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4600000004

第4章 唐煮宋点的茶技(3)

细腻的末茶与水相遭,在黑釉的兔毫盏盏面上幻变出怪怪奇奇的画面来,有如淡雅疏朗的丹青,或似劲疾洒脱的草书。显上人是玩分茶的老手了,善幻能变,心手相应,但是要像他那样娴熟地分茶是很不容易的。难怪乎陆放翁在记述自己分茶时要着一“戏”字,以示并非内行,试着玩玩而已。不过从放翁的其他许多诗作中可知,分茶他还是常玩的。他有《疏山东堂昼眠》诗:“饭饱眼欲闭,心闲身自安……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诗后有注:“是日约子分茶”。约是陆游的第五子,名叫子约。父子俩同玩分茶,更有情致了。还有一首《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其时,诗人年已七十又六,虽闲居在家,可在“玩毫杯”之际,仍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忧伤。

南宋时民间也玩分茶。周密《武林旧事》卷第三“西湖游幸”中有一记载:“淳熙间,寿皇以天下养,每奉德寿三殿,游幸湖山……如先贤堂、三贤堂、四圣观等处最盛。或有以轻桡趁逐求售者。歌妓舞鬟,严妆自衒,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寻、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那时,杭州献演杂技的“赶趁人”,也习得分茶的技艺,向游湖赏玩者当众表演。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于北宋初年。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他说: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当时还有人称之为“生成盏”,陶谷也有记述:

“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这个叫福全的佛门弟子,精于分茶,有“通神”之艺。竟能同时点四瓯,幻成一绝句。至于幻变一些花草虫鱼之类,更是唾手可得。因此常有施主上门求观,颇有点自负,嘲笑起茶神陆羽来了。

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

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此俗亦传播于岭南,见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善分茶者。”

元、明时仍有分茶余韵流泽,如关汉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分茶仍为文人乐事之一。董解元《西厢记》卷一:“选甚嘲风咏月,擘阮分茶。”寄情抒怀,也可借弹弦乐、玩分茶。清代后,未见玩分茶的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元明以来的撮泡法

中国茶艺到了明代,可说是焕然一新。穷极工巧的龙团凤饼茶为条形散茶所替代,碾磨成末冲点而饮变成沸水直接冲泡散茶而饮,开创了撮泡法的先河。明诗人郭元登《西屯女》有句:“解鞍系马庭前树,我向厨中泡茶去。”《水浒传》第三回讲到,九纹龙史进来到渭州,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便入茶坊里来。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茶博士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

明代撮泡法的推行,首先得力于明太祖朱元璋对贡茶制度的改革。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茶户劳役,下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实际上就是唐宋时代已经有的“草茶”“散茶”。这种茶虽在唐宋时不入品号,但由于制作简易,又具有茶的原汁原味,到元时,在民间已被当做日常饮用茶。明太祖下诏贡茶也按散茶制作,这在茶叶采制上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明代这一改革,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经历了元代从团饼茶到散茶的重要过渡。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说:“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元代的贡茶,也是散、团并重,设御茶园于福建武夷九曲,制龙凤团茶上贡;而江浙湖州常州都有提举司所辖的茶园,“采摘芽茶,以贡内府”。

元代的饮茶风尚,同样是散、团并行,重散略团,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元人王祯在《农书》中说到,当时茶分茗茶、末茶与腊茶三种,并详细记录了三种茶的饮用方法。腊茶是先用水微渍,去膏油,以纸裹槌碎,用茶钤微炙,然后碾罗煎饮,与宋代相似,但“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当时团腊茶仅作贡茶,此种腊茶的饮法也只在宫廷和上层官宦中流行。末茶饮法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这早在唐代已有,元时已不多见,“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茗茶则是采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仿此”。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说“清茶,先用水滚过摅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当时民间已普遍采制散茶,用清茶饮法。

明代散茶多采用炒青制法。明人张源《茶录》有“造茶”一节记之:“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炎,撤八筛中,轻团挪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明人追求茶的真香原味,采摘茶叶不再是宋代的越细嫩越好,而是主张适度。“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屠隆《茶说》)

明代的茶叶名品已全都是散茶,龙团凤饼彻底隐退茶坛。当时的名茶,许次纾《茶疏》有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岕,疑即古人顾渚紫笋也……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颃。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往时士人皆贵天池。天池产者,饮之略多,令人胀满……浙之产,又日天台之雁宕、括苍之大盘、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往时颇称睦之鸠坑、四明之朱溪,今皆不得入品,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亚匹。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当不止此。”屠隆《茶说》:“六安,品亦精,八药最效”,“天目,为天地、龙井之次,亦佳品也。”

明代泡茶法,虽比唐人煎茶、宋人点茶要简化便捷不少,不必再炙茶、碾茶、罗茶,但要泡好茶仍有许多讲究。仅以许次纾《茶疏》所述,撮泡法的要领有:

