罗评绿玉,待君回碾试飞尘”,诗人以末茶细如飞尘而得意。

④候汤。宋代点茶,是用沸水来冲点末茶,水温的恰到好处至关重要,蔡襄说:“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宋代煮水与唐时不同,不再用鍑而是用瓶,鍑敞口能目辨汤变,而茶瓶辨汤就比较困难。所以蔡襄又说:“沉瓶中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宋代茶人在茶事操练中提出了“声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来判别煮水的适度与否。南宋罗大经与其好友李南金,就是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并在《鹤林玉露》中提出点茶用水的温度标准:陆羽的时代,是把茶末放到茶釜中煮饮的煎茶法,所以在水的第二沸时,投入茶末为适度,而宋时点茶,煮水的要求,“则当用背二涉三为合量”,就是水煎至刚过二沸略及三沸之时,点茶最佳。李南金还吟成一诗,形象描述“背二涉三”之际的水声。诗云:“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诗意是说水声如砌下虫声唧唧而鸣,又似远处蝉声噪响为一沸;如满载而来的大车吱哑声起,则为二沸;如松林涛声,似涧流喧闹,已到三沸。这时,就赶快提起茶瓶,把水注到已投入绿茶末的杯盏中。罗大经对李南金所述还稍加补正,认为不能用刚离开炉火的水马上点茶,这时的水太老,冲点出来的茶会苦,而应该在水瓶离开炉火后稍停一会儿,等瓶中的沸腾完全停止后再用以点茶,茶汤适中而茶味甘。他也作成诗云:“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但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⑤烫盏。点茶之前先要烫盏,即将茶盏用开水冲涤令热,这样有助于透发茶香。蔡襄认为如不烫盏,“冷则茶不浮”。宋徽宗也认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⑥点茶。这是最为关键,也最具技艺的一环。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调膏得掌握茶末与水的比例,一盏中茶末二钱,注入适量水,加以适量开水,调成极均匀的茶膏,要有胶质感。这时,开始向茶盏注入煎好的沸水,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环回击拂。注水和击拂有缓急、轻重和落点的不同,要适时变化。这种变化,宋徽宗归纳为七次,又称七汤。

第一汤,“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就是沸水顺茶盏四周边沿注下去,不能直冲盏中的茶膏;另一只手持茶筅击拂茶膏,击拂时要“手轻筅重,指绕腕转”,即用手指捻动茶筅,手腕以茶盏为圆心转动,由轻至重,力透上下,起着一种像曲母发酵面团那样的效果,以发茶力的根本,初步出现汤花,盏面如“疏星皎月,粲然而生”。

第二汤,“自茶面注入,周回一线,急注急止”。就是落水点在茶面上,沿茶面周注入,不能间断,急注急停,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坏汤面初现的汤花整体性;另一只手持茶筅继续击拂,击拂要有一定的力度,此时盏面汤花“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同类推荐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为毓老师在台几十年讲学或谈论的语录,为毓老师思想言论的综述,由毓门弟子整理,一共十二辑。《毓老师说》中“思痛录”、“训勉录”、“用知录”为毓老师撰写的题名;“政事录”、“识往录”、“司铎录”、“奉元录”、“述学录”、“问心录”、“立本录”则是毓老师提撕众弟子的字词;“倚栏录”为毓老师对父母、妻子之情的动容记录;“俨然录”则是弟子记载毓老师的言行以及表达自己思慕之情。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德国精神

    德国精神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说起别的国家,国人或许总是很容易说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说到德国的时候,国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褒扬。在我们的意识中,德国精神是和严谨、忠诚、顽强、毅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广告词。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国家,德国无疑有其伟大优秀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国人对德国的褒扬是有根据的。
热门推荐
  • 安洁西公主

    安洁西公主

    身为公主,自然是要锦衣玉食,被人捧在手心里呵护,可是对于安洁西来说,她的公主人生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背了个锅!在银十字团抚养院,她替入侵的圣族背了“盗窃宝物”的黑锅;在日暮古域,她替贵族商人背了“抢劫宝物”的黑锅;在圣族,她又替圣族皇子冯斯伦背了“刺杀”皇室成员的黑锅。到底有没有搞错啊,圣族皇子还活生生的喘着气呢,他们的皇室成员只有他一个啊,难不成他能刺杀他自己不成!安洁西表示:这个锅她不背。冯斯伦在她耳畔轻笑低语:“你偷了我的戒指,这个锅你甩不掉了。”安洁西怒摔戒指:“你到底想怎样?”“嫁给我,我就原谅你。”
  • 一医成瘾:神医王妃惑天下

    一医成瘾:神医王妃惑天下

    叶轻衣东莱国卫国将军府大小姐,一无是处,却嚣张跋扈得让人叹为观止。甚得其父将军叶左侯的宠爱。从现代穿越而来的毒医圣手灵魂附在了她的身体里脱胎换骨。在青楼叶轻衣撞破未婚夫皇甫瑄与青楼女子肉搏,她丢给皇甫瑄一纸休书,却被皇甫瑄毁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诸葛亮传奇

    诸葛亮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一介布衣刘备,自称是汉室血缘,中山靖王刘胜以后,流离失所,戎马终身,最后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之下,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傲娇慕少的忠犬之路

    傲娇慕少的忠犬之路

    他,S市鼎鼎大名的花花公子慕少,出入情场,却片叶不沾身,虽每次身侧总是流连各种美女,但从未将薄唇上的初吻送出去。她,S大的校花,法律系高材生,对待男人宛如秋风扫落叶,毫不留情。他第一次见她"三个月,我保证你会爱上我。"她冷笑,"慕少,话别说的太满,不然期限过后,啪啪打脸。"于是,鼎鼎慕少开始了漫漫的追妻之路。
  • 网游之疆土无敌

    网游之疆土无敌

    凡剑刃所指,帝旗所在,皆为帝国之疆土。……(简介无能呀,就这样吧。)
  • 季凉川,爱了你这么多年(全集)

    季凉川,爱了你这么多年(全集)

    美艳校花与高智商校草狭路相逢,智斗×情斗,宁静校园硝烟四起。在S大倾倒所有男人的富家女主,和同样在S大倾倒所有女人的宝马男主皆为校园风云红人,同样的高傲使得两个人目不斜视,从不知道彼此相貌。命运将两人绑在一起却是因为一次酒后相遇,同样付出了第一次的两个人誓要将对方揪出来为自己报仇……
  • 二次元扮演者

    二次元扮演者

    符九与愚者空间定下誓约,成为了冷酷无情的扮演者。冰汽时代,古尔丹冷笑着看着脚下的都市,燃烧军团正在归来.冬木市,卡兹正无聊的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完美生物已于天外回归。圣域之巅,十二位黄金圣斗士尽数倒在了灭霸脚下,诸神之黄昏此刻到来。漫威世界,红衣的恶魔猎手但丁进入了神盾局特工们的视线……而这些全部都是他。从现在开始,所有世界皆属于“我”
  •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录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召唤养成BOSS

    召唤养成BOSS

    世界发生了巨变,所有人都可以转职成为职业者。可以进行打怪升级,就像游戏一样。可是后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并不是游戏里的升级。只是一场纪元的劫难。
  • 青蛇

    青蛇

    我是一条蛇,青色的,全长不详,腰围不详,嘴里有多少颗牙……咳,这属于蛇的隐私,不可以在这么大庭广众的地方说。做为一条蛇精,我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发财三不想嫁人谈恋爱。但是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你越不想什么,往往就越会碰见什么。这个人,这段情,究竟是劫是缘难以论断。总之,面包会有的,爱情会有的,幸福嘛……肯定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