①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明时多用木炭煮水,应选坚木炭,切忌用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的,“烟气入汤,汤必无用。”煮水时,先烧红木炭,“既红之后,乃授水器(即把水壶搁火上),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过之汤,宁弃再烹。”

②选具。泡茶的壶杯以瓷器或紫砂为宜。“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茶壶主张小,人多、人少要有区别,“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

③荡涤。泡茶所用汤铫壶杯要燥洁。“每日晨起,必以沸汤荡涤,用极熟黄麻巾帨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汤铫拭去余沥,仍覆原处。”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须干净无异味,“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

④烹点。从汲水烧煮到冲泡、斟茶要次第有序。“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泡茶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手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次序应是:先秤量茶叶,待水烧滚后,即投茶于壶中,随手注水入壶,先注少量水,以温润茶叶,然后再满注。第二次注水要“重投”,即高冲,以加大水的冲击力。

⑤饮啜。细嫩绿茶一般冲泡三次。“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第三巡茶如不喝,可以留着,饭后供啜嗽之用。

自明以后的600多年,条形散茶撮泡法的基本格局未变。不过随着红茶、乌龙茶、白黄茶等多种茶类的创制,又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啜饮方式。

中国茶的喝饮方式,从总体上说是经历了煎煮、冲点和撮泡三个阶段。日本茶人冈仓天心以艺术分类的术语,分别称为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和茶的自然派,倒也十分贴切。

同类推荐
  •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本书荣获2018第13届“文津图书奖”。
  •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古老的乐器正为我们演奏着穿越时空的最强者。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本书为“城市映像”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关于北京的散文50篇,收录了梁实秋、朱自清、老舍、朱湘、汪曾祺、邓云乡、张中行等名家经典之作,从北京的风景、风俗、吃食、人物和对北京难以割舍的情感方面,展示百年间都城京华的盛景与风情。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热门推荐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1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1中篇小说卷

    吴义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1中篇小说卷》选取了1991年优秀中篇小说七篇,包括方方、莫言、贾平凹、苏童、刘震云等作家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图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最值得阅读的中篇小说,并附有专业的评论。
  • 蜀山剑侠传5

    蜀山剑侠传5

    小说以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的修真学艺、斩妖除魔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琼是整套小说的主角,小说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次的机缘巧合,得到了长眉真人的紫郢剑以及白眉和尚的定珠,获得了圣姑的一甲子功力,最终成长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 驭乱世

    驭乱世

    几个爱做梦的年轻男女,穿越时空来到一个历史架空的年代。他们爱玩,狂傲不羁,不屑一切。他们有的成了国王,有的成了武林高手。他们有着自己的交友手段,用心交流或者恐吓,手段多样!他们把现代社会的餐饮也带了过去,开着一间类似KFC的快餐店,风靡整个大陆。
  • 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以海洋、海洋中的植物、动物、食物链、矿藏、海洋中的科学以及人类在海洋中发生过的战争为主要加工、编辑素材。将海洋的神秘、浩瀚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行梳理、叙述。把最大的生物——鲸鱼、最凶猛的海洋动物——鲨鱼、美丽的珊瑚、大洋底部的锰结核,等等,一一呈现给读者。各单本按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进行有逻辑的组合排列。文字浅显、活泼、生动。
  • 符界之主

    符界之主

    一个在门派里被人欺凌的废柴韩锋,依靠养父遗留下来的一张残符,觉醒魂力,绘符如有神助,甚至还能修复所有符器、符宝乃至传送法阵,从此闯出一片赫赫威名。在这个世界,五行俱全,武者、气修、魂师各行其道,最独特的是符师,弱者可炼制符箓,强者可制符布阵,玩弄天地!且看小小符师韩锋如何风生水起,掌控一切!本书QQ群:816254161,欢迎加入,谢谢支持。
  • 大明钉子户

    大明钉子户

    1636年,大明崇祯九年。二十一世纪打工狗王越,被一脚踢到京城宛平县的山西灾民中间。再有一个多月,十万敌军将再次入关劫掠京师。王越为了保护新时空的家人,为了这些灾民不受敌军的屠杀,毅然组织灾民在卢沟桥旁,今后的宛平城附近,用一个月时间修建了一座新城。新材料、新设备、新世纪的物资源源不断抵达。一座不同于大明任何城市的新城矗立在永定河畔。王越从此成为大明最大的钉子户!敌军来了铩羽而归;李闯王带着他的百万大军来了,结果折戟沉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崇祯誓要将家门口的钉子户铲除,一样徒劳无功。欢迎加入大明钉子户书友群,群号码:670371657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本书以纪实的笔法,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 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现代领导或老板对员工最欣赏和最喜欢的品质有两个:一曰敬业,二曰乐群。有道是,敬业者成事,乐群者得助,敬业乐群者,无往而不胜!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